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蒋原伦
现代出版工艺和复制技术的精进,使读者可一睹百多年前的各种画报画刊的风貌,也由此产生了我们手头的这本图文并茂的研究性著述。这里的图是珍贵的图像文献资料,大量来自《点石斋画报》,内容丰富情态逼真,既能激发也能抚慰我们的怀旧之情。文则是作者的研究性文字,从容潇洒,有学理又有情趣,一扫同类著作古板的学究气。
自然,以近代画报为对象的研究著作不在少数,生动的形象和图像的直观效果,使这些研究著作的关注点落在晚清社会的风土人情,新兴都市生活,大众文化等方面,这不仅是图像的功能为后人提供了社会学和文化方面的研究,还因为图像新闻本身就超越于一般意义上的新闻之上,成为历史的见证。因此郑建丽的这部著述,着重对晚清的画报作新闻学方面的研究,不能不说是开拓性的尝试。
图像新闻学研究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作者以沪上《点石斋画报》为主要对象,就图像新闻的作者、消息渠道、记事连环画、题材类型、叙事风格和相应的叙事美学等几个方面来作深入研究,尽管这是图像新闻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毕竟打开这一研究空间,按作者自己的说法:除了系统地分析概括“该时期画报的新闻学特征与新闻传播理念,历史地呈现出近代图像新闻传播起步阶段的真实面貌”,该著述还贯穿着这样一个线索,就是描述“图像新闻传播中图像与文字的关系变化”,并将“这种关系的演变所折射出的图像新闻传播理念”和该时段发育成型的现代新闻传播理念相参照,大致勾勒出中国近代图像新闻事业起步阶段的风貌。
那么在晚清的画报中,最为特出的新闻学特征是什么?图像与文字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又是怎样逐步达成的?
说到新闻图像,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文字新闻中间的插图,其实插图的身份是难以确定的,有时文字配图像,有时则图像配文字,不能一概而论。作者敏锐地发现,在图像为主的新闻报道中,“图像一改过去的点缀作用,转而承担起更多的叙事功能”。这是因为“图像新闻培育了远比文字受众阶层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使得大批文化层次较低的受众群体,如妇女儿童以及底层识字不多的市民阶层成为画报的读者,由此就使画报在传播新知与开启民智方面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我以为,该著述中最有学术价值的地方是作者清晰地梳理了石印画报图像新闻经历的几次重要演变,并在其绪论中作出如下描述:
第一,是由《点石斋画报》开创的上文下图,署名画家的新闻画先河,图像首次从叙事形式上超越文字,成为一则新闻报道的主体,而同时画师成为新闻报道的第一作者,这是新闻报道中图像地位的第一次历史性变革,但文字在新闻叙事中的深度参与,使图画只拥有形式上的主导地位,实际情形是图画和文字共同构成了图像新闻的叙事系统。
第二,《点石斋画报》开创了报刊叙事连环画形式,这是近代图像新闻报道形式的又一次创新。这种形式在后来的报刊新闻报道中不断出现并继续发展,最后发展为故事性的新闻漫画,并在20世纪初的《神州画报》《真相画报》等画报中均有所体现。叙事连环画的最鲜明特点就是突出叙事的故事性,而这一讲故事的理念一经与现代传媒结合,就会爆发出巨大的影响力。故事在某种意义上内化为现代新闻理念,叙事连环画形式在发展中逐渐演变为上图下文,并且配图的文字数量也越来越少,由此突出了图像在新闻中的主导地位。
第三,是新闻漫画,尤其是政治漫画的兴起,这可以看成是石印画报图画新闻在形式上的第三次重要演变,这发生在叙事新闻画趋于衰落的20世纪初,除了上述的叙事性新闻漫画外,此时政治漫画大量兴起,这使图像的评议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漫画“图画社论”的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应当说,以上作者对图像新闻叙事演进轮廓的概括性描述,颇有见地,对当今热门的视觉文化研究大有启发。图像叙事以及图像意义的生成是眼下最难把握的课题,兼有人类学和语言学的含义,作者能从新闻学角度切入,探索了新的路径,难能可贵。
自然,在图像新闻中,画师的地位特别关键。画师的风格和对新闻的理解影响着阅读大众。以《点石斋画报》为例,正是一批职业画师吴友如等,将文人画和时政画、通俗画结合在一起,才开创了自己的叙事风格,作者的可贵之处是对画师们及海上画派的风格来源作了详细的交代,并将这一风格称之为“叙事新美学”。
作为读者,我感兴趣的是“叙事新美学”涉及到的那些对象,幸好作者细致地将它们一一罗列出来,以飨读者。在都市风情报道一节中,作者将“东洋车、新型马车与自行车”“煤气灯和电灯”“自来水”“赛马”“戏院”“茶馆”“烟馆”“妓院”等内容作了分别的有韵味的论述,并配之图画文献,可谓相得益彰。这里,最有意思的是将画报中的神异故事作为新闻现象的特殊案例来探讨。其实在百多年前,不仅画报,一般的新闻报刊也有相似情形,以狐怪故事吸引眼球。至于为何在画报中,这类神异故事的比例远高于其他题材的报道,作者从新闻来源和传统习俗等方面作了说明,并解释到,“它们的存在其实是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认为这些神异故事是以其“新闻化表达”区别于以往的志怪小说的。而在我看来,这是画报的娱乐化市井化的表现。现代新闻事业与娱乐业或消费文化很难绝然分家,无论是在其早期还是现在。
序 (蒋原伦)
|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