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人生(精装珍藏版)》的原文摘录

  • 蒙田说:我们不可能将爱情放在友谊的位置上。“我承认,爱情之火更活跃,更激烈,更灼热……但爱情是一种朝三暮四、变化无常的感情,它狂热冲动,时高时低,忽冷忽热,把我们系于一发之上。而友谊是一种普遍和通用的热情……再者,爱情不过是一种疯狂的欲望,越是躲避的东西越要追求……爱情一旦进入友谊阶段,也就是说,进入意愿相投的阶段,它就会衰弱和消逝。爱情是以身体的快感为目的,一旦享有了,就不复存在。” (查看原文)
    眠已 17赞 2012-04-16 13:15:04
    —— 引自第50页
  • 我辈书生,青灯黄卷,兀兀穷年,有时还得爬点格子,以济工资之穷。至于引车卖浆者流,只有拼命干活,才得以糊口。 这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生活。我们必须黾勉从事,过好这个日子(生活),自不待言。 (查看原文)
    张吞吞 1赞 2022-04-30 15:27:01
    —— 引自章节:我们面对的现实
  • 多少年以来,总有一个问题萦回在我的心中:什么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几经思考的结果,我认为是爱国主义。我们是唯物主义者,不能说,中国人天生就是爱国的。存在决定意识,必须有一个促成爱国主义的环境,我们才能有根深蒂固的爱国主义。只要看一看我们几千年的历史,这样的环境立即呈现在我们眼前。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始终没有断过敌人,东西南北,四面都有。虽然有的当年的敌人今天可能已融入中华民族之中;但是在当年,他们只能算是敌人。我们决不能把古代史现代化,否则我们的苏武、岳飞、文天祥等等一大批著名的爱国者,就都被剥去了爱国的光环,成为内战的牺牲者。 (查看原文)
    张吞吞 1回复 1赞 2022-04-30 17:17:54
    —— 引自章节:谈中国精神
  • 0 先介绍古罗马西塞罗(公元前106一前43年)的《论老年》。他是有名的政治家、演说家和散文家。《论老年》是他的《三论》之一。西塞罗先介绍了一位活到一百零七岁的老人的话“我并没有觉得老年有什么不好”。这就为本文定了调子。接着他说: 老年之所以被认为不幸福有四个理由:第一是,它使我们不能从事积极的工作;第二是,它使身体衰弱;第三是,它几乎剥夺了我们所有感官上的快乐;第四是,它的下一步就是死。 他接着分析了这些说法有无道理。他逐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得出了有积极意义的答复。我在这里只想对第四项做一点补充。老年的下一步就是死,这毫无问题。然而中国俗话说:“黄泉路上无老少。”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死的,也可以说,任何人的下一步都是死。 人u,工A门少有延七。最后,西塞罗讲到他自己老年的情况。他编纂《史源》第七卷,搜集资料,撰写论文。他接着说:此外,我还在努力学习希腊文;并且,为了不让自己的记忆力衰退,我仿效毕达哥拉斯派学者的方法,每天晚上把我一天所说的话、所听到或所做的事情再复述一遍…我很少感到自己丧失体力…我做这些事情靠的是脑力,而不是体力。即使我身体很弱,不能做这些事情,我也能坐在沙发上享受想象之乐…因为一个总是在这些学习和工作中讨生活的人,是不会察觉自己老之将至的。 这些话说得多么具体而真实呀。我自己的做法同西塞罗差不多。我总不让自己的脑筋闲着,我总在思考着什么,上至宇宙,下至苍蝇,我无所不想。思考锻炼看似是精神的,其实也是物质的。我之所以不感到老之已至,与此有紧密关联。 1999年7月20日 kindle (查看原文)
    啊? 1赞 2023-07-08 06:23:24
    —— 引自章节:谈老年(二)
  • 我认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查看原文)
    Amoyearn 1赞 2011-12-25 20:48:15
    —— 引自第6页
  •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查看原文)
    Amoyearn 1赞 2011-12-25 20:53:53
    —— 引自第9页
  •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 :一曰真,二曰忍。 (查看原文)
    Amoyearn 2赞 2011-12-25 23:28:35
    —— 引自第18页
  • 老与贫皆非人之所愿,然而谁也回天无力,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能叹而且嗟,聊以抒发郁闷而已,其次是故作豪言壮语,表面强硬,内实虚弱。最有名的最为人所称誉的是曹操的名作: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初看起来气粗如牛;仔细品味,实极空洞。这有点像在深夜里一个人独行深山野林中故意高声歌唱那样,流露出来的正是内心的胆怯。 (查看原文)
    Amoyearn 1赞 2012-01-08 13:15:02
    —— 引自第61页
  • 《世说新语·任诞等二十三》第一条就讲到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常集于竹林之中,肆意酣畅”。这是一群酒徒。其中最著名的刘伶命人荷锹跟着他,说:“死便埋我!”对死看得十分豁达。实际上,情况正相反,他们怕死怕得发抖,聊作姿态以自欺欺人耳。 (查看原文)
    Amoyearn 1赞 2012-01-08 13:22:17
    —— 引自第78页
  • 第三派可以陶渊明为代表。他的意见具见他的诗《神释》中。诗中有这样的话:“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此举?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他反对酣酒麻醉自己,也反对常想到死。我认为,这是最正确的态度。 (查看原文)
    Amoyearn 2赞 2012-01-08 13:29:47
    —— 引自第78页
  • 我觉得,在人类前进的极长的历史过程中,每一代人都只是一条链子上的一个环。拿接力比赛作比,每一代人都是从前一代手中接过接力棒,跑完了一棒,再把棒递给后一代人。这就是人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这一棒的任务。 (查看原文)
    眠已 2012-04-16 15:54:42
    —— 引自第57页
  • “真”者,真情也。“忍”者,容忍也。我归纳成了几句顺口溜:相互恩爱,相互诚恳,相互理解,相互容忍,出以真情,不杂私心,家庭和睦,其乐无垠。 (查看原文)
    眠已 2012-04-16 16:36:00
    —— 引自第105页
  • 香港公正报上的话:富者有礼高贵,穷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 (查看原文)
    仙人掌 2012-08-21 08:37:33
    —— 引自第28页
  • 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的一点小聪明•••中国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查看原文)
    仙人掌 2012-08-21 08:50:24
    —— 引自第30页
  •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查看原文)
    周看 2013-02-24 22:57:16
    —— 引自第9页
  • 这密而不漏的天网之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查看原文)
    周看 2013-02-24 22:57:16
    —— 引自第9页
  •   我也算是一个研究佛教的人。我既研究佛教的历史,也搞点佛教的义理。但是最使我感兴趣的却不是这些堂而皇之的佛教理论,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一些迷信玩意儿,特别是对地狱的描绘。这在正经的佛典中可以找到,在老百姓的口头传说中更是说得活灵活现。这是中印两国老百姓集中了他们从官儿们那里受到的折磨与酷刑,经过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后形成的,是人类幻想不可多得的杰作。谁听了地狱的故事不感到毛骨悚然、毛发直竖呢? (查看原文)
    Y7UK2 2013-06-06 11:46:18
    —— 引自第10页
  • 慈善是良好道德的发扬,又是道德积累的开端。 一个社会的良好的道德风尚,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宣传教育,要舆论引导,更要实践、参与。 慈善是具有广泛群体性的道德实践。 (查看原文)
    hdydmht 2013-07-18 16:57:08
    —— 引自第96页
  • 养生无术是有术 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我并不绝对反对适当的体育锻炼。锻炼但不要过头。一个人如果天天望长寿如大旱之望云霓,而又绝对相信体育锻炼,则此人心态恐怕有点失常,反不如顺其自然为佳 。 常见有人年才逾不惑,就开始挑食,蛋黄不吃,动物内脏不吃,每到吃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窘态可掬,看了令人失笑。以这种心态而欲求长寿,岂非南辕而北辙! 我个人认为,第三点最为重要。对什么事情都不嘀嘀咕咕心胸开朗乐观愉快,的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则设法解决之,有困难则则努力克服之,决不视芝麻绿豆大的窘境如苏迷庐山般大,也决不毫无原则随遇而安,决不玩世不恭。“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查看原文)
    马克图布 2014-11-03 21:15:12
    —— 引自章节:长寿之道
  • 记得鲁迅先生说过:“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这同中国古代一句有名的话,完全是一致的:“食色性也。”食是为了解决生存和温饱的问题,色是为了解决发展问题,也就是所谓传宗接代。 (查看原文)
    马克图布 2014-11-03 22:08:07
    —— 引自章节:再谈人生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