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此书最引人入胜之处是作者提出的"craft of wen" 这个概念。它是指一种episteme将theories, writings阐释为practices. 也就是说,"craft of wen"成为一种总体知识的观念,其中包容了各种知识的形式。而这个episteme十分powerful的一点是它不仅具有power的implication,同时还实现了作者对dualism以及对不同知识之间的hierarchical结构的解构。作者在最后十分大胆的设想,将这样episteme的形式和十八世纪后半叶的艾尔曼所说的“从理学到朴学”的考据学转型的联系的可能性假设性地提出而作为此书向未来的指示。这样的问题,似乎还是需要更厚实的研究和视角,一个砚台毕竟还是有其局限。
craft of wen, materiality of body.
在反思一点,对形式分析的利用可以导向风格序列的建立(方闻)、可以揭示“愉悦感”的建构方式(乔迅)、或是展现宗教思想与实践的转向(金珍我)。但在作者这里,对形式的描述与感官的唤起缺乏更为明确的锚点:个人很喜欢她对刘源造砚的分析,很好地展现出清初宫廷对机巧的崇尚,但在顾二娘相关的分析中,由于现存材料极度稀薄,精细的分析也只能沦作散兵游勇。作者似乎想要通过对砚台的仔细观察与描述来展现出这一时期人们对物质性及技艺的关注,进而试图为艾尔曼的“理学到朴学”演进找到更早的潜流。然而,小小的砚台是否能直接承受如此之重的转向——如何弥合感官与思想间的鸿沟,对古代身体经验的当代重构是否也成为了一种霸权?观察与体验很重要,但这仅仅是第一步。
作者: Dorothy Ko, 高彦颐 副标题: Artisans and Scholars in Early Qing China isbn: 0295999187 书名: The Social Life of Inkstones 页数: 330 定价: USD 45.00 出版社: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出版年: 2017-2-7 装帧: Hardcover
17 有用 鵬鵬 James 2017-09-04 14:03:06
中文譯本埋頭苦幹中,並將由原作者高彥頤親自操刀修訂,敬請期待!
7 有用 Advenue 2017-04-12 03:49:16
我认为此书最引人入胜之处是作者提出的"craft of wen" 这个概念。它是指一种episteme将theories, writings阐释为practices. 也就是说,"craft of wen"成为一种总体知识的观念,其中包容了各种知识的形式。而这个episteme十分powerful的一点是它不仅具有power的implication,同时还实现了作者对dualism以及对不同知识之间的hierarchical结构的解构。作者在最后十分大胆的设想,将这样episteme的形式和十八世纪后半叶的艾尔曼所说的“从理学到朴学”的考据学转型的联系的可能性假设性地提出而作为此书向未来的指示。这样的问题,似乎还是需要更厚实的研究和视角,一个砚台毕竟还是有其局限。
5 有用 dow 2020-02-03 23:46:54
这本书的最具启发的不在于“士人(式)工匠”和“士人(式)学者”在认知论层面上的冲突和竞争或其隐约指向的清代思想史转型,而是通过在本体论层面上将“知识”作为一个分析类别批判性地解/构,历史学家得以借由新的认知论——无论是历史的还是当代的——回应一些已经被规范化的“传统”史学问题,其中自然包括如何处理书中征引的零碎史料。当然这些事人类学家早都说过了……至于书本身,不是教职书的写法或曰心态,很难不写得舒缓从容。
1 有用 耆夜 2017-08-23 05:13:26
资料有意思,但是没能很好组织起来,最后也没有什么结论。
0 有用 吾丧我 2022-02-17 03:56:42
一些撕标签的过程,梳理社会肌理。
0 有用 浪里毛桃 2022-03-06 08:58:42
砚石的专有名词和很多历史知识不懂读得很粗,喜欢作者优雅细致剥皮拆解的笔触,非人后人的女性阐释视角真的很舒服,砚石是开放的文本,是沟通不同所属“内”“外”的通道。
0 有用 霜涯 2022-06-01 01:08:04
中文版怎么能这么贵!
0 有用 陈井 2022-05-04 16:33:56
希望快出中文版
0 有用 Friend_Laurie 2024-03-07 16:31:45 中国澳门
第五章值得。
2 有用 #1748 2022-05-15 20:03:42
craft of wen, materiality of body. 在反思一点,对形式分析的利用可以导向风格序列的建立(方闻)、可以揭示“愉悦感”的建构方式(乔迅)、或是展现宗教思想与实践的转向(金珍我)。但在作者这里,对形式的描述与感官的唤起缺乏更为明确的锚点:个人很喜欢她对刘源造砚的分析,很好地展现出清初宫廷对机巧的崇尚,但在顾二娘相关的分析中,由于现存材料极度稀薄,精细的分析也只能沦作散兵游勇。作者似乎想要通过对砚台的仔细观察与描述来展现出这一时期人们对物质性及技艺的关注,进而试图为艾尔曼的“理学到朴学”演进找到更早的潜流。然而,小小的砚台是否能直接承受如此之重的转向——如何弥合感官与思想间的鸿沟,对古代身体经验的当代重构是否也成为了一种霸权?观察与体验很重要,但这仅仅是第一步。
0 有用 Roquentin 2023-01-10 11:49:22 美国
方法论上非常有启发的一部书,how to make vioceless speak。上学期日本史课上老师说另一本书有一点bourgie,读了这一本我有点明白什么叫“有一点bourgie”了。
0 有用 Lexi 2019-03-06 17:24:06
逐字逐句啃完的第一本英文专业书
0 有用 蕺水 2018-03-20 03:45:30
纸张问题,看书太晃眼,不是一次美好的读书体验;作者在名噪天下以后的著作,虽时有洞见,但是一本书塞进去太多的arguments, 从material empire 到scholar status再到gender..
0 有用 巴掌宽的护心毛 2020-03-31 16:36:11
松花石 vs 端石
0 有用 筱纹 2019-06-29 07:12:43
某大佬评价此书unfinished哈哈哈
0 有用 Maysaa 2017-04-20 10:30:39
结构比较写意,文字清晰易读,寓观点于行文中。明显是事业有成以后的作品,字里行间不忌讳材料缺失和存在的漏洞,信心十足。因为资料所限,只能谈到顾二娘的作坊,也是用的与她往来的文人的记录。但诸如肇庆黄山村里的那些在自家院子里雕刻砚台的妇女所掌握的工匠的知识,就很难展现了。正因为着笔在和文人相交、为文人追捧的顾二娘,所以她所具备的工艺技术必然带上了“文”的印记。
0 有用 Derridager 2020-02-19 20:18:45
Intro. & Conclusion,中间部分待看詹镇鹏译本。和薛凤的《工开万物》接起来会很好玩,高认为Fujian groups这群“士-匠人”对待技术实作的态度比宋应星更激进:宋只是借技术实作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和哲学观(更像是一种宇宙观吧),他们则是通过在体化占领了匠人技艺(刻砚台)。继而她提到这也许和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里提到乾嘉考证学派的兴起有关。这三本书因此联动起来。这样的观点也展现了她一贯的想象力。“文之艺”这一知识型的提法也有很意思,再次搅乱诸多二元论,比如士人/匠人,知/行,道/器,以及男/女——高明显的个人标记。但不得不说,结论部分想说得太多,确实需要很多研究“to substantiate it”。对艾约博的引用有错误,他说的技能不是既在体又社会联结。
0 有用 felsina 2021-06-13 10:52:52
完整读一遍还是有很大收获的,材料组织能力非常值得学习。回过头来说,仍然是个非常史家的视角,一方面是科学史和对工匠群体的关注,另一方面是一种很历史向的物质文化观察(福州那章里谈ownership的部分可以和Renata Ago写罗马的研究对读)。虽是关注砚台,但最后似乎还是更多落在砚台勾连起的人际社会关系上,对实物本身多方位的进一步追究大概就要算艺术史家的工作了。另外这种multi-sited biography的写法还可以在方法论上再做检讨,尤其是当同种框架落实到全球尺度上该如何来做,所谓biography还是应该实验多种写法是更好的。
0 有用 momo 2022-01-13 07:34: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