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疫 短评

热门 最新
  • 1043 尘尘洛 2016-03-26 15:52:37

    最后的一段话印象很深刻,埃博拉就是大自然对人类启动的免疫系统

  • 693 异乡异客 2016-05-14 23:38:32

    封面上印着斯蒂芬金的评语:血疫的第一章,是我这辈子读过最可怕的。我想,他肯定是没有读完,因为,后两章更加可怕。我几乎是在颤栗中读完这本书的,读这本书时,我刚好感冒并咳嗽,肺部很不舒服,为了为了不给孩子传染,我晚上独自在另一间卧室睡觉,并读这本书,当听到隔壁卧室孩子的咳嗽声,我心脏都快蹦出来了。上帝或者大自然通过埃博拉病毒给人类最大的警告,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展现了至高的杀伤力:50%-90%,雷明顿埃博拉病毒展现了至高的传染性:空气传播。如果这两种病毒的特性结合起来,人类毁灭只在旦夕之间。这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这不是小说,这是真实。

  • 212 #暗蓝# 2016-03-31 11:37:27

    确实有着非常可怕的第一章,想像一下一颗人体炸弹在人群中行走……非常出色的纪实文学,素材剪切很合理。没有往太深入的地方去写,不过着实好看。

  • 172 苇间疯 2016-03-23 18:49:12

    “(埃博拉患者)死后的病房或许会让人怀疑上帝的本性,也会让不信者看清大自然的本性”,重口味描写主要集中于第一部“埃尔贡山的阴影”。第二、三部讲的是雷斯顿埃博拉病毒,作者这脑补、抖包袱和一惊一乍的功力不去写悬疑小说实在是可惜……当然,by叔的译笔功不可没。

  • 100 嘉木 2016-04-16 17:19:47

    非常非常牛逼的非虚构写作技巧。但是后面读到美国军方在弗吉尼亚州的行动时,还是会有种头重脚轻、故意好莱坞化的感觉。

  • 82 帕布莉卡 2018-03-16 11:29:35

    希区柯克说过,“炸弹绝不能爆炸,炸弹不爆炸,观众就老在那惴惴不安。”用来形容第一章再合适不过了。

  • 67 豆豆龙 2016-04-02 13:13:08

    1989年美陆军传染病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如果我们当年,能够早一些发现艾滋病毒,并且及时研究治疗,将其控制在原发地,那么我们将拯救多少人的生命呢?”可随后,他也说:“如果艾滋病当初很早就被发现并控制,那么相关研究部门将会认为它只是偶发于非洲偏僻村落的一罕见病,又怎么会投入资金进行深入研究呢?最终,它还是会随着人类的活动而传遍世界” 现在说这句话,对于艾滋病没有任何意义。但对于埃博拉来说,却是个警示:如果未能及早重视,当它们悄无声息蔓延到世界各地时,将是一场无法想象的灾难。这本书有太多的地方给了我震撼和感动。即使在今天,埃博拉病毒的致死率仍然有50%,而发现之初,埃博拉的致死率是90%。我们今天对线状病毒的所有宝贵知识,是患者,医生,研究人员,以及实验动物,用他们的命换来的。

  • 80 dormouse 2016-07-13 20:34:35

    看着就忍不住想去洗手的书=_=

  • 56 花岛仙藏 2016-12-18 18:19:51

    2016-3-14。感冒咳嗽+肠胃不适+漫漫通勤路,选择了这本书,给了我一回4D读书的体验,特别是第一部“埃尔贡山的阴影”,比所有灾难片血浆片都骇人因为太真实。就算人类横扫一切肉食动物看似站在了食物链的高位,大自然依然有办法找回相对的平衡,造物如此复杂却也简单,最多不过推翻重来。一次次突发又突然消失的疫情可能是大自然还在寻找最佳的清理规模与节奏。正如书里所言:“似乎有某种对人类怀着深仇大恨的力量,出于某些我们无法理解的意图创造了这个怪物,让它无声无息地涌现世间。 ”“大自然似乎在逼近我们,高高举起屠刀,却忽然扭过脸去,露出微笑。”“地球正在启动对人类的免疫反应。它开始对人类这种寄生生物做出反应,人类的泛滥仿佛感染…大自然在试图除掉人类这种寄生生物的感染。”

  • 53 sleepy Mia 2019-07-08 18:47:00

    作者文笔瞩目,尤其是用各种食物形容坏死组织和恶心器官的时候。

  • 37 熊阿姨 2017-08-12 03:46:34

    钜细靡遗的叙述,看到后半截能体会到写作是个十足的体力活(甚至比作者本人亲自去探洞更耗体力)。一些细节还是怀疑出处,结构和写法是可以训练的,那些十几年前清晨早餐的细节真的采访得到吗?

  • 30 陆小包 2017-02-02 22:20:19

    封面上印着斯蒂芬金的评语:血疫的第一章,是我这辈子读过最可怕的。我想,他肯定是没有读完,因为,后面还挺无聊的。当过了一下子那种恐惧害怕之后,所有的惨相反而变得遥远不真实。不过这种书,开卷有益。任何物种,都需要天灾和天敌。人类几乎没有天敌,那么,对天灾也正面看待吧。

  • 39 伊D曼 2016-05-16 22:18:58

    这个观点很有意思,说人类相对于整个生态圈就好比肿瘤细胞,不断地扩散。而大自然也有其独特的平衡手段,尤其是在古老而神秘的病毒面前。

  • 32 S 2017-05-08 01:43:02

    从奇塔姆洞起,从奇塔姆洞终,埃博拉如幽灵般闪现,又蛰伏。它不只是二十年后新闻里的防护服,而是活生生的一段历史,亲历者无不心有余悸。看完第一章,切实地做了个噩梦。一班列车,被隔离的感染车厢,地上拭血的修女,排队等待注射抗疟疾药的孩童,背上被贴上隔离标志的纸张,与妻儿分离。挣扎醒来,看着身边睡着的孩子,久久难以平复。埃博拉的可怖,是一念生,一念死的可怖。它的接触与传播,却指向人类自身,对丛林的破坏,对灵长类动物的全球贸易。若自然有灵,奇塔姆洞就是它的潘多拉魔盒,埃博拉就是它的报复。吊诡的是,人类的记性从来很差。雷斯顿行动后不久,同样来源地的猴子复又出现在工厂里。研制出的疫苗,因市场不大,久未投放生产,直至14年大爆发。西班牙护士的宠物犬被安乐死,牵动35万人请愿,有几人记得被安乐死的几千猴子。

  • 30 venus_cheung 2020-02-02 22:16:59

    2020的非常时期读完,真太tm刺激了…

  • 20 木卫二 2020-01-27 22:54:26

    “它还会回来”的埃博拉病毒,后来果然出现新的病株,并在最近的2018、2019继续爆发。虽有疫苗出现,但进化突变速度惊人,足以继续保持杀死90%感染者的嗜杀者形象。作者通过文字,就制造了致命病毒增殖发作时的人类惨状,七窍流血、喷射腹泻、灵魂死亡。与埃尔贡山大象洞穴的闭环设计,更是让来去无踪的病毒,在古老的创造与暴烈的毁灭上,同人类与这颗星球、热带雨林的关系,产生了原罪般的紧密联系。非洲这样的地方,也有常识疏忽的河马咬死人、数字恐怖的卢旺达大屠杀,但神秘的病毒,恐怕会在全球化的21世纪,以更可怕的形象,影响人类命运。

  • 17 成知默 2016-08-29 16:52:31

    2016年已读088:正如《大灭绝时代》中说:“在把其他物种推向灭绝的过程中,人类也在忙着锯断自己栖息的那根树枝”,这本书中的血疫埃博拉与从热带雨林中蔓延的艾滋病毒,就像大自然对人类的反噬与复仇,以猎食者的姿态无息潜行、暴起袭击。埃博拉的所到之处杀伐殆尽固然令人毛骨悚然,一众科学家的直面追击固然令人感佩不已,但暴虐的埃博拉仍有太多未解之谜,这意味着人类还将继续自食恶果。

  • 24 露葵。 2016-06-03 07:17:44

    第二位天使把碗倒在海里,海就变成血,好像死人的血。

  • 17 游佐中 2019-07-31 13:42:34

    把纪实文学写的和小说似的也是牛逼。对疾病症状的描写太牛逼了……可怕。

  • 14 汽水儿 2016-06-28 08:48:19

    拍成电影应该很精彩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