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知识”的生成 短评

热门
  • 1 追风筝的人 2017-03-12 18:09:23

    译者感觉不太会说中国话

  • 0 尚水堂 2017-05-12 07:43:10

    看了其中一篇,解决了脑子里残存很久的问题

  • 1 Arina梨奈 2023-12-03 03:19:00 福建

    这种不至于太离谱的机翻是每一个翻译水平不达标的译者应该遵守的(指我自己脑补的日翻中就这样)

  • 0 淇水 2022-10-16 15:15:55 日本

    比较早尝试从近代知识的角度看中国的论文集。

  • 0 秦火 2023-08-24 19:14:29 安徽

    旅途。 有几篇不错,梁启超孔子观那篇属实没水平

  • 0 njuyyg 2020-03-04 21:34:54

    被书名迷惑了,只是论文集

  • 1 朱桂英 2016-09-27 18:23:22

    1956年,26岁的李泽厚发文批判朱光潜的唯心主义美学,60年过去了,李先生回忆当年蛮勇与偏颇,不知作何感想?另,辜鸿铭的《中庸》英译实在好玩极了,用艾默生、卡莱尔来为孔夫子做注释。人的不幸来自于其伟大之处。那是因为,在他内部存在着无论如何也不能淹没于有限之下的无限。~~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 0 粉红色的后果 2021-03-21 21:03:55

    中国考古学一篇启发较大。虽然顾颉刚以疑古暴得大名,但是他执着于文献接近王国维的立场。傅斯年的观念构成了对顾颉刚最大的挑战,文献并非被无视,但同非文字资料的地位是相同的。王汎森已经提到了傅斯年、李济更重视没有文字的遗物和地层资料,然而竹元提醒我们即使如此,李济还有策略性表态的一面:依据文献决定考古发掘地点,这与他所追求的考古学独立是背道而驰的。值得注意的还有郭沫若,他对于董作宾的批判和李济不谋而合。由此涉及到史料派与史观派的分野,实际上郭同史语所对待史料的态度一致,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语言体系来认识和记述历史,这便是竹元规人在文章开头提的第二个问题,可惜的是,突破文献的郭沫若依然受制于另外一套作为新经文字。章太炎与傅斯年,求是与求用的对立。陈寅恪选择置身事外,他意识到讨论对历史叙述的损害。

  • 0 🦤人间逍遥客 2021-08-17 20:23:31

    研一刚开学就看了一点,不知为什么当时没看完。怎么说呢,打三星是因为翻译扣了一星,我不知为什么日本的学术著作翻译过来都这么奇怪。另外,作为论文集,涉及的有些太广了,对美学,宗教没啥了解的我,有几篇直接略过了。辜鸿铭,考古学那两篇觉得不错。异物感那一篇的最后关于胡适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有意思。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正如封底所写的,思想史未曾开拓的领域之广,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这一年的学习,可能对我个人来讲,算是终于明白了自己接下来要主攻的方向是什么了。。。

  • 0 智术师 2024-12-01 15:04:26 湖北

    一部论文集,整体一般。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