《极简宇宙史》的原文摘录

  • 现在你应该明白,大爆炸并没有发生于时空中的某个特殊点,而是在一切地方。 (查看原文)
    辛迪娜娜 1回复 11赞 2016-11-21 22:42:28
    —— 引自章节:92 第二部分 理解外部空间 第7章 宇宙学
  • 我们从地球上能看到的可见宇宙是一个半径为一百三十八亿光年的球。 …… 伴随而来的推论应该是住在整个宇宙(包括那些在可见宇宙之外的部分)里的任何地方的人,他们所看到的可见宇宙也在膨胀,并且遵守爱因斯坦的方程式,如果他们按下时间的回放键,他们也将看到一个热大爆炸的宇宙,同我们在这里看到的相同。以他们为中心的热大爆炸,而不是以我们为中心。 从这样的视角看我们整个宇宙,完全没有所谓中心,大爆炸在各处发生。 (查看原文)
    辛迪娜娜 1回复 11赞 2016-11-21 22:42:28
    —— 引自章节:92 第二部分 理解外部空间 第7章 宇宙学
  • 这本书至还有两种可能的危险如果你是学生,正纠结学文还是学理,学理论还是学应用,本书所展现的理论物理学之美或许会对你产生一些影响。但你需要记得隐藏在这层美丽面纱下的残酷事实科学之路是艰苦的,书中也反复提到,每个成功的物理学家以及每一次激动人心的发现背后是更多不为人知的默默无名的科学家以及沉闷无聊而且完全失败的实验和演算。 (查看原文)
    虚弱橙 5赞 2017-04-27 13:41:32
    —— 引自第349页
  • 译后记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译后记这种东西就像盲肠,完全没有用处。 想象起来,它可能有的作用大概是介绍本书如何了不起,但您连译后记都已经愿意读一遍了,这本书的好应该可以想见,您对它的喜欢似乎也不需要我来告诉您了吧?再说了,书都是我译的,王婆还能说自家的瓜不好吗? 译后记的另一个作用大概是说书是好书,但鉴于作者与译者水平,难免有疏漏,望慧眼如炬的读者原谅之类。话当然没错,事实也一定如此,但这于实际并无什么帮助。毕竟,本书只是一本趣味小书,并非学术论文,没有必要事事较真。如果你读来尚觉有趣,那一定是原作者写得好,译者不敢贪功;若有概念错误,肯定是译者的错,毕竟译者于理论物理学是个完完全全的门外汉;若是连有趣都谈不上,那更是译者文笔拙劣之故,至少译者读原文时,还是觉得妙趣横生的,译成中文后干巴无聊,端端是译者的责任,推诿不掉的。 译后记还有一个可能的作用,大多是说译者与作者有什么亲密或熟悉的关系,义或者是在某种机缘下得见这本宝书,若不将其译成中文,介绍给潜在的数亿中文读者,必是文化界或知识界的重大损失。但译者脸皮再厚,也想不出和作者有任何八杆子打得着的关系,译者至都不是学物理学的,上次听物理课,还是在二十多年前的大学基础物理学课堂上,至于这本书,果然算写得有趣,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毫无无聊之感,但想想如果错过这本书绝对不会对你的生活和事业带来任何不利影响。如果你是搞理论物理专业的,你应该早对这些概念了如指掌,如果你不是学这个专业的,这本书大概也不够让你成为一个物理学家,至找到一个与物理学研究相关的职位。 这本书至还有两种可能的危险如果你是学生,正纠结学文还是学理,学理论还是学应用,本书所展现的理论物理学之美或许会对你产生一些影响。但你需要记得隐藏在这层美丽面纱下的残酷事实科学之路是艰苦的,书中也反复提到,每个成功的物理学家以及每一次激动人心的发现背后是更多不为人知的默默无名的科学家以... (查看原文)
    虚弱橙 5赞 2017-04-27 13:41:32
    —— 引自第349页
  • 在你眼前几十万英里的地方,一个球状物正从遥远的星空背景下飞过。它带着深橙色的光芒,旋转着朝你飞来。你很快就意识到这个球体的表面是熔化了的岩石,你所面对的是一颗行星。一颗液态的行星。 震惊之余,你不由发问:什么样的能源可以提供那么多的热量熔化这整个世界? 然后,在你的右边,出现了一颗行星,非常巨大。与那颗行星相比,这颗星星的体积大得出乎想象。它也在旋转。它也同样在空间移动,而且看起来它还在变得更大。 那颗行星,虽然离你近许多,现在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橙色玻璃珠儿童玩具,被放在一个体积已经巨大却还依然以惊人速度变大的球体边上。与一分钟前相比,那颗巨星又大了两倍。现在,它散发着红色光芒,如暴怒的怪兽般吐出有几百万度高温的巨大等离子火舌,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掠过星际空间。 你所看到的一切都带着一种怪异的美感。事实上,你正经历着某个宇宙中最剧烈的事件,诡异的是这整个过程没有意思声音。一切都那么安静,因为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当然,这颗恒星无法维持这么大的膨胀速率,但事实却是现在它还在变大。它已经大到了你无法想象的地步,行星已被它熔化,摧毁一切的能量正源源不断地从那颗巨星上袭来,吹向虚空。那颗星星依然不管不顾地继续膨胀,直到它原先正常大小的约一百倍,然后,突然之前,它爆炸了,把组成它自身的所有物质送入太空。 冲击波穿过你幽灵般的身体,然后是尘埃,现在剩下的只有飘往各个方向的星尘。星星已经不见了,变成了一片壮观而多彩的尘埃云,以可与上帝媲美的速度向星际真空中扩散。 慢慢地,非常缓慢地,你恢复了意识,明白了刚才所发生的一切,你的大脑终于对这可怕的现实有了清晰的认知。那颗死去的星星并不是天边随意的一颗普通星球,而是太阳。我们的太阳。而那颗在阳光里熔化了的行星就是地球。 你所见证的是我们的世界末日。这并不是一个想象中的终结,也不是玛雅文明所作出的牵强附会的毁灭暗示。这是真实景象,早在你出生... (查看原文)
    零下50度🌈 4赞 2016-05-23 22:17:22
    —— 引自第6页
  • 史蒂芬.霍金曾经在二零零九年六月二十八日办过一次关于时间旅行者的派对。为了确保只有时间旅行者才能出席,他在派对结束后才发出邀请。结果,没有人来。 (查看原文)
    几米黑暗 4赞 2017-05-18 22:46:14
    —— 引自第233页
  • 电磁场无处不在,宇宙中的每一颗电子不仅属于其中,而且还与任何另一颗电子一模一样,无论那颗电子位于何处,处于何时。你可以任意交换两个电子,宇宙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因为这个原因,也因为它们所表现的量子场,电子无法按照我们形容宏观物体的方式来形容。它们属于场的一部分。它们是场的一部分,就像巨大海洋里的一滴水,或者夜晚空气里的一阵风,你无法确切定位或分离那滴水或那阵风。只要你没有盯着它看,那滴水和那阵风就像海洋本身,或者空气的流动。它们会混入一个比自身大很多的实体之中,它们没有个体自我这个概念。 (查看原文)
    lotus 2赞 2018-08-08 09:37:22
    —— 引自第154页
  • 我们通过感官感受到的世界,自然会受到我们感官的限制:我们的感官是我们观察世界的窗口,但它们只是看往一个巨大黑暗宇宙的几个微小坑洞而已。几百万年来,我们对于我们匆匆命名的“真实世界”的直觉只是建立在这些感官之上的感受而已。 现在已经不再如此。 我们可以看得更远。 在远处,真实世界发生了改变。 (想起博尔赫斯的地图) (查看原文)
    铁兔 3赞 2021-04-20 23:00:29
    —— 引自章节:第1章 作好准备
  • 我们通过感官感受到的世界,自然会受到我们感官的限制:我们的感官是我们观察世界的窗口,但它们只是看往一个巨大黑暗宇宙的几个微小坑洞而已。几百万年来,我们对于我们匆匆命名的“真实世界”的直觉只是建立在这些感官之上的感受而已。 现在已经不再如此。 我们可以看得更远。 在远处,真实世界发生了改变。 (想起博尔赫斯的地图) (查看原文)
    铁兔 3赞 2021-04-20 23:00:29
    —— 引自章节:第1章 作好准备
  • 爱因斯坦有一次上完一堂量子物理学课时曾经对他的学生们说过:“如果你们理解了我所要告诉你们的事,那么显然我没有讲清楚。” (查看原文)
    铁蛇狂舞 2赞 2017-01-25 15:03:15
    —— 引自第155页
  • 显然,在每次核聚变反应中两个原子核融合后失去的质量非常小。但在太阳内部,许许多多原子同时发生融合,这样释放出来的能量就相当巨大。这些能量必须找到一个出口,因此它们往外扩张,以各种可能的方式离开日核。最后,这种核聚变产生向外扩张的能量与引力带来的向内压缩的力量平衡,令我们的恒星拥有一个稳定的大小。如果没有这种能量释放,只有引力作用,太阳就会塌缩变得很小。 (查看原文)
    不自觉的野山菇 2赞 2017-03-06 08:06:43
    —— 引自第1页
  • 核聚变释放出巨量的光和粒子,这些光与粒子又将它们周围的一切都剥离成原子核与电子。这种原子核与电子分离的物质状态被称为“等离子体”。 这种光、热与能量的大规模释放就是恒星之所以发光的原因。 (查看原文)
    不自觉的野山菇 2赞 2017-03-06 08:06:43
    —— 引自第1页
  • 现在你已知道,太阳不会永远处于这种状态我们恒星的内核有一天会用光它的聚变燃料。当那天到来时,内核不再有足够的向外辐射来对抗引力。引力将打破平衡并引发我们恒星的最终一系列反应太阳将塌缩而变得更紧密,直到核聚变再次被点燃,但这次核聚变发生的场所将不再是内核,而是发生在离表面更近的地方。这时再次开始的核聚变将无法与引力平衡,而是超过引力,太阳表面将被推开,令恒星体积变大。你已经在通向未来的旅程中见过这一幕。能量的最后释放预告着你已见过的恒星死亡的开始,太阳得自己一生所创造的各种原子喷向太空,同时,还创造出更多、更重的原子,如金原子。最后,这些原子与周围其他死去的恒星残骸混合在一起,变成星尘,形成巨大的星云,或许,在很远很远的未来,又成为新世界产生的种子。 (查看原文)
    不自觉的野山菇 2赞 2017-03-06 08:06:43
    —— 引自第1页
  • 在量子世界,只要有可能,就必然发生。 (查看原文)
    homer 2赞 2017-03-06 17:01:37
    —— 引自第262页
  • 银河系远远不是宇宙里的一切。银河系不过是散布在尺度远为巨大的黑暗的一个恒星群岛而已。 (查看原文)
    端紫 3赞 2017-05-22 14:43:09
    —— 引自第32页
  • 任何恒星发光的时刻,它所发出的光线都带着自己的信息。这些信息以光速穿越空间,经过很多时间后才能被我们看到。这意味着我们在天空中看到的那些最远的恒星可能已经死了。但不是所有的恒星都死了。比如太阳就没死,或者更准确一点:此刻无人知晓,但在八分二十秒之前太阳还没死。 (查看原文)
    端紫 1赞 2017-05-22 16:42:14
    —— 引自第63页
  • 最初进入太空的人们在回来后都表示,在一片黑暗海洋中看到我们地球的美丽及渺小让他们满怀谦逊之感。 (查看原文)
    康-吉诃德 2赞 2018-02-13 16:57:50
    —— 引自第33页
  • 太阳发出的光线要花八分二十秒才能走完我们与它之间的1.5亿公里的距离。意味着如果太阳从现在起不再发光,我们也只有在八分二十秒之后才知道这个(相当大的)灾难。这还意味着,在地球上,你只能看见八分二十秒之前太阳的样子。永远不可能是当下的样子。在一个晴朗的白天闪耀的太阳事实上永远不会是你看到它时的样子。甚至它都不在你看到它在的地方。在它的光线到达你的皮肤所需要的八分二十秒时间里,太阳在它绕着银河系中心旋转的轨道上移动了大约117300公里。 (查看原文)
    lotus 2赞 2018-08-06 14:45:24
    —— 引自第63页
  • 第二部分理解外部空间 他/她也是他/她自己可见宇宙的中心。 其他每个人都如此。 其他每样东西也如此。 我们、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宇宙的中心,那个可通过光来观察的宇宙的中心。只有在某些非常特殊的条件下两个人的可见宇宙会完全重合,我请你们自己找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如此。 (查看原文)
    铁兔 2赞 2021-04-13 21:49:07
    —— 引自章节:第5章 膨胀
  • 爱因斯坦眼光的卓越之处在于他看出了引力的本质并非牛顿所设想的那样,他证明了引力实际上是时空的弯曲与倾斜。引力、质量与能量都以非常直接的方式联系在一起:我们的宇宙有一个基本构造,即时空,它被其所包含并位于其中的物质所影响,产生变形与弯曲。这些时空的弯曲对于周围物体与光所产生的影响就是我们所体会并感知到的引力。 这就是广义相对论。 (查看原文)
    铁蛇狂舞 1赞 2017-02-09 11:30:24
    —— 引自第341页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7 18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