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译者: 但汉松
出版年: 2016-6
页数: 255
定价: 36.00
装帧: 精装
丛书: 朱利安·巴恩斯作品
ISBN: 9787544760720
内容简介 · · · · · ·
巴恩斯以一种非常奇特的方式探寻他视为灵魂导师的作家福楼拜。
福楼拜的两处故居都有一只鹦鹉标本,究竟哪一个才是福楼拜用过的那只?退休医生杰弗里•布拉斯韦特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了对福楼拜的鹦鹉的寻访之旅。断断续续的旅程中故事丛生,福楼拜的影子在陈年旧事中却愈发显得模糊。
作者简介 · · · · · ·
朱利安•巴恩斯(1946—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父母皆为法语教师,哥哥在牛津大学教授哲学,妻子帕特•凯伐纳是著名的文学经纪人。巴恩斯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参与《牛津英语辞典》的编纂工作,做过多年的文学编辑和评论家。
“聪明”是巴恩斯作品的一贯标识。八十年代他以突破性之作《福楼拜的鹦鹉》入围布克奖决选,跻身英国文坛一流作家之列。此后,获各大文学奖项无数,三进布克奖决选,并于2011年凭借《终结的感觉》赢得大奖,同年获大卫•柯恩英国文学终身成就奖。
目录 · · · · · ·
2. 年表
3. 谁捡到,就归谁
4. 福楼拜动物寓言集
5. 真巧!
6. 爱玛•包法利的眼睛
7.度过海峡
8.火车狂热者的福楼拜指南
9.福楼拜的未成之书
10.指控
11.露易丝•科莱的故事版本
12.布拉斯韦特的庸见词典
13.纯粹的故事
14.考卷
15.至于说那只鹦鹉……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福楼拜的鹦鹉"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福楼拜的鹦鹉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福楼拜的鹦鹉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 条 )



11:修养读本(从能够胜任自我批评开始)

《福楼拜的鹦鹉》:单性生殖的危险物种
> 更多书评 20篇
-
丛林宜歌 (行走在地狱的屋顶 凝视繁花)
“我们应学会动物的那种谦卑,它们受了伤后只是躲到角落里,沉默不语。世上到处都是那些对着命运痛嚎的人。哪怕仅是出于礼貌,我们也应该杜绝他们那种行为。”然后,他说的另一句话又在我脑海中响起了:“像我们这种人必须信仰绝望。你说着‘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朝下看着自己脚底的黑色深渊,并由此保持镇定。”2016-11-25 12:11 4人喜欢
-
「他告诉杜康,假如他在证券交易所交上好运,就会“不计代价”买下市面上所有的包法利夫人:我要把它们全部烧掉,再也不想被人提起」 「我和我的书,在同一公寓里,就像一根泡在醋里的腌黄瓜」 「我心灵的城堡刚建成就长出了苔藓」 「我凝视着艺术之海,不时地自娱自乐一番潜水去找那些无人需要的黄绿贝壳。我会将它们留给自己,用它们去装店我小屋的墙壁。」 「生活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东西,它就像是漂着很多根头发的汤。但你必...
2018-08-08 11:14
「他告诉杜康,假如他在证券交易所交上好运,就会“不计代价”买下市面上所有的包法利夫人:我要把它们全部烧掉,再也不想被人提起」
「我和我的书,在同一公寓里,就像一根泡在醋里的腌黄瓜」
「我心灵的城堡刚建成就长出了苔藓」
「我凝视着艺术之海,不时地自娱自乐一番潜水去找那些无人需要的黄绿贝壳。我会将它们留给自己,用它们去装店我小屋的墙壁。」
「生活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东西,它就像是漂着很多根头发的汤。但你必须喝下它。」
「你要的是爱,抱怨我没有给你送花」
「有两个结局的小说并不能复制现实:它只是把我们带到两条岔路。这倒也无所谓,但是请不要自欺欺人地对其中的人为技巧视而不见。假如小说家们真的希望模拟人生的诸多变数,他们就应该这么干。在书的背面放上一套各种颜色的封口信封。每个信封外面都清楚表明:传统的幸福结局、传统的悲剧结局……等等。你只能选其中一种,没有选择的信封必须要回到。我所说的让读者选择结局就应该是那样。」
「我们可以花几十年时间来研究档案,但我们常常会禁不住摊开手,宣告说历史不过是另一种文学体裁。过去是自传体小说,却假装成议会报告。」
「如果说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是一次失败的妓院之旅,那么也许写作中最美好的时刻,就是当作家有了写书的灵感,却不必付诸笔端,于是它免于堕落为确定的形式,也不必拿给那些不如作者那般珍爱它的外人去观瞻。」
「三十五岁时,那些杜撰的人生,那种不可能的人生,渐渐开始在他脑中消退。原因很清楚,真正的人生已经实实在在地开始了。」
「傲慢是一码事,那是一头野兽生活在洞穴里,游荡于荒漠之中,自大,从另一方面说,就是一只鹦鹉,在枝头跳来跳去,众目睽睽之下聒噪个没完。」
「的确,你确实从中走出来了。一年以后,五年以后。但你走出来的状态并不像火车驶出隧道那样,呼啸着穿过唐斯丘陵,进入阳光灿烂的地带,然后咔哒咔哒地快速驶向英吉利海峡:你走出来的状态,就像是一只海鸥从浮油中出来。你终身遭受浇柏油、粘羽毛之刑。」
「书总是把原因解释给你听,生活不提供任何解释,我对于一些人更喜欢书毫不意外。书让生活合理化,唯一的问题是,它们所弄明白的生活,不过是别人的生活,从来是不是自己的。」
回应 2018-08-08 11:14 -
且偷生 (我心略大于整个宇宙)
为什么作品会让我们追着作者不放?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让作家清静点?难道作品本身还不够?福楼拜是希望如此的:鲜有作家比他更坚信书面文本才是客观的,而作者根本无足轻重;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违逆其意去找寻作者。图像,面孔,签名:含铜量93%的雕像,以及纳达尔拍的照片:碎布和剪下的一绺头发。是什么让我们对名人遗物充满欲望?是因为我们对语言不够笃信?难道我们认为在人生的遗留品中,藏着有助益的真相?2017-09-12 09:21
-
丛林宜歌 (行走在地狱的屋顶 凝视繁花)
我记得《情感教育》的结尾。弗雷德里克和他的伙伴德洛里耶回顾自己的一生。最后,他们最钟爱的记忆,是多年前一起去逛妓院,那时,他们还是学生。他们对此行做了精心计划,特意去卷了发,甚至还给姑娘们偷了花。但是当他们到了妓院,弗雷德里克却没了胆子,两人便逃之夭夭。这就是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最可靠的愉悦,福楼拜暗示我们,不正是期盼的乐趣吗?谁愿意置身于尘埃落定的凄凉之所呢?2016-11-24 10:25
-
Jaguar (逃荒路上)
艺术家必须想方设法让后人相信自己从未存在过。”对有信仰的人来说,死亡摧毁了肉身,却解放了精神;对艺术家来说,死亡摧毁了个人,却解放了作品。不过,这也只是理论而已。当然,理论常常也会出错。看看发生在福楼拜身上的事吧: 在他死后一个世纪,萨特就像一个肌肉发达、迫不及待的救生员,花了十年时间给他做胸脯按压和人工呼吸;用十年时间试图将他唤醒,这样他就能坐在沙地上,让他知道自己究竟怎么看他。 那么,人们现...2019-11-25 16:48
艺术家必须想方设法让后人相信自己从未存在过。”对有信仰的人来说,死亡摧毁了肉身,却解放了精神;对艺术家来说,死亡摧毁了个人,却解放了作品。不过,这也只是理论而已。当然,理论常常也会出错。看看发生在福楼拜身上的事吧: 在他死后一个世纪,萨特就像一个肌肉发达、迫不及待的救生员,花了十年时间给他做胸脯按压和人工呼吸;用十年时间试图将他唤醒,这样他就能坐在沙地上,让他知道自己究竟怎么看他。
那么,人们现在是怎么看他的呢?他们是如何想他的?一个耷拉着胡子的秃头男人;克鲁瓦塞的隐士,一个说过“包法利夫人就是我”的人;不可救药的唯美主义者,痛恨资产阶级的布尔乔亚?自信满满的睿智片语,现成的摘要概述,专为那些匆忙之人准备。福楼拜对于人们理解上的懒惰和匆忙毫不惊讶。他一时兴起,就写了一整本书(或者说,一个完整的附录): 《庸见词典》。
用最简单的话说,他的词典就是一个目录,收入的全是陈词滥调……此外,它还是一部伪忠告手册,既关于社会生活(点火:点蜡烛时记得说“要有光”),也和美学有关(火车站: 通常令人想入非非;引用时将它们作为建筑典范)。有时候,词典的解释方式充满狡黠和逗趣;有时候,又非常一本正经,以至于你自己都会半信半疑(通心粉:用意大利的烹饪方式做这道菜,就要用手抓着吃)。它读起来就像是一位满肚子坏水的叔叔准备的坚信礼赠品,专门写给胸怀大志、品行端正的少年。如果你仔细研读这本词典,就永远不会说错话,不过也别指望能做对什么(戟: 当你看到云层变厚,切记要说:“如戟大雨将至。”在瑞士,所有男人都佩带戟。苦艾酒:极强的毒药,喝一杯你就会死。喝这种酒的,通常是写稿的记者。因它致死的士兵比流浪汉多。)
福楼拜的词典提供了一门反讽课程: 你可以看见他逐个词条的运用反讽,深浅各不相同,就像海峡对面的画家,用画笔加涂一层水彩,让天空颜色变深。这让我跃跃欲试,想去编一本关于居斯塔夫本人的《庸见词典》。只编一本短的:一个暗藏机关的袖珍指南;一本正经,却满纸荒唐。人间智慧的药丸,但有些药丸里装着毒药。这既是反讽的魅力,也是它的危险: 它让作者看似从自己作品里缺席,但实际上却隐约在场。你可以拿着蛋糕吃掉;唯一的问题是,你会变胖。
这种对作者离场的要求还有更深的含义。一些作家表面上赞同这个原则,却暗地里从后门溜入,用高度个人化的风格去棒击读者。这样的谋杀进行得完美无缺,只是遗留在犯罪现场的棒球棍上沾上了指纹。福楼拜不一样。他相信风格;比任何人都信。他兢兢业业地写作,追求美感、宏亮、精确;他追求完美——但绝不像王尔德那样的作家,追求形式花哨的完美。风格是主题的一种功能。风格并非强加于主题之上,而是从中生发出来。风格如同思想中的真理。正确的单词、恰当的短语、完美的句子总是存在于某个地方;作者的使命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找到它们。对有些作家来说,这不过就像是去一趟超市,往筐里装满东西;对另一些作家而言,它意味着在希腊的平原上迷路,陷入黑夜和雨雪,只能通过某个独门绝招,譬如学狗叫,才能找到所寻觅的东西。
在这个讲究实用和知识的世纪,我们很可能会觉得这样的雄心壮志有些老土(呃,屠格涅夫曾说福楼拜幼稚)。我们不再相信语言和现实能如此步调一致地“匹配”——实际上,我们很可能认为语言造出了世界,就如同世界造出了语言。但假如我们认为福楼拜幼稚或——更可能的是——失败,就不应该居高临下看待他的严肃或张扬的孤独。毕竟,这是巴尔扎克和雨果的世纪,一端是绚烂艳丽的浪漫主义,另一端则是喜用格言说教的象征主义。在这样一个充斥着聒噪人物和耸人风格的世纪里,福楼拜却刻意为之地藏起自己,这种特点也许可以概括为以下两者之一: 古典风格,或现代风格。回首19世纪,或展望20世纪后期。当代批评家们狂妄地将所有的小说、戏剧和诗歌重新归类为文本——把作者送上断头台!——这些批评家不该轻易忽略福楼拜。在一个世纪之前,他就在经营文本,否认自己个体的重要性。
“一本书的作者应该就像宇宙中的上帝,他无所不在,却又无处得见。”当然,在我们的时代,这一点被严重误读了。看看萨特和加缪。他们告诉我们,上帝死了,所以上帝般的小说家也死了。全知是不可能的,人的知识是片面的,所以小说也必须片面。这听起来不仅冠冕堂皇,而且很有逻辑。但确实如此吗?别忘了,小说不是发源自上帝信仰萌生的年代;而且,那些笃信全知叙事者的小说家,和笃信全知造物者的人并没有太大关联。我认为乔治·艾略特和福楼拜是相似的。
更关键的是,19世纪小说家自诩的神性不过是一种技术手段;现代小说家对有限视角的运用也不过是一种技巧。当一个当代叙述者犹豫不决、闪烁其词、理解错误、故弄玄虚或犯下过失,读者就会断定现实得到了更真实的表达吗?当作家给自己的小说提供两个不同的结尾(为什么是两个?而不是一百个?),读者就会诚心诚意地想象自己“获得了选择权”,并认为这个作品反映了生活中的世事难料吗?这样的“选择”并不真实,因为读者被迫去接受两个结局。在生活中,我们做出决定——或者,被动接受决定——然后选择其一;假如我们做出不同决定(就像我曾经告诉妻子的那样;但是我觉得她并不能欣赏我的智慧),我们可能就是另一种结局。有两个结局的小说并不能复制现实: 它只是把我们带到两条岔路;我认为,这是一种立体主义。这倒也无所谓;但是请不要自欺欺人地对其中的人为技巧视而不见。
假如小说家们真的希望模拟人生的诸多变数,他们就应该这么干。在书的背面放上一套各种颜色的封口信封。每个信封外面都清楚标明: 传统的幸福结局;传统的悲惨结局;传统的半喜半悲结局;“神从天降”式结局;现代主义式的任意结局;世界末日式结局;悬而未决的结局;梦幻结局;含糊结局;超现实主义结局;等等。你只能选其中一种,没有选择的信封必须要毁掉。我所说的让读者选择结局就应该是那样;但你也许会觉得我太死板较真了。
回应 2019-11-25 16:48 -
Jaguar (逃荒路上)
“我为自己喜用譬喻而感到苦恼,确实用得太多了。我被比较吞噬了,就像咬人的虱子,我终日要做的,就是捏死它们。”对福楼拜而言,语言是一件易事;但他仍然看到了语言潜在的不足。想想他在《包法利夫人》中那个悲观的定义:“语言就像一面破锣,我们在上面敲打出曲调,让熊跟着起舞,然而一直以来我们所渴望的,却是去感动星辰。”所以,你可以用两种方式来理解这个小说家: 一个坚持风格、笔法成熟的作者;或是一个为语言的力...2019-11-21 17:49
“我为自己喜用譬喻而感到苦恼,确实用得太多了。我被比较吞噬了,就像咬人的虱子,我终日要做的,就是捏死它们。”对福楼拜而言,语言是一件易事;但他仍然看到了语言潜在的不足。想想他在《包法利夫人》中那个悲观的定义:“语言就像一面破锣,我们在上面敲打出曲调,让熊跟着起舞,然而一直以来我们所渴望的,却是去感动星辰。”所以,你可以用两种方式来理解这个小说家: 一个坚持风格、笔法成熟的作者;或是一个为语言的力有未逮而深感悲切的人。萨特式的读者喜欢第二种: 对他们而言,露露只能像二道贩子那般,听人言语然后鹦鹉学舌,这其实是小说家在委婉地承认自身的失败。鹦鹉/作家无力地接受语言,这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它并非原创,充满惰性。萨特本人曾批评过福楼拜的被动性,认为他不该相信(或不该为这种信念煽风点火)on est parlé,即“人是被说出的”。
泡沫的破碎是否宣告了水面下另一个指涉咕咚一声地死去?你怀疑会过度解读一个故事的时刻,就是你感到最脆弱、最孤独,而且也许是最愚蠢的时候。评论家将露露解读为语言的象征,这错了吗?读者认为主宫医院的鹦鹉是作者声音的象征,这错了吗?或更糟,这是多愁善感吗?我就是这么干的。也许这让我变得和费莉西泰一般头脑简单。
回应 2019-11-21 17:49 -
Jaguar (逃荒路上)
为什么作品会让我们追着作者不放?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让作家清静点?难道作品本身还不够?福楼拜是希望如此的: 鲜有作家比他更坚信书面文本才是客观的,而作者根本无足轻重;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违逆其意去找寻作者。图像,面孔,签名;含铜量93%的雕像,以及纳达尔拍的照片;碎布和剪下的一绺头发。是什么让我们对名人遗物充满欲望?是因为我们对语言不够笃信?难道我们认为在人生的遗留品中,藏着有助益的真相?罗伯特·...2019-11-21 16:24
为什么作品会让我们追着作者不放?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让作家清静点?难道作品本身还不够?福楼拜是希望如此的: 鲜有作家比他更坚信书面文本才是客观的,而作者根本无足轻重;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违逆其意去找寻作者。图像,面孔,签名;含铜量93%的雕像,以及纳达尔拍的照片;碎布和剪下的一绺头发。是什么让我们对名人遗物充满欲望?是因为我们对语言不够笃信?难道我们认为在人生的遗留品中,藏着有助益的真相?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去世时,他那个有经营头脑的苏格兰保姆就开始悄悄出售头发,并声称这是四十年前从作家的头上剪下来的。那些相信此说的人,那些四处求购的人,他们买到的头发已经足够填充一个沙发。
我决定晚些时候再去克鲁瓦塞。我在鲁昂可以待五天,儿时的天性使得我愿意把最好的留在最后。作家有时也有同样的冲动吗?且慢,且慢,最好的尚未出现?倘若如此,那些未完成的书该有多么诱人。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两本书:《布瓦尔和佩库歇》和《家庭的白痴》。在前一本里,福楼拜试图去囊括和征服整个世界,去书写人类奋斗和失败的全部;在后一本书里,萨特试图将整个福楼拜收入囊中: 囊括和征服这位文学大师、中产阶级魁首、恐怖之人、敌人、智者。中风让前者计划泡汤;失明则让后者草草收场。
我曾经想过自己写书。我有想法,甚至还做了笔记。但我是一个医生,已结婚生子。你只能做好一件事: 福楼拜清楚这一点。当医生是我擅长的。我的妻子……死了。我的孩子们如今已各奔东西;良心不安时他们才会写信。他们当然有自己的生活。“生活!生活!要不断勃起!”有天我读到福楼拜的这句呐喊。他让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大腿上有补痕的石头雕像。
那些没有写成的书呢?没理由去恨它们。世上已经有太多书了。而且,我记得《情感教育》的结尾。弗雷德里克和他的伙伴德洛里耶回顾自己的一生。最后,他们最钟爱的记忆,是多年前一起去逛妓院,那时,他们还是学生。他们对此行做了精心计划,特意去卷了发,甚至还给姑娘们偷了花。但是当他们到了妓院,弗雷德里克却没了胆子,两人便逃之夭夭。这就是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最可靠的愉悦,福楼拜暗示我们,不正是期盼的乐趣吗?谁愿意置身于尘埃落定的凄凉之所呢?
回应 2019-11-21 16:24
论坛 · · · · · ·
反而很想读 包法利夫人 | 来自Z.P 昭明雪 | 2019-09-02 | |
玩金属地掷球的非洲人为什么文了毛的头像? | 来自小小呼呼呼 | 2019-05-30 | |
一本书三个译本? | 来自电影画家 | 2018-12-02 |
在哪儿买这本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历届布克奖决选名单1 (Fima)
- 我知道这些书很怪但我爱的难以自拔之二 (Josephine)
- 37°暖书单(二) (37°暖)
- 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弓刀)
- 2016年5~6月出版的外国文学 (鲸岛)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福楼拜的鹦鹉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叉 2018-02-27
鹦鹉和福楼拜的互文,巴恩斯和福楼拜的互文,巴恩斯和‘我’的互文
1 有用 王仙客 2018-05-19
1他憎恨人类。 2他憎恨民主。3他不相信进步。4他对政治兴趣寥寥。5他反对巴黎公社。6他不爱国。7他在沙漠里射杀野生动物。8他试图活在象牙塔里。9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10他没有传授美德。11他是施虐狂。12他对女人很残酷。13他相信美。14他沉溺于风格。15他不相信艺术有社会目的。
3 有用 阿巴厮 2016-11-19
很炫酷,读完不太明白巴恩斯要干嘛。K妹说这就是巴恩斯作为福楼拜的迷弟写的一封情书啊。豁然开朗。
3 有用 于是 2016-10-04
终于可以扔掉2006年的那本了!
1 有用 [已注销] 2016-08-24
精彩在于:其内部的激情。每一片段的头尾都轻轻飘飘:
0 有用 Mark Quinn 2019-12-05
很抖机灵的写作,但又不得不承认巴恩斯非常聪明。
0 有用 (N+1)的n次方 2019-12-02
后现代实验小说,融历史、叙事、传记、评论等为一体,倒数第二章甚至出了个考卷。对福楼拜历史真实的探寻,随着细节了解得越来越多前后的矛盾也越多,似乎一步一步地逼近真相,但真相又愈发扑朔迷离。就像对于两只所谓福楼拜的鹦鹉哪只为真的探寻,到最后一章被揭露为两只变成了五十只,最后走访自然历史博物馆亲眼看到剩下的可能是真的三只标本鹦鹉,只能以“或许是其中一只”来结束探寻。就像他将过去比做涂满油脂在大厅乱跑的猪... 后现代实验小说,融历史、叙事、传记、评论等为一体,倒数第二章甚至出了个考卷。对福楼拜历史真实的探寻,随着细节了解得越来越多前后的矛盾也越多,似乎一步一步地逼近真相,但真相又愈发扑朔迷离。就像对于两只所谓福楼拜的鹦鹉哪只为真的探寻,到最后一章被揭露为两只变成了五十只,最后走访自然历史博物馆亲眼看到剩下的可能是真的三只标本鹦鹉,只能以“或许是其中一只”来结束探寻。就像他将过去比做涂满油脂在大厅乱跑的猪,试图捕捉它的人险些摔倒,希望捕捉到确定的历史真实的尝试极其可笑也注定失败。 评论家Del Ivan Janik说“布雷斯韦特对福楼拜痴迷的原因开始还显模糊,但渐渐清晰,他对福楼拜真实的追寻是对他自己婚姻经历的转移和升华,’怎样才能把握过去’的问题既指福楼拜的过去也指叙述者本人和他亡妻的生活经历” (展开)
0 有用 天真有邪花咲子 2019-11-28
作者还能更爱一点福楼拜咩?
0 有用 Jaguar 2019-11-26
锋芒毕出的聪明 对比起来 《终结的感觉》里 Barnes的聪明已经更温和和有所收敛了 【确实得但汉松译 果老师确实译不了这本【谁会不喜欢福楼拜呢
0 有用 yowza 2019-11-17
幸福在于心动,而不是行动。幸福,始于期待,然后止于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