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三辉图书历年出版全目录 (三辉君)
- 鎮長的日记 (鎮長)
- 2016年购书目录 (思郁)
- 《剑桥插图中国史》推荐书目 (ALE)
- 三辉图书2016 (三辉图书)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梦已隔江南 2018-02-24 13:25:46
需要重读多遍的书,不仅是四位先生的思想史,更是映射了世间不变之通理
0 有用 only one 2022-12-14 22:42:11 湖北
这才是思想史
0 有用 张好好 2022-05-03 16:12:44
2022 第二十六本 认真读了康有为和谭嗣同两章。主要看了结语,结语非常重要。 跳脱出民族主义的思想逻辑,重新梳理了两条主线:一是道德性倾向主线,通过道德完善而达到社会至善;另一是精神性倾向主线,在最有影响力的有限的形式里表现为一种把小我融进一个大的整体的内驱力。 当然本书的遗憾实际上体现在危机实在是没有体现出来,四人的思想的重建很难表现为是一种对危机的回应。
1 有用 aspirin 2021-12-04 21:03:13
最近很糟,读得断断续续。梁启超比起这几个人更接地气,所以得单写。那时候就思想写思想,不像现在更严苛的历史主义。这些人其实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是如何与他们的读者互动的?大框架无疑是正确的,中国的道德气实在是太强了。
0 有用 新瑜 2021-12-30 12:11:28
前言写得太好了,四个人里谭嗣同最好看。
0 有用 带月荷锄归 2024-09-25 14:45:35 上海
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写转型时代中“前瞻意识”那张,人总是要靠点对未来的幻觉才能活着,特别是在晦暗的年代,乌托邦会转换成人的行动,它不是虚无缥缈的,它同样填充着现实的苦痛、渴望与生命。
0 有用 Dr. Caligari 2024-09-16 18:13:11 浙江
囫囵吞枣,以后多读。不能把晚清这四位知识分子当作功利地寻求富强以应对时代之变的民族主义者,也不能把他们当作韦伯定义的仅追求手段合理性的现代主义者,事实上他们仍处于由传统符号构筑的共同体中,借用传统思想资源思考现实问题,所以不论改良还是革命,对他们来说不是应急处方,而是一种道德使命,也正是道德追求能让他们在东方符号系统衰落的时代重构意义世界。清代朴学激发出的诸子学、佛学以及儒家支流的复兴为这一时代的... 囫囵吞枣,以后多读。不能把晚清这四位知识分子当作功利地寻求富强以应对时代之变的民族主义者,也不能把他们当作韦伯定义的仅追求手段合理性的现代主义者,事实上他们仍处于由传统符号构筑的共同体中,借用传统思想资源思考现实问题,所以不论改良还是革命,对他们来说不是应急处方,而是一种道德使命,也正是道德追求能让他们在东方符号系统衰落的时代重构意义世界。清代朴学激发出的诸子学、佛学以及儒家支流的复兴为这一时代的思想变化创造条件。西方思想起到催化剂作用,让这一时期的思想家继续发掘中国传统思想中对既有政治秩序造成冲击的潜流,使传统中内在的根本性紧张继续扩大,王夫之、戴震戛然而止之处得到了康、谭、刘的发展。结语依然震撼,康刘的道德能动主义和唯意志论、谭章的把个体自我融入有机同一体的精神冲动在二十世纪依然产生回响 (展开)
0 有用 tarsan 2024-08-22 14:26:37 上海
总结一下:至善 无我的潮流,而他们从未现代(韦伯意义上的)过。以及 富强原来是儒学价值观
0 有用 Keira 2024-08-16 14:50:14 北京
一如既往地好,但是讲到佛学的时候感觉没有太讲清楚?是因为用英文写作很难表述的关系吗…
0 有用 乔木 2024-05-10 00:52:37 北京
精彩。将列文森和墨子刻的两条线索成功地凑泊到一起,亦时能看到史华慈的底色;西学与中国传统内在紧张的这一联系,最具宏阔而深邃的洞察力。对于四个知识分子,则以颇为有限的材料极其细腻地触及了这些充满张力的心灵的内在统一性,加之“生存情境”的特别关怀,所谓了解之同情,大抵不过如此。对我而言,康有为篇最能同情,章炳麟篇最为艰涩(自然有其思想本身的缘故),刘师培篇最有新知(谭嗣同一章暂偷个懒,先去读烈士精神一... 精彩。将列文森和墨子刻的两条线索成功地凑泊到一起,亦时能看到史华慈的底色;西学与中国传统内在紧张的这一联系,最具宏阔而深邃的洞察力。对于四个知识分子,则以颇为有限的材料极其细腻地触及了这些充满张力的心灵的内在统一性,加之“生存情境”的特别关怀,所谓了解之同情,大抵不过如此。对我而言,康有为篇最能同情,章炳麟篇最为艰涩(自然有其思想本身的缘故),刘师培篇最有新知(谭嗣同一章暂偷个懒,先去读烈士精神一书了)。此外结语真是想读上个十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