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英]乔治·伦纳德·斯当东(George Leonard Staunton)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原作名: An Authentic Account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
译者: 钱丽
出版年: 2016-4
定价: 5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寻路中国系列
ISBN: 9787121275708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原作名: An Authentic Account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
译者: 钱丽
出版年: 2016-4
定价: 5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寻路中国系列
ISBN: 9787121275708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派遣使节团的缘起
第二章 使节团筹备工作
第三章 经过马德拉,在马德拉岛上的观察
第四章 经过特内里费岛、圣地亚哥岛;在这些岛上的观察
第五章 经大西洋穿过赤道线,到达里约热内卢
第六章 行经南部大西洋和印度洋。大西洋的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印度洋的圣保罗岛和阿姆斯特丹的景象
· · · · · · (更多)
第二章 使节团筹备工作
第三章 经过马德拉,在马德拉岛上的观察
第四章 经过特内里费岛、圣地亚哥岛;在这些岛上的观察
第五章 经大西洋穿过赤道线,到达里约热内卢
第六章 行经南部大西洋和印度洋。大西洋的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印度洋的圣保罗岛和阿姆斯特丹的景象
· · · · · · (更多)
第一章 派遣使节团的缘起
第二章 使节团筹备工作
第三章 经过马德拉,在马德拉岛上的观察
第四章 经过特内里费岛、圣地亚哥岛;在这些岛上的观察
第五章 经大西洋穿过赤道线,到达里约热内卢
第六章 行经南部大西洋和印度洋。大西洋的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印度洋的圣保罗岛和阿姆斯特丹的景象
第七章 进入巽他海峡;访问爪哇岛上的巴达维亚 和万丹;苏门答腊南端的景象,从邦加海峡到昆仑岛的航程
第八章 交趾支那
第九章 经过万山群岛,开往舟山;在这些地方进行的交流和观察
第十章 穿过黄海,开赴天津
第十一章 沿白河向中国首都航进;离开渤海湾
第十二章 使节在通州府上岸;经过北京城到郊区行宫;返回首都
第十三章 到达中国北部边境;参见长城
第十四章 在鞑靼区避暑山庄谒见中国皇帝
第十五章 返回北京;在北京的观察和活动记录
第十六章 离开北京;到杭州府的途中,沿运河航行
第十七章 杭州府;由杭州到舟山,由杭州到广州;“狮子”号和“印度斯坦”号由舟山到广州的航程
第十八章 使节团在广州和澳门
第十九章 经过圣赫勒拿岛回国
附录
· · · · · · (收起)
第二章 使节团筹备工作
第三章 经过马德拉,在马德拉岛上的观察
第四章 经过特内里费岛、圣地亚哥岛;在这些岛上的观察
第五章 经大西洋穿过赤道线,到达里约热内卢
第六章 行经南部大西洋和印度洋。大西洋的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印度洋的圣保罗岛和阿姆斯特丹的景象
第七章 进入巽他海峡;访问爪哇岛上的巴达维亚 和万丹;苏门答腊南端的景象,从邦加海峡到昆仑岛的航程
第八章 交趾支那
第九章 经过万山群岛,开往舟山;在这些地方进行的交流和观察
第十章 穿过黄海,开赴天津
第十一章 沿白河向中国首都航进;离开渤海湾
第十二章 使节在通州府上岸;经过北京城到郊区行宫;返回首都
第十三章 到达中国北部边境;参见长城
第十四章 在鞑靼区避暑山庄谒见中国皇帝
第十五章 返回北京;在北京的观察和活动记录
第十六章 离开北京;到杭州府的途中,沿运河航行
第十七章 杭州府;由杭州到舟山,由杭州到广州;“狮子”号和“印度斯坦”号由舟山到广州的航程
第十八章 使节团在广州和澳门
第十九章 经过圣赫勒拿岛回国
附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吾中国皇帝见臣下时,衣服必取一律,因贵钦使之衣,与华人不同,似于观瞻有碍。彼言至此,据指吾所缚蔽膝曰:此物于行礼大不方便,贵钦使觐见之时,先宜去之。余闻此言不解其意,因曰:此事可无劳贵钦差置念,敝使在本国之时,常着用此种礼服,觐见敝国皇帝陛下,殊不觉有所不便。今来贵国,拟用觐见敝国皇帝陛下之礼,觐见贵国皇帝陛下。谅贵国皇帝,不至强我必用华礼。彼等曰:敝钦差等以为觐见皇帝之礼,各国必同,敝国觐见皇帝时,例当双膝下跪,磕响头九个,想贵国亦必如此。余曰:敝国礼节与此略异。今敝使来此,虽当以至诚之心,使事事致贵国皇帝于满意之地,仍宜以尽职于敝国皇帝为第一要务。果欲令敝使舍本国祖宗相传之礼节,强从华俗,则此种答语,敝使雅不愿发诸口吻。 余曰:敝使承敝国皇帝之命而来,在理不能改变敝国原有之礼节,即曰可改,恐非娴习有素,临时必有失礼之讥,与其强改其不可改,而又始终不能甚肖贵国之礼节,无宁不改之为善。两大人曰:敝国礼节习之殊易,因自就地板上作跪拜之状,坚请余照式习之。余曰:敝国礼节既万不能改,此项华礼亦毋庸学习。两大人乃命吾译员习之,意将欲以榜样示我也,而吾译员虽系华人,乃唯我一人之命是听。闻二大人言,即请命于吾。吾曰:不必。译员竟不跪拜,两大人乃大不快意,然声色仍极怡悦,不似因此与吾互生恶感者。 又言:我辈读中国之历史,证以目睹,则中国社会似尚上午显著之缺点。唯残害婴儿一事,吾西人以为极背天理,华人则视为无足轻重,即日日见之,亦不以为怪。近日北京巡警(译者按:当是步军统领衙门)特备一车,每日清早令人驱车巡视街道,见有已死或见弃之婴儿,则纳之车中,拉至义冢埋之,亦有弃于沟中者,自此种巡街车发现后,北京各教士乃大忙。每日此车巡视归来时,诸教士群集车旁,遍察各婴儿之尸,见其中尚有气息者必抱归灌救,救活则就教堂中抚养之,长而施以洗礼,使知此残余之生命系...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东之海神,西之沧海 -
9日礼拜一。晨间,金大人、樊大人、周大人同来,劝余勉从中国礼节,不必再固执前议。余言:敝使系西方独立国帝王所派之钦使,与贵国附庸国君主所遣贡使不同,贵国必欲以中国礼节相强,敝使抵死不敢奉教。 10日礼拜二。早晨,金大人、樊大人、周大人同至,赓续前议。余曰:此事不必多说,以事理论,若欲一国特派之使臣对他国皇帝所行之礼,重于对本国皇帝所行之礼,无论何人决不肯承认,如必欲相强,吾唯有坚执前议。请贵国先派一与敝使职分相同之大臣,向吾国皇帝、皇后圣像行三跪九叩之礼,敝使即唯命是听。彼等曰:倘贵使不肯行中国礼,即行英国礼亦属不妨,但不知英国礼是何式样?贵使亦能赐教否?余曰:英国礼乃系屈一膝,引手伸嘴,握皇帝陛下之手而亲之。彼等大诧曰:怎么这样?在咱们皇上面前使得么?余曰:自然使得,敝使以见本国皇帝之礼见贵国皇帝,已属万分恭敬,何言使不得!言次,屈一膝作行礼之状示之,三人颔首而去,容色似已满意,不复如前此之极力喧辩矣。 未几,鞑靼钦差又来,言:目下已决议请贵使行英国礼。但照中国风俗说来,拉了皇帝的手亲嘴,总不是个道理,拟请贵使免去拉手亲嘴,改用双足下跪以代之。余曰:敝使早已说过不用中国礼,这双足下跪还不是中国礼么?此礼诸位行得,敝使行不得。金大人曰:既如是,双足、单足且不去管他,那拉手亲嘴总得免掉才是。余曰:此则悉听诸君之便,用诸君记者,此系诸君之意见,非敝使之意见。敝使本欲向贵国皇帝行个全礼,今屈从诸君之意,改做个半礼了。 至是,辩论已终,而中国朝廷之状况及华员宝贵其本国礼节之心,亦可因此窥其大凡矣。 此时中堂神情,与前在热河游园时和蔼可接者大不相同,恭静之中颇夹有威严之气。此种威仪之气,凡为大臣者多有之。余见之亦不以为异,但在此时则心中至觉不耐。盖余航海而来,其本意并非欲希冀中国区区之礼物,今中堂但言礼物而...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东之海神,西之沧海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寻路中国系列(共11册),
这套丛书还有
《在大清帝国的航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的乡村生活》《变化中的中国人》《庚子使馆被围记》
等
。
喜欢读"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的人也喜欢 · · · · · ·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IT'S ABOUT SENSE OF PRIDE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George Macartney, (1737–1806) was an Irish-born British statesman, colonial administrator and diplomat. He is often remembered for his observation following Britain's success in the Seven Years War and subsequent territorial expansion at the Treaty of Pari... (展开)

鸡说鸭讲 不在一个频道
我从书里看到了这些有趣的点: 马戛尔尼一路上确实挺风光,各级官员都热情接待,甚至因为来拜访的人太多,他不得不规定“会客时间”。不过这些人多半是来看热闹的,就像现在追星一样,来看看这个“英国来的大人物”长啥样,顺便聊几句闲话,真正谈正事的没几个。 关于见乾隆的...
(展开)

乾隆拒绝马戛尔尼其后真正的理由
很显然有些人真的认为乾隆拒绝马戛尔尼的理由是“泱泱大国无所不有”。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事实上乾隆虽然“享有万国”但是不可能不知道当时英帝国的强大。 因为乾隆就派遣了和珅过来试探马戛尔尼,说在廓尔喀之战中英国是不是要援助廓尔喀,这个英国是不是你们国家(如果是...
(展开)

我们就是因为太文明太富裕了……
我们一直都很有钱,所以那些马甲而你之类的金毛鬼子来了以后,发现了这点。吃的穿的用的浪费的,都是他们听都没听说过的,梦都没梦见过的。。。 所以他们后来眼红来抢。 这个破马甲而你,贵不可言的一个白玉如意,在没见识的红毛鬼子眼里,好像不甚值钱似的。
(展开)
>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3 )
-
未知出版社 (2016)暂无评分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8.6分 282人读过
-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8.5分 94人读过
-
群言出版社 (2014)9.1分 5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清朝历史 (wlaurelw)
- 2016年出版新书 (影响力)
- 影响力图书-社科人文 (影响力)
- 2021年读书 (溺在水瓶里的牛)
- 社会·历史·现实·生活 (汤面加点盐)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7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支离疏 2019-11-28 21:03:38
非常详实非常生动的纪实,惊叹于作者的观察能力,客观中正,感情饱满的描述。
0 有用 风のように 2023-05-26 08:12:05 浙江
细致的观察
0 有用 干脆面 2024-06-09 21:14:38 四川
新视角,英国使团冒险记。不论是哪一方都无法完全代入,从英国视角看清朝蛮有意思的,但是任何文化冲突、文明差异都不是发起侵略的理由。
0 有用 zen 2017-01-21 14:16:51
译笔不错。航海大时代
0 有用 windy 2020-08-31 22:22:59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看了此书,明白了为什么往后输得那么彻底。相比较之下,40多年后,清政府对欧洲的识知还一点没进步,令人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