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精神》的原文摘录

  • 信心,不仅仅是理性预测,还是动物精神中最重要的元素。这个词指的是那些不能用理性决策涵盖的行为。 标准的经济学理论认为,信心是理性的,它为理性决策提供了一个正式程序:人们利用手头信息做出理性预测,然后考虑所有可能的选择、这些选择的结果、每个结果的优势、每个选择的概率,然后再做出理性决策。当然,人们经常按照这种方式自信地做决策。但信心这一概念的含义远不只这些。信任的真正含义恰恰是我们会超越理性。诚然,容易轻信他人的人经常抛弃或者忽视某些信息,他甚至不会理性地处理他所得到的信息。即使他理性地处理信息,也不一定会据此理性行事。他行动的依据是那些他确信正确的东西。当人们做重大投资决策时,他们必须依靠信心。我们所做的大量决策,包括我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某些决策,都是因为它们“看起来是正确的”。 因此,随时间变化的信心在经济周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好的年景,人们有信任感。他们自发地做决策,并本能地相信自己会取得成功。他们把怀疑搁置,而当每个人都这样做时,资产的价值就会升高,而且可能还会继续上涨。只要人们保持信任感,他们的冲动就不会显现出来。一旦信心消散,人们决策的冲动就暴露无遗。 (查看原文)
    满满 3赞 2016-05-09 11:52:27
    —— 引自章节:信心及其乘数:经济周期背后的思维模式
  • 任何初始的政府刺激,例如增加政府支出的某个项目,让人们赚到钱,然后再由他们花出去。初始的政府刺激是“第一轮”。政府所花的每一美元最终都会变成某些人的收入,有收入在手,他们就会将此收入再花出去一部分。这个比例就是MPC(边际消费倾向)。因此,支出的初始增加会带来第二轮支出,这轮支出是由人们而不是由政府花费的。这些支出又会成为某些人的收入,其数额为MPC美元,这些人也花费收入的一部分,即相当于MPC2美元,这就是第三轮。不过,这个过程不会终止。随后是一轮接一轮的支出,因此,政府最初支出1美元的效果是(1+MPC+MPC2+MPC3+MPC4…)美元。所有这些数值的总和并不是无穷大,它实际上等于1/(1–MPC),此数值即凯恩斯乘数。但是,这个总和可能要远大于第一轮的政府刺激。若MPC为0.5,凯恩斯乘数就是2;若MPC为0.8,凯恩斯乘数就是5。 乘数理论说明,支出的小幅下降会产生放大效应。如果人们由于担心发生像1929年那样的股市崩盘而反应过度,导致消费支出产生实质性的小幅下降,那么,这就像是一个具有负面效应的政府刺激。人们的消费每削减1美元,就会有另一轮削减支出,然后,一轮接着一轮。这意味着,经济活动的下降会远大于初始的冲击。因为遭受多轮负的支出冲击,经济会陷入更深的危机,所以大萧条会持续多年。该理论获得了广泛赞誉(只不过没有立刻付诸政策实施),因为它形象地再现了大萧条在1929~1933年日益加深的场景。 当经济开始下行时,信心变动对收入的影响就特别大,而且具有决定性,但在另一些时候就不那么重要。信心低落导致信贷市场冻结,放款人不相信能收回贷款。在这种情形下,那些有消费意愿的人发现,他们难以得到所需的信贷;那些供货商发现,他们难以获得所需的流动资金。其结果是,通常的财政政策(政府增加支出或减税)的乘数都会减小,而且有可能更小。我们建议政府设定两个目标来解决当前的危机。第一... (查看原文)
    满满 3赞 2016-05-09 11:52:27
    —— 引自章节:信心及其乘数:经济周期背后的思维模式
  • 如果我们想要了解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经济中的动物精神,还必须了解经济的阴暗面,即反社会行为的倾向,以及摧毁它的各种崩溃和失败。 当然,我们知道,在牌桌上发生的事情与经济中发生的事情可能没有联系。但是,如果欺骗行为在数百万人在玩的扑克游戏中都可以有一席之地,我们还能天真地认为这种伎俩不会出现在商业领域吗? (查看原文)
    任平生 1赞 2013-05-07 22:46:40
    —— 引自章节:第三章
  • 一个人讲一个故事,就会激发另一个人想起相关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又会使第一个人想起另一个故事,如此不断回想提醒,形成很长的反馈序列。我们在讲故事时激起另一个人的反响,会由衷地感到高兴。交谈总是会从一个话题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不停地转变。这看似随机无序,实际上却是一种内在的构思,这种构思对人类知识至关重要。交谈不仅是一种易于被人接受的信息交流方式,而且还能强化我们对相关故事的记忆。我们忘掉的往往是那些我们从未向他人复述过的故事。 在《爱情就是故事:亲密关系的新理论》一束中,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认为,在成功的婚姻中,夫妻通常会创造可以分享的故事。他们围绕一系列共同的记忆创造了一个故事,并用这个故事来印证,他们互相关心对方,在乎婚姻内在的价值。 信心并不仅仅是一个人自身的情绪状态,它也是一个人对他人信心的一种判断,以及他人对他人信心的洞察。它同时还是一种世界观(对时事动态的一种看法),是大众对新闻媒体和公共讨论所传播的经济转变机制的理解。新时代故事总是伴随着全球股票市场的大繁荣。如果不详细了解那些故事,就很难理解过去的经济信心从何而来。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会逐渐忘却过去的故事,这也正是我们对过去的股票市场和宏观经济波动总感到迷惑不解的原因所在。 (查看原文)
    任平生 2013-05-09 13:12:50
    —— 引自章节:第五章
  • 股票市场是微观有效率而宏观无效率。 (查看原文)
    hedgehog 1赞 2023-02-10 13:38:09
    —— 引自章节:第十二章 为什么金融价格和公司投资如此易变?
  • 一般来说,对来自豪华酒店的啤酒和来自生意清淡的杂货店的啤酒,受访者有不同的底价,对前者的底价要比对后者的高。通常来说,他们愿意为前者多支付75%。 这样的情景可能非常普通。但是,对它的反应则有着深远的含义。这些反应表明,公平因素不亚于理性的经济动机。如果受访人只考虑啤酒给他们躺在沙滩上增加了多少的享受,他们就会为它支付相同的金额,而不论它是来自宾馆还是杂货店。如果杂货店的要价“高得离谱”,那么,这种额外的享受就会荡然无存。杂货店的酒不能那么贵,因为他们不愿意花额外的钱。他们宁愿把钱付给宾馆的酒吧店主。结果也必定如此,因为他们认为,杂货店索要一个高过他们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是不公平的。 (查看原文)
    以太 2011-03-12 15:31:50
    —— 引自第21页
  • 在现代经济中,绝大部分这样的储蓄来源都包含一个固有的特性,即价值的不可知性。由于规模经济,资本主义的企业都已成长得相当大。它们也十分复杂。如果这些投资还承担着偿还企业债务的跌价风险,人们就不愿意投资此类企业。因此,资本主义创造了一项发明:有限责任。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最大损失就是他们自己已投入的股本。 (查看原文)
    以太 2011-03-12 15:38:42
    —— 引自第26页
  • 直接向问题银行发放抵押贷款来扩张信用;当然,他还可以收回这些贷款,以收缩信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的区别在于,后一种方法直接把资金注入真正需要资金的机构,前者则是把资金分散给了整个经济。 (查看原文)
    Pomme 2011-04-11 22:01:00
    —— 引自第84页
  • 货运卡车司机的工资标准 (查看原文)
    Pomme 2011-04-11 22:14:13
    —— 引自第112页
  • 效率工资理论......额外的工资 (查看原文)
    Pomme 2011-04-11 22:20:52
    —— 引自第114页
  • 商人的决策过程完全凭直觉和心理。 (查看原文)
    Pomme 2011-04-11 22:29:12
    —— 引自第157页
  • 没有获得成功的人……《泰利的街角》……“我”和“他”的对立、追求自尊及公平等因素的作用 (查看原文)
    Pomme 2011-04-11 22:30:45
    —— 引自第175页
  • 动物精神的大量证据:信心、公平、腐败、货币幻觉以及故事。 (查看原文)
    Pomme 2011-04-11 22:38:06
    —— 引自第190页
  • 人类的心智是按照记叙式思维来构造的,它把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和动态变化的事件,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查看原文)
    Pomme 2011-04-11 22:44:30
    —— 引自第56页
  • 对效率工资理论的不同看法 效率工资理论有两种主要类型。卡尔·夏皮罗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失业理论的基础,是观察到企业不可能全面地监督其员工。于是工人有了选择余地。他们可以工作,也可以偷懒。其中,采取偷懒的策略要冒一定风险:如果被抓到,就可能被开除。夏皮罗和斯蒂格利茨就有一种观点:在工人面临这种选择的经济中,均衡状态时必然会存在失业。为什么?如果不存在失业,并且所有企业都付给同样的工资,工人们就没有动力好好工作。如果不存在失业者,工人即使因为偷懒被开除也没有什么可损失的。她甚至可以象征性地“穿过街道”,就能够找到一份和原来完全一样的工作。所以雇主必须给他们的工人一些额外的东西,防止他们偷懒。按照夏皮罗和斯蒂格利茨的看法,额外的好处可以采取额外工资的形式,它高于使劳动力供给正好等于需求的水平。而在使供给需求正好相等的工资下,每个工人都可以立刻就得到一份工作。如果所有的企业都支付超额工资,就像他们在均衡状态时会做的一样,就一定存在失业。 (查看原文)
    以太 2011-08-19 10:45:56
    —— 引自第81页
  • 前面描述的雇主和雇员的关系——工人只关心报酬,工作则越少越好——我们觉得似乎过于简化了雇员和雇主之间的关系。 (查看原文)
    以太 2011-08-19 10:55:05
    —— 引自第82页
  • 要理解经济如何运行,弄清楚如何管理并促进经济繁荣,我们就必须关注能够真实反映人们观念和情感的思维模式,或者说动物精神。如果我们不承认那些重大经济事件背后基本上都有人类心理方面的原因,那么就永无可能真正弄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 (查看原文)
    任平生 2013-05-07 22:30:49
    —— 引自章节:绪论
  • 信任的真正含义恰恰是我们会超越理性。 信心不仅仅是理性预测,还是动物精神中最重要的元素。 (查看原文)
    任平生 2013-05-07 22:42:00
    —— 引自章节:第一章
  • 经济学教科书被认为只和经济学相关,而与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或者其他任何有关公平问题的学科无关。 社会学的交换理论被称为公平理论。 (查看原文)
    任平生 2013-05-07 22:44:36
    —— 引自章节:第二章
  • 经济学家所谓的科学是指,理论上假设的行为应该源于最大化原理。 (查看原文)
    任平生 2013-05-09 13:03:17
    —— 引自章节:第四章
<前页 1 2 3 4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