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此中国 短评

热门 最新
  • 34 aTing 2016-05-19 13:13:13

    这本跨N多学科的书,目的终究是落在哲学上的努力的。赵汀阳从哲学家自我升级为“思想巫师”,左手去魅、右手造神,境界已超过了他的老师李泽厚先生。《惠此中国》其艺可佩,其勇可嘉,只是单凭一介书生的纸上文章,就能将中国主体性普世化吗(赵所谓“神性”的中国),或者简单粗暴地说,能为中国兴起造大势吗?

  • 19 江海一蓑翁 2018-01-16 22:33:48

    赵汀阳老师的这本小书,尽管只有不到十万字,但他却试图在如此有限的篇幅之内,构建起一整套解释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变迁的哲学体系。而从全书的框架和具体论述来看,这套以漩涡模式命名的概念体系,尽管在作为论据的具体史实细节上存在部分错漏与瑕疵,但的确能自圆其说地解释中国不断生长与拓展的奥秘。从本书广泛征引的历史学、文化学、政治学等各个领域的论著来看,我们理应对在学科专门化、细分化的时代里,仍然试图构建和叙写宏大和全景式理论的行为,表示敬意。

  • 10 伊卡洛斯 2017-03-16 21:10:46

    逐鹿中原的原因是华夏特有的"漩涡"基因,中国的扩展靠的不是向外扩张行为的红利,而是外围竞争势力不断向心卷入的礼物。

  • 6 苹果加盐 2018-03-10 20:39:31

    漩涡模式,强调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精神世界的作用(世界解释权,政权正当化),想法有趣但极偏颇,论证薄弱,大量引述他人观点和一些关系不大的材料,哲学论述既无必要又不协调。一本不到两百页的小书,留给作者发挥的空间已经不多了。非常失望。

  • 6 宫默默 2016-07-02 14:34:31

    我还蛮喜欢的,开创性内容部分反正在封底就已经清楚了,但是对中国文化的一些解释的点简单明了,很有意思。

  • 3 PhilTräumer 2017-11-07 20:17:55

    文风和思想都很有趣,由中国历史讲到中国哲学,有意思的历史哲学,很有文采,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也前所未见(在赵之前的作品中未见到,有共通也有推进)。赵的写作越来越成熟了。没有哲学底子的人肯定看不懂,尤其是最后一章,没读过赵的其他著作也很难懂得他哲学部分说的是什么。请看完看懂了再来评价。

  • 3 [已注销] 2017-04-19 21:27:50

    好一曲中华文明的赞歌!好一篇天命在我的史诗!问题意识4分,结论2分,论证负分滚粗!他说漩涡模式的聚点不在于物质性的追求,而是精神世界的诱惑,这个观点……清新啊。指出“内含天下的中国”和中国这个概念本身就有宗教性,这是有洞见的。什么变在的存在论、作为方法的中国、经史互证云云都是在拨弄话头而已。做这种课题必须依赖扎实的历史研究,才能形成证据链,可是在国师这里很明显非常缺乏。短短八万字(废话还不少),也只是展示他的几个猜想而已。国师对合众国的理解简直胡说八道,对儒家也是有意曲解

  • 3 Phenixus 2019-01-13 01:35:44

    有一两个点特别好,但强以为说的地方也不少

  • 2 人马座与念珠 2019-06-28 20:48:49

    选题很新颖。可以读到领导人的思维逻辑,但是后面的写作已是神话写作,接不上地气了。大胆的论证收不住边际了。思维混乱的结尾。当一个政权想要永世不朽的时候,它离历史的过渡就不远了。

  • 4 colleenwoods 2016-08-01 20:06:02

    概念有趣,逻辑缜密,文字讲究。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有意思的中国研究作品了。

  • 2 有樾 2016-07-18 09:03:54

    对于每个当代人,不免面临向东还是向西的撕扯。只是有些人自觉,有些人不自觉。有些人因为环境和自身的境遇得以更容易地跳脱出来,有些人却不由得陷入彷徨。一本书实说史,也在说人。给出了解释问题的中肯路径,也留下了更多问题。

  • 1 愚公 2020-11-10 09:54:27

    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本书是一本小册子,内容也仍然是围绕中国问题展开,从天下到中国,其实对于赵汀阳来说无非是一体两面,从中心看过去就是天下,从四面看过来就是中国,只不过在他的笔下,中国不再是一个固化的符号,而是一个螺旋式的展开。至于之后的书写、历史,其实更像是他对于中国的想象,所谓神性概念,其实是一种神学的想象,把这些内容负载上神学的符号。最后关于古今问题的思考,这个其实仍旧是老问题,而他并没有给出新的答案,反而是又炒了一遍冷饭。今天是无数种的选择,而历史则是一条注定的道路,在当下的选择铸就了我们的历史书写,也确定了未来的方向,所以古今的分叉其实是在于当下我们的选择。这个并不神性,更不形而上学,其实是我们如何理解历史和如何选择未来。在这点上,我们最终追问的是我们是谁?

  • 5 陈归礼 2016-09-30 00:19:33

    读赵汀阳的书的感觉就是,写的很好,但是还不够。

  • 2 查伯 2017-12-23 14:53:44

    【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就是:不折腾,活下去!】中国文化里确实不存在人与神的约定,因此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宗教。但是,中国人相信“自然之道”是最高存在法则,人道必须与天道相配,只要达到“配天”就具有了神圣性。所以,作者认为,以“配天”为根本原则,内含天下格局而具有无限开放性和兼容性的中国,就成了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 2 zxit2 2018-01-14 18:11:25

    中国的真实形成过程是一种“旋涡模式”,它不是由中心向外扩张,而是由外围向内不断卷入 | 统一的宗教信仰就是“中国”本身;汉字为载体的精神世界和知识生产系统 | 匈奴、鲜卑、拓跋、突厥、西羌、契丹、女真、蒙古等等 | 古巴比伦文明被波斯人所灭,古埃及文明被希腊人所灭,古印度文明被雅利安人所灭 | 中国的历史进程只设定了游戏规则,却没有预设终局,是一个情节无限展开、可以一直玩下去的长期重复博弈游戏

  • 1 Mr. Curiosity 2016-12-31 23:22:46

    满天星斗,漩涡模式

  • 1 转运蚁 2018-06-06 21:08:23

    看了一个下午,最后一章在极度的饥饿中读完,却觉得写得一气呵成,读完如沐春风,获益舒心。

  • 1 皓月 2023-03-30 00:11:59 陕西

    以经史互为表里,哲学方法论为指引,以硬历史考古和软历史文献为基础,以“满天星斗”“最早的中国”为起点,进入难以脱身的博弈游戏漩涡之中,逐鹿中原成就作为内含天下的中国始终在“变在”中超越。配天兼容连续协和万邦的显象中有着内含天下的稳定现实结构,其生生变化,形成聚点漩涡,汉字、思想系统、天下体系、政治神学的雪球效应构建无外的中国漩涡游戏并始终保持开放性。中国始终是生长的艺术(变在),而非范畴概念(定在)。“可能性所蕴涵的意义只在‘古今’的变化语境中才生成未来性,即,与‘古今’形成意义相关的可能性才意味着未来性,也可以说,只有构成命运的可能性才是未来性。”“作”是存在的变量,中国以变而在,存在论为体,方法论为用,历史观是对存在论与方法论自觉的述。道、作、述三者连贯以变化、变通和通变为一致性。

  • 1 tp021 2023-02-23 08:47:42 上海

    本书很多细节描述和推断颇为精彩,但从根本上作者的“漩涡说”没有说服我,“漩涡”的关键在于将外部卷入中心的力,这在整本书里并没有明显的论证,只是中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体系建立较早,外来的游牧文化武力征服中国后在治理上采用了认同,但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不从事生产,自然不需要过于繁杂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 我觉得从地理上来说,中原地带,包括华东平原和江南地区一马平川,是参与政治权利之争的各方势力都选择长期斗争的重要原因。这种地理状况决定了单独的多个小势力不可能共存下去,大家的门等于都开着,地理条件不支持多个势力长期割据。即便是弱小的一方,在被吞并的危机下也不得不生出逐鹿中原之心。至于中原文化,说包容性强,骨子里的原因是游牧民族要治理中原必须得采用这一套社会秩序和体系吧。

  • 1 徐子陵 2017-12-11 08:57:46

    一、中国的真实形成过程是一种“旋涡模式”,它不是由中心向外扩张,而是由外围向内不断卷入。 二、“中国”是一个远远大于“汉”的概念,中国历史绝不等于汉族史。 三、为什么中国文明没有一个统一的宗教信仰?这其实是我们日用而不知,中国人的信仰就是“中国”本身。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