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与之前三联书店版本没有区别,后半本附录了顾嘉琛译的《烛之火》。在最近算读得相当费劲的一本书,但不是因为巴什拉的文笔艰涩,也不是因为杜小真的翻译蹩脚,而是在火的诗学遐想这个现象域中,完全没有直观经验(估计中国读者有的也不会多),所以很难对巴什拉激情澎湃的笔触产生移情和通感。简而言之,巴什拉旨在从火的精神分析提出一种人类精神现象的新图式,换句话说,对水土火气基本元素的想象构成了人类理解事物的基本框架。火作为生命、活力、净化、摩擦、毁灭、纯洁等等意象是如何在人类思维中形成,并体现在种种神话与诗学文本之中的。这种写法十分新奇(显然后继无多),也能看出对福柯谱系学的一定启发。
爱情仅是一种可传递的火。火仅是一种使人惊讶的爱情。
个人喜欢火这本胜过水。
意外的诟病点——诗意匮乏(针对于火的更高要求),巴什拉看到了火焰但他却只能描述火苗,伟大的讲解者,同时似乎是难以避免的妥协。然而诗歌却必须纵身跃入火中。为了精确性而做的牺牲?分析者所必需的冷峻和距离?放弃了上升性的主动降温? 温情而非激情,观看与触摸之间,学者和诗人之间的鸿沟?不是焚尸人,也不是纵火人,却未必没有钦佩,如同歌德般的伟大胜利,灵巧的游离于火焰外侧,同样拥有不伤及自身的巧妙分寸。尽管似乎这只是一种装在透明盒子中可供把玩的火苗,微弱并且缺乏足够灼人的热度。可以指责火焰的微弱,也可以指责框架所提供的保护,然而却无法否认,他将火置于手心却毫发无伤,并且他的确触摸到了火,至少,外部的火。即使爱的是隶属于失败者的诗人一方,在此却必须承认巴什拉的胜利。火在一切时候都充满了危险的诱惑。
科学
在巴什拉的遐想中,总有一个被庄严地、带着全部热忱地说出的“我”:我,带着无限的耐心,让书写的姿势和点亮蜡烛的姿势重合起来,而正是在那照亮着的烛光中,有着一个“你”。//而我,也曾经是个小纵火犯...
看似神奇,实则非常锋利!拉哥是诗人外表下的科学朋克。
其实是《火的精神分析》和《烛之火》两本书,后者好读一些。这两本书大概都需要反复读,里面涉指有关火的意象大多脱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但阅读体验意外的不错,因为巴什拉的写作方式是诗化的,甚至像是一册冥想书,试图用纯逻辑消化反而会吃不消。真的佩服巴什拉怎么能读掉那么多冷门且没用的材料,并大量引用这些普通人一辈子都不会读的书,把火泛化成生命、男性、花朵、孤独,从前科学时代开始追溯人类对火的敬重和依赖。精神分析中的一章讲到精神性的火,和中医中的『上火』概念似有重叠,如果巴什拉能读到中医文献,估计还能多写一章。烛之火则偏重对火的诗意遐想,读这部分能感觉到法语的柔软度十分契合这种精神性的主题,『垂直性』一章最为精彩,提供了一种日常生活中难以察觉的潜意识的视角。下次要点一支蜡烛重读这本书。
终于找到时间把后半部分看了。他真是一位诗人…
生命,情爱,火焰,光,灯,花朵......从直觉上或隐或显的这些相似性之中,眼前浮现静夜燃烧的紫藤。 跋语所说的,整个房间集中于灯光照亮的桌子周围,让人又回到许多年前,那些试图独自对抗过于沉重的白昼的夜晚。
好好好,牛牛牛。感到茅塞顿开并理直气壮(虽然有些具体论述还是未知其可)、遐想为科学提供基础。笨白羊座说:火好。巴什拉好。
诗性表达,“经历的形象的激情,庞大的想象”。//在每一棵树中,都存在着三种运动的结合:树源,树的涌现,火之弧。
火的酒精:“从眼前令人陶醉的景象到暖烘烘的肠胃,一种波德莱尔式的沟通建立起来,由于这种沟通更为物质化,因而它更为牢固” 火的潮湿:“火苗发出声响,火苗呻吟着。火苗正是受难的存在。阴沉的呓语来自这种煎熬。一切轻微的痛苦都是人世间痛苦的记号。”
我们所熟悉的客体可以是土壤可以是树木可以是冰块,但是火的意义,或许只存在于想象之中。
给一些内容留标记方便以后查找: 第二章火与遐思:恩培多克勒跳埃特纳火山,“在火焰中死去是一切死亡中最不孤独的,这确是一种宇宙之死”。 第三章精神分析和史前历史:火的“摩擦”起源——火的征服最初是性的征服;诺伐利,公主弗莱娅与埃洛的故事。 第五章火的化学:火的食粮→星辰的食粮。 / 第二章烛火遐想者的孤独:荣格,螨之歌;歌德,蝴蝶在火苗中的牺牲,“我要歌颂在火之中,在鲜润的爱之夜,渴求死亡的生者”。
诺瓦利斯:“树只能变成长满花朵的烛火,人只能变成会说话的烛火,动物则只能变成漂泊不定的烛火。”
对真实的认识是一束总会在某处投下阴影的光线。它永远不会是直接的、完全的。绝不可能有预先的事先正确的哲学,因为不可能有最初的真理,而只存在最初的错误。
二手文献可以使生命少浪费几个小时
整本書在齊整的分析之外亦是巴什拉的一次遐想。火是矛盾的,火是反辯證的。火種與普羅米修斯情節,一種巧妙的社會不服從;火的恩培多克勒情節,生和死兩種本能的結合,遐想在柴堆的召喚和對火的凝視中上升至宇宙的盡頭;諾瓦利斯情節則是火的性隱喻,泛靈論,其中有與東方哲學神交之處;人類對火的惶惑史,尤其是消化的神話和信念,引來前科學時代的詩意直覺;霍夫曼情結與酒精與火,液體與火焰的疊合,通向想像力和奇觀的窄門;而純化了的火和火的純化功能則引向無限的形而上和心靈幻象。火既是主體也是客體。附錄《燭之火》則更多地將讀者帶入了神性的闡釋之中。巴什拉的描寫並不需要讀者過多的「生活經驗」加持,讀者也只需有強有力的、垂直向上的遐想就足夠了。讀完此書的確沒有增長知識(巴什拉在前言就已經警告),但有太多的神啟時刻。
烛之火只是草草瞄了一眼,最近学习效率好低
> 火的精神分析
47 有用 甚小望远镜 2017-03-22 15:38:31
与之前三联书店版本没有区别,后半本附录了顾嘉琛译的《烛之火》。在最近算读得相当费劲的一本书,但不是因为巴什拉的文笔艰涩,也不是因为杜小真的翻译蹩脚,而是在火的诗学遐想这个现象域中,完全没有直观经验(估计中国读者有的也不会多),所以很难对巴什拉激情澎湃的笔触产生移情和通感。简而言之,巴什拉旨在从火的精神分析提出一种人类精神现象的新图式,换句话说,对水土火气基本元素的想象构成了人类理解事物的基本框架。火作为生命、活力、净化、摩擦、毁灭、纯洁等等意象是如何在人类思维中形成,并体现在种种神话与诗学文本之中的。这种写法十分新奇(显然后继无多),也能看出对福柯谱系学的一定启发。
29 有用 drunkdoggy 2017-07-31 17:33:55
爱情仅是一种可传递的火。火仅是一种使人惊讶的爱情。
8 有用 二嗲萌 2017-09-27 15:39:06
个人喜欢火这本胜过水。
9 有用 Oracle 2018-03-31 04:43:46
意外的诟病点——诗意匮乏(针对于火的更高要求),巴什拉看到了火焰但他却只能描述火苗,伟大的讲解者,同时似乎是难以避免的妥协。然而诗歌却必须纵身跃入火中。为了精确性而做的牺牲?分析者所必需的冷峻和距离?放弃了上升性的主动降温? 温情而非激情,观看与触摸之间,学者和诗人之间的鸿沟?不是焚尸人,也不是纵火人,却未必没有钦佩,如同歌德般的伟大胜利,灵巧的游离于火焰外侧,同样拥有不伤及自身的巧妙分寸。尽管似乎这只是一种装在透明盒子中可供把玩的火苗,微弱并且缺乏足够灼人的热度。可以指责火焰的微弱,也可以指责框架所提供的保护,然而却无法否认,他将火置于手心却毫发无伤,并且他的确触摸到了火,至少,外部的火。即使爱的是隶属于失败者的诗人一方,在此却必须承认巴什拉的胜利。火在一切时候都充满了危险的诱惑。
2 有用 陳 大 力 2017-03-25 21:40:12
科学
5 有用 折叠兔 2022-01-15 19:48:45
在巴什拉的遐想中,总有一个被庄严地、带着全部热忱地说出的“我”:我,带着无限的耐心,让书写的姿势和点亮蜡烛的姿势重合起来,而正是在那照亮着的烛光中,有着一个“你”。//而我,也曾经是个小纵火犯...
3 有用 / 2019-09-12 03:07:31
看似神奇,实则非常锋利!拉哥是诗人外表下的科学朋克。
3 有用 cinvro 2019-01-10 00:46:06
其实是《火的精神分析》和《烛之火》两本书,后者好读一些。这两本书大概都需要反复读,里面涉指有关火的意象大多脱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但阅读体验意外的不错,因为巴什拉的写作方式是诗化的,甚至像是一册冥想书,试图用纯逻辑消化反而会吃不消。真的佩服巴什拉怎么能读掉那么多冷门且没用的材料,并大量引用这些普通人一辈子都不会读的书,把火泛化成生命、男性、花朵、孤独,从前科学时代开始追溯人类对火的敬重和依赖。精神分析中的一章讲到精神性的火,和中医中的『上火』概念似有重叠,如果巴什拉能读到中医文献,估计还能多写一章。烛之火则偏重对火的诗意遐想,读这部分能感觉到法语的柔软度十分契合这种精神性的主题,『垂直性』一章最为精彩,提供了一种日常生活中难以察觉的潜意识的视角。下次要点一支蜡烛重读这本书。
2 有用 El 2023-02-13 16:29:01 上海
终于找到时间把后半部分看了。他真是一位诗人…
2 有用 Konkonkonkon 2024-12-14 06:42:43 法国
生命,情爱,火焰,光,灯,花朵......从直觉上或隐或显的这些相似性之中,眼前浮现静夜燃烧的紫藤。 跋语所说的,整个房间集中于灯光照亮的桌子周围,让人又回到许多年前,那些试图独自对抗过于沉重的白昼的夜晚。
2 有用 生番 2024-01-20 18:46:35 河北
好好好,牛牛牛。感到茅塞顿开并理直气壮(虽然有些具体论述还是未知其可)、遐想为科学提供基础。笨白羊座说:火好。巴什拉好。
2 有用 太平常 2023-12-06 11:32:47 北京
诗性表达,“经历的形象的激情,庞大的想象”。//在每一棵树中,都存在着三种运动的结合:树源,树的涌现,火之弧。
2 有用 Sabina 2023-10-22 21:21:13 浙江
火的酒精:“从眼前令人陶醉的景象到暖烘烘的肠胃,一种波德莱尔式的沟通建立起来,由于这种沟通更为物质化,因而它更为牢固” 火的潮湿:“火苗发出声响,火苗呻吟着。火苗正是受难的存在。阴沉的呓语来自这种煎熬。一切轻微的痛苦都是人世间痛苦的记号。”
2 有用 YWCJ 2023-03-22 17:13:22 浙江
我们所熟悉的客体可以是土壤可以是树木可以是冰块,但是火的意义,或许只存在于想象之中。
4 有用 Clytemnestra 2021-12-16 13:55:00
给一些内容留标记方便以后查找: 第二章火与遐思:恩培多克勒跳埃特纳火山,“在火焰中死去是一切死亡中最不孤独的,这确是一种宇宙之死”。 第三章精神分析和史前历史:火的“摩擦”起源——火的征服最初是性的征服;诺伐利,公主弗莱娅与埃洛的故事。 第五章火的化学:火的食粮→星辰的食粮。 / 第二章烛火遐想者的孤独:荣格,螨之歌;歌德,蝴蝶在火苗中的牺牲,“我要歌颂在火之中,在鲜润的爱之夜,渴求死亡的生者”。
4 有用 𝑾𝒂𝒍𝒅𝒆𝒊𝒏𝒔𝒂𝒎𝒌𝒆𝒊𝒕 2024-02-01 13:26:44 江苏
诺瓦利斯:“树只能变成长满花朵的烛火,人只能变成会说话的烛火,动物则只能变成漂泊不定的烛火。”
2 有用 慕德的冷漠 2023-01-24 15:25:44 新加坡
对真实的认识是一束总会在某处投下阴影的光线。它永远不会是直接的、完全的。绝不可能有预先的事先正确的哲学,因为不可能有最初的真理,而只存在最初的错误。
3 有用 今天看文献了吗 2022-01-08 22:31:21
二手文献可以使生命少浪费几个小时
2 有用 entelecheia 2019-12-08 11:49:53
整本書在齊整的分析之外亦是巴什拉的一次遐想。火是矛盾的,火是反辯證的。火種與普羅米修斯情節,一種巧妙的社會不服從;火的恩培多克勒情節,生和死兩種本能的結合,遐想在柴堆的召喚和對火的凝視中上升至宇宙的盡頭;諾瓦利斯情節則是火的性隱喻,泛靈論,其中有與東方哲學神交之處;人類對火的惶惑史,尤其是消化的神話和信念,引來前科學時代的詩意直覺;霍夫曼情結與酒精與火,液體與火焰的疊合,通向想像力和奇觀的窄門;而純化了的火和火的純化功能則引向無限的形而上和心靈幻象。火既是主體也是客體。附錄《燭之火》則更多地將讀者帶入了神性的闡釋之中。巴什拉的描寫並不需要讀者過多的「生活經驗」加持,讀者也只需有強有力的、垂直向上的遐想就足夠了。讀完此書的確沒有增長知識(巴什拉在前言就已經警告),但有太多的神啟時刻。
2 有用 obdw 2017-07-23 17:06:58
烛之火只是草草瞄了一眼,最近学习效率好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