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著作等身的女作家、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梅•萨藤至诚之作,坦然讲述人生中的艰难时期,探讨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独居,正在成为很多人的主动选择。到2013年,我国独居人口比例已达14.6%,梅•萨藤的日记为向往独居生活的人展示了一种真实的生活范式:她一面读书写作、接受采访 、出席讲座,一面照顾猫狗、接待好友、钻研园艺。数十年来,她的日记都是独居者的必读之书。
★梅•萨藤说:“孤单是自我的贫乏,孤独是自我的丰富。有两种人对我的作品极感兴趣——首先是生活孤独的人……而第二种,是还没有对生活做出承诺的年轻人,既在工作也在爱情方面。”
★梅•萨藤与伴侣相知数十年,却因对方患上奥兹海默症而痛失所爱。她在日记中回顾自己身为女性、身为作家的人生,以及走出情感伤痛的历程。“一个人必须足够强大才能承认自己的需要,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关于本书】
梅•萨藤作为一位声...
★著作等身的女作家、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梅•萨藤至诚之作,坦然讲述人生中的艰难时期,探讨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独居,正在成为很多人的主动选择。到2013年,我国独居人口比例已达14.6%,梅•萨藤的日记为向往独居生活的人展示了一种真实的生活范式:她一面读书写作、接受采访 、出席讲座,一面照顾猫狗、接待好友、钻研园艺。数十年来,她的日记都是独居者的必读之书。
★梅•萨藤说:“孤单是自我的贫乏,孤独是自我的丰富。有两种人对我的作品极感兴趣——首先是生活孤独的人……而第二种,是还没有对生活做出承诺的年轻人,既在工作也在爱情方面。”
★梅•萨藤与伴侣相知数十年,却因对方患上奥兹海默症而痛失所爱。她在日记中回顾自己身为女性、身为作家的人生,以及走出情感伤痛的历程。“一个人必须足够强大才能承认自己的需要,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关于本书】
梅•萨藤作为一位声誉卓著的作家,在诗歌、小说及非虚构领域均有建树,其中,日记构成了她写作中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本书收录了梅•萨藤的两本日记《过去的痛》(Recovering)与《梦里晴空》(After the Stroke),她在书中坦诚地记载了人生中的两段艰难时期:66岁,一段多年的感情走到了尽头,此时她不仅深陷抑郁症的泥潭,还接受了乳房切除手术,但 “打击唤醒了隐藏的力量”,她凭借坚韧的勇气继续阅读和写作、悉心打理自己的生活空间,最终以卓然之姿走出了困境。73岁,她不幸中风,却仍未被击倒,而是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汲取力量,深入思考自身与过去的关系,完成了一段精神与身体的康复之旅。
【精彩书摘】
★梅•萨藤追问孤独的意义:
相对于孤单,我一直非常得意于孤独——孤单是自我的贫乏,孤独是自我的丰富。
如果一个人确实选择了孤独,那一定有某种目的,而非仅仅是为了寻找自我;探索“个性”是这些日子的一个时髦概念,但至少有时显得像是纯粹的自我放任。一个人如何发现自己的个性?我的答案是通过工作和爱,两者都意味着给予而不是索取。都需要克制、自律以及一种无私,并且都是毕生的考验。
★梅•萨藤反思“忠诚’的含义:
如果一段二十年的婚姻中除了分担责任外已所剩无几,如果没有共同的内心生活,爱也很少有,如果双方都积聚了怨愤,如果没有给予和索取,那么这伴侣中的一方去婚姻外面寻找安慰和作为支撑的爱,你能说是行为不忠吗?我们到底忠于什么?我们必须对什么忠诚?
忠实于自我要比看上去更难。我看到周围有一半的人在这方面已经失败了。他们为了逃避痛苦而妥协,或是因为缺少勇气,或是出于责任感,为了保护他们已经不再爱了的什么人。
★梅•萨藤如此描述追寻自我的旅程:
温柔是心灵的优雅,正如风格是思想的优雅。
如果一个人能够以宽恕之姿走出与自己的斗争,那么透出的光芒可能炫人眼目。
穿越痛苦的惟一途径是经历它,吸收它,探索它,确切地理解它是什么以及它意味着什么。
没有相同的爱,也没有相同的死亡,相同的损失:这些路我们是要独自走的。
【媒体推荐】
“梅•萨藤独居于缅因州的约克,她的著作极为丰富……她不仅拥有令人着迷的深刻专注力,而且具备一种热情洋溢的天性。”《巴黎评论》
“梅•萨藤作品值得称道之处在于她自我揭露时的坦率与勇敢,以及她在披露内心世界时所表现出的惊人力量。”《卫报》
“在日记中,梅•萨藤不可忽视的技艺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她以这种形式取得了独特的文学成就。”《星期天时报》
过去的痛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梅•萨藤,原名埃莉诺•玛丽•萨藤(Eleanore Marie Sarton,1912—1995),生于比利时,4岁时随家人移居美国。她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美国诗人、小说家,一生创作了50多部作品,拥有17个荣誉博士学位,曾在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多所大学教授过诗歌,1958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梅•萨藤被誉为“人类精神的探索者”。她在前半生的教学与写作生涯结出累累硕果之时,选择了独自隐居,从喧嚣中抽身而退,面海而居,写作、沉思、倾听大自然的天籁、体悟孤独与人性的关联。
译者马永波,1964年生于黑龙江伊春,当代诗人、翻译家、学者。主要作品有《炼金术士》《存在的深度》《树篱上的雪》,译著有《美国诗选》《艾米•洛厄尔诗选》《史蒂文斯诗学文集》《1940年后的美国诗歌》,学术专著有《文学的生态转向》《美国后现代诗学》《英国当代诗歌研究》等。
目录 · · · · · ·
梦里晴空 .......... 255
译后记 :通向“光的世界” .......... 533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已经逐渐成了孤独生活的代表,这选择本身在对抗婚姻或生育方面是有效的。也许在人的一生中确实有两个时刻,二十岁和六十岁之后, 孤独能带来创造。但对于两者来说,只有二十岁时孤独才是一种选择。并且这几乎仅仅是一个暂时的选择,因为生活在继续,有各种可能会改变生活的进程。如果一个人确实选择了孤独,那一定有某种目的,而非仅仅是为了寻找自我 ;探索“个性”是这些日子的一个时髦概念,但有时至少显得像是纯粹的自我放任。一个人如何发现自己的个性?我的答案是通过工作和爱, 两者都意味着给予而不是索取。都需要克制、自律以及一种无私,并且都是毕生的考验。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0页 -
我一直把爱情想象为一次旅行,它的结束就像一个人再次回到自我意愿。激情地爱一个人,常常是爱一个与自己非常不相像的人,价值就在于它把你的自我带入一场通往陌生地域的旅行。就像在外国旅行会有文化上的震撼一样;你经常会感觉孤独,甚至为差异而震惊。你也始终处于一种陌生的激动状态,有光荣的瞬间,有因快乐和惊喜而颤抖难忘的景象,也有疲劳不堪的日子,那时你只想回家,回到不需要费力就可以理解的熟悉环境当中。在那里你可以休息。而最重要的是你被当作你自己,而不是在一种陌生的语言中结结巴巴,不是绝望地试图在不同的精神之间沟通。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1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过去的痛"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过去的痛"的人也喜欢 · · · · · ·
过去的痛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6 条 )

将生活梦想为一件圣事
> 更多书评 36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国内出版的外国同志文学作品 (kafka)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书海无涯 (佾云)
- 同志文学藏书 (鹿鸣之什)
- 37°暖书单(二) (37°暖)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过去的痛的评论:
feed: rss 2.0
8 有用 Joanna 2016-06-26 01:24:59
没有相同的爱,也没有相同的死亡,相同的损失:这些路我们是要独自走的。
54 有用 亦非 2016-05-18 13:21:58
身陷抑郁的漩涡,却从未停止与生活的较量。著作等身的作家梅•萨藤坦诚记录独居生活:写作、阅读、照顾猫狗、钻研园艺、接待好友,她的诗作和小说就在缅因的海风中酝酿。
51 有用 energydrink 2016-05-18 12:26:50
“也许这是把希望像纸一样撕碎并重新开始的一年。”前半截非常多经典句子,后半截中风后的梅姨太多情绪化抱怨,但也无可厚非。
28 有用 Rottwitz 2016-08-14 02:02:43
萨藤可能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作家,总是期望在家务、园艺、宠物和写信中创造某种圣礼般的秩序。细细读来,不难察觉到这是一连串孤独的仪式,正如日记中的四季轮回和命运起落。然而,被乏味琐事埋葬的不仅仅是作者自己的生活,也是这两本巨厚日记的读者。
3 有用 赫恩曼尼 2021-01-01 22:33:36
艾米莉·狄金森说:“我们每小时都有一百次的信与不信,这使信仰保持敏捷。”梅·萨藤把活着本身当作信仰,孤独是充实自我的可贵材料。她时刻同脆弱的病体与摇摆不定的情绪抗争。她写作,同时也在质疑自己的写作。她浇灌花树,养猫和狗,为给读者回信而苦恼,也为失去所爱而悲叹。这一切都是自然的,纯净的,洗练的。而这种自然、纯净和洗练不是稚嫩造就的,而是历尽磨难之后,依然能让信仰保持敏感,最终留下的澄澈——有人管它叫... 艾米莉·狄金森说:“我们每小时都有一百次的信与不信,这使信仰保持敏捷。”梅·萨藤把活着本身当作信仰,孤独是充实自我的可贵材料。她时刻同脆弱的病体与摇摆不定的情绪抗争。她写作,同时也在质疑自己的写作。她浇灌花树,养猫和狗,为给读者回信而苦恼,也为失去所爱而悲叹。这一切都是自然的,纯净的,洗练的。而这种自然、纯净和洗练不是稚嫩造就的,而是历尽磨难之后,依然能让信仰保持敏感,最终留下的澄澈——有人管它叫成熟,我宁愿叫它勇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