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译者: 侯玉波 / 乐国安 / 张智勇
出版年: 2016-1
页数: 707
定价: 12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新曲线·心理学丛书
ISBN: 9787115410047
内容简介 · · · · · ·
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是美国700 多所大专院校社会心理学教学所采用的教材,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师生和社会心理学爱好者的喜爱,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本书译自第11 版。
全书共分四编: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和应用社会心理学。第1 章(社会心理学导论)着重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观点、价值观对心理学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等内容,为读者系统完成后面四编社会心理学的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编(2~4 章)着重探讨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涉及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控制、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社会信念和判断、态度与行为的相互影响等内容。第二编(5~8 章)着重探讨我们如何彼此影响和联系,深刻剖析社会影响的威力。涉及态度与行为的文化根源、社会服从的力量、说服的原理和群体影响等内容。第三编(9~13 章)着重探讨我们彼此如何发...
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是美国700 多所大专院校社会心理学教学所采用的教材,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师生和社会心理学爱好者的喜爱,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本书译自第11 版。
全书共分四编: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和应用社会心理学。第1 章(社会心理学导论)着重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观点、价值观对心理学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等内容,为读者系统完成后面四编社会心理学的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编(2~4 章)着重探讨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涉及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控制、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社会信念和判断、态度与行为的相互影响等内容。第二编(5~8 章)着重探讨我们如何彼此影响和联系,深刻剖析社会影响的威力。涉及态度与行为的文化根源、社会服从的力量、说服的原理和群体影响等内容。第三编(9~13 章)着重探讨我们彼此如何发生联系,分析了人与人之间感受和行为的正负极性:偏见、攻击、吸引与亲密、利他、冲突与和解。第四编(14~16 章)着重将前面章节中的理论原理、研究成果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其实贯穿全书,但这编系统介绍了社会心理学在临床、司法等领域中的应用,最后还展望了社会心理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关系,尤其探讨了在面临人口增长、过度消费、全球变暖等生态危机时,社会心理学应该发挥的作用。
戴维·迈尔斯充分发挥了其在心理学写作方面无与伦比的才能,将科学的严谨性和人文的宽泛性巧妙地结合,兼具感性和理性,能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过程中轻松掌握心理学知识。可以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甫一问世即成为同类图书的翘楚,即使是抽象严谨的科学知识,都能通过生动的插图、幽默的漫画、睿智的引言、清晰的表格、优美的语言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知识的学习变成愉快的旅程。每次再版迈尔斯都会向全球心理学的师生们征求意见,以保证本书学术的前沿性、定义的精确性、研究的严谨性、理论的全面性。此外还通过一些专栏启发读者思考,如“聚焦”关注社会心理学历史上的一些经典研究;“研究特写”介绍当前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大发现;“研究背后的故事”则能让读者了解这些社会心理学大师们的研究之路。本书适合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的广大师生,同时也适合对社会心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作者简介 · · · · · ·
自从获得爱荷华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 戴维·迈尔斯就在密歇根的霍普学院工作, 成为心理学教授, 并且开设了多门社会心理学的课程。 霍普学院的学生邀请他在毕业典礼上发言, 并评选他为“ 最杰出的教授”。
在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 迈尔斯曾在30 多种科学书籍和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 包括《科学》《美国科学家》《心理科学》 和《美国心理学家》 等。
迈尔斯同时还致力于把心理科学介绍给普通大众。 他在40 多种杂志上发表过科普类文章, 如《今日教育》 和《科学美国人》 等。 他的 17 本著作中包括《幸福与直觉的追寻:权力与危害》。他撰写的《心理学》(由著名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组织翻译并审校, 最新第9版已于 2013 年12 月出版) 是当今最畅销的心理学导论性教材, 全球有数百万学生在用它来学习心理学。 同样,这本《社会心理学》 在过去的10多年中...
自从获得爱荷华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 戴维·迈尔斯就在密歇根的霍普学院工作, 成为心理学教授, 并且开设了多门社会心理学的课程。 霍普学院的学生邀请他在毕业典礼上发言, 并评选他为“ 最杰出的教授”。
在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 迈尔斯曾在30 多种科学书籍和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 包括《科学》《美国科学家》《心理科学》 和《美国心理学家》 等。
迈尔斯同时还致力于把心理科学介绍给普通大众。 他在40 多种杂志上发表过科普类文章, 如《今日教育》 和《科学美国人》 等。 他的 17 本著作中包括《幸福与直觉的追寻:权力与危害》。他撰写的《心理学》(由著名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组织翻译并审校, 最新第9版已于 2013 年12 月出版) 是当今最畅销的心理学导论性教材, 全球有数百万学生在用它来学习心理学。 同样,这本《社会心理学》 在过去的10多年中占了将近 40% 的市场份额(社会心理学类书籍)。 正如他在《心理学》 第 9 版前言中所写的,“ 我希望以一种充满热情的、 富有个性的方式来讲述心理学, 而不仅仅用一种严谨的科学方式”。 这应该就是他的教材如此受欢迎的秘诀吧。
由于迈尔斯在研究和写作领域的突出贡献, 他曾获得众多奖项, 包括美国心理
学会的“ 高尔顿·奥尔波特奖”、 美国脑和行为联合会的“ 杰出科学家奖”、 美国人格及社会心理学分会的“ 杰出服务奖” 以及“ 2011 年美国科学院总统奖”, 等等。
戴维·迈尔斯还是城市人际关系委员会的主席, 帮助创建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协助中心, 以扶助贫困家庭, 同时他还去过数以百计的大学和社区做演讲。 他还写了一些听力丧失的文章, 倡导在美国进行一场助听技术革命(hearingloop.org)。
他常年骑自行车上下班, 每天中午都会去打篮球, 他还是希望学院校篮球队的
粉丝。 迈尔斯夫妇共同育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他还有一个孙女。
目录 · · · · · ·
中译版序言
致中国读者
作者来信
前言
第1 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2
第一编 社会思维
第2 章 社会中的自我 32
第3 章 社会信念和判断 76
第4 章 态度和行为 118
第二编 社会影响
第5 章 基因、文化与性别 150
第6 章 从众和服从 184
第7 章 说 服 222
第8 章 群体影响 262
第三编 社会关系
第9 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302
第10 章 攻击:伤害他人 348
第11 章 吸引与亲密:喜欢他人与爱他人 386
第12 章 帮助行为 432
第13 章 冲突与和解 474
第四编 应用社会心理学
第14 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516
第15 章 社会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550
第16 章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580
结 语 605
参考文献 606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关于如何避免破坏性的争吵和怎么进行建设性的争吵,不要: 1、过早地道歉 2、回避争论,保持沉默,或者夺门而去 3、利用你对别人的了解而攻击对方的缺点 4、引入无关的话题 5、当厌恶时假装同意 6、告诉对方他或她自己的感受 7、通过指责对方所看重的东西,含沙射影地攻击对方 8、威胁对方的安全 要: 1、私下争吵,远离孩子 2、清晰界定问题,用自己的话重复对方的观点 3、抛开你积极或消极的感受 4、接受对自己行为的反馈 5、澄清哪些你同意,而哪些不同意,以及你们彼此最关心的问题 6、提问以帮助对方表达其观点 7、等待对方自然地平静下来,不要报复 8、提供让双方都满意的建议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08页 -
“我们的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但有些时候是很危险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社会心理学(第11版,平装版)"的人也喜欢 · · · · · ·
社会心理学(第11版,平装版)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社会心理学(第11版,平装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91 条 )





-
员外 (You are what you say.)
不抑郁的人通常都显示出自我服务偏差。不抑郁的人将他们的失败归于实验任务或者觉得它超出了自己的控制。而抑郁者的自我评价及其对他人如何看待他们的评价都没有表现出夸大。 认为自己比真实中的自我更聪明,更强大,更成功,这也许是一种有利的策略。 一直非常喜欢由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绘成的雷达图,就像这样: 见过很多自我评价是个小圈他人评价是个大圈的情况,也见过一些自我评价是个大圈他人评价是个小圈的情况,但就是没... (3回应)2019-03-14 22:47 5人喜欢
不抑郁的人通常都显示出自我服务偏差。不抑郁的人将他们的失败归于实验任务或者觉得它超出了自己的控制。而抑郁者的自我评价及其对他人如何看待他们的评价都没有表现出夸大。 认为自己比真实中的自我更聪明,更强大,更成功,这也许是一种有利的策略。 引自 社会中的自我 一直非常喜欢由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绘成的雷达图,就像这样:
举个栗子见过很多自我评价是个小圈他人评价是个大圈的情况,也见过一些自我评价是个大圈他人评价是个小圈的情况,但就是没见过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接近的。最初喜欢这张图,是因为这张图宝贵在它能帮喜欢它的人做自我认知修正,再后来读到一本关于抑郁症的书,书中提到唯一能够完全客观评价自己的人,大概就是抑郁症患者了,那自我评价是个小圈的人,如果不是刻意拉低自我评价,是不是意味着过于低自尊?
3回应 2019-03-14 22:47 -
社会心理学领域最富挑战而又证据确凿的结论之一是关于自我服务偏差的效力,即个体倾向于以有利于自身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知觉。 当得知自己成功后,人们乐于接受成功的荣誉。他们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于“运气不佳”、“问题本身就无法解决”等这样的外部因素。 自我服务归因(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把坏的结果归因于其他)现象是人们最强有力的偏见之一。进行自我服务归因能够激活与奖赏和愉悦相关的脑区...
2016-11-11 11:21 4人喜欢
社会心理学领域最富挑战而又证据确凿的结论之一是关于自我服务偏差的效力,即个体倾向于以有利于自身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知觉。 当得知自己成功后,人们乐于接受成功的荣誉。他们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于“运气不佳”、“问题本身就无法解决”等这样的外部因素。 自我服务归因(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把坏的结果归因于其他)现象是人们最强有力的偏见之一。进行自我服务归因能够激活与奖赏和愉悦相关的脑区,这可能是一个不错的解释。 我们问题将成功与自我相联系,而刻意避开失败对自我的影响,以此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我们更乐意承认那些很久以前的缺点,认为那是“过去的我”具有的。 讽刺的是,我们的偏见会让我们无视自己的偏见。人们常说自己避免了自我服务偏差,但却认为别人持有这一偏见。在冲突中,“偏见盲点”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很显然,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站在客观的角度,而所有其他人都带有偏见。这就难怪会有争斗了:我们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是“对的”而且不带有任何偏见。 当人们拿自己和别人比较时,也会出现自我服务偏差。在多数主观的和社会赞许性方面,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比平均水平要高。 我们对自己行为的了解远多于对别人行为的了解,于是我们假设其他人的行为将不会比我们更极端。当人们了解了更多的关于其他人的信息时,这些差异才会消失。 在普遍考虑的因素中,主观行为维度(如“自律的”)将比客观行为维度(如“守时的”)引发更强烈的自我服务偏差。在我们构建成功的定义时,上述主观因素会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回旋余地。 乐观主义为人生预先假设了一条积极的道路。 大部分人对事物的看法偏向乐观,而非悲观。而我们中的许多人,对未来的生活事件盲目乐观。 盲目的乐观让我们更加脆弱。由于相信自己总能幸免于难,我们往往不去采取明智的预防措施。抱有虚幻的乐观,我们往往会为此付出代价。 尽管目标高远有利于成功,但是把目标定得太高的人会感到十分失望和抑郁,他们最终要学会使自己的目标更符合现实。 乐观主义确实比悲观主义更能增强个体自我效能感、促进健康和幸福感。 然而少量的现实主义——或者防御性悲观主义——可以把我们从盲目乐观的危险中拯救出来。防御性悲观主义者会预见问题的发生并且促使自己进行有效的应对。以一种更直接、更现实的视角看待事物通常是很有帮助的。 能够听取批评也是重要的。如果两个人分别各自给予对方同样消极的反馈,他们至少应该考虑一下这些评论为真的可能性。 悲观主义的思维和乐观主义的思维都具有力量。记住这句格言:“学业上的成就既需要足够的乐观精神以支撑希望,同时也需要足够的悲观心态以激起关注。” 为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自我形象,我们常常表现出这样一种奇怪的倾向:过分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的程度。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这种现象被称为虚假普遍性效应。 如果我们做错了事或是在任务中失败,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些失误是正常的,以让自己安心。 虚假普遍性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我们的归纳性结论只是来自一个有限的样本,而这个样本显然还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大部分人通常持有大众的观点,所以当人们假设自己处于大众中时,自己是正确的。此外,我们偏爱和那些同我们态度和行为相近的人交往,并通过这些熟悉者的眼光来评判世界。 而在能力方面,当我们干得不错或获得成功时,虚假独特性效应则更容易发生。我们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超乎寻常的,以完善自己的自我形象。 总之,自我服务归因、自我恭维的比较、盲目乐观以及自身失败和虚假普遍性,所有这些倾向都是自我服务偏差的表现。 为什么人们会以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来看待自己呢?一种解释我们将自我服务偏差看做加工和记忆有关个人信息的副产品。将自己与他人比较,要求我们去注意、评价、回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因此,这就增加了我们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出错的机会。 我们寻求自我认识,渴望评定自己的能力。我们寻求自我证实,渴望验证我们的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 当那些带有自我服务偏差的个体面对在成就、吸引力或技能方面高其一筹的人时,会产生自卑感。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持有自我服务偏差,确实有一些人正承受着自尊的痛苦。积极的自尊确实有一些好处。 自尊有其阴暗的一面,也有其光明的一面。当发生好事时,相比于低自尊的人而言,高自尊的人往往更能尽情享受并保持这种良好的感觉。相信自己比同伴拥有更多的天赋和积极的品质,能使我们对自己保持良好的感觉,而且这种对自己的正性评价能为我们提供应付日常生活中压力环境所需的资源。 自我服务偏差及其归因的方式也可以保护人们免受抑郁的伤害。不抑郁的人通常显示出自我服务偏差。不抑郁的人将他们的失败归于实验任务或者觉得它超出了自己的控制。而抑郁者的自我评价及其对他人如何看待他们的评价都没有表现出夸大。 自我服务偏差也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 积极自尊适应性的一个理由:它可以缓解焦虑,包括我们对死亡的焦虑。积极自尊(良好的自我感受和安全感)甚至可以使我们消除对最终死亡的恐惧。当面临威胁时,较强的自尊可以减轻焦虑。 在自我服务知觉中可能存在某种实践智慧。认为自己比真实中的自我更聪明、更强大、更成功,这也行是一种有利的策略。对自我的积极信念同样会激发我们去努力(自我实现预言),并在困境中保持希望。 尽管自我服务偏差产生的骄傲感可以帮助我们抵制抑郁,但它也会给人们带来一些不良适应。那些因自己出现社交困难而责备别人的人,往往比那些能够承认是自己的问题的人更不快乐。 如果多数的群体成员都认为,虽然自己做出了非同寻常的贡献,但自己的报酬却太低且没有得到应有和赞赏,那就可能引发不和与嫉妒。 自我服务偏差还会夸大人们对自己群体的评价,这一现象被称作群体服务偏差。当各个群体之间进行比较时,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的群体是最棒的。 虚伪的谦逊其实是ylbb掩饰个体认为自己真的优于众人的想法。大多数人在认为自己不比一般人更优秀的时候,反倒在心里庆幸自己更加优秀!真正的谦卑,与其说是虚伪的谦逊,而更像是不太在意自己。它一方面让人们为自己的专长而欣喜,另一方面也实事求是地认可他人的专长。
回应 2016-11-11 11:21
-
马后炮总是很容易, 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哲学家怀特海 , 没有一个想法或结论不能在巴特利特(bartlett's)的惯用语辞典或任何一本百科全书的引文中找到 ,谚语集中藏着所有的答案,即使它们相互矛盾也全都成立,猴子靠打字机花一万年也能得到莎士比亚,而重要的是在有限时间内找出正确答案,这远比人们想象中困难。 常识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在知道事情真相之后才想起它的存在。后见之明总是比先见之明来...
2017-07-24 23:20
马后炮总是很容易,
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哲学家怀特海 引自 第1 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2 ,
没有一个想法或结论不能在巴特利特(bartlett's)的惯用语辞典或任何一本百科全书的引文中找到 引自 第1 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2 ,谚语集中藏着所有的答案,即使它们相互矛盾也全都成立,猴子靠打字机花一万年也能得到莎士比亚,而重要的是在有限时间内找出正确答案,这远比人们想象中困难。
常识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在知道事情真相之后才想起它的存在。后见之明总是比先见之明来得容易。 须臾间,我们因突然洞察了使事物得以发生的种种力量而不觉得惊诧了。不仅如此,我们还可能记错自己先前的观点。我们对将来事物的预见性判断可能出现错误,这种错误与对过去的错误记忆共同导致了后见之明偏差。(hindsight bias,也被称为我早就知道了现象)。 引自 第1 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2 就像丹麦哲学家、神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所说的那样:“生活是正着来活,却是倒着来理解。” 引自 第1 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2 回应 2017-07-24 23:20 -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做人的道理,人性和社会的理解, 理解世界、理解他人、理解自己、帮助你对世界保持好奇和思考,原来都在学校的教材里。那些畅销书,不过是加工过的快餐,因为热量密集方便获得还便宜,所有才受欢迎啊。 以下部分是我觉得说出了我心声的,仿佛就是总结了我的想法的实验验证的理论。在意识到这些的我,似乎是比没有意识到这些的人过得自如一点。 焦点效应:他人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注意你。作为一个略微低自尊...
2019-07-28 22:43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
做人的道理,人性和社会的理解, 理解世界、理解他人、理解自己、帮助你对世界保持好奇和思考,原来都在学校的教材里。那些畅销书,不过是加工过的快餐,因为热量密集方便获得还便宜,所有才受欢迎啊。
以下部分是我觉得说出了我心声的,仿佛就是总结了我的想法的实验验证的理论。在意识到这些的我,似乎是比没有意识到这些的人过得自如一点。
焦点效应:他人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注意你。作为一个略微低自尊的人,我并没有认为自己比实际评价的优秀,也没有被调侃的时候受到真正打击,也并非安全型自尊(我仅仅是接受自己,而并非感觉良好)但是却对自我效能有一定的信任,帮助哦自己保持平静的心态并寻求解决方案。
在展现自己这件微妙的事情上,我的确做得不够好。在我做的不好的时候,我反而容易发生虚假独特性效应,觉得这种问题估计只有我才会错。“有时候我们会对自己过分苛刻,我们忘记了事后看来显而易见的事情在当时并非那么明显。”这种后见之明偏差也是容易打击自信心和自尊的。
行为预测中的规划谬误也是常见的错误。每一天我都在经历。知人容易自知难。(这也解释了分配任务的老板其实更知道你能达到什么进度)
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受这个世界影响,在特定的环境下长成特定的人。
文化和自我,受认同和保持自己的平衡。成长成相对优秀的人,或者能够有幸拥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意志,自主之能力,在批评一个人的时候,要意识到不是别人都拥有一样优渥的环境。同时由于我们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接触的也大多是类似的人,所以并不能理解他人的看法或困苦,如同香港的综艺《香港有饭开》,成功人士们对困顿人士的困顿措手不及。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里思考,而这一切如此自然又理所应当。从两个方向看问题才可以看的更透彻,真理越辩越明,即使两方都有道理也能更清楚实际的底层逻辑(这可以用来反驳做辩论的人比较有攻击性和偏执的说法(更何况很多时候不过是教练立论而已))
直觉是有力量的,无意识信息加工的研究证实了我们的思维很多是自动化加工的,似乎现在有类似的“元认知能力”的说法。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走路这类的机械行为,还有非常多的思考。比如看到一道数学题就知道解题思路一样。知识储备越多,直觉能力越强,人是无法理解他不知道的事物的。在一无所知的时候才最容易觉得自己无所不知,在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其实正走在中途。知识储备就是本金的积累,只有有足够的本金才能看到收益。你无法和一个不知道地球是球体的人解释为什么大地没有尽头,知识储备不同无法交流,而知识储备不同带来的直觉思考能力也是天壤之别。围棋中的棋形,感觉,都是通过无数的知识积累和刻苦训练而来的无意识信息加工能力。
以下是对于亲密关系的学习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成分理论 人类偏好亲密和激情 而激情在爱情中最为直接容易被观察,所以在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中,浪漫和激情的爱情占据显著地位
相似性和自我的重叠说明了夫妻相这一现实,人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而相似的习惯和共同生活则强化了这一现象。匹配现象的存在,可能也是择偶策略的一种体现。选择远低于自己的人是不明智的不利的。而过高于自己的人难以成功,降低了求偶成功的可能性,性价比较低。选择和自己级别匹配的人是更加容易实现稳定的。
自我表露及表露互惠,启发了我对于人际相处的边界认知。如果不表露自己,就不能抱怨交不到朋友。互相逐步的了解是友情的开端,交深言浅是不存在的。流传很广的36个问题让他爱上你就是一个设计良好的亲密性提高试验,在短时间内引起了两人的相互表露,深刻理解,且带有自我意识,并进行对视引发了亲密性,这些问题体现了一个人的想法和真正的自我,带来友谊或爱情也不足为奇。毕竟能够展露真实的自我并觉得安全,这种归属感是人们的底层需求。
而曝光效应,似乎解释了朋友圈九宫格的意义:刷存在感,每天都看得到你的照片,也就接近于看到你本人吧,熟悉诱发了喜欢。总发好看的照片,在现实中就容易被自发加上滤镜,所以追求的时候要多刷存在感啊,想起来之前的PUA女子版套路。这样一说PUA其中的示弱啊引发共情之类的,就是自我表露带来表露互惠,引起的亲密性提高(而男性更少进行自我表露,什么在外成熟稳重心里是个孩子的反差萌是挺戳人)。
人们是社会性动物 需要归属于某一群体 归属需要 自主感和能力感这三者的平衡会带来幸福感。子女与父母的择偶差异 又特显在进化心理学“父母和子女在择偶问题中的冲突”上
人永远是利己的。而那些催婚的 觉得事业有成但未婚的女性领袖不幸福的 一方面本身是注重归属需要而不注重(或者没有能力取得大量)自主感和能力感的人,另一方面是没有得到过自主感和能力感,一个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大人不要太爽。
虽然“那些认为自己有自主选择权的人民,生活有更强的满足感”(P59)过多选择的也带来了对选择结果的不满“不可撤销的承诺的益处”不可撤销意味着更多的满足,让我理解了婚姻在现代社会的一部分仪式感上的意义。但是婚姻的可撤销性又在减弱这可怜的好处。
现代社会,婚姻制度还能存续多久呢?
回应 2019-07-28 22:43
论坛 · · · · · ·
一个敢翻,一个敢教,另一个敢学:侯玉波、乐国安... | 来自大黄蜂95号 | 5 回应 | 2020-09-12 |
乐国安:不给糖,就恶搞,确实很恶搞 | 来自大黄蜂95号 | 1 回应 | 2020-07-01 |
侯玉波、乐国安的无脑翻译:《社会心理学》(第11版... | 来自大黄蜂95号 | 2020-04-28 | |
乐国安:别扯了,你这个骗子 | 来自大黄蜂95号 | 2020-04-25 | |
乐国安傻傻分不清:人多力量大还是不大? | 来自大黄蜂95号 | 2020-04-24 |
> 浏览更多话题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全场一本包邮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6 )
-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9.0分 28975人读过
-
暂时无货,预计2天到货
-
McGraw-Hill Companies (2001)9.4分 136人读过
-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9.4分 17830人读过
-
暂时无货, 7天前曾上架
-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9.0分 86人读过
-
暂时无货, 16天前曾上架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社会心理学(第11版,平装版)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Yuki 2019-10-14
愉快的啃完600页巨书,结语很暖: ”一旦思维得到扩展,思想就再也不会回到原本狭小的领域了。我的经历就是如此,也许你也会有相同的经历,因为你通过学习本课程和其他课程,会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43 有用 hl7 2018-08-04
为什么我会读这么大部头的心理学教科书,我可是连自己专业的教科书都不读的人呐…
7 有用 女巫若若 2019-07-29
我爱这本书,我得再说一遍,一本好书给人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无与伦比。为什么豆瓣最高5分?我要给它打100分。
3 有用 ⚡️ 2020-07-25
一本可以帮助认知和锻炼臂力的书。作者对于这本书的希望和目标“能够既具有坚实的科学性,同时具有温暖而人性的关怀;既是客观真实的,又是启迪智慧的”,我认为达到了。以日常阅读+教材的形式去接触一门未曾涉及过的课程(专业),对教材专业性和可读性、启发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从这一方面来考量,我个人认为这本《社会心理学》堪称完美。专业术语、实验设计和解读、延伸阅读乃至侧边的引言注解都有机衔接,没有理解不了的可能... 一本可以帮助认知和锻炼臂力的书。作者对于这本书的希望和目标“能够既具有坚实的科学性,同时具有温暖而人性的关怀;既是客观真实的,又是启迪智慧的”,我认为达到了。以日常阅读+教材的形式去接触一门未曾涉及过的课程(专业),对教材专业性和可读性、启发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从这一方面来考量,我个人认为这本《社会心理学》堪称完美。专业术语、实验设计和解读、延伸阅读乃至侧边的引言注解都有机衔接,没有理解不了的可能,更没有半途而废的机会,所谓引人入胜、即如是。更没有任何道德和专业上的“居高临下”,你需要做的只是去把那些平常一闪而过的片段捡拾起来,把那些过去望而生畏的问题仔细打量,原来我们如此相似。即便还不能立刻做出改变,但“思维一旦得到扩展”,思想“就再也不会回到原本狭小的领域了”。所有付出都有意义。 (展开)
3 有用 简简 2018-11-08
好到细思极恐
0 有用 还没想好 2021-03-07
非常好的一本书,但觉得还可以更好。期待国内更好的版本。
0 有用 酱油瓶 2021-03-07
1.14
0 有用 若一毫置于太虚 2021-03-04
追
0 有用 只做自己 2021-03-03
作为社会心理学入门读物是写得相当不错的,章节设计合理,内容生动
0 有用 礼物酱 2021-03-02
为啥多年受到的教育中没有心理学这门课? 作者在结语中写到: 而且,温德尔注意到,一旦思维得到扩展,思想就再也不会回到原本狭小的领域了。我的经历也是如此,也许你会有相同的经历,因为你通过学习本课程和其他课程,会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好吧,这本书其实很好读,有很多生动的例子,大量的数据,切合文本多样化的引用(作者肯定是个诗歌深度爱好者),能让我们明了自我、解释群体、... 为啥多年受到的教育中没有心理学这门课? 作者在结语中写到: 而且,温德尔注意到,一旦思维得到扩展,思想就再也不会回到原本狭小的领域了。我的经历也是如此,也许你会有相同的经历,因为你通过学习本课程和其他课程,会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好吧,这本书其实很好读,有很多生动的例子,大量的数据,切合文本多样化的引用(作者肯定是个诗歌深度爱好者),能让我们明了自我、解释群体、洞悉社会。早点看到这本书,人生会更加顺畅明朗。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