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古今小说的解读和析论
在小说中理解小说——以《劳山道士》为例再论教学内容的深化
论《红楼梦》的经典性
阻隔与同在:论《红楼梦》人物交往的空间意味
现代小说中的传统元素——关于《差不多先生传》“例话”的补论
论《百合花》的主题及其被接受
对话意识与儿童主体的现代建构——梅子涵儿童小说创作之一瞥
城市、童话与戴臻的创作
外国现代小说解读
也谈对卡夫卡《骑桶者》的理解
限知视角和《桥边的老人》
生存的危机和转机——谈辛格小说《山羊兹拉特》的=个问颢
奇异化、延迟和《牲畜林》
非凡想象的逻辑理路和现实依托——重读《沙之书》札记
感情的数字化与非数字化——读伯尔小说《在桥边》
情节的辩证法——读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
情感的节制和情节的空白——谈对《礼拜二午睡时刻》的两点理解
散文和诗歌名篇重读
笔记体与《短文两篇》
“记”的文体特征与主题表现——也谈《岳阳楼记》中“异”的意义
空间的毁坏与修补——对《项脊轩志》思路的另一种理解
张岱两篇散文的赏读
《黄生借书说》文本解读的深入和教学内容的深化
对象和主体的双重建构——重读老舍《想北平》
反讽和自我反讽——关于《读<伊索寓言>》开头和结尾的另一种解读
文本解读和教学的比较——以《苏州园林》的教学为例
小议说明文阅读教学的起点——重读钱梦龙《死海不死》教学实录
“母爱”是解读《合欢树》的起点而非结论
以传统礼仪文化为分析视角——重读汪曾祺《胡同文化》
重读《天上的市街》
《我爱这土地》的解读和诵读
谈《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中的几组概念
诗词欣赏教学与想象活动的设计——对王崧舟老师有关《长相思》教学的商榷意见
阅读教学和教学评价
古诗文测试题的主客观关系和标准设定——以2012年高考语文上海卷古诗文试题为讨论对象
论古诗词鉴赏的有机关联——以2013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为讨论对象
诗歌赏析和想象的开放——从2013年高考语文上海卷诗歌赏析题谈起
散文的字面含义——从《世间最美的坟墓》一个关键句谈起
“以学定教”与文本制约——就《祖父的园子》的教学求教于于永正老师
赏读散文语言的多个角度——从《安塞腰鼓》一组语句分析谈起
质疑的前提是落实“双基”——从徐江质疑文的自身失误说开去
如何看待阅读行为的自然与非自然的辩证关系——从《能力指向:2012上海市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题分析》一文说开去
后记
· · · · · · (
收起)
0 有用 爱琪琪99 2021-02-23 21:44:37
解读深刻独到。
0 有用 splendor 2019-12-28 13:58:42
笔试之前趁着小花生睡着看了大半。解读思路真是很对我胃口!精读文本,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啦。
0 有用 风 2022-04-16 23:42:37
又学到了有效阅读的方法~
0 有用 头像即本人 2019-04-23 15:56:40
看他来上课时颤颤巍巍的步伐就想打满分
0 有用 Antiope. Z 2020-02-16 17:06:45
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传统的文本解读的路子,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强调紧扣文本,一切从文本出发,反对凭借自己的语文经验、人生经验来对文本进行生硬的解读,作者也践行了这一理念并且不遗余力地通过多篇文本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技巧和方法,并以一种逻辑的归纳为学习者提供了参照,为文本解读打开了一扇窗子,但这也仅是文本解读过程中的一隅,并不能真正地囊括整个文本分析的全过程。正如詹丹所极力抨击的应试考试与名师案例... 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传统的文本解读的路子,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强调紧扣文本,一切从文本出发,反对凭借自己的语文经验、人生经验来对文本进行生硬的解读,作者也践行了这一理念并且不遗余力地通过多篇文本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技巧和方法,并以一种逻辑的归纳为学习者提供了参照,为文本解读打开了一扇窗子,但这也仅是文本解读过程中的一隅,并不能真正地囊括整个文本分析的全过程。正如詹丹所极力抨击的应试考试与名师案例一样,文本解读本无定法,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也总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只能在追求贴合文意的基础上善用技巧,切不可走向极端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需时刻谨记自己的使命,踏实的进行文本解读,真正吃透“这一篇”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面对应试教育,在考试指挥棒前,更需让语文发挥其真正的魅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