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风 短评

热门
  • 274 林汐 2016-07-13 10:03:06

    这个乡村,格非再也回不去了。在访谈中,格非曾说起,他十七岁就离开了家乡,动笔写这部小说是因为回了两趟老家,发现老家没了,只剩下一片瓦砾,过去的人、说话的声音、走过的路都化作了废墟和野草。作者成长在乡村,这部著作前半部分笔下的乡野气息自然清新,真实而接地气。但少年格非后离开乡村,注定他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去观察80年代后乡村秩序和伦理的裂变,描述裂变中的碎石散土。以致小说写到1978年后的三十年, 文字如乡土一样贫瘠荒芜,整部小说虎头蛇尾,同时也是分裂的——前半部写实,后面却搭构了重返乡野的玄梦。然而,相对其他作家,比如余华,我还是比较喜欢格非,在他这里,没有矫情的优美、没有敷衍的粗砺、没有刻意的忧伤,不会故作深沉的批判,也不会强调宏大叙事,这挺好的。

  • 187 欢乐分裂 2016-11-30 20:29:43

    4.5;长篇小说最紧要的是什么?当然是结构!虽问题不少,但格非依然以扎实功力证明自己在小说方面晚节尚保——以父亲要求我对村中群像的评价为圆点,各路主配白描轶事散落于圆周,以便通庵为起点&终点,合拢成圆;细节写实,氛围却依旧是拿手的博尔赫斯式梦境,桃花源式的乌有乡,终结于奥德赛的归乡之旅;群像描摹极精彩,嬉笑怒骂跃然纸上,政治经济巨变、时代断层罅隙处,难得未落入窠臼;“江南好,风景旧曾谙。”风景依旧是“莲叶何田田”的那个江南,而我无论朝哪个方向看,父母都永远消声于那片死寂般的废墟,归乡不是乡,最终的归宿是游离于家乡之外的孤岛,后半部力有不逮,但「倾城」之际的天地茫茫相濡以沫真叫人断肠,苟延的幸福漂浮在无根的浮木之上;有几个片段真是喜欢啊!

  • 122 信然 2016-07-05 20:23:26

    如果說,我的一生比作一條滯重、沉黑而漫長的河流的話,春琴就是其中唯一的秘密。如果說,我那不值一提的人生,與別人的人生有什麼細微的不同的話,區別就在於,我始終握有這個秘密,並終於藉由命運那慷慨的折返之光,重新回到那條黝亮、深沉的河流之中。」—— 這本書的後面一百頁實在是太精采了,前兩百多頁的繁複情節的交錯,突然讓人感覺有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的一生白駒過隙,卑微又沉重,看得令人動容,說不出是悲涼還是圓滿的結局,始終讓人感嘆。格非在處理人物特徵上,依然不俗,個人覺得比「江南三部曲」還要更老練,畢竟這本才三百多頁的小說,竟然塞下幾十個個性鮮明的人物。

  • 86 恶鸟 2016-07-06 20:43:27

    陆智昌的设计也不能挽回格非当年的先锋气质,在《迷舟》,《欲望的旗帜》里那些氤氲的东西,《人面桃花》开始不可避免的陷入中国作家中年病,稳重的笔触,保守的形式,重复的主题,现实主义或接地气到没灵气

  • 51 红胡子 2016-07-04 19:39:56

    格非的长处再一次毫无悬念得以挥洒。其局限也如此前作品一样一目了然:读者的共鸣需要作家以生活的切肤之痛来召唤,格非过得太神仙了。

  • 31 听说 2016-07-22 02:31:24

    看完。|从白鹿原到望春风,只要看到风尘女子/“荡妇”,一定是在从众多泼妇中脱颖而出的美女,并且三观端正头脑清晰心地善良,是推动情节的全书女神。

  • 13 成知默 2016-08-11 14:00:42

    2016年已读084:格非的乡村生活图景,几十年的岁月苍茫、劫灰满目,虽然立根于一个癫狂动荡、风雨如晦的时代,却常常有游离于现实铁幕之外的虚幻与隔世之感。格非在这本书里呈现的故乡,就好像是海上的孤立小岛,小岛上的每个人“都在奔自己的前程,也在奔自己的死亡”,默默地承受生活的苦难与不幸。而在写法上则让我想起奥兹的《爱与黑暗的故事》,打乱时空线索、纷繁交错的故事断片,最终汇成一个圆,迷雾散尽,抵达谜底。近乎梦幻的、重返家园的结局到底有些虚妄。

  • 23 独自退场 2016-07-29 03:52:06

    格非自己已经把评论写好了,P298:沈祖英手里拿着一把鸡毛掸子,拂拭书架上的灰尘,悄悄地走近我身边,远远朝我的书瞟上一眼,居然就知道我正在读《书剑恩仇录》。她煞有介事地教训我说:“把大好的光阴浪费在一个三流作家身上,是在是可惜。”我有点赌气似的反问道:“如果连金庸这样天下闻名的大作家都是三流的,那还有什么样的作家可以被称为是一流的呢?”祖英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看都不看,就朝我扔了过来。我接住一看,居然是《奥德赛》。

  • 16 蚂蚁 2016-07-16 13:58:23

    前半部分饶有兴致,后半部分索然无趣。

  • 23 舒肤佳 2016-07-27 09:49:37

    小到段落,大到章节,都结构过于松散。二十一世纪都过去十六年了,您小说里村儿里的女人还不是破鞋就是老妈子?

  • 15 老曲 2016-07-10 17:25:44

    一天捧读完。太好看,埋下的深线浅线都勾人想接着听故事。春琴删稿那段真会玩儿。当年小说课上自己写的也是“童年回忆结晶”乡村里的葬礼,看到书里有自己曾处理过但不妙的意象和主题:“泛白”的春联呀,重回时间怀抱呀,心砰砰跳。白鱼这样身世可怜但温暖深情,孤独但讲述不向内的叙述者好少见,不过偶尔那么几段略生硬的议论还是听到了格非老师熟悉的声音。这是一个可以被讲故事的人控制并落泪的作品。有epic的样子。适合因为故事本身被重读。

  • 10 赫恩曼尼 2016-08-07 15:36:05

    眷恋了大半生的故乡终于逝去,年过半百的两个人坐在石阶上,面对被城市浪潮和拆迁席卷而过的故土,只感觉置身于春风之中,无形无影。格非写乡村,果然不会让人失望。一个个血肉之躯轮番登场,无关温情或残忍,只是重现一个逐渐长大的孩子眼中,那个遥不可及的村庄。

  • 7 齐物秋水 2016-05-05 09:27:49

    细节出色,大处须思量。格非还是没忘记博尔赫斯。

  • 11 Daisy 2016-07-01 00:03:11

    我是抱着莫大的期待开始读这部小说的,但却觉得虎头蛇尾得厉害,同时对最后亚当夏娃重返伊甸园式的结局设计更是理解不能,这未免太过谵妄虚幻。当然啦,格非一贯擅长的悬念勾连还是挺到位的,主要人物也延续了之前的”失败者“主线[我真的非常非常迷恋,对,是迷恋格非笔下曾山、谭端午那群失败者形象]。同样是怀念故土乡村,他显然比贾平凹做得更为细腻精致。

  • 22 happyjack 2016-07-17 20:25:01

    半部好书。前半部中国传统村庄面临政治运动的冲击,是格非熟知的,所以传奇的背后是坚实的现实基础。后半部,经济变革撕碎的乡村,其实作者并不了解,所以只有苍白的狗血情节。终于理解《收获》只登半部了。

  • 13 bookbug 2017-01-09 09:06:59

    春风四顾,绝非梦里桃源,而是白云苍狗

  • 11 芩风村小鹿 2016-04-07 10:15:31

    还是那个格非。世外桃源的悲。

  • 12 摸鱼居士 2018-03-18 21:50:09

    说老实话,这故事讲的并不很精彩——以时代风云的波荡,人物群像的塑形,叙事线头的延展来说,有能苛问出不少问题——但格非就有一点好,此一点就足以让他胜过余华苏童这些他的同期同行们了,那就是他的克制,他的笔调依旧幽远,文辞依旧亮丽,蕴藉依旧深广(虽然布局与写法都有红楼、金瓶的影子),他不着急要去批判或者印证什么东西,也不着意要去表现或者说明什么事情,他好像就只是在写,写就是写本身;一盏灯的点亮不是驱逐黑暗而就是光焰的“灼灼其华”。这样,格非作为一位小说家已经完结,因为他注意力无力于此,他最大的“望”只是为着凌乱的思绪偷得片刻沉思的时光。书中所体现的人物的生活能够达到的最大高度或许就是关于追忆的几片断想,或时而作出的一些准确的猜想;他们接受了这一切。格非最终所展示的是他的矢量,而非实际抵达的目的地。

  • 9 李桃杏子 2016-07-01 17:28:38

    最近泪点有点低,读什么故事都想掉眼泪。中间反复迁移兜转的部分,让人想起波拉尼奥的《地球上最后的夜晚》。结尾太乌托邦了,明白为什么格非说要给点希望,“仿佛若有光”

  • 12 西洋参 2016-04-18 15:38:42

    传统叙事自有其魅力。文字典雅飘逸,尽显古典小说之风范。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