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全部为个人观点和过度解读* 我常常习惯读完一整本书再来记录,但是读过这一篇后有种不想清楚就如鲠在喉的感觉,所以先来记录一波。 首先这篇文章比其他文章都有更明显的超现实元素,意向和隐喻多到爆炸,所以只读文字不思考的话我直接一脸懵逼。但是隐喻过多的情况解析起来会非常复杂,就像玩数独,如果初始状态提供的线索过少,每一个空盒子都有几种假设,那后续的分支情况就会过于复杂,所以我用了刘慈欣的童话设计思路,通过双重隐喻来定位。 我的第一个突破口就在于,苹果鱼隐喻的是西方技术。这里有几重隐喻可以印证,教堂被本地人叫外国庙,那么神父自然就是“外来和尚”,外来和尚制作的道具带来了“迷雾和超额收益”就很容易理解了。为了交叉验证作者还留下就其他线索,比如“苹果”在圣经里是“智慧之果”,如果仅仅是苹果这个意象当然不够,不过是“神父”带来的苹果,就不能排除圣经故事的背景了。再比如苹果是“玉”,让人联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觉得这部分隐喻应该没什么问题。 接下来是人物线,老萧,小米,我,三个人是非常清晰的从浪漫到世俗的划分,依据是三人的诗歌创作,这里注意小米没有写诗但是她陪伴老萧的行为被认为是一种诗意。除了主角团,其实还有神父,村民,客户大姐三个人物,也是依据浪漫主义程度从高到低排列的。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只是根据浪漫程度划分,这些人的生态位就重叠了,这种解读显然不够完美。 因此,我们在前面解锁的西方技术的坐标就有用了,因为在人物纬度层面还有本土和外来一条纵坐标。例如,神父是外来浪漫,大姐是本土世俗,这样,我们就能把所有的角色放置在各自的位置里了。

最后,我们再根据各个角色显示出来的倾向,整个故事的核心就比较清楚了,其实就是本土环境逐渐被外来文化影响和冲击的大背景下,浪漫主义和世俗主义的人群各自的迷茫,思考,和行动。 最后想提一嘴,看到有的评论说这是个环保主义题材的文章,主要是讲经济发展环境破坏,我觉得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角度,只能说这种充满隐喻的文章,本身就有很多的解读方式吧。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