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张祥龙教你做家务系列。相比《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思想》(1996)中的道家天人合一思想,这本《家与孝》(2017)更接近于《从现象学到孔夫子》(2001)和《思想避难》(2007),特别是后者中的《孝意识的时间分析》一文。这正符合张祥龙对自身思想经历的回顾:从现象学的文本研究中发现现象学解释中国哲学的优势,再在中国思想中得到源泉,从而看到西方现象学的不足。列维纳斯曾批评海德格尔,认为他的现象学描述是纯粹的存在论分析,没有伦理意义。而张祥龙正是在存在论与伦理学之间以及家与孝之间的张力上做功夫。一方面沿用现象学的方法,也就是不把世界作为理论对象,而是作为在其中的生活世界;另一方面,在推进到儒家经验的时候,反倒对经典现象学提出了潜在的批评。西方离家出走的“向来属我”之弑父正得到了中国有家的浪子回头。
為什麼學術根基在西方的學者更抵抗不住來自“傳統”的蠱惑?這是我一直特別好奇的問題。大約只是因為對“傳統”比較無知的緣故吧。
学习到了学术研究靠脑洞的真谛
比起“后现代儒家”或者以“中国传统”(而非西方“普世真理”,但前者无疑更具破坏性)之名消解中国当下生活正当性的做法,作者以“海学”阐发的中国传统做法无疑有开创性,也算前二者的劲敌(这也是作者长久以来工作的方向所在)。(但是,同样是集子,《利维坦的道德困境》可读性要高得多....)
硬着头皮看了一半,放弃。几乎要呕吐,用海德格尔来包装也掩盖不了跟女德讲师一样的气质。对文献的使用,无论是传统典籍还是新文化运动的材料,基本都是断章取义。
张祥龙先生是西方哲学特别是现象学的研究学者。 本书通过对海德格尔以及康德等西方哲学家思想的阐述, 最终导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与孝”。 在对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根本所在的肯定的同时, 也暗含了对西方哲学遮蔽家庭这一“人在社会中的根本所在”的批评。 对我而言, 最重要的则是,为在现代的语境下如果阐释中国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引入人类学研究成果和利用现象学的时间概念来解释家和孝,思路有创新,可惜观点迂腐,论证也牵强。已经写了书评猛拍,哈哈
醒醒吼 大清已经亡了
家道与孝道那篇我看见什么文化激进主义,政治激进主义的五四-文革诠释就烦,大哥,都什么年代了,还搁这激进呐。至于费尽心思为孝道和家庭找到的人类学,哲学基础也就那样吧,儒家如何看待同性婚姻合法化,who cares?不太像对话对象能接受的态度,反而是颐指气使的指明方向
有好几篇没太看懂。说来惭愧,看得最带感的是亚伯拉罕,理想国和哈利波特三篇。看了其他读者的短评,咂摸出张祥龙用现象学解儒家思想,再用儒家思想反观现象学不足之学术路术。东西会通至此!
“中国哲学的登场”对中国哲学学者们的意义大致类似于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中国文坛的意义。在李泽厚那里,能够登场的是荀子的外王儒学和李自己的消费主义“乐感文化”,在张老师这里就是家与孝,这里伏下了四十年来,中国哲学发展的一条以德为师、自谋生路的线索。就张老师本人的学术而言,相比奠基之作《天道》一书中的研究也是有极为明确的进展,《天道》就没有明确表述过家与孝,而这也确实是西方哲学的一贯短板。中国哲学这样的登场是非常扎实有力的。
我觉得看这本书的重点不是被说服,而是说他对你有什么启发,然后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因此而萌生,这就够了 虽然我也的确未被说服,但是我觉得有一些的想法是很有意思的,虽然对我来说还是太过偏颇
孝作为一种“深长的时间意识”,养儿方知父母恩,记忆的唤起。
挺好玩的
刚好,孝道、亲情、家庭是近来关心的重点,评分太低,第一章写亚伯拉罕与信仰骑士的悖论虽然有牵强之嫌,但解读思路是正确的。这就是在信仰面前,你必须抽身,必须下一个大的决断,你必须跳一种孤注一掷的舞步,唯有这样的舍身,舍弃,才能换来生命的某种“绝对意义”上的真实,此时的时空已经再无形之中被置换再了更大更高更深的平面上。才能来到"神的灵在水面上行走”。
儒家和现代西学最能相互格义的大概就是“时间性”吧?
本书是张祥龙先生关于“家与孝”这一研究主题的文集,其中既有非常严谨的论文,也有相对轻松的随笔和散记,也正基于此,各篇文章的形式、视角和具体内容之间相对散乱,缺乏一以贯之的线索贯穿,阅读起来显得跳跃性比较大。许多文章采取中西比较分析的方式展开,但是将西方现象学的理论,套用在中国传统语境下的“家与孝”等主题上探讨,总让人感觉生硬和难以接受。在语言表达的平实性和流畅性上,本书也可谓是差强人意。
读来实在觉得一般,估计是自己太菜。
历时记忆与语义记忆。
第二篇比较海德格尔与儒家的“家”,极为精彩。
> 家与孝
26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17-07-12 18:20:53
张祥龙教你做家务系列。相比《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思想》(1996)中的道家天人合一思想,这本《家与孝》(2017)更接近于《从现象学到孔夫子》(2001)和《思想避难》(2007),特别是后者中的《孝意识的时间分析》一文。这正符合张祥龙对自身思想经历的回顾:从现象学的文本研究中发现现象学解释中国哲学的优势,再在中国思想中得到源泉,从而看到西方现象学的不足。列维纳斯曾批评海德格尔,认为他的现象学描述是纯粹的存在论分析,没有伦理意义。而张祥龙正是在存在论与伦理学之间以及家与孝之间的张力上做功夫。一方面沿用现象学的方法,也就是不把世界作为理论对象,而是作为在其中的生活世界;另一方面,在推进到儒家经验的时候,反倒对经典现象学提出了潜在的批评。西方离家出走的“向来属我”之弑父正得到了中国有家的浪子回头。
19 有用 青年学者友好 2017-05-21 14:50:36
為什麼學術根基在西方的學者更抵抗不住來自“傳統”的蠱惑?這是我一直特別好奇的問題。大約只是因為對“傳統”比較無知的緣故吧。
14 有用 宇文薄荷 2017-03-06 23:15:53
学习到了学术研究靠脑洞的真谛
5 有用 Tautologia 2017-07-22 10:26:58
比起“后现代儒家”或者以“中国传统”(而非西方“普世真理”,但前者无疑更具破坏性)之名消解中国当下生活正当性的做法,作者以“海学”阐发的中国传统做法无疑有开创性,也算前二者的劲敌(这也是作者长久以来工作的方向所在)。(但是,同样是集子,《利维坦的道德困境》可读性要高得多....)
7 有用 像玉的石头 2017-07-03 12:33:11
硬着头皮看了一半,放弃。几乎要呕吐,用海德格尔来包装也掩盖不了跟女德讲师一样的气质。对文献的使用,无论是传统典籍还是新文化运动的材料,基本都是断章取义。
5 有用 eastcosta 2017-03-28 10:21:24
张祥龙先生是西方哲学特别是现象学的研究学者。 本书通过对海德格尔以及康德等西方哲学家思想的阐述, 最终导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与孝”。 在对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根本所在的肯定的同时, 也暗含了对西方哲学遮蔽家庭这一“人在社会中的根本所在”的批评。 对我而言, 最重要的则是,为在现代的语境下如果阐释中国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2 有用 邝海炎 2017-06-22 20:18:03
引入人类学研究成果和利用现象学的时间概念来解释家和孝,思路有创新,可惜观点迂腐,论证也牵强。已经写了书评猛拍,哈哈
2 有用 小弗桑 2017-12-07 15:31:03
醒醒吼 大清已经亡了
3 有用 佐为 2021-09-18 23:41:47
家道与孝道那篇我看见什么文化激进主义,政治激进主义的五四-文革诠释就烦,大哥,都什么年代了,还搁这激进呐。至于费尽心思为孝道和家庭找到的人类学,哲学基础也就那样吧,儒家如何看待同性婚姻合法化,who cares?不太像对话对象能接受的态度,反而是颐指气使的指明方向
1 有用 木田 2022-11-06 12:33:24 北京
有好几篇没太看懂。说来惭愧,看得最带感的是亚伯拉罕,理想国和哈利波特三篇。看了其他读者的短评,咂摸出张祥龙用现象学解儒家思想,再用儒家思想反观现象学不足之学术路术。东西会通至此!
1 有用 青铜时代 2019-11-20 00:37:43
“中国哲学的登场”对中国哲学学者们的意义大致类似于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中国文坛的意义。在李泽厚那里,能够登场的是荀子的外王儒学和李自己的消费主义“乐感文化”,在张老师这里就是家与孝,这里伏下了四十年来,中国哲学发展的一条以德为师、自谋生路的线索。就张老师本人的学术而言,相比奠基之作《天道》一书中的研究也是有极为明确的进展,《天道》就没有明确表述过家与孝,而这也确实是西方哲学的一贯短板。中国哲学这样的登场是非常扎实有力的。
1 有用 沙陀王 2024-07-19 08:41:28 北京
我觉得看这本书的重点不是被说服,而是说他对你有什么启发,然后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因此而萌生,这就够了 虽然我也的确未被说服,但是我觉得有一些的想法是很有意思的,虽然对我来说还是太过偏颇
1 有用 一只小企鹅 2019-11-15 14:33:17
孝作为一种“深长的时间意识”,养儿方知父母恩,记忆的唤起。
1 有用 瞿鹊子 2017-09-05 17:24:26
挺好玩的
1 有用 末法的无证骑士 2021-08-14 16:57:44
刚好,孝道、亲情、家庭是近来关心的重点,评分太低,第一章写亚伯拉罕与信仰骑士的悖论虽然有牵强之嫌,但解读思路是正确的。这就是在信仰面前,你必须抽身,必须下一个大的决断,你必须跳一种孤注一掷的舞步,唯有这样的舍身,舍弃,才能换来生命的某种“绝对意义”上的真实,此时的时空已经再无形之中被置换再了更大更高更深的平面上。才能来到"神的灵在水面上行走”。
0 有用 梵阿一铃 2017-11-09 14:49:04
儒家和现代西学最能相互格义的大概就是“时间性”吧?
1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17-04-06 17:25:38
本书是张祥龙先生关于“家与孝”这一研究主题的文集,其中既有非常严谨的论文,也有相对轻松的随笔和散记,也正基于此,各篇文章的形式、视角和具体内容之间相对散乱,缺乏一以贯之的线索贯穿,阅读起来显得跳跃性比较大。许多文章采取中西比较分析的方式展开,但是将西方现象学的理论,套用在中国传统语境下的“家与孝”等主题上探讨,总让人感觉生硬和难以接受。在语言表达的平实性和流畅性上,本书也可谓是差强人意。
0 有用 AA5309 2017-05-26 06:20:16
读来实在觉得一般,估计是自己太菜。
0 有用 Ithaka 2017-08-06 17:14:59
历时记忆与语义记忆。
0 有用 Alfie 2017-12-29 16:42:58
第二篇比较海德格尔与儒家的“家”,极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