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一部参与式观察研究的范本,作者通过考察一所美国精英高中的日常,研究精英意识和行为是如何一步步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尤其是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易得的情况下,这些年轻人在接纳美式勤奋观的同时,不再比拼知识的占有。他们淡化了对“高尚情趣”和“你认识谁”的重视程度,取而代之关心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在这个世界里扮演的角色。这条成为精英的道路很特别,奇妙地结合了当代文化习俗和古典价值观。像圣保罗和常春藤这样的院校看上去越来越不像一个排外的游艇俱乐部,而是越来越接近我们多样性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包含细致具体的社会规则的微观世界。
作者简介 · · · · · ·
西莫斯·可汗,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社会分层和精英文化。他是圣保罗中学的毕业生,也曾在该中学任教。著有《特权:圣保罗中学的精英教育》和《研究的实践:社会学学者如何答疑》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新精英
第二章 寻一席之地
第三章 淡定面对特权
第四章 性别与特权表演
第五章 学习《贝奥武甫》和《大白鲨》
总结
研究方法与理论反思
致谢
· · · · · · (收起)
"特权"试读 · · · · · ·
面前有两扇关着的巨门。厚重橡木板做的雕花门上,挂着一对熟铁编制的大门环,很明显,开门都要费上九牛二虎之力。站在外面的走廊里,大家能透过拱形窗户望着无瑕的草坪、池塘、建筑物和包围着我们的砖石路。门后是管风琴低沉的乐音和成百人的喃喃声。我环顾背后连成一排的面孔:兴奋、惊诧、好奇、疲惫。有些学生惴惴不安地聊个不停,其他人则纹丝不动;我周围的青少年正处在星期天的最佳...
丛书信息
喜欢读"特权"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特权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8 条 )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名校菁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書評首發於土逗公社[《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名校菁英?》],便於書友查看,特貼於此) 菁英未必名牌加身,但是侃侃而谈对他们来说似乎轻而易举,他们也好像能够轻易地与任何人建立任何话题。所以,要做一名合格的菁英,看起来似乎很容易? 这是大众对于菁英的日常生活最普遍的印象之... (展开)> 更多书评 48篇
-
祥瑞御兔 (大是大非警告!)
一些从我面前走过的新教员们紧张地四顾,像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 外国刘姥姥??? 原文是"...like rural tourists walking among skyscrapers for the first time",农村游客进城看高楼大厦。2020-08-24 18:21:51 4人喜欢
-
bv 女性的性别存在和成为精英之间是一种矛盾,女性需要时刻注重克制自己的性别表达,这就使得她们在以精英的身份进行性别表达时失去了那种淡定从容的姿态,而相比之下,男性的性别存在则更加自然和自由,他们也可以选择多种形式来让别人更加承认自己的优势地位。 (3回应)
2021-01-10 17:28:39 2人喜欢
-
征婚相亲不交友 (穷吊请自觉远离我)
如何让我们的女孩成为淑女 关于淑女 我记得在我成长过程当中,每当看到电影中无助的公主等着她的王子来救她时,就对那些过于弱小而不能帮助自己走出困境,不得不依靠男人的女孩们心生怜悯。实际上,我对自己如此独立,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这一事实颇为自豪。不过,我也意识到,因为从不曾身陷困境,我竟然感到非常孤独和疲惫,而且对那些不能像我一样使生活变得井井有条的人缺乏同情。在我自身举止行为无懈可击的同时,我看不起...2017-09-13 09:23:22
如何让我们的女孩成为淑女 引自 1 关于淑女
我记得在我成长过程当中,每当看到电影中无助的公主等着她的王子来救她时,就对那些过于弱小而不能帮助自己走出困境,不得不依靠男人的女孩们心生怜悯。实际上,我对自己如此独立,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这一事实颇为自豪。不过,我也意识到,因为从不曾身陷困境,我竟然感到非常孤独和疲惫,而且对那些不能像我一样使生活变得井井有条的人缺乏同情。在我自身举止行为无懈可击的同时,我看不起那些不能用正确的方式做事的人。我轻视那些整天闲扯的女孩子,自豪于自己不会沉迷于衣服和化妆品。但是,这也使我不可能拥有任何亲密的或者健康的女性友情,因为每件事对我来说都变成了竞争。
后来,我有机会在一个全是女性的职业办公环境中工作。让我吃惊的是,我发现那些工作勤奋的干练女人,虽不参与扯闲天,然而言谈亲切,在她们与别人的相互交往中透着一份雍容温雅。我意识到,成为一个淑女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女性特质,或者变成一个弱小无助的人,而是要欣然接受自己全部的女性特质。
怎样才算一个淑女
成为一个真正的淑女始于自尊自重和欣赏那些女性独有的东西。这种想法早从一个女孩年幼之时就开始了,因为一个母亲会教育她的女儿要珍惜和欣赏自己的身体,还要照料好这身体,要讲究卫生,护发护肤,穿衣打扮,并合理使用肢体语言使举止优雅。
衣着端庄
一个自尊自重的女人会小心谨慎,衣着端庄而得体,保护她最隐私的部分。当你在心里想象一个淑女时,这个人是看上去更像格雷斯·凯莉,还是更像玛丽莲·梦露?两人都是漂亮至极的电影明星,都爱上了政府首脑。然而,一个是合法的妻子,而另一个却只能让自己和爱人之间的关系躲躲藏藏。一个生下了王子和公主,并在辞世之时为她的丈夫和国家所深痛哀悼,而另一个却在一次悲惨的自杀中孤独死去。
每个女人都深深渴望被人珍爱。一个淑女以一种穿着方式享有受尊重和得荣耀的地位,首先这种衣着方式表示她对自身保有尊严和尊重,然后是这种衣着方式表示她希望从她周围的人那里获得这种尊重。如果一个女人穿得过于炫耀她的身体的大部分,同时也就贬低了公众对其他部分的欣赏,从而也就贬低了她自身的价值。穿着端庄而恰当不是要显得寒酸或昂贵。一个身着简单,但举止优雅而有尊严的女人,会比某些全身盖满了昂贵标签、缀满了闪亮纽扣的人更美丽动人。
交谈温和而开放
女人的移情和联络感情的能力是女人最伟大的天赋之一。我刚开始工作时,我努力变得像个男人,浑身上下全是理性,不带一丝一毫的情感,既然我试图向每个人显示我就像个男人,我就得这么做。我技术超群,并以技术上堪称杰出的解决方案给我的顾客带来了帮助,解决了技术问题,与此同时,我却失去了女人最本质的部分,丢掉了自己的优势。
当我开始留意到我的女同事把自家做的饼干和果酱带来和客户分享,并通过一次商业午餐分享她的食谱时,我注意到这种商业关系由于添了友谊的成分而变得充实起来。我的同事因此能够发现客户的“内心想法”,因为客户把她当朋友,信任她。另外,她不怕麻烦,不仅帮助这些客户解决技术问题,而且和他们分享职业上的忠告。由此我明白了,通过完完全全地做一个女人,她的移情技能使她不仅收获了技术上的成就,而且收获了一个有助她的职业发展的关系网络。用我们的才干帮助别人,用我们的移情沟通感情,只要我们把这两种优势恰当结合,那么不管我们身处何种环境,我们都会过得很充实。
在我抚育我们的三个男孩时,我和先生确定要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交谈技巧,发现他们的交谈风格,并尽可能把他们纳入到和其他成人的谈话当中来。
上周末,我先生欢迎一位刚刚到北京来的新同事。我的大儿子和我一起参加午餐,通过把交谈降低到小孩的水平,我儿子使她放松起来。显而易见,这位新同事很快就成了我们的一个家庭朋友,而不仅仅是工作上的合作伙伴,因为她会和我们分享她的生活,而这是她绝不会和我先生在商业层面上分享的。
在你训练你女儿进行顺畅的交谈,告诉她要多倾听和提问,而不是光谈论她自己时,你会发现你女儿将成长为一个淑女,而这不仅将帮助和充实你的家庭,还将在未来帮助和充实她自己的家庭。
乐于助人
女孩天生比男孩更乐于帮助别人。她们对别人的需要也更敏感。通过帮忙处理家务零活,还有帮着照料年幼的亲戚和客人,她学到了作为一个女主人的极有价值的技能。这种帮助别人的习惯也将会在她未来的人际关系中有所体现,可能是朋友关系、工作关系或者其他社会关系。
言语亲切
在我多年的成长过程中,我有幸经常应邀到各种家庭参加宴会。而最难忘的宴会常常是那些女主人让我感到颇受欢迎,并由此产生温暖感和归属感的宴会。不一定谈话内容多丰富,而是在那里我能体会到充足的安全感,因为不管我说什么,我都会得到赞赏,为人所接受。在每个女人身上,都有一些共同的元素:好奇心和兴趣、同情心、表扬和赞赏,面对笨拙行为或错误的豁达大度,将谈话从消极话题或批评当中摆脱开,并引导至共同兴趣的机智灵活。待客殷勤的女主人们同时也行为谨慎,沉着自信,她们总是在倾听别人的话,表示肯定,并不断提问以示很感兴趣,而不是只顾自己侃侃而谈。
言谈亲切是一门艺术,向那些精于此道的高手学习,并使自己掌握这门艺术,是一个终生学习的过程。我设法让自己尽可能多地和这些女士在一起相处,以便向她们学习。同样地,父母要教会女儿言语亲切,就要让她们和那些言语亲切的人及女主人尽可能多地相处,此外,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言语亲切是这样一种习惯,与其说它能被教会,不如说更靠领会。更好的办法是,随着你成为一个言语亲切的人,你的孩子领会学习和你同样的说话方式。如此一来,你们全家就都能具备言语亲切这种特征。
善待幼儿和弱者
每个女人内心都深藏着母性的一面,尤其当她与幼儿和弱者相处的时候。这种善意,通过让我们的女儿接触周围那些她有能力帮助的人,就可以得到最好地培养,不管是帮一个老太太过街,在火车上给一个老人让座,邻居不在家时帮着给他们家的植物浇水,还是照料小狗。一旦她有足够的机会去施与帮助,这就会变成一种习惯和本能,而不再需要人提醒。
说话算数
有一句老话说得好:“言多必失。”跟男孩比起来,女孩天生更爱闲聊,因为女人之间更多联系。话说得太多后,也就不那么容易记住,于是要说话算数就更难了。我设法随身带着我的PDA或一个记事本,这样无论什么时候我做出了承诺,我都把它写下来,提醒自己之后记得要说话算数。当一个淑女以说话算数而闻名时,她说的话就比那些信口开河的人的话有分量得多。除了提醒我们的孩子要说话算数之外,我们自己也要成为她们说话算数的榜样。这是非常重要的。
好客
好客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让我们胸怀更宽广。在好客这方面,从时不时地招待个别客人到有规律地招待大批朋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不过,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可以培养出来的品格。我是在经常召开派对、招待访客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我对于把一个活动的细节安排齐整非常娴熟,但对于如何当好一个女主人却不太擅长。直到我听了一次关于一个好的女主人所具有的特征的讲话,我才意识到自己把重点放错了地方。以前,在客人到来之前、到来期间和到了之后,我总是忧心忡忡,不断地计划安排每一个细节,而现在呢,我则把重点放在确保自己注意他们,参与他们的交谈,让他们感到很受欢迎,而不再是把重点放在确保食物足够,准备精良,桌子擦拭干净,或者餐后碗碟得到清洗。
我是在一次活动中明白这点的。那次我们去一个朋友家参加一场婚礼。吃完饭后,我主动提出要帮助主人收拾碗碟,并清洗干净。但他们摆手拒绝了这个提议,告诉我们坐下来聊天。我们一直闲聊,直到过了午夜,这对夫妇连一个打扫的动作都没做,而那位妻子只是偶尔起身,为我们添加饮料或拿更多的小吃。我们深受触动,很珍惜这段宝贵时光,因为他们让我们觉得自己比那些食物或碗碟重要得多。
从那以后,我的招待风格发生了改变。首先,不再强迫自己,如果时间紧张,我就从餐馆订外卖或使用一次性器具,而不是花额外的时间准备食物或打扫房间,我只把精力留给我的客人。在他们用餐完毕之后,我尽量使自己少去厨房,这样我就不必浪费太多的时间,离开我的客人。这意味着我要设法做一些易于准备和服务的食物。最后,只有等客人告辞之后我才想办法做清扫工作。这样,我就有更多时间和他们待在一起。我发现,客人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特别在意食物或饮料。来访之后,他们印象更深的是他们感觉如何。
绅士与淑女让世界更美好
正如男孩要学会骑士所具备的品格,以使自己成为一个绅士一样,当一个女孩在所有方面都学着成为一个淑女时,她也将成为一个十足的淑女,一个被上帝设计所要成为的人,而不必变得像一个男人。而当男孩子都成了绅士,女孩都成了淑女时,世界也将因此变得更美好。
> 相关阅读:
回应 2017-09-13 09:23:22 -
霄河 (《In My Spirit》)
开放性与不平等程度双重增长,与我们关于社会历程的直觉背道而驰。为什么有些我们最精英和最尊敬的院校一一为最大经济成就提供了康庄大道的那些一一变得对之前排除在外的人群越来越开放,但美国整体不平等程度却加剧了?为什么我们更开放的民主理想转变成少数享有特权的人过得越来越滋润,而大多数美国人的生活质量处于停滞状态? 如果我们留意阶级这件事,能获得一部分解释。我强调的“开放”是种族上的。但如果我们在里面掺入阶...2019-02-18 16:50:36
开放性与不平等程度双重增长,与我们关于社会历程的直觉背道而驰。为什么有些我们最精英和最尊敬的院校一一为最大经济成就提供了康庄大道的那些一一变得对之前排除在外的人群越来越开放,但美国整体不平等程度却加剧了?为什么我们更开放的民主理想转变成少数享有特权的人过得越来越滋润,而大多数美国人的生活质量处于停滞状态? 如果我们留意阶级这件事,能获得一部分解释。我强调的“开放”是种族上的。但如果我们在里面掺入阶级因素,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们的私立精英院校接二连三发布新闻稿昭告天下,如何努力让大学成为普通美国人负担得起的项目,而学校的现实是,这是一个被富人统治的地方。我的同事安德鲁·德尔班科( Andrew Delbanco)提到, 90%的哈佛学生来自的家庭,收入高于5500美元的 国民收入中位数,而且哈佛的招生办主任定义…哈佛家 庭的“中等收入”是介于11000美元和20000美元之间 的…如今的学生平均要比他们的前人来得富有。七十年 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在一份关于十ー所声名显赫的大 学的取样里,收入在全国水平位居下游的学生家庭占全体 学生的百分比大致保持稳定一一大约10%。与此同时,收 入水平位居上游的百分比扶摇直上,从三分之一多一点到 整整一半………如果这个取样扩展到前150位的大学,位居 下游的只占全部学生的3%。 哈佛的“中等收人”是我们国家最富有的那5%°。单这条就透露了大量关于精英教育院校的信息。一方面他们看上去对我们更开放,很大程度上因为开放意味着多样性,而多样性指的是种族。但另一方面阶级扮演的角色不容小觑。 虽然穷学生们经历着一系列的劣势一一从低质量学校到没有丰富的课外活动到在遭遇困难时缺乏支持一大学对这类挣扎往往视而不见,对穷学生和富学生一视同仁。这与有亲人是校友的学生、运动员、少数族裔学生形成鲜明对比。这三类人被大学给予特别关照,以增加他们被录取的机会,但贫穷的学生负担不起这样的奢侈。他们可能持有疑议,但大学真的对此“盲目”到极点。他们在面对贫穷带来的劣势的态度上存在矛盾结果是高校招生中蕴含显而易见的阶级偏见。大学教授们,看看我们的教室就能获知这个悲哀的真相。简而言之,好多富家子弟上了大学,却没什么寒门子弟0。
回应 2019-02-18 16:50:36 -
这本书会带领我们进入圣保罗的世界,并引出学生在哪里学习的关于特权的三堂课。 第一堂课:阶级是非自然的,它们像梯子,而不是天花板 学生在解释他们拥有的财富时,学会强调艰苦奋斗和天生我才的重要性。对一个开放社会的承诺强化了这个框架——只有在这样一个社会里这些特质才能解释一个人的成功。然而,学生们也懂的开放的社会并不意味着平等。社会等级的存在自然而持久。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有赢家就有输家。但不同于往西...
2018-12-21 13:44:08
这本书会带领我们进入圣保罗的世界,并引出学生在哪里学习的关于特权的三堂课。 第一堂课:阶级是非自然的,它们像梯子,而不是天花板 学生在解释他们拥有的财富时,学会强调艰苦奋斗和天生我才的重要性。对一个开放社会的承诺强化了这个框架——只有在这样一个社会里这些特质才能解释一个人的成功。然而,学生们也懂的开放的社会并不意味着平等。社会等级的存在自然而持久。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有赢家就有输家。但不同于往西的是,以前的地位是通过继承得到的,现在要靠自己获取。阶级不是限制人的障碍,二是允许流动性的梯子。学会向上爬,必须要跟你上面和下面的人群互动:一边创造亲密关系,一边又不能表现得大家是平等的。这是一个技术活,又要假装阶级不存在,又要随时随地尊重它的存在。如果阶级太牢固或太明显,是很危险和不正当的——社会封闭且勤奋和天赋无关紧要。因此学生学会在互相交往时使用一种特殊方式并保持某种敏感度,使阶级的存在助他们一臂之力,而不是对他们产生限制——简单说,建立相对的公平。 第二堂课:经历很重要 学生可以通过经历获得教训。很多圣保罗的学生拥有已经特权在握的背景,如果说他们更轻而易举地学会这一切,也并非不可思议。不过适应这所学校里的生活对每个人都有点儿难。如果学生表现得好像胜券在握,就会因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被排斥。在认识自己在学校的位置的过程中,学生靠的不是他们的家族背景而是经历。旧精英的”你是谁“的变成了新精英的”你做过什么“。特权不是什么你与生俱来的东西;特权是需要你学会去发现和培养的。 第三堂课:特权意味着淡定 学生们培养的是自己行为举止的一种意识,这种意识的核心是将特权视若平常的锻炼:对付任何社交场合都能游刃有余。在课堂内他们既可以思考《贝奥武夫》也可以探讨《大白鲨》。在课堂外他们听古典音乐也听嘻哈。他们在自身品位中展现出一种激进平等主义,而不是仅仅传递我们认为是”精英只是“的东西——史诗、纯艺术、纯音乐、对古典文献的研习——来彰显自己的不同。特权不是在只是周围划定界限或把这些只是当做资源来利用。学生们的口味很咋,表现出博采众长的驾驶。讽刺的是,在一个等级分明的开放社会中,排外性是失败者的标志。从这个角度看,不能靠精英们的行为来解释不平等,而是要看处于弱势的人们表现得特点。他们受限(排外)的只是、品位和脾性,意味着他们没有跟上这个开放新世界的脚步。 精英们的淡定也是交际资源的具体形式。在貌似稀松平常的日常生活——从吃饭到跳舞到约会,无处不见特权在学生身上镌刻的印记和学生们通过日常交往来展示特权的各种方式。被具体表现出来后,特权不再被看作是因为机会不均所造成的,二是来自于某一些技术、天赋、能力。圣保罗的学生好像自然而然就拥有了成功所需要的一切。这种对社会产生的差异的自然化,掩盖了持久的不平等的存在。 引自 引言 回应 2018-12-21 13:44:08 -
霄河 (《In My Spirit》)
我认为,新精英不是一群靠家族财富和信托基金混日子的高富帅和白富美。新精英们明白,光靠继承是无法占据社会阶级的顶端的,且他们的生活不需要排斥其他人。可是,在一些基本的方面,他们像是21世纪的美国:坚信要在圣保罗这样的地方待下去需要勤奋努力,而持续占据有利地位更需要不解的努力。像美国的移民和中产者,他们相信种瓜得瓜,向上流动在美国是永远可能的。看着周围各种肤色的同龄人,他们能凭经验相信自己是对的,即使...2019-02-18 16:58:39 1人喜欢
我认为,新精英不是一群靠家族财富和信托基金混日子的高富帅和白富美。新精英们明白,光靠继承是无法占据社会阶级的顶端的,且他们的生活不需要排斥其他人。可是,在一些基本的方面,他们像是21世纪的美国:坚信要在圣保罗这样的地方待下去需要勤奋努力,而持续占据有利地位更需要不解的努力。像美国的移民和中产者,他们相信种瓜得瓜,向上流动在美国是永远可能的。看着周围各种肤色的同龄人,他们能凭经验相信自己是对的,即使有时所谓经验不过是轶事罢了。 我发现,圣保罗正赋予学生越来越多的特权,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资质。鉴于过去的精英依靠的都是资质一一围绕“正确的”血统、关系和文化建构他们的世界一一新精英创造的是特权:一种为他们提供优势的自我认知和交往模式。老派资格的精英们,靠着在给他们提供优势的资源周围建筑护城河和城墙来组成一个阶级。新精英们认为自己更加个性化,相信自己的地位是通过努力得来的。他们淡化了对高尚的情趣和“你认识谁”的重视程度,取而代之关心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在这个世界里扮演的角色。这条成为精英的道路很特别,奇妙地结合了当代文化习俗和古典美国价值观。新精英们故事的走向是基于 种在美国根深蒂固的信仰,那就是优秀和努力终将为你带来回报。这种信仰驾驭了21世纪的国际视野,从任何事物身上吸取和提炼价值、对当下发生的事了如指掌。像圣保罗和常春藤这样的院校看上去越来越不像一个排外的游艇俱乐部,而是越来越接近我们多样性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一一个尽管是包含细致具体的社会规则的微观世界。这本书会带领我们进入圣保罗的世界,并引出学生在那里学习的关于特权的三堂课。 第一堂课:阶级是非自然的,它们像梯子,而不是天花板 学生在解释他们拥有的财富时,学会强调艰苦奋斗和天生 我才的重要性。对一个开放社会的承诺强化了这个框架一一只 有在这样一个社会里这些特质才能解释一个人的成功。然而, 学生们也懂得开放的社会并不意味着平等一一差很多。社会等 级的存在自然而持久。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有赢家就有输家。 但不同于往昔的是,以前的地位是通过继承得到的,现在要靠自己获取。阶级不是限制人的障碍,而是允许流动性的梯子学会向上爬,必须要跟你上面的(和你下面的)人群互动:一边创造亲密关系,一边又不能表现得大家是平等的。这是一个技术活,又要假装阶级不存在,又要随时随地尊重它的存在。如果阶级太牢固或太明显,是很危险和不正当的一一社会封闭且動奋和天赋无关紧要。因此学生学会在互相交往时使用一种殊方式并保持某种敏感度,使阶级的存在助他们一臂之力,不是对他们产生限制一一简单说,建立相对的公平。 第二堂课:经历很重要 学生可以通过经历获得教训。很多圣保罗的学生拥有已经特权在握的背景,如果说他们更轻而易举地学会这一切,也并非不可思议。不过适应这所学校里的生活对每个人都有点儿难如果学生表现得好像胜券在握,就会因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被排斥。在认识自己在学校的位置的过程中,学生靠的不是他们的家族背景而是经历。旧精英一你是谁一一的那套逻辑变成了新精英的一一你做过什么。特权不是什么你与生俱来的东西特权是需要你学会去发展和培养的。 第三堂课:特权意味着淡定 学生们培养的是对自己行为举止的一种意识,这种意识的核心是将特权视若平常的锻炼:对付任何社交场合都能游刃有余。在课堂内他们既可以思考《贝奥武夫》也可以探讨(大白鲨》。在课堂外他们听古典音乐也听嘻哈。他们在自身品位中展现出一种激进平等主义,而不是仅仅传递我们认为是“精英知识”的东西一一史诗、纯艺术、纯音乐、对古典文献的研习来彰显自己的不同。特权不是在知识周围划定界限或把这些知识当作资源来利用。学生们的口味很杂,表现出博采众长的架势。讽刺的是,在一个等级分明的开放社会中,排外性是失败者的标志。从这个角度看,不能靠精英们的行为来解释不平等而是要看处于弱势的人们表现的特点。他们受限(排外)的知识、品位和脾性,意味着他们没有跟上这个开放新世界的脚步。 精英们的淡定也是交际资源的具体形式。在貌似稀松平常的日常生活一一从吃饭到跳舞到约会,无处不见特权在学生身上镌刻的印记和学生们通过日常交往来展示特权的各种方式。被具体表现出来后,特权不再被看作是因为机会不均所造成的,而是来自于某一些技术、天赋、能力ー一“你是谁”。圣保罗的学生好像自然而然就拥有了成功所需要的一切。这种对社会产生的差异的自然化,掩盖了持久的不平等的存在。
回应 2019-02-18 16:58:39
-
衣白 (哀我川民,辗转沟壑)
章一 主要内容 镀金时代大量欧洲移民涌入美国,精英们力图“区隔”开自己和下层。他们纷纷搬离原来的街区。与此同时,精英文化也在形成,财富精英们开办博物馆和美术馆圈养艺术,原来下里巴人的莎士比亚,却一时成为精英文化的新符号。 寄宿制的圣保罗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扩大规模并声名鹊起。起初,圣保罗是保护主义的,它要确保未来的精英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而不被下层“腐蚀”。它为未来的精英培养相同阶层的文化品味,建...2022-02-05 22:37:42
章一
主要内容
镀金时代大量欧洲移民涌入美国,精英们力图“区隔”开自己和下层。他们纷纷搬离原来的街区。与此同时,精英文化也在形成,财富精英们开办博物馆和美术馆圈养艺术,原来下里巴人的莎士比亚,却一时成为精英文化的新符号。
寄宿制的圣保罗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扩大规模并声名鹊起。起初,圣保罗是保护主义的,它要确保未来的精英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而不被下层“腐蚀”。它为未来的精英培养相同阶层的文化品味,建立社会关系。
圣保罗确保了精英的再生产。
摘抄
“精英们是如何仍然为他们的后代复制自己的地位,不排外也不保内,而是通过一个强调个人天赋和努力的语境。我会展示模式化的不公平是如何在一个英才教育模式下被维护和掩盖的。”
章二
·等级秩序
在圣保罗存在着一种等级秩序。这种等级秩序表现在空间上,例如礼拜堂的座次(讽刺的是,礼拜堂貌似乎应该“超脱世外”),和休息室只有高三能坐的沙发。等级秩序也表现在互动中:你在休息时与哪个等级的人交谈。 等级地位的获得,只有通过切身经历才能得到他人的承认。而一切破坏这一机制的特权行为(对阶级差异的彰显)则会受到老师和高年级学生的共同打压。
·学生与员工
底层员工维持着学校后勤的运转。然而高贵的学生与员工之间似乎有一道无形的区隔。绝大多数学生对员工所知甚少,倾向于把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社会流动性的**匮乏**解释为个人的不幸而非结构性的不平等。作者发现,虽然上层阶层的学生较中下阶层的学生更乐于与员工交流,但这不过只是在培养超越阶级界限与人交往的技能。
·师生关系
·自大与敬畏
“我观察到的精英不是在建立、制造和具身化差异……而是学着如何在必要时认识这些差异,并在举手投足间表现得这些差异不复存在。”
“在自由主义框架下,备受尊敬的是机会均等而不是平等。”
章三
“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世界如何一成不变。”(布迪厄)
“所谓的淡定是一部分人的特权,他们无意识地通过在家里的耳濡目染习得了他们的文化,而学术文化也是他们出生文化的一部分,他们能与之维持一种熟悉的密切关系。”
·圣保罗时刻
学生开始学习事物的运作方式。
圣保罗是一套瞎吹系统。
问题恰恰在于英才体系本身,卡拉意识到了这点。这套体系努力遮掩着持续的不平等。
·种族问题在精英群体中的重要性。W·J·Wilson认为阶级才是重点,但是作者认为在圣保罗非白人对这套系统的认知明显不同于白人。
章四
“所有的学生活动都借鉴了这些官方活动的精髓。这些神圣的时间、空间和仪式被重新改编为学校的“第二”生活——学生生活——并为之创造形式并提供意义。”
·性存在与特权的表演
章五 学习贝奥武夫和大白鲨
·精英的文化品味反应了他们新的自我构建方式:包容多样。
·阶级鸿沟的表现方式发生了改变,文化品味上的杂食成为了阶级差异的标志。
·Weber:特权是一种标示,是特权群体互相展示及向弱势群体展示的东西。
“工业革命对十九世纪双高成就的影响:体现了启蒙运动中对共和制度愿望的自由民主改革,以及民族主义在欧洲的增长。”
总结
社会化差异的自然化过程:具身化,淡定。经历随人,过往的经历会在个人之后日常的行为举止中表现出来。
回应 2022-02-05 22:37:42 -
论坛 · · · · · ·
翻译错误 | 来自sky | 15 回应 | 2021-12-11 16:22:44 |
关于本书参考文献的下载 | 来自华东师大出版社 | 2 回应 | 2019-05-12 03:09:07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8.3分 311人读过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2)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37°暖书单(二) (37°暖)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 其一 (消逝风中的墓地)
- 读书即生活 BOOK TEAM (裁缝点灯)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特权的评论:
feed: rss 2.0
10 有用 Glen 2016-12-04 19:26:46
一位社会学家用民族志的方法就“不平等”问题所做的案例研究,揭示了教育对培养精英阶层和维系其特权的深远而隐蔽的作用。精英的教育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如何获得和应用知识;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经历各种体验,特别是在隐蔽的等级制框架下进行的人际交往;而最重要也最能体现新一代精英特质的是:淡定——在日常言谈举止中,在自由主义和多元化的旗帜下,对自己所享有和所遭遇的一切保持淡定,并坚持一种自我实现的神话:我今... 一位社会学家用民族志的方法就“不平等”问题所做的案例研究,揭示了教育对培养精英阶层和维系其特权的深远而隐蔽的作用。精英的教育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如何获得和应用知识;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经历各种体验,特别是在隐蔽的等级制框架下进行的人际交往;而最重要也最能体现新一代精英特质的是:淡定——在日常言谈举止中,在自由主义和多元化的旗帜下,对自己所享有和所遭遇的一切保持淡定,并坚持一种自我实现的神话:我今天的一切源自我的天赋和努力而非其他。如何避免教育成为加剧阶层分化的工具,显然不能开“记忆知识+考分评定”的倒车。如何实现优质教育的民主化是每一位教育创业者都应该探索的方向。 (展开)
18 有用 余颜 2019-08-28 23:14:47
对话布迪厄,希望说明新精英不再制造稳定的区隔,而是靠多元的「经历」、获取经历的「能力」与面对经历的「淡定」来自我证明,并通过这种自证,构造机会开放平等的假象,在构造新的阶层差距的同时将责任下移。方法无太多可反思的,理论部分则是对布迪厄的一种拓展,改变了场域内几项要素(竞争目标从固定的身份到流动的经历、场域内的位置从外显到内隐、场域内新增种族与性别因素),将一般性的场域竞争特殊化应用在了这个「新精英... 对话布迪厄,希望说明新精英不再制造稳定的区隔,而是靠多元的「经历」、获取经历的「能力」与面对经历的「淡定」来自我证明,并通过这种自证,构造机会开放平等的假象,在构造新的阶层差距的同时将责任下移。方法无太多可反思的,理论部分则是对布迪厄的一种拓展,改变了场域内几项要素(竞争目标从固定的身份到流动的经历、场域内的位置从外显到内隐、场域内新增种族与性别因素),将一般性的场域竞争特殊化应用在了这个「新精英」研究中,场域、身体与惯习等相互关系则保持不变。因此全书最为关键的部分便在于第五章的反转,只有这种反转能证明圣保罗中学塑造的是虚有其表的「英才」,从而将矛盾从英才/大众的二分中解救出来。然而这种解救同时意味着,「新精英」的构造最深层的逻辑是不同人群对场域变迁的适应性差异,这也正是「淡定」所在。 (展开)
7 有用 本阿弥·光悦 2016-12-15 14:35:40
论“比你有钱还比你努力”的新精英~区别于传统贵族,新精英在英才教育的旗号下更加开放和从容淡定,强调内在和机会选择的背后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
6 有用 nothing传叔 2017-06-22 17:23:04
《区分》《学做工》《特权》可作三部曲观,这本简明通畅,翻译不错(教主钦定,网络时语运用有度,似某译家风范),第三四五章各有出彩,雅俗可以同赏、性别仍是束缚、淡定只是表象,精英教育运作机理还有待深挖。。。
5 有用 而木 2016-04-21 16:22:23
看上去是更宽容了,却加深了阶级差距。精英阶层们只是假装阶级差距不存在,并且把和“下层阶级”的边界模糊化。。
0 有用 珊瑚 2022-06-18 00:40:45
见识到了精英贵族学校的一套教育教学逻辑
0 有用 LevTrio 2022-06-16 23:29:55
看到经验描述的部分觉得和剑桥的生活出奇相似。理论层面,能看出作者与理论对话的努力,但和布迪厄相比还是弱了不少。
0 有用 Wendy 2022-06-14 18:25:46
“越开放,却越不平等。” 精英“多元化”的同时也许是又多了几条鄙视链
0 有用 罗伊Roes 2022-06-09 14:03:46
有一点想到之前看过的关于绩优主义的书。精英教育既是产物,又是巩固绩优主义,使其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的推手。有意思的是文中提到对“素质”的推崇可能来自于反犹主义,近年来美国顶尖名校陆续取消或者放宽标化考试的要求,是不是也是一种反亚裔情绪的盛行,因为卷王如犹太人或者亚裔不论绩优标准如何更迭总要快速跟上。论学业白人学生早比不过了,音乐上亚裔也有全盘接管的趋势。这个标准还会根据WASP的需求进一步改变。国内变... 有一点想到之前看过的关于绩优主义的书。精英教育既是产物,又是巩固绩优主义,使其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的推手。有意思的是文中提到对“素质”的推崇可能来自于反犹主义,近年来美国顶尖名校陆续取消或者放宽标化考试的要求,是不是也是一种反亚裔情绪的盛行,因为卷王如犹太人或者亚裔不论绩优标准如何更迭总要快速跟上。论学业白人学生早比不过了,音乐上亚裔也有全盘接管的趋势。这个标准还会根据WASP的需求进一步改变。国内变得和美国越来越相似,对应试教育的鄙夷何尝不是曾经掌握教育特权的阶级捍卫自己特权的行为。 (展开)
0 有用 几屋 2022-06-06 19:03:50
「淡定」的处理蛮有意思的,重要的不是文化的开放,而是具身化的「淡定」,后者遮蔽了前者。精英之所以为精英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是开放的具身化,拥有着极强的穿梭于各个场域之间的能力,而文化上的、高深的知识在成为精英的路上则显得无关紧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