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平凹先生素来喜静,最怕有人来敲他的房门。让他觉得自在的,要么就是行走于西北的大地,要么就是隐居在自己的书房。
先生其实也喜欢热闹,只是先生的热闹并不是灯火灿烂,而是内心的安宁与独行的自在。
这本书写情感、聊爱好、谈社会、说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
对于匆匆的路人,平凹先生这部文集只是用来附庸风雅的玩物。但这本书却要写给生命的行者。愿他们能懂得孤独的真义,在生活里多一些从容潇洒。
作者简介 · · · · · ·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他是一位极具叛逆性的作家,但又不失淳朴的本色。他是中国少有的高产作家,更为可贵的是他每一部作品都堪称精品。毫无疑问,他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载入世界文学史册的文学家之一。
贾平凹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有:《商州》《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高兴》《秦腔》《古炉》《带灯》《老生》等。他曾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和法兰西文学艺术荣誉奖,以及茅盾文学奖等数十个国内外文学大奖。
贾平凹不仅小说创作的成就斐然,他还是一位散文大家,而且在中短篇小说的创作舞台上也颇有建树。平凹先生低调冷智、谦和厚道,他是一位世间的智者,更是一位深沉的独行者。
目录 · · · · · ·
第二章:默默看世界
第三章:独自走一走
第四章:独处的安宁
第五章:自在的禅意
豆瓣成员常用的标签(共234个) · · · · · ·
丛书信息
喜欢读"自在独行"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自在独行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自在独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1 条 )
> 更多书评101篇
-
姚姬长乐 (平和有光)
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 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真正的洒脱来自内心安宁。 你太顺利了,不来几次挫折,你不会有大出息呢!当然,没事咱不寻事,出了事但不要怕事,别人怎么说,你心里要有个主见。人生是三节四节还过的,哪能一直走平路?搞你们这行,你才踏上步,你要安心当一生的事儿干了,就不要被一时的得所迷惑,也不要被一时的失所迷惘。 蛇是在蜕皮中... (2回应)2016-08-06 15:30 93人喜欢
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真正的洒脱来自内心安宁。你太顺利了,不来几次挫折,你不会有大出息呢!当然,没事咱不寻事,出了事但不要怕事,别人怎么说,你心里要有个主见。人生是三节四节还过的,哪能一直走平路?搞你们这行,你才踏上步,你要安心当一生的事儿干了,就不要被一时的得所迷惑,也不要被一时的失所迷惘。蛇是在蜕皮中长大,金是在沙砾中淘出,按摩是疼痛后的舒服,春天是走过冬天的繁荣。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2回应 2016-08-06 15:30 -
贾平凹:人为什么都不肯死 人总是要死的。大人物的死天翻地覆,小人物说死,一闭眼儿,灯灭了,就死了。我常常想,真有意思,我能记得我生于何年何月何日,但我将死于什么时候却不知道。一觉睡起来,感觉睡着的那阵就是死了吧,睡梦是不是另一个世界的形态呢?我的一个画家朋友,一个月里总要约我见一次,每次都要交我一份遗书,说他死后,眼睛得献给xx医院,心肺得献给xx医院。过些日子,他又约我去,遗书又改了,说xx医... (1回应)
2016-12-20 18:23 21人喜欢
贾平凹:人为什么都不肯死人总是要死的。大人物的死天翻地覆,小人物说死,一闭眼儿,灯灭了,就死了。我常常想,真有意思,我能记得我生于何年何月何日,但我将死于什么时候却不知道。一觉睡起来,感觉睡着的那阵就是死了吧,睡梦是不是另一个世界的形态呢?我的一个画家朋友,一个月里总要约我见一次,每次都要交我一份遗书,说他死后,眼睛得献给xx医院,心肺得献给xx医院。过些日子,他又约我去,遗书又改了,说xx医院管理混乱,决定把眼睛献给另一个xx医院的。对于死和将死的人见得多了,我倒有个偏见,如果说现在就业十分艰难,看一个孩子待父母孝顺不孝顺就看他能不能考上大学,那么,评价一个人的历史功过就得依此人死后是否还造福于民。秦始皇死了那么多年,现在发掘了个兵马俑坑,使中国赢得了那么大的威名,又赚了那么多旅游参观的钱,这秦始皇就是个好的。人怕毛毛虫,据说人是从小爬虫衍变的,人也怕人,人也怕自己,怕自己死。在平日,寿比南山的话我们说得很多,万寿无疆也喊过,是极少以死来恭维的话,死只能是对敌人最痛恨的诅咒,是法典中的极刑。依我的经验,三十岁以前,从来是不思考到死的,人到了中年,下一辈的人拔节似的往上长,老一茬的人接二连三地死去,死的概念动不动冒在心头,几个熟人凑一堆了,瞧,谁怎么没有来,死了,就说半天关于死的话题。凡能说到死的人,其实离死还遥远,真正到了死神立于门边,却从不说死的。我见过许多癌症病人,大都有三个发展阶段,先是害怕自己是癌症,总打问化验检查的结果,观察陪护人的脸色。再是知道了事实,则拒不接受,陪护人谎说是无关紧要的某某部位炎症,他也这么说,老实在配合治疗,相信奇迹的出现。后是治疗无效果,绝望了,什么话也不说了,眼睛也不愿看到一切,只是流泪。人一生下来就预示着死,生的过程就是死的过程,这样的道理每个人在平时都能说一套,甚至还要用这般的话去劝导临死的人,而到了自己将死,却便想不开了。《红楼梦》里的那一段《好了歌》,说的是功名、富贵、声色不能看得通达是人生的弱点,那么,人性里最大的可悲处是不能享受平等。试想,我们作为一个平头百姓,平日里看不惯以权谋私,看不惯不公正的发财,提意见呀闹斗争呀地要平等,可彻底消除贵贱穷富和男女老幼界限的最平等的死到来时,却不肯死,不死不行的,才依依不舍地去了。为什么不肯死,民间的意识里,死是要到阴曹地府去的,那是一个漆黑无比的地方。几乎谁也没见过鬼,但每个人都认为鬼是青面獠牙,血口长舌的。接触过许多死去了又活过来的人,他们都在讲死的时候,觉得自己一直往上飞,越往上飞越觉得舒服,甚至能看到睡在床上的自己的身子,还听得到医生的话和亲属的哭。这情景真实不真实,我没有经验,但凡见过的病死的人最后咽气的时候差不多都呈现出一丝微笑的。我在陕西的镇安县见过一次葬礼,十几人围着死人敲锣打鼓唱孝歌,其中一段在唱:“说一声你死了就死了,亲戚朋友都不知道。亲戚朋友知道了,亡人已过奈何桥。奈何桥七寸的宽来万丈的高,中间抹着花油胶。大风吹来摇摇摆,小风吹来摆摆地摇。有福的亡人桥上过,无福的亡人被打下桥。亡人过了奈何桥,从此阴间阳间路两条。社会主义这么的好,你为什么要死得这样早?!”这是没办法的,谁都要离开这个人世的,如果人世真是这么的好,你总不能老占着地方不让别人来吧。而且死去有死去的好处,基督教徒们不是说死去要到天堂见上帝吗,共产党的干部也常说“将来要去见马克思”。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死了只能去阎王那儿报到,阎王是什么,阎王是监督执行公正平等的长官。把生与死看得过分严重是人的禀性,这禀性的表现出来就是所谓的感情,其实,这正是上天造人的阴谋处。识破这个阴谋的是那些哲学家,高人,真人,所以他们对死从容不迫。另外,对死没有恐惧的是那些糊里糊涂的人。最要命的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人,他们最恐惧死,又最关心死,你说人来世上是旅游一趟的,旅游那么一遭就回去了,他就要问人是从哪儿来的又要回到哪儿去。道教来说死是乘云驾鹤去做仙了,佛教来说灵魂不生不死不来不往,死的只是躯体,唯物论讲师来说人来自泥土,最后又归于泥土。芸芸众生还是想不通,诅咒死而歌颂生,并且把产生的地方叫做“子宫”,好像他来人世之前是享受到皇帝的待遇的。不管怎样地美好来到人世的情景,又怎样的不愿去死,最后都是死了。这人生的一趟旅游是旅游好了还是旅游不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我相信有许多人在这次旅游之后是不想再来了,因为看景常常不如听景。但既然阳世是个旅游胜地,没有来过的还依旧要来的,这就是人类不绝的缘故吧。作为一个平平常常的人,我还是作我平常人的庸俗见解,孔子有句话,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我特高兴,噢,孔圣人说过了,早上得了道,晚上就应该死了,这不是说凡是死的人都是得了道的吗?那么,这死是多么高贵和幸福,而活得长久的,则是一种蠢笨,不悟道,是罪过,越是拥戴谁万寿无疆,越是在惩罚谁,他万寿了还不得道,他活着只是灾难更多,危害更大。海明威有个小说,写的是一个人看见妻子在生产,他承受不了人生人的场面,就割破动脉血管而死了。海明威讲的是生比死可怕。我小时候听水磨坊的老汉说过一个故事,一个人夜里独自在家,有鬼来骚扰,这人不理,鬼很生气,闹得更厉害,以死来威胁,这人说了一句:“我对活着都不怕,我怕死?!”这人说得真好,人在世上,是最艰难的事,要吃喝拉撒,要七情六欲,要伤病灾痛,要悲欢离合,活人真不容易的。那些自杀的人,自己能对自己下手,似乎很勇敢,其实是一种自私,逃避和怯弱。既然死是人的最后归宿,既然寿的长短是闻道的迟早,既然闻道而死去的时候是一种解脱和幸福,对于死应该坦然。而恐惧的人,不能正确地面对死去,也绝不会正确地面对活着,这样的人即使一时还未死,却错误地理解人生,以为人生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吃好穿好玩好,要吃好穿好玩好就去掠夺、剥削、欺骗、伤害别人。这样的活着把自己的肚腹变成埋葬山珍海味的坟墓,穿丝挂绸,把身子变成一个蚕,只能是久久得不了道,老而不死,“老而不死则为贼”了。(摘自“读点不八卦”公众微信号)贾平凹无论什么文章,都显得很老道。看完让人很有感触。1回应 2016-12-20 18:23 -
JmsAllen (coder)
在街头看人的风景,实在是百看不厌。初入城市的乡民怎样于路心张望,而茫然不知往哪里去;警察指手画脚,小偷制造拥挤;什么是悠闲,什么是匆忙;盲人行走,不舍昼夜;醉汉说话,唯其独醒。你一时犯愁了:这些人都在街头干什么,天黑了都会到哪儿去?怎么就没有走错地方而都回到了自己家里?如果这时候有人一声令下,一切停止,凝固的将是怎样的姿势和怎样的表情?突然发生地震,又都会怎样各自逃命?每个人都是有父亲和母亲的。几... (2回应)2016-10-25 20:06 13人喜欢
在街头看人的风景,实在是百看不厌。初入城市的乡民怎样于路心张望,而茫然不知往哪里去;警察指手画脚,小偷制造拥挤;什么是悠闲,什么是匆忙;盲人行走,不舍昼夜;醉汉说话,唯其独醒。你一时犯愁了:这些人都在街头干什么,天黑了都会到哪儿去?怎么就没有走错地方而都回到了自己家里?如果这时候有人一声令下,一切停止,凝固的将是怎样的姿势和怎样的表情?突然发生地震,又都会怎样各自逃命?每个人都是有父亲和母亲的。几十年前,同样走过街头的是这些人的父母吗?几十年后,走过的又是这些人的儿女吗?若不是这样,人死了会变成鬼,鬼仍活在这个世上,那么一代代人死去仍在,活着的又继续繁衍后代,街头该是多么的水泄不通啊!世界上有什么比街头更丰富,有什么比街头更容易引发你的奇思妙想呢?在地铁入口,在立交桥头,人的脑袋如开水锅冒出的水泡,咕噜咕噜地全涌上来,蹴下来,平视着街面,各式各样的鞋脚在起落。人的脑袋的冒出,你疑惑了他们来自的另一个世界的神秘;鞋脚起落,你恐怖了他们来到这个世界要走出什么样的方阵。芸芸众生,众生芸芸,其中有多少伟人,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到底哪一个是,哪一个将来是?你就对所有人敬畏了,于是自然而然想起了佛教里的法门之说,认识到将军也好,暗娼也好,小偷也好,哲学家也好,他们都在以各自的生存方式体验人生,你就一时消灭了等级差别、丑美界限,而静虚平和地对待一切了。 进入到这样的境界,你突然笑起来了:我怎么就在这里看人呢,那街头的别人不是也在看我吗?于是,你看着正看你的人,你们会心地点头,甚或有了羞涩,都仰头看天,竟会看到天上正有一个看着你我的上帝。上帝无言,冷眼看世上忙人。到了这时,你境界再次升华,恍惚间你就是上帝,在看着一切,你醒悟到人活着是多么无聊又多么有意义,人世间是多么简单又多么复杂。这样,在街头上看一回人的风景,犹如读一本历史、一本哲学。你从此看问题、办事情,心胸就不那么窄了,目光就不那么浅了,不会为蝇头小利去勾心斗角,不会因一时荣辱而狂妄和消沉。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
2回应 2016-10-25 20:06 -
66 (我早已厌倦陈述我)
-
科幻 (孤独的自由)
一看见她那凸起的髋骨,就觉得那线是从她身上抽出来的才抽得她这般的瘦,尤其不忍看那跳动的线团儿,那似乎是一颗碎了的母亲的心在颤抖啊! 夜里,我们兄妹一觉睡醒来,总听见那“嗡儿,嗡儿”的声音,先觉得倒中听,低低的,像窗外的风里竹叶,又像院内的花间峰群,后来,就听着难受了,像无数的毛毛虫在心上蠕动。 母亲的那眼睛,那眉峰,那嘴角,从那以后,就永生永世地刻在我的心上了。 这天夜里,天很黑,半夜里乌云吞了月...2017-02-25 00:10 1人喜欢
一看见她那凸起的髋骨,就觉得那线是从她身上抽出来的才抽得她这般的瘦,尤其不忍看那跳动的线团儿,那似乎是一颗碎了的母亲的心在颤抖啊!
夜里,我们兄妹一觉睡醒来,总听见那“嗡儿,嗡儿”的声音,先觉得倒中听,低低的,像窗外的风里竹叶,又像院内的花间峰群,后来,就听着难受了,像无数的毛毛虫在心上蠕动。
母亲的那眼睛,那眉峰,那嘴角,从那以后,就永生永世地刻在我的心上了。
这天夜里,天很黑,半夜里乌云吞了月亮,半空中响着雷,电也在闪,像魔爪一样在撕抓着,是在试天牢不牢吗?
才进巷口,弟弟在那里嘤嘤泣苦,一见我,就喜得不哭了,给我笑笑,却又哭开了,说:“昨天晚上,全家人到处找你,崖沟里看了,水塘里看了,全没个影子,母亲差不多快要急疯了,直着声哭了一夜,头在墙上都撞烂了。”
母亲却死死搂住我,让我原谅她,说她做妈的不好。
打这以后,打柴给了我希望和力量。
我讲多长,他们就听多久。
这一次,她在新纺车上纺了六两钱,那“嗡儿,嗡儿”的声音,响了一天半夜,好像那是一架歌子,摇摇任何地方,都能发出音乐来的。
可她,我的好母亲,至今没有给我们说过这一段辛酸事儿。
每天晚上了,我要是看书,母亲就纺着线陪我;她要是纺线,我就看着书陪她。
啊,母亲,你还是坐在那院中的月光底下,摇着那辆纺车吗?那榆树梢上的月亮该是圆满了吧?那无穷无尽的棉线,又抽出了你多少幸福的心绪啊,那辆纺车又陪伴着你会唱出什么新的生活之歌呢?母亲!
回应 2017-02-25 00:10 -
basket (所爱隔山海)
生命的睿智——从容是真 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 人世的悲心——宽释是福 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 大地的灵魂——有敬无畏 五味巷里的人工资都少...2017-03-25 21:11 9人喜欢
生命的睿智——从容是真
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
人世的悲心——宽释是福
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
大地的灵魂——有敬无畏
五味巷里的人工资都少,而开销皆多,上养老,下育小,两个钱顶一个钱花;地位都低,而心性皆高,家家看重孩子学习,巷内有一位老教师,人人器重。
万物的情怀——乐以忘忧
玩风筝的是得不到心身自由的一种宣泄吧;玩猫的是寂寞孤独的一种慰藉吧,玩花的是年老力衰而对性的一种崇拜补充吧。我在我的书房里塞满这些玩物,便旨在创造一个心绪愉快的环境,而让我少一点俗气,多一点灵感。
天空的禅意——行于天地
日月交替一年,树就长出一圈。生命从一点起源,沿一条线的路回旋运动。无数个圈完成了生命的结束,留下来的便是有用之材。
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
回应 2017-03-25 21:11 -
Claire (只愿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论坛 · · · · · ·
懂得人世看透人事真的能自在吗? | 来自紫潇 | 1 回应 | 2019-01-12 |
“圣贤庸行,大人小心” | 来自胖迪 | 2018-09-15 | |
“这个人终于被敲死了” | 来自三千 | 2018-08-24 | |
第一章中作者提及四人帮粉碎后才参考大学录取,和... | 来自dc_老师 | 2 回应 | 2018-07-10 |
网上买书的时候手一抖多买了一本,如果有需要的留... | 来自叶藏 | 7 回应 | 2018-06-15 |
> 浏览更多话题
在哪儿买这本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的身体里有一个游荡的未来 (诗菡)
- 热门图书 (豆瓣读书)
- 小清新 (混混赵)
- 读书即生活GREAT BOOK TEAM (赵铁柱)
- 独立书店 (乔帮主)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自在独行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2017-11-25
误以为是贾平凹的新集子,却是新瓶装旧酒,不过凑单所得,再温故一下也可。可能是他早期作品,感觉无病呻吟。
23 有用 棉裤✈️ 2016-12-18
读完看来作者的确挺自在的,毕竟这是作家的一种常态吧,不需要朝九晚五按部就班。但是说孤独,就不见得了。也许作者对问题思考深入,看透又谙熟世事,自己的内心深处有些特立独行。整本书不显得有多孤独,除了讲到父亲母亲生活和教育之处,没什么太多吸引人的,倒是有些无病呻吟。
28 有用 倾奇者之心 2016-09-20
恍然大悟,现在才突然想到散文的真正含义。我喜欢这类型的散文随笔,都是经历了岁月才有的人生感悟,贾平凹也好,周国平也罢,我喜欢安静的人,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也会写出你们的作品。值得反复看得一本人生感悟的书。看多了才会记得嘛!才会实践。希望以后也能过上作家的生活。
184 有用 yypiero87 2016-07-13
孤独这个被嚼烂的概念,如今也只有朴实纯粹的语言还能表述的清。散文集总爱诉说人生百态,淡然,继而超脱一切。然而,释然的文字常见,与之一致的心态却始终难以企及。阅读终归是个无限接近,又无限远离的过程。
14 有用 这人真的无聊才 2016-09-10
文学功底是很明显的,韵味爆棚.整本看下来,似乎在听一位老先生讲了许多人事物以及他所钟爱的乡村自然以及朴实,有种发自内心般的落寞,但还是没有些许之处能打动到我.
0 有用 海波 2019-02-20
2019年 第7本 贾老坦诚自己是个胆小的人,作家是最适合这类人的职业;他小说中存在大量性描写,或是现实世界得不到满足脑补来完成吧,但却写的深刻;因为写作落下了一身病,这在我看来是不值当的,身体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第一位的;贾老笔耕几十载在文坛已经有了足够高的地位,不过读完这本书,部分作者的观点我是不认同的,毕竟写作是作者的个人见解、难免有失偏颇。
0 有用 俊熏君 2019-02-20
挺无聊的书吧 \
0 有用 每文钱 2019-02-20
文笔很好,读下来是一种享受。前后风格明显有了差异,从朴实到多情感,觉得先生本人也历经了这么种变化。内心中原本的纤细和多情愈发明显了。不过总体读下来情感和见识都还挺混沌的,受益并不很多。但是看一个人真实的生活,而这生活又比较诗意特别,还是挺有意思的。
0 有用 茉莉阿沫 2019-02-20
文章特有文采,好多描写都值得抄下来重新读。
0 有用 Sufhy--- 2019-02-20
前面写得不错 后面就比较无聊 有一种读初中语文课本的感觉 就感觉是为了出书而出书的 文字略微娇柔做作 有比较明显的大陆体的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