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纲要 短评

热门
  • 4 小威 2017-01-18 12:31:43

    一言蔽之,马哲统治中国之前的理学简史教科书

  • 3 三清喵 2021-10-22 10:09:08

    吕书开门见山:“理学者,佛学之反动,而亦兼采佛学之长,以调和中国之旧哲学与佛学者也。”其徒钱宾四先生亦作如是观。与之相反的是,陈寅恪先生认为:“凡新儒家之学说,几无不有道教,或与道教有关之佛教为之先导。”在中古士族的信仰方面,同样是陈氏主张世家崇道而钱氏主张世家奉佛,有意思。

  • 2 一只新新 2018-09-07 18:01:36

    吕先生以史学家之眼光而治思想史,别具一格。讲叶水心王阳明一章,颇能见其史家之手笔。其言曰“使阳明而生程朱之时,未必不持程朱之说,使程朱而生阳明之世,未必不持阳明之说。”此说甚是,凡一时之思想,皆因其时而起也,后人之所行,皆继前人而进,非凭空而生一说也。惜吕公之著作,今已少有人提及。借其赞张载之言曰“今日读之,犹想见其泰山岩岩,壁立万仞之气象焉。吾师乎,吾师乎,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 1 Grubby Shinoda 2025-02-07 01:18:12 内蒙古

    梳理了理学的历史发展和各主要流派的基本义理,虽成书早,文言文又加大了阅读难度,但本书作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文献整理工作是十分扎实的。接触理学和心学后着实令我对中哲的印象大有改观,心、性、气、理等基本概念可以说很完整地地完成了中国形而上学的构建,这作为第一哲学,何尝不能说中国没有哲学(广义的)呢。现作为中哲的门外汉,比较关注“心”和“性”的争辩,不准确的讲我认为类似于观念论和实在论之争,前者认为心是本性所在,与天理相通,通过内心反省即可发现天理,心理同一;后者认为性(本善)是天理在人身上的体现,理是万物本原,存于人本性,通过修养可认识之。从现象学的角度看,性可以类比于横向的结构意义,心可类比于纵向的发生意义。朱子和阳明的理气论是十分精致的,同赫拉克利特的火与λόγος和亚式的形质论遥相呼应。

  • 0 文渊阁大骑士 2022-01-30 09:54:32

    神神叨叨的最讨厌了

  • 0 常州秦某 2022-07-12 20:58:00

    读的《全集》本。钞书多而简明,裁断少而果敢。横渠、象山两篇很动情,其余各篇冷静克制,不太好读。书末的“总论”才有大段集中精彩的议论。

  • 2 猫大仙 2023-04-04 15:52:22 四川

    看完有两句总结:因时乘势,察势观风。中正平允处发豪杰议论,聚讼纷争处下时中断语。牟宗三的反向格义将理学神秘化,不伦不类;冯友兰以哲学眼光看理学,始终隔了一层;钱穆的《概述》偏于学案体。理学大要之精纯,读吕思勉这本书就够了。

  • 0 AVE 2019-01-11 17:23:36

    我读的第一本宋明理学方面的研究就是这本《理学纲要》。我始终感觉这本书很泛泛,加上吕的文风,嗯,劝退专用。。。#不必读系列#

  • 0 倦舫 2019-04-20 17:39:57

    谈气,常以所谓“物质不灭”为参照,此乃囿于时代之见。讲二程处,有些含混不清,大抵明道伊川,学颇不同,合而讲之,不免错乱。且不讲“鸢飞鱼跃”,似不得程子格物之真谛。而多以己意断理学之公案,大抵钱宾四论理学,亦有此病。

  • 0 希徒 2017-01-12 11:21:02

    八十多年前的书,如果不是专门研究这一方面的,大可不必读这套丛书了

  • 0 随性而安 2018-02-11 15:05:12

    不错!这本书读着舒服

  • 3 Counterfeiter 2019-09-01 13:50:20

    吕著中这一本最有会心处,如其论朱子学之所以影响力如此之大,并非因其高明,而因其能适应大多数士人之认识能力,又如其论张载实为破佛道贡献最大之宋儒。

  • 0 2024-10-17 01:12:35 上海

    打分以自己对呈现而打分,不因自己好恶。 本书是吕思勉的讲义整理而成。 好难读。 吕大师把理学来龙去脉都说清楚了,各家主要思想以及传承、分派问题都交代了,正如附录所说虽无发明,但已理清,不偏私。也正如附录所注:争议不是打分的重点,有自己的理解才是重要的。 好像吕大师作品全是文言,除了说三国那本是白话。本来理学心学就够难读的了,全篇文言就更难读了。

  • 0 智术师 2020-06-21 03:58:04

    中国理学史研究必读书目。

  • 0 ZiGZaG 2024-01-11 19:01:42 浙江

    宋学部分读来畅快,明代哲学和术数部分较有难度。吕思勉作为历史学家,可能对于各个思想的条理思路理得不是很清楚、不够系统,但对于理学境界还是能有较高的体会和转达的,也能提出他自己的一些精到的观点。比如主张程朱和陆王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主张理气二分,进而主张心性有别,性即理,心不即理,后者主张理气一贯,进而主张心性一贯,心即理。这个概括让初学者颇感明了。总体上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书。

  • 0 Immanuel_zyp 2023-03-23 21:19:27 山东

    于理求其至明,于行求其无歉

  • 0 美逝 2019-06-14 20:03:57

    吕思勉的历史类著作我都读不下去,这本其实也算做理学简史吧,他写文学的倒是很有意思。

  • 2 春秋 2019-10-01 21:02:46

    史家著理学,与哲人写法不一。前者以思想史的写法,重视“理事交融”,外延更广,富有包孕性质。往日学界多以哲学史的写法来写宋明理学,拘泥于精英与经典,忽略了一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这种写法确实有助于深入剖析思想,以哲学的形式予以系统化分析,但容易将思想史写成由思想家构成的时间序列,省却了相当多对社会历史背景的爬梳整理,而难以更全面涵盖古代思想世界。以现代西洋哲学现成术语的内涵外延对古代精神世界以剪裁解读,也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嫌。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坚持中国古代没有“哲学”的原因之一。 吕思勉诚之先生的书,也更似哲学史的写法,但其中史家之风更盛,着眼宏大,寓精微于浅显中,故而需细读,否则难见真意所在。本书篇幅很短,仅略谈诸家风格及缘由,追溯源流,考辨学脉,文字偏古,阅读难度较大。

  • 0 推止窝 2020-06-02 15:41:05

    真的清楚。真的不好读。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