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迎接中国城市营建史研究之春天
序
第一章 绪论
一、概述
二、转型中的城中村
三、研究成果综述
四、本研究的提问:什么是城市与城中村的共同转型史
五、问题化的“假设”
六、空间形态研究方法论:类型一形态学以及其他
七、研究目标的限定与预期
第二章 土地
第一节 石牌村土地构成原型:合族聚居的自治乡村(1978年以前)
一、岭南乡村的雏形:从中原南迁家族的定居地
第二节 前城市化阶段——石牌乡村土地的零星转型(1949—1978)
一、人民公社与乡村土地重构(20世纪50年代)
二、见缝插针式的单位征地(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三、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统领城乡机制下的乡村社会与土地形态
第三节 起步城市化阶段——从“六运会”到珠江新城(1978—90年代)
一、广州城市化,先行一步
二、借“大事件”启动城市化:六运会与“土地综合开发”
三、城市实验与“土地有偿化”
四、政策缺位下的“土办法”
第四节 城市化加速阶段——城乡土地博弈(21世纪初)
一、从理想到市场:珠江新城土地开发的挫折、调整与重生
二、“征收和转让”:城市政府主导的国有土地开发类型
三、从合作到自营:农村集体主导的留用土地开发类型
四、小结:城村博弈下的新城区土地版图
第三章 空间
第一节 扁平的聚落——传统自治村落的空间与社会结构原型
一、传统村落空间的类型一形态学
第二节 立体化转型——城中村的垂直空间与社会分层
一、从生活空间到生产空间: “三分地”的空间奇迹
二、村落空间的社会分层
三、街道的商业化与市场原则
四、小结:是村还是城
第三节 离土不离群一村民集体“进城记”
一、落户新城区的垂直村落
二、从四大家族到“石牌家族”
三、猎德村的告别
四、小结:从空间转型到社会结构转型
第四章 身份
第一节 兼容并蓄——集体空间的功能演变与回归
一、集体记忆的复兴
第二节 从中立堂到三骏公司——村集体的角色演变
一、石牌村集体组织在村落转型中的角色
二、三骏公司:一个特殊的企业集团
第三节 集体记忆——空间锚定、展示与利用
第五章 乡城
第一节 我们的城市,在曾经的田野上
一、“征地”VS“失地”:城村双向博弈
二、两条路子:城市宏大模式VS乡间微观模式
三、土地形态:试验中的城市化之拼图“总和”
第二节 空间的双重特性:“城市性”与“乡村性”
第三节 乡上之城:政府主导与民间自发的互动式城市化
结语
附录国家-城市-乡村——30年相互关系梳理(1978年及以前—2008年)
图录
表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
收起)
0 有用 二中兄 2022-02-08 15:49:56
认识城中村。
1 有用 hxd 2022-04-23 00:11:51
是好书!可惜一些地方感觉需要注释注明出处,却又没有,不知道信息来源。
0 有用 大锅小蝈落地盘 2024-02-16 10:16:16 广东
Typo-Morphology,社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对应关系
0 有用 空空 2024-10-04 22:59:15 广东
以石牌村为个案,从改革开放以来数十年社会经济变迁角度梳理城中村空间形成过程,把空间形态与背后的社会经济结构呈现得非常透彻。中观与微观视角的结合很妙,譬如解释了广州特有的土地征收返还对城中村集体物业经营的作用,农业经济瓦解后,拥有更丰厚财力的集体推进了“传统”复兴,如祠堂重建,和龙舟赛。关于当下的研究,可以破除很多只看更久远历史产生的一些“迷思”。
1 有用 Gaawing 2018-11-25 16:33:47
尤其喜欢的是土地一章。城乡博弈的过程,大家往往用城市的视角。乡村在城市化过程中从被动到主动,每个时段的空间形态各异。分析内在成因,绕不开土地和身份认同。
0 有用 空空 2024-10-04 22:59:15 广东
以石牌村为个案,从改革开放以来数十年社会经济变迁角度梳理城中村空间形成过程,把空间形态与背后的社会经济结构呈现得非常透彻。中观与微观视角的结合很妙,譬如解释了广州特有的土地征收返还对城中村集体物业经营的作用,农业经济瓦解后,拥有更丰厚财力的集体推进了“传统”复兴,如祠堂重建,和龙舟赛。关于当下的研究,可以破除很多只看更久远历史产生的一些“迷思”。
0 有用 大锅小蝈落地盘 2024-02-16 10:16:16 广东
Typo-Morphology,社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对应关系
1 有用 hxd 2022-04-23 00:11:51
是好书!可惜一些地方感觉需要注释注明出处,却又没有,不知道信息来源。
0 有用 二中兄 2022-02-08 15:49:56
认识城中村。
1 有用 一笼 2021-05-29 23:08:03
作者十年的博論成果 清晰而詳實。石牌村在城市化進程中的轉變模式還是比較典型的:就空間而言,從傳統「三間兩廊」的單屋、七百年歷史的村落,到八十年代為了子女繼承重建的「三層半」,再到九十年代以後村民自發將宅基地轉變為生產空間、加建到七八層出租,早期的街道田埂記憶依然刻印在當下的肌理中。其中最根本的影響因素還是土地政策和人地關係的變化,建國前生產生活空間的分離-合族而居、耕者有其田,經歷土改、城市建設徵... 作者十年的博論成果 清晰而詳實。石牌村在城市化進程中的轉變模式還是比較典型的:就空間而言,從傳統「三間兩廊」的單屋、七百年歷史的村落,到八十年代為了子女繼承重建的「三層半」,再到九十年代以後村民自發將宅基地轉變為生產空間、加建到七八層出租,早期的街道田埂記憶依然刻印在當下的肌理中。其中最根本的影響因素還是土地政策和人地關係的變化,建國前生產生活空間的分離-合族而居、耕者有其田,經歷土改、城市建設徵地,村民通過將房屋租賃化覓得在新都市中的生路。其間是社會結構和空間結構的互動,是城市和鄉村的互動,是上位規劃和草根力量的互動,二元瓦解,一切又沉澱成魔幻煙火氣的城市空間。非常迷人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