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他者”(Das Eigene und Fremde)是中外文学和文化关系研究中的老话题了,顾彬早年也有一部《关于“异”的研究》。本书读下来感觉四平八稳,类似康德、赫尔德、黑格尔的中国观,歌德、席勒,卡夫卡、卫礼贤、黑塞、克拉邦德、卡夫卡与中国文学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已是汗牛充栋,感觉很难再推陈出新(除非发现新材料),而有关18世纪德意志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浪漫派笔下的中国形象研究既有研究相对较少,可惜也未能更详细和深入地展开论述。有些引文较有启发性,但有些只是二手,还有些德语引文没有译成中文。
7 有用 大甜甜~~ 2017-03-24 22:40:17
硕士时,曹老师让我们读茨威格《心灵的焦灼》,今天再读老师这本“老书新版”,仿佛突然明白了老师的用意,明白了为什么老师在茨威格的小说里读到了“同情”。“一旦两者之间产生同情,便说明其中之一方必定高于另一方,或自觉高于另一方”(P.201)。异文化之间,要的既不是宗教的征服,也不是同情的泛滥,而是互为主体的尊重。
3 有用 森与小精灵 2017-07-12 12:56:27
导论引用索绪尔、拉康、哈贝马斯,还以为要搞什么大事情。很平庸、不甚给力的海外汉学考辨。
0 有用 荏苒在衣 2024-01-07 16:41:23 四川
“自我与他者”(Das Eigene und Fremde)是中外文学和文化关系研究中的老话题了,顾彬早年也有一部《关于“异”的研究》。本书读下来感觉四平八稳,类似康德、赫尔德、黑格尔的中国观,歌德、席勒,卡夫卡、卫礼贤、黑塞、克拉邦德、卡夫卡与中国文学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已是汗牛充栋,感觉很难再推陈出新(除非发现新材料),而有关18世纪德意志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浪漫派笔下的中国形象研究既有研究相对较少,可惜也未能更详细和深入地展开论述。有些引文较有启发性,但有些只是二手,还有些德语引文没有译成中文。
0 有用 deneb 2019-01-22 19:48:24
值得一看
1 有用 魏司马的光 2020-05-30 23:01:40
视角比较宏观,很奇怪的是,这本书并没有跟什么国家项目吧,为什么曹贝马斯一些态度特别中国中心主义呢?
0 有用 寒山 2024-09-19 07:25:38 江苏
人类族群之间的相互理解是不可能的,顶多只是接近罢了。本书的内容应该有助于持续改进中国人在西方的形象。
0 有用 启迪 2025-04-16 15:51:33 北京
猜测是博士论文,写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引用中文文献基本是八九十年代的书,2016年原封不动拿来出版,虽然有所勾勒,估计现在看来都不深入,可见三十年来中国大陆学术生产有所成绩,要是有心深入研究肯定是好题目,但物是人非了。
0 有用 阿基米德螺旋泵 2019-11-29 14:38:04
很有质感的小书,但所举例子太过陌生,分析不算很亮眼……在这一点上相当接近国外写的那种小品消遣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