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1947年中研院第一届院士评选,徐中舒先生以“用古文字与古器物研究古代文化制度”之重大贡献获得候选人资格,本书以“古器物中的古代文化制度”为题,酌选徐先生在古器物方面的经典文章,重编一册,收入“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作者简介 · · · · · ·
徐中舒(1989-1991),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192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国学门,师从王国维、梁启超等著名学者。在此期间,他受到王国维先生的影响,树立了“新史学”的观念。以后更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将古文字学与民族学、社会学、古典文献学和历史学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把王国维开创的“二重证据法”发展成为“多重证据法”。徐先生先后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北京大学任教授、研究员。应中英庚款与四川大学的协聘,来到四川大学历史系,除短期在武汉大学、华西协合大学、燕京大学、中央大学兼课外,终身执教于此。
目录 · · · · · ·
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
古代狩猎图象考
弋射与弩之溯原及关于此类名物之考释
古代灌溉工程原起考
说尊彝
论古铜器之鉴别
关于铜器之艺术
蜀锦——缎为蜀中原产六朝时由蜀输入江南
结绳遗俗考
谈古玉
黄河流域穴居遗俗考——兼论地上建筑的由来
论东亚大陆牛耕的起原
巴蜀文化初论
古井杂谈
锌于与铜鼓
古代都江堰情况探原
北狄在前殷文化上之贡献——论殷虚青铜器与两轮大车之由来
徐中舒先生学术年表
从“书”里到“书”外:徐中舒先生的治学方法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古器物中的古代文化制度"的人也喜欢 · · · · · ·
古器物中的古代文化制度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古器物中的古代文化制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bibleman (围脖:MadaoIkari)
民国时学术界主流意见认为我国铜镜是西方传入的,一是当时出土的铜镜最古是战国晚期(公元前3-4世纪)遗物,形制又与公元前5-6世纪的斯克泰(Scythian)铜镜类似;二是春秋之前的史料记载均是“以水为鉴”,如《书·酒诰》的“人无于水监”,《庄子》的“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迟至《战国策》中才有邹忌“朝服衣冠窥镜”。徐中舒于1932年所撰《古代狩猎图像考》即持此观点。 新中国以来,新的考古成果更新了这一认知,包括公...2019-11-08 20:08
民国时学术界主流意见认为我国铜镜是西方传入的,一是当时出土的铜镜最古是战国晚期(公元前3-4世纪)遗物,形制又与公元前5-6世纪的斯克泰(Scythian)铜镜类似;二是春秋之前的史料记载均是“以水为鉴”,如《书·酒诰》的“人无于水监”,《庄子》的“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迟至《战国策》中才有邹忌“朝服衣冠窥镜”。徐中舒于1932年所撰《古代狩猎图像考》即持此观点。
新中国以来,新的考古成果更新了这一认知,包括公元前2000年齐家文化出土的铜镜3件(仍晚于西亚出土的铜镜,但其形制为圆形具钮镜,与斯克泰、商周铜镜相似而与西亚铜镜相异,更可能是独立发展出来的)、妇好墓出土的铜镜4件,以及断代为西周及以前的铜镜53件,主要出土于渭河流域及甘肃、青海。
但其出土规模和制作水平均与同期其他青铜器差距极大,且有尕马台M25铜镜这种和齐家文化铜镜一样压于墓主胸前的例子,结合当时冶金技术的水平,可能是由于反射效果不如传统的鉴而没有得到广泛使用,因此战国之前的史料还是“以水为鉴”。
另外,妇好墓出土的铜镜纹饰与殷墟其他青铜器纹饰不一样,而类似江南地区的叶脉纹,可能是作为战利品随葬,而非殷商文明自己铸造的;而西周年代铜镜中,出土规模最大的青海湟源卡约文化出土的34件铜镜,形制和年代和同时期中原出土的铜镜一致。从这个角度说,铜镜对于中原文化来讲确实更可能是一种“外来品”。
参考文献: 1.《古代狩猎图像考》,徐中舒,1932; 2.《中国铜镜的起源及早期传播》,李淮生,1988,山东大学学报; 3.《论早期铜镜》,高西省,2001,中原文物。
回应 2019-11-08 20:08 -
bibleman (围脖:MadaoIkari)
古人注《周易》,一来囿于卦辞本身而不联系商周社会实际,二来没见过先秦实物,容易产生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 以井卦为例,井卦的卦象是巽下坎上,巽又有入和木的意象,《周易程氏传》等主流注疏就解释为“木入于水……汲井之象也”。而徐中舒指出,根据考古发现,陶井起源于战国中期,上古的井均为木井,木下水上本来就是对商周水井的直观描述。 又比如井卦卦辞的“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程》将其解释为“井不...2019-11-08 20:07
-
bibleman (围脖:MadaoIkari)
民国时学术界主流意见认为我国铜镜是西方传入的,一是当时出土的铜镜最古是战国晚期(公元前3-4世纪)遗物,形制又与公元前5-6世纪的斯克泰(Scythian)铜镜类似;二是春秋之前的史料记载均是“以水为鉴”,如《书·酒诰》的“人无于水监”,《庄子》的“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迟至《战国策》中才有邹忌“朝服衣冠窥镜”。徐中舒于1932年所撰《古代狩猎图像考》即持此观点。 新中国以来,新的考古成果更新了这一认知,包括公...2019-11-08 20:08
民国时学术界主流意见认为我国铜镜是西方传入的,一是当时出土的铜镜最古是战国晚期(公元前3-4世纪)遗物,形制又与公元前5-6世纪的斯克泰(Scythian)铜镜类似;二是春秋之前的史料记载均是“以水为鉴”,如《书·酒诰》的“人无于水监”,《庄子》的“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迟至《战国策》中才有邹忌“朝服衣冠窥镜”。徐中舒于1932年所撰《古代狩猎图像考》即持此观点。
新中国以来,新的考古成果更新了这一认知,包括公元前2000年齐家文化出土的铜镜3件(仍晚于西亚出土的铜镜,但其形制为圆形具钮镜,与斯克泰、商周铜镜相似而与西亚铜镜相异,更可能是独立发展出来的)、妇好墓出土的铜镜4件,以及断代为西周及以前的铜镜53件,主要出土于渭河流域及甘肃、青海。
但其出土规模和制作水平均与同期其他青铜器差距极大,且有尕马台M25铜镜这种和齐家文化铜镜一样压于墓主胸前的例子,结合当时冶金技术的水平,可能是由于反射效果不如传统的鉴而没有得到广泛使用,因此战国之前的史料还是“以水为鉴”。
另外,妇好墓出土的铜镜纹饰与殷墟其他青铜器纹饰不一样,而类似江南地区的叶脉纹,可能是作为战利品随葬,而非殷商文明自己铸造的;而西周年代铜镜中,出土规模最大的青海湟源卡约文化出土的34件铜镜,形制和年代和同时期中原出土的铜镜一致。从这个角度说,铜镜对于中原文化来讲确实更可能是一种“外来品”。
参考文献: 1.《古代狩猎图像考》,徐中舒,1932; 2.《中国铜镜的起源及早期传播》,李淮生,1988,山东大学学报; 3.《论早期铜镜》,高西省,2001,中原文物。
回应 2019-11-08 20:08 -
bibleman (围脖:MadaoIkari)
古人注《周易》,一来囿于卦辞本身而不联系商周社会实际,二来没见过先秦实物,容易产生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 以井卦为例,井卦的卦象是巽下坎上,巽又有入和木的意象,《周易程氏传》等主流注疏就解释为“木入于水……汲井之象也”。而徐中舒指出,根据考古发现,陶井起源于战国中期,上古的井均为木井,木下水上本来就是对商周水井的直观描述。 又比如井卦卦辞的“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程》将其解释为“井不...2019-11-08 20:07
-
bibleman (围脖:MadaoIkari)
民国时学术界主流意见认为我国铜镜是西方传入的,一是当时出土的铜镜最古是战国晚期(公元前3-4世纪)遗物,形制又与公元前5-6世纪的斯克泰(Scythian)铜镜类似;二是春秋之前的史料记载均是“以水为鉴”,如《书·酒诰》的“人无于水监”,《庄子》的“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迟至《战国策》中才有邹忌“朝服衣冠窥镜”。徐中舒于1932年所撰《古代狩猎图像考》即持此观点。 新中国以来,新的考古成果更新了这一认知,包括公...2019-11-08 20:08
民国时学术界主流意见认为我国铜镜是西方传入的,一是当时出土的铜镜最古是战国晚期(公元前3-4世纪)遗物,形制又与公元前5-6世纪的斯克泰(Scythian)铜镜类似;二是春秋之前的史料记载均是“以水为鉴”,如《书·酒诰》的“人无于水监”,《庄子》的“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迟至《战国策》中才有邹忌“朝服衣冠窥镜”。徐中舒于1932年所撰《古代狩猎图像考》即持此观点。
新中国以来,新的考古成果更新了这一认知,包括公元前2000年齐家文化出土的铜镜3件(仍晚于西亚出土的铜镜,但其形制为圆形具钮镜,与斯克泰、商周铜镜相似而与西亚铜镜相异,更可能是独立发展出来的)、妇好墓出土的铜镜4件,以及断代为西周及以前的铜镜53件,主要出土于渭河流域及甘肃、青海。
但其出土规模和制作水平均与同期其他青铜器差距极大,且有尕马台M25铜镜这种和齐家文化铜镜一样压于墓主胸前的例子,结合当时冶金技术的水平,可能是由于反射效果不如传统的鉴而没有得到广泛使用,因此战国之前的史料还是“以水为鉴”。
另外,妇好墓出土的铜镜纹饰与殷墟其他青铜器纹饰不一样,而类似江南地区的叶脉纹,可能是作为战利品随葬,而非殷商文明自己铸造的;而西周年代铜镜中,出土规模最大的青海湟源卡约文化出土的34件铜镜,形制和年代和同时期中原出土的铜镜一致。从这个角度说,铜镜对于中原文化来讲确实更可能是一种“外来品”。
参考文献: 1.《古代狩猎图像考》,徐中舒,1932; 2.《中国铜镜的起源及早期传播》,李淮生,1988,山东大学学报; 3.《论早期铜镜》,高西省,2001,中原文物。
回应 2019-11-08 20:08 -
bibleman (围脖:MadaoIkari)
古人注《周易》,一来囿于卦辞本身而不联系商周社会实际,二来没见过先秦实物,容易产生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 以井卦为例,井卦的卦象是巽下坎上,巽又有入和木的意象,《周易程氏传》等主流注疏就解释为“木入于水……汲井之象也”。而徐中舒指出,根据考古发现,陶井起源于战国中期,上古的井均为木井,木下水上本来就是对商周水井的直观描述。 又比如井卦卦辞的“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程》将其解释为“井不...2019-11-08 20:07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
暂时无货, 11天前曾上架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古器物中的古代文化制度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旺仔秋秋糖 2018-10-23
这本书的书名真的让我很生气,必须做个标记
0 有用 [已注销] 2018-06-21
用东周及两汉文献,辅以商周古文,来论古代的文化制度。
0 有用 e3dws 2017-07-03
专业书……
2 有用 久道 2016-03-04
有些内容与《先秦史十讲》重复,徐先生比较重视跨文化比较视野,但有些传播论的说法太多,说五行、神仙都是传入的,这就太过了。
0 有用 七月杉 2017-02-09
关于古器物的文章合集~~~长点知识…… 17.04✔
0 有用 小岛 2020-08-28
@2017-09-13 21:16:40
0 有用 蓝道 2020-08-13
徐老原来是川大的
0 有用 这么近,那么远 2019-10-07
按需。
0 有用 瞀乱 2019-09-20
那代学者行文都还是很舒爽的。至于结论是否可靠,于今天就不必苛求了,人文学科😳
0 有用 旺仔秋秋糖 2018-10-23
这本书的书名真的让我很生气,必须做个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