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副标题: 死亡与美国内战
原作名: THIS REPUBLIC OF SUFFERING
译者: 孙宏哲 / 张聚国
出版年: 2016-7
页数: 378
定价: 58.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44763202
内容简介 · · · · · ·
哈佛大学现任女校长关于美国内战史领域的重要专著
美国史学界最高奖——班克罗夫特奖获奖图书
《纽约时报》2008年度十大好书
著名美国史研究学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希专文导读推荐
死亡常常给人以一种压倒性的浩渺和虚无感,一切过去之事,没有延续只有终点。然而,过去不在,过去留下的痕迹却无处不在。生命的终结并不意味着死者彻底从幸存者的世界中消失。常常,死者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进入生者的记忆之中,这种“生”与“死”的对话不仅是一种个人或家庭的体验,也往往会被塑造成一个国家的集体体验,尤其是当公民为了国家的存亡曾做出大规模的集体牺牲之后。
哈佛大学现任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教授的著作《这受难的国度:死亡与美国内战》正是探讨了美国南北战争背景下这一“生”与“死”对话的产生、形成极其后续影响。福斯特借用19世纪改革人物奥穆斯塔特的名言 “this republi...
哈佛大学现任女校长关于美国内战史领域的重要专著
美国史学界最高奖——班克罗夫特奖获奖图书
《纽约时报》2008年度十大好书
著名美国史研究学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希专文导读推荐
死亡常常给人以一种压倒性的浩渺和虚无感,一切过去之事,没有延续只有终点。然而,过去不在,过去留下的痕迹却无处不在。生命的终结并不意味着死者彻底从幸存者的世界中消失。常常,死者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进入生者的记忆之中,这种“生”与“死”的对话不仅是一种个人或家庭的体验,也往往会被塑造成一个国家的集体体验,尤其是当公民为了国家的存亡曾做出大规模的集体牺牲之后。
哈佛大学现任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教授的著作《这受难的国度:死亡与美国内战》正是探讨了美国南北战争背景下这一“生”与“死”对话的产生、形成极其后续影响。福斯特借用19世纪改革人物奥穆斯塔特的名言 “this republic of suffering”作为书名,寓意了“内战死亡”所具有的穿透性影响力。全书以“死亡”为主线,以“种族”、“性别”为支线,通过遍览并收集包括书信、日记、报刊文章、布道词、广告词、绘画、照片、墓碑碑文以及小说和诗歌等在内的丰富史料,生动展现了美国内战期间的死亡是如何塑造了一个“受难的国度”,并由此得出结论:死亡——不仅通过保全国家,也通过塑造持久的国家结构与国家义务——缔造了现代美国。
面对内战这样众所周知的研究主题,福斯特独辟蹊径,将研究视角聚焦到内战中的死难者,并且采用突破传统的立体叙事方法,将战争史、文化史、社会史和政治史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史学视野。极富想象力的问题意识、创意迭出的研究构思、炉火纯青的史料运用都展现了福斯特之于历史学家的训练有素,而作为一位女性学者,其饱含人文关怀的细腻笔触更是令人动容。全书讨论“死亡”但不囿于“死亡”,而是将生命与死亡、个人与国家、宗教与世俗、战争与民主等宏大主题串联起来,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切与悲悯。
如今,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大规模死亡所带来的“生”与“死”的对话时刻都在发生着,国家和个人时刻都在被拷问着对死亡的承受、理解、记忆和思考。而这本记载着罹难者的死亡、杀戮与埋葬,镌刻着生还者的焦虑、痛苦与困惑的史学著作,以死亡描述了国家的新生,也给我们带来了深远的启发。
埃里克•方纳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
引人入胜,新颖……福斯特回归了将战争同残存的浪漫主义、崇高品格与社会目的彻底剥离的工作。
戴维•W.布莱特 (耶鲁大学教授,“耶鲁大学公开课:美国内战与重建”主讲人)
惠特曼错了;书籍确实能够呈现真实的内战。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旁征博引的书。这是部杰作。它用大量研究、现实主义与真知灼见,粉碎了关于内战的感伤主义。
《新闻周刊》
《这受难的国度》是一部开创性的历史著作。在其中,一段先前被忽略或被误解的关键历史,突然之间成为了焦点。
这受难的国度的创作者
· · · · · ·
-
德鲁·吉尔平·福斯特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德鲁•吉尔平•福斯特(1947—)
美国历史学家,曾担任哈佛拉德克里夫高等研究院院长,同时兼任林肯历史讲座教授。2007年至今任哈佛大学校长,获选美国《时代》杂志2007年度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福斯特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女校长,也是自1672年以来第一位没有哈佛学习经历的哈佛校长。她的著作包括《创造之母:美国内战时期南部蓄奴州的女性》、《这受难的国度:死亡与美国内战》等。
目录 · · · · · ·
序 言 关于死亡的工作 003
第一章 死亡:“献出我的生命” 001
第二章 杀戮:“更巨大的勇气” 029
第三章 埋葬:“照料死者的新课” 056
第四章 寻名:“意味深长的字眼—无名氏” 096
· · · · · · (更多)
序 言 关于死亡的工作 003
第一章 死亡:“献出我的生命” 001
第二章 杀戮:“更巨大的勇气” 029
第三章 埋葬:“照料死者的新课” 056
第四章 寻名:“意味深长的字眼—无名氏” 096
第五章 接受: 平民与哀悼之工作 130
第六章 信仰与怀疑:“这场大屠杀意义何在? ” 165
第七章 解释:“我们对死者的责任” 205
第八章 统计:“多少? 多少? ” 243
尾 声 幸存 258
注 释 265
索 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这受难的国度"试读 · · · · · ·
关于死亡的工作 人固有一死。“我们都拥有故去的亲友—我们也都将走向自己的坟墓”,在1862 年的一场布道中,南部邦联圣公会的一位主教如是说。他解释道,每个时代都必须面对“相似的痛苦”,每个时代也都必须寻求“相似的慰藉”。然而,死亡也并非万人一式。不同历史、不同文化与不同时空中的不同环境,决定着人们走向死亡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尽管“我们都拥有故去的亲友”,也尽管..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Patriotism and piety converged in what was at once a newly religous conception of the nation and a newly worldy understanding of faith.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Dying: "To Lay Down My Life" -
““I couldn’t imagine, the soul of a soldier who had died in the defense of his country being consigned to an orthodox hell, whatever his opinion might be of the plan of salvation.”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Dying: "To Lay Down My Life"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这受难的国度"的人也喜欢 · · · · · ·
这受难的国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 更多书评 12篇
论坛 · · · · · ·
Faust on Covid-19 mourning and of remembrance | 来自y | 2020-06-22 03:17:34 | |
哈佛校长福斯特送给毕业生的演讲:热爱才会无悔,... | 来自happyoct | 1 回应 | 2016-11-23 16:34:01 |
哈佛女校长福斯特的传奇人生 | 来自happyoct | 2016-06-17 17:29:3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1 )
-
译林出版社 (2015)8.4分 227人读过
-
Blackstone Audiobooks, Inc. (2008)暂无评分 8人读过
-
Knopf (2008)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Vintage (2009)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刺猬公会阅读史】1-800 (小R_优雅de刺猬)
- History,Geography,Map,etc (sinol)
- 豆瓣阅读会员可免费读的好书 (你老公我不怕他)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65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这受难的国度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思想的苇草 2022-06-02 21:31:21
以死亡为角度切入内战时代普通美国人的心灵世界,内战不应该以那些战争与政治为核心,而应该以个人世界为核心,战争引发的死亡对双方的摧毁都是毁灭的,内战死亡的记忆塑造了真正的当代美国。
0 有用 peterwang 2021-02-06 16:15:40
对于战争中的死难者,我们往往习惯于以大而化之的方式来理解。哈佛大学建校以来的首任女校长,美国历史学家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在位时间2007-2018)笔下的这本著作,从“死亡”的这一独特的视角切入,以详尽全面的史料和细致入微的分析,深入讨论了国家与个体、信仰与牺牲、生命与死亡、宗教与人性这些一言难尽的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有力而动人的回答,为重新理解美国内战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0 有用 尤里卡 2022-09-02 14:48:35 河北
由于缺乏巧妙的司法手段和高超的政治智慧,斯科特案的判决不仅使最高法院和坦尼大法官名誉扫地,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它没有为解决奴隶制问题预留空间,从而阻塞了使用立法和行政手段化解这一难题的可能性。很多人认为斯科特案引发了南北内战,导致了百万人的伤亡,或许这个说法过于武断,很难说斯科特案判决与美国内战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但该案作为南北战争的重要促发因素应无异议,它进一步撕裂了美国社会,激化了自由州和蓄... 由于缺乏巧妙的司法手段和高超的政治智慧,斯科特案的判决不仅使最高法院和坦尼大法官名誉扫地,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它没有为解决奴隶制问题预留空间,从而阻塞了使用立法和行政手段化解这一难题的可能性。很多人认为斯科特案引发了南北内战,导致了百万人的伤亡,或许这个说法过于武断,很难说斯科特案判决与美国内战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但该案作为南北战争的重要促发因素应无异议,它进一步撕裂了美国社会,激化了自由州和蓄奴州的矛盾,使得奴隶制问题的解决朝更加失控的方向发展。 (展开)
0 有用 Jaguar 2022-09-09 19:12:20 山西
君父更关心战争的胜果和战斗之后的荣耀,而母亲却更关心那些死去的、无法复生的儿子们。战争的伤痛更多是留给生者的,因为他们需要寻求意义。而这种意义,只能在受难的死者身上获得。 本作更像非虚构,在历史的纬度上考察,战争带给我们的恐怕不是伤痛可以概括的。
1 有用 Song 2021-12-17 14:49:19
读起来非常沉重的书,人类既是战争浩劫的施加者,也是其受害者。他们既是屠夫又惨遭屠戮,这表明他们更接近野兽而非天使。面对着战争可怕的物质性,面对着它那关于肉体、伤亡、伤害与杀戮的基本经济,自负的人类似乎已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