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副标题: 民国以来畅销不衰的国史经典读本
出版年: 2016-2-1
页数: 524
定价: CNY 45.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19300203
内容简介 · · · · · ·
这部《中国通史》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吕思勉先生为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中国文化史,借鉴古代史书的典制体,按章节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个专题,内容之广泛,完全与今“大文化”涵义相合;下册是中国政治史,从民族起源开始,按时序叙述历朝历代史事直至民国开创。浓缩中国五千年历史于一书,仅用了三十八万字。先生主张通史内容大体不离“理乱兴亡”与“典章制度”两大板块,于是上册以“文化现象”为题目;下册“乃依时代加以联结”,以“革命途中的中国”结尾,总计54章。
该版本为2016群言出版社出版,为更易于阅读,编者在章节内部加入小标题以间融提示。
作者简介 · · · · · ·
吕思勉(1884 - 1957),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字诚之,江苏武进人。曾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吕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研究,1923年出版《白话本国史》四册,是较早的一部有系统的中国通史,对当时史学界很有影响,后又著成《吕著中国通史》两册。晚年从事断代史研究,先后出版有《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著作,还著有《中国民族史》、《史通评》等书。
吕思勉先生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他曾把二十四史通读数遍,同时参考其他史书以及经、子、集部文献,将辑录的史料加以排比考订、综合分析,一生所写札记总数达100多万字,是史学界公认旧籍读得最多的 一位学者。他特别推崇顾炎武的《日知录》、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等著作,不为考证而考证,专关心“古...
吕思勉(1884 - 1957),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字诚之,江苏武进人。曾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吕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研究,1923年出版《白话本国史》四册,是较早的一部有系统的中国通史,对当时史学界很有影响,后又著成《吕著中国通史》两册。晚年从事断代史研究,先后出版有《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著作,还著有《中国民族史》、《史通评》等书。
吕思勉先生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他曾把二十四史通读数遍,同时参考其他史书以及经、子、集部文献,将辑录的史料加以排比考订、综合分析,一生所写札记总数达100多万字,是史学界公认旧籍读得最多的 一位学者。他特别推崇顾炎武的《日知录》、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等著作,不为考证而考证,专关心“古今风会之递变”。自先秦至近代,独撰断代史数种、通史多部,一通到底,绝世罕见。爱好下棋,自言所收围棋谱“只缺三种”,曾为“棋王”谢侠逊作《象棋秘诀序》 。
目录 · · · · · ·
绪论
上编 中国文化史
第一章 婚姻
第二章 族制
第三章 政体
第四章 阶级
第五章 财产
第六章 官制
第七章 选举
第八章 赋税
第九章 兵制
第十章 刑法
第十一章 实业
第十二章 货币
第十三章 衣食
第十四章 住行
第十五章 教育
第十六章 语文
第十七章 学术
第十八章 宗教
下编 中国政治史
第十九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
第二十章 中国史的年代
第二十一章 古代的开化
第二十二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
第二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
第二十四章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
第二十五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
第二十六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第二十七章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
第二十八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
第二十九章 前汉的衰亡
第三十章 新室的兴亡
第三十一章 后汉的盛衰
第三十二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
第三十三章 晋初的形势
第三十四章 五胡之乱(上)
第三十五章 五胡之乱(下)
第三十六章 南北朝的始末
第三十七章 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
第三十八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第三十九章 唐朝的中衰
第四十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第四十一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四十二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
第四十三章 北宋的积弱
第四十四章 南宋恢复的无成
第四十五章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
第四十六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
第四十七章 明朝的盛衰
第四十八章 明清的兴亡
第四十九章 清代的盛衰
第五十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第五十一章 汉族的光复运动
第五十二章 清朝的衰乱
第五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
第五十四章 革命途中的中国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統觀兩性關係,自氏族時代以後,即已漸失其正常。其理由:因女子在產育上,所負的責任,較男子為多。因而其鬬爭的力量,較男子為弱。不論在人類憑恃武力相鬬爭,或憑恃財力相鬬爭的時代,女子均漸淪於被保護的地位,失其獨立,而附屬於男子。社會的組織,宜於寬平坦蕩,個個人與總體直接。若多設等級,使這一部分人,隸屬於那一部分人,那就不公平的制度要逐漸發生,積久而其弊愈深了。近代女權的漸漸伸張,實因工業革命以來,女子漸加入社會的機構,非如昔日蟄居家庭之中,專做輔助男子的事情之故。女子在產育上多尽了責任,男子就該在別一方面多盡些義務,這是公道。乘此機會,壓迫女子,多占權利,是很不正當的。而欲實行公道,則必自剗除等級始。所以有人說:社羣制度是女子之友,家庭制度是女子之敵。然則“女子回到家庭去”這口號,當然只有開倒車的人,才會去高呼了。人家都說現在的女學生壞了,不如從前舊式的女子,因其對於家政生疏了,且不耐煩。殊不知這正是現代女子進步之徵。因為對於家政生疏,對於參與社會的工作,卻熟練了。這正是小的、自私的、自利的組織,將逐漸破壞;大的、公平的、博愛的制度,將逐漸形成的徵兆。賢母良妻,只是賢奴良隸。此等教育,亦只好落伍的國家去提倡。我們該教一切男女以天下為公的志願,廣大無邊的組織。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6页 -
怎样说这三期的文化,是一个辩证法的进化呢?原来先秦时代的学术,是注重于矫正社会的病态的,所谓“拨乱世,反之正”,实不仅儒家,而为各家通有的思想。参看第五、第十七两章自明。王莽变法失败以后,大家认为此路不通,而此等议论,渐趋消沉。魏、晋以后,文化乃渐转向,不向社会而向个人方面求解决。他们所讨论的,不是社会的组织如何,使人生于其间,能够获得乐利,可以做个好人,而是人性究竟如何?是好的?是坏的?用何法,把坏人改做好人,使许多好人聚集,而好的社会得以实现?这种动机,确和佛教相契。在这一千年中,传统的儒家,仅仅从事于笺疏,较有思想的人,都走入玄学和佛学一路,就是其明证。但其结果却是怎样呢?显然的,从个人方面着想,所能改良的,只有极小一部分,合全体而观之,依然无济于事。而其改善个人之法,推求到深刻之处,就不能不偏重于内心。工夫用在内心上的多,用在外务上的,自然少了。他们既把社会看做各个分子所构成;社会的好坏,原因在于个人的好坏,而个人的好坏,则原于其内心的好坏;如此,社会上一切问题,自然都不是根本。而他们的所谓好,则实和此世界上的生活不相容,所以他们最彻底的思想,是要消灭这一个世界。明知此路不通,则又一转变而认为现在的世界就是佛国;只要心上觉悟,一切行为虽和俗人一样,也就是圣人。这么一来,社会已经是好的了,根本用不着改良。这两种见解,都是和常识不相容的,都是和生活不相合的。凡是和生活不相合的,凭你说得如何天花乱坠,总只是他们所谓“戏论”,总要给大多数在常识中生活的人所反对的,而事情一到和大多数人的生活相矛盾,就是他的致命伤。物极必反,到唐朝佛学极盛时,此项矛盾,业经开始发展了,于是有韩愈的辟佛。他的议论很粗浅,不过在常识范围中批评佛说而已,到宋儒,才在哲学上取得一个立足点。这话在第十七章中,亦经说过。宋学从第十一世纪的中叶起,到第十七世纪的中叶止,支配中国的思想界,约六百年。他们仍把社...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四十二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中国通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中国通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通史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中国通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7 条 )




(转帖) 回忆我的老师吕诚之(思勉)先生 黄永年

-
予一念 (一念迷,一念觉)
详细内容:[https://www.processon.com/view/5cc2db54e4b09eb4ac294eeb#map] 图片太大,无法显示。2020-01-31 15:11 6人喜欢
-
zifangsky (我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自己的无知。)
下面文字节选至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主要讲述了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 ①原本先秦时代的学术,是注重于矫正社会的病态,即所谓“拨乱世,反之正”,这不仅是儒家,而且是各家通有的思想。王莽变法失败以后,大家认为此路不通,此等议论便渐趋消沉。魏、晋以后,文化甚至开始转向,逐渐发展成不向社会而向个人方面求得解决。 ②宋学从第十一世纪的中叶起,到第十七世纪的中叶止(PS:也就是从“王安石变法”到“明末清...2020-05-14 20:15 1人喜欢
下面文字节选至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主要讲述了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
①原本先秦时代的学术,是注重于矫正社会的病态,即所谓“拨乱世,反之正”,这不仅是儒家,而且是各家通有的思想。王莽变法失败以后,大家认为此路不通,此等议论便渐趋消沉。魏、晋以后,文化甚至开始转向,逐渐发展成不向社会而向个人方面求得解决。
②宋学从第十一世纪的中叶起,到第十七世纪的中叶止(PS:也就是从“王安石变法”到“明末清初”这段时期),支配中国的思想界,约六百年。他们仍把社会看做是各分子所构成;仍以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要改良个人,还是注重在内心上;这些和佛学并无以异。所不同的,则佛家认世界的现状,根本是坏的,若其所谓好的世界而获实现,则现社会的组织,必彻底被破坏,宋学则认现社会的组织,根本是合理的,只因为人不能在此组织中,各处于其所当处的地位,各尽其所应尽的责任,以致不好。
③紧接着作者又说了宋儒的这几个缺点:修养工夫偏于内心,做实事不行;不仅严于律己,对待其他人更是苛刻,同时因为眼光过高,有才之士都被他们排斥;眼高手低,其政治主张往往不切实际;意气过甚,易陷于党争。所以,最后作者总结说:宋儒的这种性格不适合竞争,不适合从事政治事业,相反用于基层自治管理还是不错的。
怎样说这三期的文化,是一个辩证法的进化呢?原来先秦时代的学术,是注重于矫正社会的病态的,所谓“拨乱世,反之正”,实不仅儒家,而为各家通有的思想。参看第五、第十七两章自明。王莽变法失败以后,大家认为此路不通,而此等议论,渐趋消沉。魏、晋以后,文化乃渐转向,不向社会而向个人方面求解决。他们所讨论的,不是社会的组织如何,使人生于其间,能够获得乐利,可以做个好人,而是人性究竟如何?是好的?是坏的?用何法,把坏人改做好人,使许多好人聚集,而好的社会得以实现?这种动机,确和佛教相契。在这一千年中,传统的儒家,仅仅从事于笺疏,较有思想的人,都走入玄学和佛学一路,就是其明证。但其结果却是怎样呢?显然的,从个人方面着想,所能改良的,只有极小一部分,合全体而观之,依然无济于事。而其改善个人之法,推求到深刻之处,就不能不偏重于内心。工夫用在内心上的多,用在外务上的,自然少了。他们既把社会看做各个分子所构成;社会的好坏,原因在于个人的好坏,而个人的好坏,则原于其内心的好坏;如此,社会上一切问题,自然都不是根本。而他们的所谓好,则实和此世界上的生活不相容,所以他们最彻底的思想,是要消灭这一个世界。明知此路不通,则又一转变而认为现在的世界就是佛国;只要心上觉悟,一切行为虽和俗人一样,也就是圣人。这么一来,社会已经是好的了,根本用不着改良。这两种见解,都是和常识不相容的,都是和生活不相合的。凡是和生活不相合的,凭你说得如何天花乱坠,总只是他们所谓“戏论”,总要给大多数在常识中生活的人所反对的,而事情一到和大多数人的生活相矛盾,就是他的致命伤。物极必反,到唐朝佛学极盛时,此项矛盾,业经开始发展了,于是有韩愈的辟佛。他的议论很粗浅,不过在常识范围中批评佛说而已,到宋儒,才在哲学上取得一个立足点。这话在第十七章中,亦经说过。宋学从第十一世纪的中叶起,到第十七世纪的中叶止,支配中国的思想界,约六百年。他们仍把社会看做是各分子所构成的;仍以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要改良个人,还是注重在内心上;这些和佛学并无以异。所不同的,则佛家认世界的现状,根本是坏的,若其所谓好的世界而获实现,则现社会的组织,必彻底被破坏,宋学则认现社会的组织,根本是合理的,只因为人不能在此组织中,各处于其所当处的地位,各尽其所应尽的责任,以致不好。而其所认为合理的组织,则是一套封建社会和农业社会中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在商业兴起,广大的分工合作日日在扩充,每一个地方自给自足的规模,业已破坏净尽,含有自给自足性质的大家族,亦不复存在之时,早已不复适宜了。宋儒还要根据这一个时代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略加修改,制成一种方案,而强人以实行,岂非削足适屦?岂非等人性于杞柳,而欲以为杯棬?所以宋儒治心的方法,是有很大的价值的,而其治世的方法,则根本不可用。不过在当时,中国的思想界,只能在先秦诸子和玄学、佛学两种思想中抉择去取,融化改造,是只能有这个结果的,而文化进化的趋向,亦就不得不受其指导。在君主专制政体下,政治上的纲纪所恃以维持的,就是所谓君臣之义这种纲纪,是要秩序安定,人心也随着安定,才能够维持的。到兵荒马乱,人人习惯于裂冠毁裳之日,就不免要动摇了。南北朝之世因其君不足以为君,而有“殉国之感无因,保家之念宜切”的贵族,第三十三章中,业经说过。到晚唐、五代之世,此种风气,又盛行了。于是既有历事五朝,而自称长乐老以鸣其得意的冯道,又有许多想借重异族,以自便私图的杜重威。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如何可以一朝居?所以宋儒要竭力提倡气节。经宋儒提倡之后,士大夫的气节,确实是远胜于前代。但宋儒(一)因其修养的工夫,偏于内心,而处事多疏。(二)其持躬过于严整,而即欲以是律人,因此,其取人过于严格,而有才能之士,皆为其所排斥。(三)又其持论过高,往往不切于实际。(四)意气过甚,则易陷于党争。党争最易使人动于感情,失却理性,就使宅心公正,也不免有流弊,何况党争既启,哪有个个人都宅心公正之理?自然有一班好名好利、多方掩饰的伪君子,不恤决裂的真小人混进去。到争端扩大而无可收拾,是非淆乱而无从辨别时,就真有宅心公正、顾全大局的人,也苦于无从措手了。所以宋儒根本是不适宜于做政治事业的。若说在社会上做些自治事业,宋儒似乎很为相宜。宋儒有一个优点,他们是知道社会上要百废俱举,尽其相生相养之道,才能够养生送死无憾,使人人各得其所的。他们否认“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的苟简心理,这一点,的确是他们的长处。但他们所以能如此,乃是读了经书而然。而经书所述的,乃是古代自给自足,有互助而无矛盾的社会所留诣,到封建势力逐渐发展时,此等组织,就逐渐破坏了。宋儒不知其所主张的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正和这一种规制相反,却要藉其所主张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之力,以达到这一个目的。其极端的,遂至要恢复井田封建。平易一些的,亦视智愚贤不肖为自然不可泯的,一切繁密的社会制度,还是要以士大夫去指导着实行,而其所谓组织,亦仍脱不了阶级的对立。所以其结果,还是打不倒土豪劣绅,而宋学家,特如其中关学一派,所草拟的极详密的计划,以极大的热心去推行,终于实现的寥若晨星,而且还是昙花一现。这时候,外有强敌的压迫,最主要的事务,就是富国强兵,而宋儒却不能以全力贯注于此。最需要的,是严肃的官僚政治,而宋学家好作诛心之论,而忽略形迹;又因党争而淆乱是非,则适与之相反。宋学是不适宜于竞争的,而从第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却受其指导,那无怪其要迭招外侮了。 引自 第四十二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 回应 2020-05-14 20:15 -
治天下不可以有私心。有私心,要把一群人团结为一党,互相护卫,以把持天下的权利,其结果,总是要自受其害的。军官世袭之制,后来腐败到无可挽救,即其一端。金朝和元朝,都是异族,他们社会进化的程度本浅,离封建之世未远,猛安谋克和万户千户百户,要行世袭之制,还无怪其然。明朝则明是本族人,却亦重视开国功臣的子孙,把他看作特别阶级,其私心就不可恕了。 抱封建思想的人,总以为某一阶级的人,其特权和权利,既全靠我...
2020-06-29 08:50 1人喜欢
治天下不可以有私心。有私心,要把一群人团结为一党,互相护卫,以把持天下的权利,其结果,总是要自受其害的。军官世袭之制,后来腐败到无可挽救,即其一端。金朝和元朝,都是异族,他们社会进化的程度本浅,离封建之世未远,猛安谋克和万户千户百户,要行世袭之制,还无怪其然。明朝则明是本族人,却亦重视开国功臣的子孙,把他看作特别阶级,其私心就不可恕了。 抱封建思想的人,总以为某一阶级的人,其特权和权利,既全靠我做皇帝才能维持,他们一定会拥护我。所以把这一阶级的人看得特别亲密。殊不知这种特权阶级,到后来荒淫无度,知识、志气都没有了,何谓权利?怕他都不大明白。明白了;明白什么是自己的权利了;明白自己的权利,如何才得维持了;因其懦弱无用,眼看着他人抢夺他的权利,他亦无如之何。所谓贵戚世臣,理应与国同休戚的,却从来没有这回事,即由于此。 引自 第九章 兵制 回应 2020-06-29 08:50 -
无后是中国人所引为大戚的,论者每说,这是拘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义,而其以无后为不孝,则是迷信“鬼犹求食”,深虑祭祀之绝。殊不知此乃古人的迷信,今人谁还迷信鬼犹求食来?其所以深虑无后,不过不愿其家之绝,则由于人总有尽力经营的一件事,不忍坐视其灭亡,而家是中国人所尽力经营的,所以如此。……前人传给我的基业,我必不肯毁坏,必要保持之,光大之,以传给后人,这正是极端利他心的表现。利他心是无一定形... (1回应)
2019-11-27 19:37
-
《公羊传》又名《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公羊传》有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公羊传疏》、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
2019-02-10 12:56
-
hsfish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理是概括众事的,事则只是一事。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正相同的,执应付此事的方法,以应付彼事,自然要失败。根据于包含众事之理,以应付事实,就不至于此了。然而理是因事而见的,舍事而求理,无有事处。所以我们求学,不能不顾事实,又不该死记事实。2016-08-08 22:39
-
lim (克己)
1、吕思勉先生(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出身书香之家,幼承家学,博通经史,著作宏富,多有创见,是我国现代重要的史学家,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现代史学四大家” 2、史学之所求,不外乎(一)搜求既往的事实,(二)加以解释,(三)用以说明现社会,(四)因以推测未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 3、所以家庭的起源,是由于女子的奴役;而其需要,则是立在两性分工的经济原因上的 4、以实际言,此项禁例,...2020-09-06 23:08
1、吕思勉先生(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出身书香之家,幼承家学,博通经史,著作宏富,多有创见,是我国现代重要的史学家,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现代史学四大家”
2、史学之所求,不外乎(一)搜求既往的事实,(二)加以解释,(三)用以说明现社会,(四)因以推测未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
3、所以家庭的起源,是由于女子的奴役;而其需要,则是立在两性分工的经济原因上的
4、以实际言,此项禁例,所以能维持久远的,大概还是由于《礼记郊特牲》所说的“所以附远厚别”。因为文化渐进,人和人之间,妒忌之心,渐次发达,争风吃醋的事渐多,同族之中,必有因争色而致斗乱的,于是逐渐加繁其禁例,最后,遂至一切禁断。
5、社是土神,稷是谷神,是住居于同一地方的人所共同崇奉的。
6、司马是管军事的,司徒是统辖人民的,司空是管建设事务的。
7、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不甚完善的。这是因为
(一)中国的经济学说,注重于生产消费,而不甚注重于交换,于此部分,缺乏研究。
(二)又疆域广大,各地方习惯不同,而行政的力量甚薄,不能控制之故。
8、秦始皇帝以前210年,东巡死于沙丘(今河北邢台县)。他大的儿子,名唤扶苏,先已谪罚到上郡去(今陕西绥德县),做蒙恬军队中的监军了。从前政治上的惯例,太子是不出京城,不做军队中的事务的,苟其如此,就是表示不拟立他的意思。所以秦始皇的不立扶苏,是预定了的。《史记》说秦始皇的少子胡亥,宠幸宦者赵高,始皇死后,赵高替胡亥运动李斯,假造诏书,杀掉扶苏、蒙恬而立胡亥,这话是不足信的(《史记·李斯列传》所载的全是当时的传说,并非事实,秦汉间的史实,如此者甚多)。
9、所以汉高祖的灭楚,以实在情形论,与其说是汉灭楚,毋宁说是许多诸侯,亦即许多支新崛起的军队,联合以灭楚,汉高祖不过是联军中的首领罢了。楚既灭,这联军中的首领,自然有享受一个较众为尊的名号的资格,于是共尊汉高祖为皇帝。然虽有此称号,在实际上,未必含有沿袭秦朝皇帝职权的意义。做了皇帝之后,就可以任意诛灭废置诸王侯,怕是当时的人所不能想象的,这是韩信等在当时所以肯尊汉高祖为皇帝之故。
10、汉武帝的用兵,是很不得法的,他不用功臣宿将,而专用卫青、霍去病等椒房之亲。纪律既不严明,对于军需,又不爱惜,以致士卒死伤很多,物质亦极浪费
11、只因中国和匈奴,国力相去悬绝,所以终能得到胜利。然此乃国力的胜利,并非战略的胜利。
12、霍光的事情,真相如此。因为汉时史料缺乏,后人遂认为他的废立是出于公心的,把他和向来崇拜的偶像伊尹连系在一起,称为伊、霍,史家的易欺,真堪惊叹了。
13、所谓“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
14、而自王莽举行这样的大改革而失败后,政治家的眼光,亦为之一变。根本之计,再也没有人敢提及。社会渐被视为不可以人力控制之物,只能听其迁流所至。“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遂被视为政治上的金科玉律了。所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15、民族的特征,乃文化而非血统。
16、中国的文化,截至近世受西洋文化的影响以前,可以分做三个时期:第一期为先秦、两汉时代的诸子之学。第二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玄学和佛学。第三期为宋、元、明时代的理学。这三期,恰是一个正、反、合。
17、我们现在,所处的境界,诚极沉闷,却不可无一百二十分的自信心。岂有数万万的大族,数千年的大国、古国,而没有前途之理?悲观主义者流:“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我请诵近代大史学家梁任公先生所译英国大文豪拜伦的诗,以结吾书。 希腊啊!你本是平和时代的爱娇,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骄。撒芷波,歌声高,女诗人,热情好。更有那德罗士、菲波士荣光常照。此地是艺文旧垒,技术中潮。祇今在否?算除却太阳光线,万般没了。 马拉顿前啊!山容缥渺。马拉顿后啊!海门环绕。如此好河山,也应有自由回照。我向那波斯军墓门凭眺。难道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不信我为奴为隶,今生便了。
卅·九·一八于孤岛。
回应 2020-09-06 23:08 -
爰见: 爰剑生于公元前504年奴隶社会的春秋时期,出生在青海锡支河首。羌人。爰剑自幼习武好学,青年时足智多谋,体格高大,勇力过人。公元前476年被推举当地羌族首领。到秦厉公时(公元前476—前443年),爰剑时年28岁,正年轻气盛,迂秦军征伐,组织羌兵全力抵抗,以保家乡安宁。一次因不敌秦兵被俘,被收为奴隶关押。 瞽(gu3)矇: 矇,又称“瞽史”,即盲史官。 春秋时期,中国有两种史官:太史和瞽矇。当时人们传述历史大致...
2020-07-11 10:34
爰见: 爰剑生于公元前504年奴隶社会的春秋时期,出生在青海锡支河首。羌人。爰剑自幼习武好学,青年时足智多谋,体格高大,勇力过人。公元前476年被推举当地羌族首领。到秦厉公时(公元前476—前443年),爰剑时年28岁,正年轻气盛,迂秦军征伐,组织羌兵全力抵抗,以保家乡安宁。一次因不敌秦兵被俘,被收为奴隶关押。 瞽(gu3)矇: 矇,又称“瞽史”,即盲史官。 春秋时期,中国有两种史官:太史和瞽矇。当时人们传述历史大致以瞽矇传诵为主,而以太史的记录帮助记忆,《国语·楚语上》记载:“史不失书,矇不失诵。”因此,一般认为《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就是一位瞽矇。
质家 指尚实的人士或学派。《公羊传·隐公元年》“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汉 何休 注:“嫡子有孙而死,质家亲亲先立弟,文家尊尊先立孙。” 汉 班固 《白虎通·三军》:“王者受命,质家先伐,文家先改正朔。”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孟子·梁惠王上篇三》:“《孟子》七篇言礼,其言乐也,则云‘今之乐犹古之乐’,大率多主质家之言。” 姚华 《曲海一勺》:“人喜自尊,趋於虚憍,质家尚实,文家务华。”
文家 崇尚文礼的朝代。《公羊传·隐公元年》“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汉 何休 注:“嫡子有孙而死,质家亲亲先立弟,文家尊尊先立孙。”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皇后有諡,起于 东汉 ……然则质家尚单,文家尚复,后世或用复諡。” 清 龚自珍 《春秋决事比答问》:“ 周,文家也。”
回应 2020-07-11 10:34
论坛 · · · · · ·
这个版本相较上古版本如何 | 来自丧goku | 4 回应 | 2020-12-10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6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8.9分 3314人读过
-
暂时无货, 1天前曾上架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8.7分 6084人读过
-
暂时无货, 9天前曾上架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8.6分 807人读过
-
暂时无货, 13天前曾上架
-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2)8.3分 302人读过
-
暂时无货, 1天前曾上架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中国通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35 有用 虫虫 2019-03-11
看了将近一个月,这次重点放在了文化史的部分,也是这本的精髓所在,吕老先生可以称得上通古晓今、学贯中西。下卷政治史部分不外乎是流水账似的记载,好在有时不时的点睛之笔,如果对历史不熟悉想入门的话建议先读下卷。
5 有用 李玉米 2018-03-03
断断续续看了近两个月,有些吃力。更适合历史和文言功底好的人
1 有用 西格纳什卡 2018-07-06
看书极慢,终于啃完。
29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16-07-03
在流水账式历史叙事的模式之外,凭借自己的不俗史识和深厚积淀,将通史这种惯常体例写出了足够的新意。采取文化史与政治史上下两编的结构,吕著中的文化是大文化的概念,政治经济社会无所不包,而政治史的下编也采取论史结合的方式,很多评论见地不俗。这样一本通史,能给人新的启发。
4 有用 江湖里的一只鱼 2017-09-08
没有相当的阅读量和知识积累读起来应该是非常吃力的,外在阅读而不能深入其里,如果想通过快速阅读这本书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实在是一种缺失。
0 有用 无成 2021-03-04
看了历史的部分,兴亡千古繁华梦,历史从大的时间线来看,进步是十分有限的,不可否认,能被记录下来的,都是幸运的人,可是千百年来,历史是英雄书写的还是群众书写的,历史是写历史的人书写的,不必纠结那么多,你我,都会成为历史,但不要那么自信,你我肯定不会成为历史,你我只是这世界上短暂的,一瞬间,和过去未来的关系十分渺茫,活在当下,也挺好!
0 有用 弯弯 2021-03-04
文化史的某些部分还是第一次看到,政治史的某些部分以前也读到过,相对熟悉。还继续要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
0 有用 又赴远方 2021-03-02
这书无法评价 好家伙我断断续续读了一个寒假 从冰雪严寒读到春暖花开 也不是啥也没记住 反正是迷迷糊糊...只能怪我功力不够 五年后再重读一遍吧
0 有用 更换呼吸 2021-03-01
是真的…读不下去…
0 有用 小楠烛 2021-02-28
开始是文言文,后面是白话文。作者知识很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