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第二版是精装,增加了插图,还加入了张祥龙、陆扬教授的序。制作也更为精美。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座宏大的宫殿,那先秦思想就是这座宫殿的基础。
该书是美国流传已久的一本介绍中国早期思想的必读书,以流畅明晰的笔法、高超的见识和深厚的文化比较的功力,对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的思想和代表人物进行了简明精妙的介绍。同时又以宏观的话题,如宇宙论、世界观 、知识论、政治哲学、人性论等贯穿在对这几大学派的的介绍和分析中,既高屋建瓴,又曲尽其妙,是大家小书的典范。
作者简介 · · · · · ·
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1922年-2005年)
美国著名汉学家、中国史学家。牟复礼的中文名得自《论语》中的 “克己复礼”。他是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的奠基人,并将其发展成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研究中国历史的中心之一。
其主要著作:《帝制中国:900﹣1800》(Imperial China: 900-1800),主持编写《剑桥中国史•明代史》,翻译萧公权的名作《中国政治思想史》等。
目录 · · · · · ·
花前又见燕归迟 (序一) 陆 扬
融入其中,方能观乎其外 (序二) 张祥龙
自 序
导 论 走向真正的世界史
第一章 历史的开端——寻找『中国』
何为『中国性』 环境决定论视角下的中国特质
崇尚农业的价值 崇尚文字和书写传统
商朝最早最明确地体现了中国特质:青铜,甲骨文,农业
周朝由巫鬼崇拜转向礼乐制度 商与周奠定中国文化的基石
第二章 世界观的开始——没有创世与造物主
《易经》与中国人的心智
有机的世界观
中国式宇宙观的社会效果
泛神论 非制度性的宗教 恶与罪的非本质性
威权在父在君不在神 和谐的尘世 两种时间观
第三章 先秦儒家——百代正脉
儒的传统与起源
孔子 儒士合一 三项创造 实践家而非理论家
务实的宗教观 学说的主要范畴 重伦理轻法律的政治学
孟子 性善论 民本的政治学 神秘主义
荀子 性恶论 礼乐制欲的文化哲学 自然主义
第四章 先秦道家——高蹈的支流
与儒家的主流-别脉模式
老子是谁
高深莫测的《道德经》
庄子 养生之辨 对文明的批判 超越差异与道合一
第五章 墨家——哲人、军人、教徒
出于儒而批儒 崇尚粗俭 天志与自然 追求功利的社会哲学
反常情的兼爱 卓越的知识论
第六章 何为真知——墨名道儒的论战
墨家的知识论
惠施与公孙龙的诡辩术
庄子善辩而不好辩
荀子对儒家名实论的总结
中国知识论的意义 重内容轻形式的逻辑 强烈的现实伦理指向
第七章 帝国的缔造——法家的成与败
法家的肇始 秦在中国历史上的合法性之争 去道德化的国家主义
管仲、商鞅、韩非、李斯 追求『有效』的政治哲学
法家的实行 英雄与暴君 中国是帝国吗
参考文献
年 表
索 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中国思想之渊源"试读 · · · · · ·
原本平静地度过旧历年,因突然传来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先生去世的消息,而让人倍感惆怅。牟先生于大年初二(二月十日)的晚上去世,享年八十四岁。今天在大陆及台湾年轻一辈的学人可能对牟先生一生的成就所知有限,但任何熟悉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北美汉学及中国史研究变迁的人是不应该不知道牟先生的贡献和地位的。我在过去十几年中所见到西方的中国学专家亦可谓多不胜数,但...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任何断语利见都不能尽言《易经》的重要性。《易经》是一部卜筮之书,体现了周人传统的卜筮方法和观念,这和商代利用骨卜的方法是不同的。《易经》昭示了一种令人惊异的宇宙观,一种关于人的潜能的哲学:人在宇宙运化之中拥有主动创造和自由的潜能。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5页 -
现代的欧美人坚持一种未经检验,而且也被证明是没有根据的假定:所有民族都认为宇宙和人类是外在的造物主创造的产物(直到上个世纪,现代科学和西方思想仍然主导着全世界的宇宙论)。由于把假定的基本类比当成事实,西方人在翻译中国典籍时依赖的是用我们自己文化的表达,进行似是而非的比附,并且以此机械地解读中国典籍,这满足的不过是西方人喜欢在其他文化中听到回声的癖好。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中国思想之渊源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从无神论的起源看古代中国思想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是一本适合于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渊源的小札,并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开篇着重叙述中西方关于世界观的差异:西方的创世思想与古代中国关于万物有机浑然天成的差别,后者是唯物的。在对儒家孔孟荀、墨家、法家的阐述上侧重比较,如儒家分化的性善论和性恶论,道家是儒家的补充而非... (展开)
> 更多书评 1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Knopf (1989)暂无评分 14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8.1分 265人读过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鎮長的日记 (鎮長)
- 旧书新版 (名字写在水上)
- 《剑桥插图中国史》推荐书目 (ALE)
- 北大读客新书推荐 (北大出版社读客)
- 文化,思潮与政见 (皇甫杰)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思想之渊源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froeco 2017-08-09 21:59:26
中西对比言简意赅,有几个有趣的比较点很值得思考
0 有用 小岩杂俎 2017-06-28 13:56:20
如果不配这么多图应该能省不少钱吧
0 有用 羽萌 2022-11-17 00:14:34 上海
非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深刻而又温情的观察,译文流畅优美。插图和排版减一星
0 有用 Stop 2022-03-03 21:39:44
耳目一新之感,总要从外围来内省自身
0 有用 韧勉 2016-10-18 23:01:45
译后记中本版译者王重阳指出第一版也是他翻译的,但是首版的译者是王立刚。第二版与第一版的区别,其一是多了陆扬和张祥龙的序言,陆和牟相识,但至于学术评价未必切中要害,张祥龙的序言指出牟复礼作为汉学家,在关注中国哲学时很好兼顾原本性与边际性。其二,译者为本书增添了许多世界文明和中国先秦时代的图片,以及文章左右侧的摘要。但是配图摘要内容来自于译者手书,其中有不精确处,亦有画蛇添足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