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行万里路,写一卷书。熊培云以记者的敏锐和学者的深度,详细记录了旅日期间的所见与所思。本书不仅梳理了日本自明治以来的思想流变,同时深入探讨了当今日本的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有关“日本是中国之药”的结论,注定这不只是一本日本之书,更是一本中国之书。
日本是中国的一味药。至于药性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对日本的态度。如果认真学习日本的社会建设,日本将是一味良药,可以医治中国“弱社会”与“强个人”的病灶。如果只是看到日本在向右转、安倍在参拜靖国神社、右翼在街头举旗叫喊,从而继续以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来强化中国“强国家-弱社会”的结构,则可能适得其反。倘若良药未成反自制苦果,将是一味毒药。
我之所以仍然热衷于寻访一些我所喜爱的历史人物,固然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我可以找到精神与思想上的共鸣,此外还有对历史木已成舟的某种伤怀。我相信这种伤怀不仅是基于古老的悲剧意识,更是...
行万里路,写一卷书。熊培云以记者的敏锐和学者的深度,详细记录了旅日期间的所见与所思。本书不仅梳理了日本自明治以来的思想流变,同时深入探讨了当今日本的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有关“日本是中国之药”的结论,注定这不只是一本日本之书,更是一本中国之书。
日本是中国的一味药。至于药性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对日本的态度。如果认真学习日本的社会建设,日本将是一味良药,可以医治中国“弱社会”与“强个人”的病灶。如果只是看到日本在向右转、安倍在参拜靖国神社、右翼在街头举旗叫喊,从而继续以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来强化中国“强国家-弱社会”的结构,则可能适得其反。倘若良药未成反自制苦果,将是一味毒药。
我之所以仍然热衷于寻访一些我所喜爱的历史人物,固然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我可以找到精神与思想上的共鸣,此外还有对历史木已成舟的某种伤怀。我相信这种伤怀不仅是基于古老的悲剧意识,更是我对所有尼布尔意义上的光明之子的深切回望。我想从黑暗年代里寻回一点光亮,希望那些曾经照亮过去的人也将照亮未来。
大自然馈赠人类太多的恩情。它给了人类免费的死亡,人类却没有耐心等待这份施舍,所以不仅发明了断头台并给刽子手发工资,还制造战争把无数血肉之躯送上战场。然而,我还是要感谢大自然有关生与死的无私的施舍,它教会我们要节制贪欲。因为有了这份免费的死亡,我们可以在有生之年积极行善,至于除恶的事情交给大自然就好了。
好的观念将人带上康庄大道,坏的观念让人万劫不复。当一个国家被一种坏的观念所笼罩,这个国家也就开始了它的灭顶之灾。日本当年就是这样一步步从“明治维新”滑向“一亿总玉碎”之疯狂的。在这里,“意义猛于虎”。许多人受意义的激情驱使,最终又被意义吞没。
人类尚未形成。虽然我们名义上同属人类这一物种,并置身于所谓的人类文明之中,但人类从来没有真正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误解与被误解,施虐与受虐,征服与臣服,同胞与异类,只要“我者-他者”这个模式一直存在,人类就永远有两个世界的挫折。
作者简介 · · · · · ·
熊培云,评论家,时代观察者。1973年生于江西永修,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曾任《南风窗》杂志主笔,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目录 · · · · · ·
上卷
027 加拿大华裔青年的忧虑
030 邂逅石桥湛山
032 抗日剧里的灰太狼
034 与铁牛坐禅
037 幅馆卓哉的眼泪
042 山梨一日
050 落地而死的麦子
057 从涩谷谈话到日比谷抗议
066 “同学,请把你的骨头带走”
069 宗教与迷失
075 国会故事
089 樱桃的滋味——阿信故乡纪事(一)
097 樱桃的滋味——阿信故乡纪事(二)
107 现在思考这个国家
112 “笔部队”与书籍广告
121 清朝的维稳外交——池袋夜谈
124 中国崩溃论与大正民主运动
133 武田泰淳的悲伤——学术会议纪要(一)
137 分人主义——学术会议纪要(二)
140 “在东京合作盖房吧”
148 世态炎凉——新宿自焚案报道观察
154 “Show my power”
158 请穿过布满地雷的森林——东大授课纪要
165 天皇责任与社会抵抗
174 中国会崩溃吗?
181 西山事件
187 从义战到欲战
191 小日本主义
197 媒体将日本拖入了战争——寻访石桥湛山
209 日本的三条道路——中江兆民的预言
213 国家的品格
217 八木谷的故事——秋叶原叙往(一)
225 磨刀霍霍的媒介素养
230 关东大屠杀
235 西山太吉的微笑
240 靖国神社的真正问题
246 大家在东京
250 身边的“右翼”
253 失意的记者
259 一去不回的逃兵
264 从横滨到久里滨
278 生死风土
285 “100%的日本立场”——与“右翼”交谈(一)
291 “中国一无是处”——与“右翼”交谈(二)
296 抗议声浪中的岩波书店
301 告别军国主义的几个条件
307 女儿想家了
308 言不由衷的右翼——与“右翼”交谈(三)
313 从涩谷到明治
317 两个“一郎”的一天
324 论语与算盘——从涩泽荣一到石桥湛山
328 写序言——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330 拓殖与报国
336 朗费罗的慈悲
338 风雨中抱紧自由
339 “需要光明才是真正的不幸”
342 错过胡适,错过石桥湛山
351 断臂上的花朵
352 西风吹开东土(一)
363 “踏破支那四百州”——乃木希典的春秋
366 星座与国民性
376 小中华与日本边境论
378 意义的激情
381 村八分与和解疲劳
386 东京自由女神
390 假如日本征服中国——中野夜谈
393 靖国问题——感恩还是谢罪?
399 为众人成功,为自己成仁——箱根归来
403 幸治的故事
411 困在两个祖国之间——与右翼交谈(四)
417 女儿的迷惑——竞选广告上的通缉犯
420 想起了小鹿纯子
422 沉重的幽默
423 名张的天空
427 日本刀
429 奈良屋檐下
430 京都创业课
433 社会是魔鬼——加藤嘉一来访(一)
437 仁川印象
道路与命运——卷中插画
下卷
441 归国数日
442 丑陋的日本人
444 回归人的历史与同情
445 新宿自焚案后续
447 德鲁克式的旁观者
448 鸦片与战争
450 日本与本日
451 西风吹开东土(二)
457 寂静的沉睡
458 礼失求诸野
459 在横滨想起了傅雷
465 在佐田雅志的歌声里(一)
470 可实现的乌托邦——秋叶原叙往(二)
475 中国的进步
479 高中生来信
480 皮条客的春天
488 日本的幽暗与中国的“超稳定结构”
491 地震亲历记
497 晤小仓和夫
500 NHK的烦恼
504 复活
505 感谢抗日剧
506 中间地带
511 风雨夜归人
515 历史的后怕——读石原莞尔
521 悲歌与风骨
523 从朱舜水到宋教仁
528 茨城半日与因果谜团
534 北海道的秋天(一)
536 北海道的秋天(二)
543 北海道的秋天(三)
546 在火车中向后奔跑
548 在外务省聊石桥湛山
551 凹凸结构——最后一场讲座
555 “战争来的时候第一个跑”
559 明石真人的悔悟
561 休息日
562 河上民雄的心事——秋叶原叙往(三)
567 黑暗森林——琉球纪事(一)
572 一加一等于零——琉球纪事(二)
577 人生何处不青山——琉球纪事(三)
584 赤子孤独了
586 再见幅馆卓哉
591 在佐田雅志的歌声里(二)
597 一亿总忏悔
600 “三国治”——加藤嘉一来访(二)
604 东方的土地
606 后记:如何弹奏一架钢琴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p.460 抗日神剧的重点在于颂共,而不在于反日。 p.464 坂本雅子(《财阀与帝国主义》):其父母曾经在上海居住过一段时间,房子就在“日本陆战队本部”的后面。起初他们经常招待来家里做客的陆战队的士兵们,可是“一二八事变”后,当她的母亲听到日本兵扬扬得意地大讲如何凌辱、性虐中国妇女时,她就再也不让那些士兵进家门了。 p.475 横滨(山手)外国人墓地:自佩里的“黑船来航”开始到20世纪中期,这里已经埋葬了来自英、法、美、德等超过40个国家的4000多位外国人,其中不少是工程师和传教士。 p.477 叶千荣:日本的十四位甲级战犯最初都是来自底层的左翼,他们和媒体结合,使日本向右转。中日两国态度偏右的媒体,像《环球时报》和《产经新闻》,互相鼓吹民族主义,也算是对立统一了。 日本注重文明和文化的两全其美,所以你会看到当代有很多新技术诞生在日本,这是文明层次的东西,同时再文化上他们又极其重视传统和内心。日本的文化守成主义在整个东亚地区也是很明显的,不论是精华还是糟粕,他们都守着。中国人常说的“扬弃”,是要去其糟粕的,而对日本人来说,文化没有合理不合理,只需守住。(我:印度人亦如此) p.486 在保育员入园费用方面,日本和国内有较大的不同,即使同一园的孩子,每个人的额度也不相同。需要缴纳的费用不是保育园制定,而是政府统一根据父母的收入及纳税情况而定。每年缴纳的税金在区役所里都有详细记录,区里根据每个家庭的收入状况、孩子的多少算出需要缴纳的保育园费用。收入越高,保育费越高;孩子越多,费用越低。这是颇具社会主义风范的一种制度,保障了低收入多孩子的家庭能享用同样的政府福利。父母每个月缴纳的保育园费用,直接缴到区役所,与保育园没有任何关系。因此保育园不知道这个孩子交了多少费用,园里的所有设施及服务对孩子一视同仁,保育园也不收取任何与入园有关的费用。 可越:日本流浪汉是一种不想活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下卷 -
它不同于中国的君主。虽然同样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单中国的君主并不享有永久的合法性。如果是暴君,民众是可以将皇帝赶下台的。而日本是报恩式的,臣民相信“天无二日,地无二皇”,主张“万世一系”,天皇由一个权利集团辅助,天皇制实际上变成了“一个不承担任何责任的国家体制”。而这一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日本昭和天皇逃避了二战中的战争责任。 日本民众所谓的“无限责任”是针对天皇而言的,因为具体到战争责任,他们同样有理由将之推得一干二净。有些人会说,我们既不是天皇的女儿,也不是首相的儿子,在军部也没有位高权重的亲戚,战争更不是我发动的,那么它和我有什么关系呢。说这话的人,忘了当年有多少日本人心甘情愿地将自己或子女送上战场。天皇不是“替罪狼”,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良心和行为负责。 ......南原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在自己承认并成为国民之前,更应该以一个人的自我的理性与良心进行判断,而自主的、自律的人格和个性才是人的根本。”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西风东土"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西风东土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西风东土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5 条 )
> 更多书评 45篇
-
小飞侠6414 (飞过这世界)
p.460 抗日神剧的重点在于颂共,而不在于反日。 p.464 坂本雅子(《财阀与帝国主义》):其父母曾经在上海居住过一段时间,房子就在“日本陆战队本部”的后面。起初他们经常招待来家里做客的陆战队的士兵们,可是“一二八事变”后,当她的母亲听到日本兵扬扬得意地大讲如何凌辱、性虐中国妇女时,她就再也不让那些士兵进家门了。 p.475 横滨(山手)外国人墓地:自佩里的“黑船来航”开始到20世纪中期,这里已经埋葬了来自英、...2017-02-15 20:35 2人喜欢
p.460 抗日神剧的重点在于颂共,而不在于反日。 p.464 坂本雅子(《财阀与帝国主义》):其父母曾经在上海居住过一段时间,房子就在“日本陆战队本部”的后面。起初他们经常招待来家里做客的陆战队的士兵们,可是“一二八事变”后,当她的母亲听到日本兵扬扬得意地大讲如何凌辱、性虐中国妇女时,她就再也不让那些士兵进家门了。 p.475 横滨(山手)外国人墓地:自佩里的“黑船来航”开始到20世纪中期,这里已经埋葬了来自英、法、美、德等超过40个国家的4000多位外国人,其中不少是工程师和传教士。 p.477 叶千荣:日本的十四位甲级战犯最初都是来自底层的左翼,他们和媒体结合,使日本向右转。中日两国态度偏右的媒体,像《环球时报》和《产经新闻》,互相鼓吹民族主义,也算是对立统一了。 日本注重文明和文化的两全其美,所以你会看到当代有很多新技术诞生在日本,这是文明层次的东西,同时再文化上他们又极其重视传统和内心。日本的文化守成主义在整个东亚地区也是很明显的,不论是精华还是糟粕,他们都守着。中国人常说的“扬弃”,是要去其糟粕的,而对日本人来说,文化没有合理不合理,只需守住。(我:印度人亦如此) p.486 在保育员入园费用方面,日本和国内有较大的不同,即使同一园的孩子,每个人的额度也不相同。需要缴纳的费用不是保育园制定,而是政府统一根据父母的收入及纳税情况而定。每年缴纳的税金在区役所里都有详细记录,区里根据每个家庭的收入状况、孩子的多少算出需要缴纳的保育园费用。收入越高,保育费越高;孩子越多,费用越低。这是颇具社会主义风范的一种制度,保障了低收入多孩子的家庭能享用同样的政府福利。父母每个月缴纳的保育园费用,直接缴到区役所,与保育园没有任何关系。因此保育园不知道这个孩子交了多少费用,园里的所有设施及服务对孩子一视同仁,保育园也不收取任何与入园有关的费用。 可越:日本流浪汉是一种不想活了但又不想死的状态。 p.488 国内管谁都叫“老师”。有的人到日本来,叫某某人“先生”的时候,人家说你别叫我“先生”,我不是。 p.489 安倍夫人给过我她的名片,电话、家庭住址等都写得清清楚楚。 p.491 每个月交房租的通知。每个信封都提示房客取走信后,将信封留下,以备下次再用。 p.492 智子:现在日本左右都很急,没有健康的舆论环境。 p.496 傅高义《日本第一》中批评日本的媒体制度:一是外国记者被禁止参加日本的记者俱乐部,他们只能参加外国记者俱乐部;二是每逢日本与外国在某个问题上有不同意见时,日本媒体基本上不会介绍对方的观点。 p.501 李小牧:我这些年得罪更多的是中国人,迫害我的是中国人,绑架过我的也是中国人。所以来日本26年我就没和中国人做过生意。 普鲁塔克:悲伤有度 p.508 田原:在日本,兄弟姐妹之间几年互不相见是很平常的事。可能是受了在中国的一些经历的影响吧,我和弟弟每半年差不多会见一次。 p.510 东京站附近的满天星是一个据说保留了明治时期日本洋食风格的餐厅。 东亚现在的“日本问题”不能仅认为是战后对日本政界、财界清算不彻底,这只是一个“果”。其“因”是战后中韩均未参加东亚国际秩序的重建。前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约翰道尔:在二战后美国指挥的“旧金山体系”下,日本与各国恢复邦交是一种“个别的和平”,而且受苦受难最多的中国、朝鲜和韩国均未受邀出席。这种“个别的和平“不但没有促成全面和解,反而留下未经处理的战争与帝国主义的伤口,甚至为参与军国主义的政治人士重返日本政坛铺路。 p.514 德国在降书上签字的不是德国政府,而是德国军队,因为联合国不承认当时的德国政府。希特勒的第三帝国被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已经完全灭亡了。在法律上,新生德国与过去的德国没有关系。因此,由现在的德国出面清算过去,是非常有意义的。而日本在降书上签字的不只是军队,还有日本政府,也就是说同盟国承认日本政府的存在。 p.52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任日本首相的14人中,除村山富士、菅直人和野田佳彦之外,其余11人均出自显赫的政治世家。比如安倍晋三,他的弟弟岸信夫是众议员,父亲是前外相安倍晋太郎,祖父安倍宽是帝国议会众议员,外祖父、外叔祖父分别是前首相岸信介和佐藤荣作。与其相似的还有麻生太郎。2008年9月24日,麻生太郎出任第92届日本首相,开创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三代首相世家(外祖父吉田茂、岳父铃木善幸、麻生太郎)。 p.553 按矢内忠雄的说法,明治以后的日本,其实可以概括为两个大学之间的争论:一个是札幌农学校以通识教育为主的自由主义传统,一个是东京帝国大学以天皇中心论、国体论、国家主义为主的官学传统。然而伴随着军国主义的上台,札幌农学校的这一传统逐渐淹没。 札幌农学校成立于1876年,受邀而来的克拉克原是马萨诸塞农科大学校长。当时的札幌是一个很小的城市,只有3000人,所以第一期只招到24位学生。1918年,札幌农学校升级为北海道帝国大学。1936年天皇行幸,1942年东条英机来校视察,毋宁说是国家对个人的一种重压。作为具体的苦难,博物馆重现了发生于1941年的“宫泽事件”。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前,北海道帝国大学学生宫泽弘幸无意中看到了位于根室的海军飞机场。在与自己的英语教师、来自美国的兰恩夫妇聊天时,宫泽说起这件事。事后,兰恩夫妇将此事告诉了美国驻日使馆的武官。日本偷袭珍珠港当天,宫泽弘幸与兰恩夫妇均遭逮捕,并于第二年被判刑。而事实上,这个机场早在1931年就已经被一名美国飞行员发现并在媒体上公布了。但就是因为传播了这个“公开的秘密”,宫泽在狱中受到拷打,还患上了结核病。尽管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获释,但是两年后宫泽就病死了,年仅27岁。 p.555 北海道大学在日本简称北大,北京大学也简称北大。同样是来自美国的两个创始人,北海道大学有无人不知的克拉克,而北京大学有几人知晓丁題良?丁題良不仅做过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还为中国翻译了《万国公法》,让中国人从1864年就接触到“权利、主权、人权、自由、民主”等观念。《万国公法》出版后第二年,日本开成数据将其译成日文,明治维新后该书成为日本的法学教科书。 p.557 山田贤一 NHK有两个局,包括自由派的节目局和保守派的报道局。 p.578 王丽萍:社会上有不少奖学金,但我研究的是日本的战争责任,所以从来没有申请到过,因为日本社会根本不会为这个项目提供支持。 孙盛平:同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日中友好协会的人在三一一大地震两个月后去了一趟福岛县的饭馆村。带了检测仪器,发现测出来的结果比日本政府公布的要高四五倍。车子刚停下来的时候,我们打开车门,发现检测结果高出更多。我担心是来来往往的汽车扬尘导致数据不准,就把仪器放到草丛里,结果竟高出了一百多倍,仪表盘的指针像炒豆子一样蹦了起来。 p.588 冲绳战役前,当地人口有47万,到美军占领时,岛上居民只剩下11万。失去的36万人里,除了死于美军轰炸的,剩下的大部分人都死于日军的“玉碎令”。据说从美军登陆起,日军就开始执行“玉碎令”了。其后每逢美军到来之前,日军都会先杀光当地百姓,再与美军血拼。直到二战结束后两个月,仍有漏网的日本兵在冲绳的村子里执行“玉碎令”,杀死了八名妇女和少年。 据幸存者披露,由于担心军事机密泄露,日本军方强迫当地居民自杀,并为他们分发了自杀用得手榴弹。此前如果谁被发现在说琉球语,会被当做间谍处死。一位日本军官后来是这样说的:“我们三十几个兵,要对付一万多民众,怎么杀得过来。就一个村一个村地分发手榴弹,命令他们拉弦集体自杀。”如此惨绝人寰的灾难,在日本教科书里最后被美化为“为天皇尽忠”的“集体自杀”。(我:Okinawa is the Japanese Masada T.T) p.589 美军在okinawa当时的总伤亡人数大约是6.5万,其中12520人死亡或失踪。阵亡人数比硫磺岛战役和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总阵亡人数多了两倍以上,此数字还不包含几千名在日后简介死亡(由伤口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军人。 引自 下卷 勘误:p.468 l.4 西川雅之 应为 黑川雅之 p.601 l.from bottom 4 王盛平夫妇 应为 孙盛平夫妇
回应 2017-02-15 20:35 -
康查舒 (快乐,找找便有了。)
关于中日为什么没有完成和解,我们的观点是一样的:东亚现在的“日本问题”不能仅认为是战后对日本政界、财界清算不彻底,这只是一个“果”。其“因”是战后中韩均未参加东亚国际秩序的重建。中国由于国共内战,大陆易手,导致原为美国盟友的国民政府退居台湾。国民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有随时失守、朝不保夕的焦虑,而控制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则在1949年后的二十多年间成为美国的敌对国,所以国共两党政府均无法介入美国主导的...2020-11-17 17:27
关于中日为什么没有完成和解,我们的观点是一样的:东亚现在的“日本问题”不能仅认为是战后对日本政界、财界清算不彻底,这只是一个“果”。其“因”是战后中韩均未参加东亚国际秩序的重建。中国由于国共内战,大陆易手,导致原为美国盟友的国民政府退居台湾。国民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有随时失守、朝不保夕的焦虑,而控制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则在1949年后的二十多年间成为美国的敌对国,所以国共两党政府均无法介入美国主导的东亚重建。正如前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约翰·道尔指出的,在二战后美国指挥的“旧金山体系”下,日本与各国恢复邦交是一种“个别的和平”,而且受苦受难最多的中国、朝鲜和韩国均未受邀出席。这种“个别的和平”不但没有促成全面和解,反而留下未经处理的战争与帝国主义的伤口,甚至为参与军国主义的政治人士重返日本政坛铺路。 引自 491 地震亲历记 回应 2020-11-17 17:27
-
明治维新以后,就是这个具有中国古代文化特质的日本(春秋人格+儒家思想+天子崇拜),渐渐与中国结下冤仇。从“和魂汉才”到“和魂洋才”,日本曾是东亚最好的学生,谁知他竟以弑师之礼毕业——不仅攻击了中国,也攻击了美国。此“和魂”者,亦变异为“不和之魂”也。 百余年前,美国诗人亨利.朗费罗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能读懂每个人秘藏的历史,在每个人的生命里发现他的哀伤和痛苦,所有的仇视也就放下了(disarm all hostil...
2016-05-04 09:54
-
《小王子》里有句经典的话——“只有用心才能看到本质——最重要的东西眼睛是无法看到的。”这句话其实也可以反过来说:当我们用心观察某事物时,最简单的东西我们可能看不见——但它们确实真实存在。用心看是追求意义,用眼看是尊重事实。最好的状态是心眼并用,意义不否定事实,事实不代替意义。
2016-05-04 10:30
-
无论是聊天还是在一些书上,我都接触到一种非常流行的辩解——帝国主义化和法西斯化是因为日本在近代过程中向西方学坏了。言下之意,东土原本和谐完整,怪只怪“西风吹裂了东土”。我当然不能认同这种寻找替罪羊式的解释。我并不否认对西方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日本走上了邪恶的道路,但它只是无数稻草中的一根而已。虚荣的天皇、试图以侵略谋求发展的失意武士、鼓噪战争的无良媒体人以及脑壳小得只装得下天皇的农民,他...
2016-05-04 10:33
无论是聊天还是在一些书上,我都接触到一种非常流行的辩解——帝国主义化和法西斯化是因为日本在近代过程中向西方学坏了。言下之意,东土原本和谐完整,怪只怪“西风吹裂了东土”。我当然不能认同这种寻找替罪羊式的解释。我并不否认对西方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日本走上了邪恶的道路,但它只是无数稻草中的一根而已。虚荣的天皇、试图以侵略谋求发展的失意武士、鼓噪战争的无良媒体人以及脑壳小得只装得下天皇的农民,他们哪一个是西方教出来的? 西风是流动的,它像是一种观念的潮流,四处飘荡;而东土是凝固的,它包含着人与附着其上的传统和习俗。风可以帮助花蕊孕育,也可以吹落花蕾,但风不会让一粒樱桃的种子长成一颗土豆。土地里有什么样的种子,孕育什么样的果实,终究都是土地自己的事。
回应 2016-05-04 10:33
-
康查舒 (快乐,找找便有了。)
关于中日为什么没有完成和解,我们的观点是一样的:东亚现在的“日本问题”不能仅认为是战后对日本政界、财界清算不彻底,这只是一个“果”。其“因”是战后中韩均未参加东亚国际秩序的重建。中国由于国共内战,大陆易手,导致原为美国盟友的国民政府退居台湾。国民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有随时失守、朝不保夕的焦虑,而控制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则在1949年后的二十多年间成为美国的敌对国,所以国共两党政府均无法介入美国主导的...2020-11-17 17:27
关于中日为什么没有完成和解,我们的观点是一样的:东亚现在的“日本问题”不能仅认为是战后对日本政界、财界清算不彻底,这只是一个“果”。其“因”是战后中韩均未参加东亚国际秩序的重建。中国由于国共内战,大陆易手,导致原为美国盟友的国民政府退居台湾。国民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有随时失守、朝不保夕的焦虑,而控制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则在1949年后的二十多年间成为美国的敌对国,所以国共两党政府均无法介入美国主导的东亚重建。正如前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约翰·道尔指出的,在二战后美国指挥的“旧金山体系”下,日本与各国恢复邦交是一种“个别的和平”,而且受苦受难最多的中国、朝鲜和韩国均未受邀出席。这种“个别的和平”不但没有促成全面和解,反而留下未经处理的战争与帝国主义的伤口,甚至为参与军国主义的政治人士重返日本政坛铺路。 引自 491 地震亲历记 回应 2020-11-17 17:27 -
康查舒 (快乐,找找便有了。)
“当然,日本也崇尚精英,名牌大学毕业的贷款额度和信誉度会高很多,但是好多人毕业后也无非是做公务员,男性公务员比大学教表的收入还要多,议员收入会更多一些。日本有四大职业被人尊称为先生(せんせい),包括议员、老师、律师和医生。” 可越说到这里的时候,我忍不住插嘴了。我说在中国,“先生”已经不再是尊称了,“老师”也成为一种讨好、取巧的称谓。如果考虑到律师因维权被判扰乱社会秩序罪,医生因医疗纠纷被病人砍...2020-11-17 15:31
-
康查舒 (快乐,找找便有了。)
就在我的思维还停在小鹿纯子的“晴空霹雳”和“双十字扣球”里时,西村将话题转向了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在我看来,中国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土地问题。过去的悲剧且不说,大陆没有像日本和台湾那样温和的土地改革政策,现在也没有真正赋地权于民。土地不给农民,不让他们有第一桶金进城,有些地方政府甚至抢农民的土地,逼他们进城或上楼,如此“造城”只会制造和积累问题。 关于城镇化,深以为然!!!2020-11-17 10:55
论坛 · · · · · ·
第485页结尾处,熊培云在想什么…… | 来自诸葛孔博 | 4 回应 | 2019-08-28 |
第14页,“人权色情”是什么意思? | 来自甘蓝 | 2018-04-26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每满100-50
-
全场一本包邮
购买二手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西风东土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Z.ow 2016-04-18
蛮不错的
2 有用 笨人 2016-04-16
关于人性和人义的区分挺受启发
8 有用 Chris 2016-03-26
这应该是熊培云老师的著作中,我最喜欢的一本,就像刘苏里先生在新书发布会上所说,这本书满足了一个普通读者关于日本的想象。不浮于表面,也不是艰涩的学术表达。
19 有用 朱鸰 2016-06-09
我不是学历史的,从琐碎日记里提炼出作者真知灼见太累了……不信豆瓣评论,吃亏在眼前啊,心疼银子
4 有用 沉璧 2016-05-08
中日和解事关亚洲的繁荣与稳定,这是两国政治家和有识之士必须共同努力的事业。熊培云的访日见闻不是民风民俗的猎奇呈现,而是中日和解的可能性探讨,其中不乏灼见,也不乏迷惘痛苦,但一颗知识分子忧怀济世的拳拳之心令人肃然起敬。
0 有用 法鲨鲨 2021-01-09
我喜欢熊老师书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人作为个体的关怀和思考。西风东土,被这个题目吸引,对于日本兴趣并不大,但还是饶有兴趣的读完了,甚至想读一下石桥湛山。喜欢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熊老师提出的日本是中国的一味药这个观点。他并没有回避中国的不好,也没有刻意强调日本的好。相对客观的描述,相对深入的思考。不过缺点也很明显,采用日记体的一本书真的很难形成一个结构上的整体。也可能是我自己阅读总结能... 我喜欢熊老师书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人作为个体的关怀和思考。西风东土,被这个题目吸引,对于日本兴趣并不大,但还是饶有兴趣的读完了,甚至想读一下石桥湛山。喜欢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熊老师提出的日本是中国的一味药这个观点。他并没有回避中国的不好,也没有刻意强调日本的好。相对客观的描述,相对深入的思考。不过缺点也很明显,采用日记体的一本书真的很难形成一个结构上的整体。也可能是我自己阅读总结能力的不足吧。期待下一本以人为单位的书。 (展开)
0 有用 好梦小雪 2021-01-06
生活的代价是什么呢,悲欣交集。
0 有用 星空变话 2020-12-30
培云兄,诚不欺我也~
0 有用 花语语 2020-12-06
不怎么适合中国人看。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很片面了。
0 有用 大明弘治十年生 2020-12-04
熊氏,公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