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岳麓书社“明清小品”系列 (群山)
- 购物车首选 (cruyff)
- 明代历史研究 (多读书)
- The Green Book (挠挠)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1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甲行日注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boliang 2022-08-27 16:06:20 上海
宜秋日读,附录亦好
2 有用 藏树 2018-06-26 19:41:22
读到“颜子之乐,自在簟瓢,予不堪忧者,家国殄瘁,岂能忘心”句,简直泪崩!子丧女夭妻死,更加上亡国,岂能不伤哉痛哉!于是“高楼听雨,滴滴声更愁人耳。”“斜月半归,幽光脉脉愁人。”甚至风声、莺语、雁鸣、鸡啼都可能勾起内心的伤痛。作者于离乱之世睹太平景色,倍生感叹;读者于太平之世读离乱之句,亦感慨倍生!叶绍袁精于景物描写,构词巧妙,行文极有风致,如“流云时飞,秋容郁白”、“轻霜藉草,疏烟笼树,人家如画”... 读到“颜子之乐,自在簟瓢,予不堪忧者,家国殄瘁,岂能忘心”句,简直泪崩!子丧女夭妻死,更加上亡国,岂能不伤哉痛哉!于是“高楼听雨,滴滴声更愁人耳。”“斜月半归,幽光脉脉愁人。”甚至风声、莺语、雁鸣、鸡啼都可能勾起内心的伤痛。作者于离乱之世睹太平景色,倍生感叹;读者于太平之世读离乱之句,亦感慨倍生!叶绍袁精于景物描写,构词巧妙,行文极有风致,如“流云时飞,秋容郁白”、“轻霜藉草,疏烟笼树,人家如画”甚至卷六之后大部分只记录天气情况如“忽晴忽雨,宛乎秋景”也保持着一种令人怜惜的诗意,然愈是如此愈觉凄怆。附录中沈宜修《季女琼章传》要胜过叶所作传记。PS:喜欢老版的封面!欲因封面减一星,不忍~ (展开)
7 有用 滔滔孟夏 2017-02-03 16:58:03
说起来惭愧,从周作人先生的书里知道这个小册子——很薄,即便后面附录了窃闻、续窃闻、传记,也仍旧很薄,一个下午就可以翻一遍,却不知道书名的意思,读了前言,更加脸红了,书名出自楚辞,“甲之朝吾以行”。楚辞读过的,不止一遍,却一点没有印象。正如周作人先生说的,写作这部书的时候,叶绍袁已经五十六岁,不算8月24日前的背景,日记自1645年8月25日(甲辰)起,到1648年9月25日“丙戌,晴”,终了,几日... 说起来惭愧,从周作人先生的书里知道这个小册子——很薄,即便后面附录了窃闻、续窃闻、传记,也仍旧很薄,一个下午就可以翻一遍,却不知道书名的意思,读了前言,更加脸红了,书名出自楚辞,“甲之朝吾以行”。楚辞读过的,不止一遍,却一点没有印象。正如周作人先生说的,写作这部书的时候,叶绍袁已经五十六岁,不算8月24日前的背景,日记自1645年8月25日(甲辰)起,到1648年9月25日“丙戌,晴”,终了,几日后叶即谢世,所以是不折不扣的晚年文字。日记写漂泊流寓写山河国破写日常交际写听闻感喟,而几乎没有杂质,简洁处悲痛自郁,而又不失文字的风致。自卷六开始,所记就事迹少天气多,如“夜雨至晓”,“浓霜,晴”,“午后阴”,“热,时有小雨”,虽短却也有意思,但或者也是因为作者已逐渐接近死神没有气力了吧。 (展开)
1 有用 非虛構 2024-02-05 11:28:23 福建
【《甲行日注》卷六,《夜中偶起》:夜中偶起,似可三更時分也。洑流薄岸,頹蘿壓波,白月掛天,蘋風隱樹,四顧無聲,遙村吠,漁棹潑刺。螢火亂飛、極夜景不之幽趣矣。】《甲行日注》始作於甲申明亡之後的乙西年(一六四五),是遺民的作品,極富《黍離》《麥秀》之感,如「故鄉風景半似遼陽以東矣,但村人未吹蘆管耳」之類描寫,多不勝舉,但也並非除此便不寫別的了。知堂在介紹此篇時說:「清言儷語,陸續而出,良由文人積習,無... 【《甲行日注》卷六,《夜中偶起》:夜中偶起,似可三更時分也。洑流薄岸,頹蘿壓波,白月掛天,蘋風隱樹,四顧無聲,遙村吠,漁棹潑刺。螢火亂飛、極夜景不之幽趣矣。】《甲行日注》始作於甲申明亡之後的乙西年(一六四五),是遺民的作品,極富《黍離》《麥秀》之感,如「故鄉風景半似遼陽以東矣,但村人未吹蘆管耳」之類描寫,多不勝舉,但也並非除此便不寫別的了。知堂在介紹此篇時說:「清言儷語,陸續而出,良由文人積習,無可如何,正如張宗子所說,雖劫火猛烈燒之不失也。」作者葉天寥在國破之前,即已家亡。他的女兒小鸞是有名的才女,不幸早死,夫人沈宛君也因哭女去世。葉氏曾在工部當官,主管修治京師城牆、河道,會寫文章卻不會做官,在任期內反而賣掉了家產十分之八,弄得夫人死了,棺材錢付不出,店主詬厲不止,他「惟有號泣旁皇而已」。 (展开)
0 有用 安弦 2019-01-27 17:06:40
受益于知堂的《夜读抄》,有幸接触了这小册明末江南遗民文学家叶天寥的日记。其妻沈宜修及其子女皆擅文墨,合著载于《午梦堂集》,其三女才媛小鸾未嫁而卒最负盛名,《疏香阁遗录》有传小鸾为林黛玉之原型。叶天寥明亡后隐于佛门,作此日记。其文锻铸于恩爱与苦难的双重冶炼,记述了苏南与浙西三年离情战乱的山野生涯,笔墨凄怆清丽,亦不乏闲适、悲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