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封面爲曾國藩站在白骨之上,取“一將功成萬骨枯”意,爲幾個版本封面最佳者。
封面“戰天京”三字集自曾國藩手書《金陵湘軍陸師昭忠祠記》,封底“戰天京”三字集自天平天囯天王洪秀全手書諭薛之元詔。
作者简介 · · · · · ·
谭伯牛,长沙人,近代史学者,尤致力于太平天国史、湘军史及曾国藩传记研究。著有《战天京》《天下残局》《湘军崛起》《盛世偏多文字狱》。
目录 · · · · · ·
三个湘乡人 / 003
团练之弊 /006
新 军 / 010
起 隙 / 013
出长沙记 /015
决 裂 / 019
猪子出得湖 / 026
办与朕看 / 031
祺 祥 故 事 / 047
文宗继位异闻 / 049
咱们旗人混蛋多 / 050
圆明园 / 054
清文宗不是汉武帝 / 058
“肃党”和“后党”/ 061
太后垂帘的阴谋论 / 066
祺祥政变 / 081
战 天 京 / 089
势围和力围 / 091
002
二李战一曾 /094
曾九呆子 /096
奏折速成培训教材 /103
李泰国舰队事件 /112
替补队员李鸿章 /126
李鸿章告别青涩岁月 /130
苏州杀降 /136
曾九的禁脔 /151
战天京 /173
白云可杀不可留 / 179
夺 枪 /181
病 退 / 184
入 京 / 190
绑 架 / 198
附录
陈国瑞与谭廷襄书 / 203
相期无负平生(上)/ 207
忘八蛋,滚出去 /209
“著名劣幕”/ 211
有忍乃有济 /214
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217
出 幕 / 221
迂琐的郭巡抚 /227
纯刚与至柔 /235
查办亲家 /241
向亲家诉冤 / 245
相期无负平生(下)/ 251
挽 联 / 253
左宗棠论夺情 /255
伪幼主是死是活? / 261
文人李元度 / 271
烈女怕缠夫 / 278
道旁苦李的蒂儿 / 282
相期无负平生 / 290
曾九暴富传说 / 297
天京的圣库 / 299
曾国荃在富豪榜上的排位 / 303
算术可以破谣 / 306
传说的背后 / 310
引用及参考书目 / 315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奏折写作,除了上述大原则,细节上的注意事项也不少。例如,克复南京,曾国荃作为当事者,理应第一时间驰奏报捷,这份奏折怎么写呢?距克复南京尚有大半年,曾国藩就为他预先设计了一个包括署名次序、行文格式的范本,曾国荃所要做的仅仅是填空而已: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3页 -
彭、杨二人是水师统帅。攻克南京,陆军功劳最大,但是水师协围水面、运送粮饷军备,功不可没,故需三人会衔。摺首、摺末云云,是公文标准字样。摺末的“再、臣等前接曾国藩密函”云云,则有如下深意:曾国荃是前敌指挥,但不是全军统帅,那么,大型战役的战状,不应由曾国荃汇报,而应由钦命节制四省军务的曾国藩汇报,否则即是僭越。可是,战报从南京传到安庆,再传到北京,必然不如直接从南京传到北京来得迅速。捷报“早到京一日,圣怀早得宽慰一日”;发乎非常之情,止乎非常之礼,所以曾国荃要以此解释“越级上报”的程序错误。“详细情形,仍咨由官文、曾国藩会奏”,可见领衔受此殊荣者,是官文,而不是曾国藩。官文远在湖北,虽有派兵克复九江、筹饷支持前敌之功(实际操作则当归功于胡林翼),但并未实际参与攻打南京,为什么由他领衔呢?很简单,出身论而已。官文是满人,他来领衔,较由曾国藩这个汉人领衔,更易消弭朝廷对汉臣居功握权的隐忧,更能体现满人治满的优越性。所以,曾国藩决定由官文领衔,续奏详细情形。“再”云云这段补充,以退为进,非常巧妙的平衡各方利益,为湘军系人物在将来政局中继续发生影响作了铺垫。湘军建立奇功,天下尽知,固非区区排位可以掩盖,则并不会因此减损眼前的名望和事后的封赏;谦让之际,不仅消除了中枢的戒心,还自然而然赢得了此后长期的政治信任。如果让衔是学道有得之证,那么,“其摺愈短愈妙”,则是阅历有得之言。“贼酋”是死是活,一定要有交待,死要见尸,拿获要录口供,逃走要知去向和人数。“贼赃”若多,政府会以此作为赏金,而吝于拨款;若被将士私掠私分,能否惩治追缴,需要临时判断;若为数甚寡,似乎不合常情,容易引起物议,则应列举事实加以澄清。首先入城人员,其封赏大大优于其他将士,那么,开列请奖名单,是照实汇报,还是在功劳、苦劳之间斟酌取舍?那种方案最能平衡军内各部利益?种种具体问题,决不能在仓促之间作出定论,所以,没考虑清楚就...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战天京(增订典藏版)"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战天京(增订典藏版)"的人也喜欢 · · · · · ·
战天京(增订典藏版)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战天京(增订典藏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3 条 )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化干戈为玉帛的文体和事实
> 更多书评 83篇
-
南京,素称六朝古都、十朝会都(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先后在南京定都)。 南京城历史悠久。远在6000多年前,在玄武湖的湖畔,就出现了原始的村落。这个村落便是名城南京的雏形。到了春秋时代,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在现今朝天宫后山上建立冶铁作坊铸造兵器取名冶城,这是最早出现于南京的一座土城。 【金陵】公元前306年,楚国灭越,楚怀王在清凉山设立金陵邑,南京古名金陵从此开始。 【...
2017-10-23 15:40 1人喜欢
南京,素称六朝古都、十朝会都(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先后在南京定都)。
南京城历史悠久。远在6000多年前,在玄武湖的湖畔,就出现了原始的村落。这个村落便是名城南京的雏形。到了春秋时代,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在现今朝天宫后山上建立冶铁作坊铸造兵器取名冶城,这是最早出现于南京的一座土城。
【金陵】公元前306年,楚国灭越,楚怀王在清凉山设立金陵邑,南京古名金陵从此开始。
【秣陵】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把金陵邑改为秣陵县,秣陵成为南京的又一别称,汉代亦沿用此名称。
【建业】东汉末年(公元212年),孙权建都在此,名为建业。到三国时,公元229年,东吴自武昌迁都于此,这是南京第一次成为首都。
【江宁】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又改名秣陵,第三年又改称江宁县,这是南京又名江宁的开始。
【建康】西晋建兴元年(公元313年)因愍帝名叫司马邺,为避讳起见,逐改建邺为建康。所以建康又是南京的又一别称。
【石头城、归化、白下】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建康城被荡平,另于石头城筑新城,称蒋州城,因蒋山(紫金山)而得名。到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1年)改江宁为归化,公元626年又改归化为金陵,公元627年,又更金陵名为白下,所以白下又是南京一别称。到五代杨吴时期,设置金陵府;公元937年,南唐李氏皇帝在此建立首都,改名为江宁府。
【应天、南京】明朝朱元璋在公元1356年攻下集庆路,改称应天府,于1368年称帝于此,逐改应天府为南京。从此,南京一名正式见于记载了。明朝永乐19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顺天府,应天仍为南京。清朝复称江宁府,但习惯上仍称为南京。
【天京】公元1853年,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称天京;辛亥革命第二年(公元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成为国民政府首都。
唐宋以前就称“六朝古都”,所谓“六朝”是指:
(1)三国吴。孙权称王,定都建业(今南京)。
(2)东晋。公元317年,逃亡江南的西晋皇族司马睿被拥戴在建康(今南京)当皇帝,建立东晋政权。
(3)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定都建康(今南京)。故南京史称“六朝古都”。
至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等都不算在此六朝之中
回应 2017-10-23 15:40
-
二胖儿 (土肥圆闲二)
这本书的封面就很有趣,穿着黄马褂的一人(估计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之一)伫立在累累白骨之上,气氛肃杀,象征了晚晴那段血腥动荡对内战争中的一将功成万骨枯。 书名虽叫战天京,其实对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的着墨不多,更多的还是叙述晚晴重臣,尤其是湘军一脉的故事,期间穿插作者大量的评述论证,加之文中引用了大量奏章、旨意、书信等寻常史书不多见的材料,因此显得既活泼灵动又扎实可靠。 俗话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2017-07-10 11:16
这本书的封面就很有趣,穿着黄马褂的一人(估计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之一)伫立在累累白骨之上,气氛肃杀,象征了晚晴那段血腥动荡对内战争中的一将功成万骨枯。
书名虽叫战天京,其实对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的着墨不多,更多的还是叙述晚晴重臣,尤其是湘军一脉的故事,期间穿插作者大量的评述论证,加之文中引用了大量奏章、旨意、书信等寻常史书不多见的材料,因此显得既活泼灵动又扎实可靠。
俗话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一旦可以将当时那段历史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性格特征阐述明了,那最终发生了什么几乎是可以不看史实而推断出来的。曾国藩为何要力挺弟弟曾国荃死围南京不允许别人插手,李鸿章为何想尽办法绕着外围打仗就是不肯靠近南京,左宗棠虽与曾国藩相爱相杀半生却为何最终说出“相期无负平生”之语,等等等等,书中都给予了充分的回答。经过作者的分析,实在可以感觉大事小情皆乃人之常情。
可能由于材料实在丰富而又无许多禁忌,晚晴历史研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再写整体历史可能难以出彩。此书这种对某些史实进行查缺补漏的研究叙述方式正逢其时,除了稍显凌乱之外确实可以给人新鲜感。
回应 2017-07-10 11:16 -
南京,素称六朝古都、十朝会都(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先后在南京定都)。 南京城历史悠久。远在6000多年前,在玄武湖的湖畔,就出现了原始的村落。这个村落便是名城南京的雏形。到了春秋时代,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在现今朝天宫后山上建立冶铁作坊铸造兵器取名冶城,这是最早出现于南京的一座土城。 【金陵】公元前306年,楚国灭越,楚怀王在清凉山设立金陵邑,南京古名金陵从此开始。 【...
2017-10-23 15:40 1人喜欢
南京,素称六朝古都、十朝会都(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先后在南京定都)。
南京城历史悠久。远在6000多年前,在玄武湖的湖畔,就出现了原始的村落。这个村落便是名城南京的雏形。到了春秋时代,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在现今朝天宫后山上建立冶铁作坊铸造兵器取名冶城,这是最早出现于南京的一座土城。
【金陵】公元前306年,楚国灭越,楚怀王在清凉山设立金陵邑,南京古名金陵从此开始。
【秣陵】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把金陵邑改为秣陵县,秣陵成为南京的又一别称,汉代亦沿用此名称。
【建业】东汉末年(公元212年),孙权建都在此,名为建业。到三国时,公元229年,东吴自武昌迁都于此,这是南京第一次成为首都。
【江宁】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又改名秣陵,第三年又改称江宁县,这是南京又名江宁的开始。
【建康】西晋建兴元年(公元313年)因愍帝名叫司马邺,为避讳起见,逐改建邺为建康。所以建康又是南京的又一别称。
【石头城、归化、白下】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建康城被荡平,另于石头城筑新城,称蒋州城,因蒋山(紫金山)而得名。到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1年)改江宁为归化,公元626年又改归化为金陵,公元627年,又更金陵名为白下,所以白下又是南京一别称。到五代杨吴时期,设置金陵府;公元937年,南唐李氏皇帝在此建立首都,改名为江宁府。
【应天、南京】明朝朱元璋在公元1356年攻下集庆路,改称应天府,于1368年称帝于此,逐改应天府为南京。从此,南京一名正式见于记载了。明朝永乐19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顺天府,应天仍为南京。清朝复称江宁府,但习惯上仍称为南京。
【天京】公元1853年,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称天京;辛亥革命第二年(公元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成为国民政府首都。
唐宋以前就称“六朝古都”,所谓“六朝”是指:
(1)三国吴。孙权称王,定都建业(今南京)。
(2)东晋。公元317年,逃亡江南的西晋皇族司马睿被拥戴在建康(今南京)当皇帝,建立东晋政权。
(3)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定都建康(今南京)。故南京史称“六朝古都”。
至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等都不算在此六朝之中
回应 2017-10-23 15:40 -
保甲制度:宋朝时期开始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而不同于西方的以个人为单位。保甲编组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各保就该管区域内原有乡镇界址编定,或并合数乡镇为一保,但不得分割本乡镇一部编入他乡镇之保。 八旗 :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
2017-10-11 22:11
保甲制度:宋朝时期开始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而不同于西方的以个人为单位。保甲编组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各保就该管区域内原有乡镇界址编定,或并合数乡镇为一保,但不得分割本乡镇一部编入他乡镇之保。
八旗 :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绿(lù)营:清朝国家常备兵之一。顺治初年,清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将收编的明军及其它汉兵,参照明军旧制,以营为基本单位进行组建,以绿旗为标志,称为绿营,又称绿旗兵。全国绿营兵额总数时有增减,在咸丰以前大约六十万左右,较之八旗兵多三四倍。
回应 2017-10-11 22:11 -
咸丰刚死,“肃党”内就有人以为辅政之事,不能仅依靠遗诏指派的八个人,而应该恭王,才能牢牢把握,所谓“亲贤并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外间传说慈禧欲垂帘的计划消弭于无形。王闿运为此致书曾国藩,说“恭王宜当国”,劝曾国藩“自请入觐”,申明母后不得临朝的祖制,依靠力量保障政权的平稳交接。后、肃、恭三方势力,原是一个三角形,后、肃既不两立,谁能争取恭王,谁就能掌控大局。恭王的条件,无非就是重出任事;政变...
2017-10-23 13:45
咸丰刚死,“肃党”内就有人以为辅政之事,不能仅依靠遗诏指派的八个人,而应该恭王,才能牢牢把握,所谓“亲贤并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外间传说慈禧欲垂帘的计划消弭于无形。王闿运为此致书曾国藩,说“恭王宜当国”,劝曾国藩“自请入觐”,申明母后不得临朝的祖制,依靠力量保障政权的平稳交接。后、肃、恭三方势力,原是一个三角形,后、肃既不两立,谁能争取恭王,谁就能掌控大局。恭王的条件,无非就是重出任事;政变后,恭王成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就是明证。“肃党”未尝不能以此结纳恭王,而终不果行,原因还是骄愎二字所误。骄,是倚仗遗诏;愎,是不愿分权。慈禧一方,孤儿寡妇,能够垂帘就是大胜利,暂时分权给恭王,实在不是过分的条件。所以后、恭一拍即合,三角制衡之形变成胳膊拧不过大腿之势。不能予则不能取,吝于名则失于实,肃党在这种“大智慧”方面,确有欠缺。
回应 2017-10-23 13:45
论坛 · · · · · ·
月明如晝 | 来自谷子 | 2017-09-19 | |
在读《战天京》和《封面民国》,堪称经典人物评著 | 来自兰馨 | 2016-07-01 | |
当当网有签名本预售了 | 来自湖水山风 | 2016-06-03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4)8.2分 1399人读过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8.3分 869人读过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7)8.3分 179人读过
-
暂时无货,预计2天到货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战天京(增订典藏版)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嘟嘟兜 2017-12-31
金陵围城之战,不是军事仗,更是政治账。曾国荃苦战苦支,不愿分功。李鸿章迤逦拖延,暗通款曲。曾国藩左支右绌,心照不宣。左宗棠心有希冀,跃跃欲试。晚清官场厚黑学教材。
0 有用 嗨呆客 2017-03-15
不过尔尔
0 有用 深溪虎 2017-12-24
忘记这是自己读过的第几本关于太平天国的著作了,无疑,很喜欢这一本。如果是什么导火索促使自己开始全面反思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历史观,一个是义和团,一个就是太平天国了。如果比较极端的言论来阐述的话,清朝是很混蛋,但是如果选择太平天国来取代清朝的话,我宁可还是生活在清朝。造反不一定都有理,可能还会很闹剧。
18 有用 danyboy 2018-11-05
平心而论不错,尽管是“网红”书。优点有三,一是撷取清军围攻天京一事为核心展开叙事,从而带出曾左李一干人物,此叙事之优点;二是不虚拟,力求事件皆有出处,错讹误读或许难免,但守住无一字无来处的“非虚构”的本分;三是虽看得出是网络文本,精改后,遣词造句颇见提炼,有力提升了格调。缺点也有三:第一不脱市井之气,看人看事看史,总有“因为人物牛逼,所以做的一切都对”的势利,难怪此书后来颇受成功人士瞩目;第二不脱... 平心而论不错,尽管是“网红”书。优点有三,一是撷取清军围攻天京一事为核心展开叙事,从而带出曾左李一干人物,此叙事之优点;二是不虚拟,力求事件皆有出处,错讹误读或许难免,但守住无一字无来处的“非虚构”的本分;三是虽看得出是网络文本,精改后,遣词造句颇见提炼,有力提升了格调。缺点也有三:第一不脱市井之气,看人看事看史,总有“因为人物牛逼,所以做的一切都对”的势利,难怪此书后来颇受成功人士瞩目;第二不脱师爷之气,细读奏折固是研修史料本分,但宛如细读中央文件,却是各大机关单位豢养的文字秘书之陋习;第三不脱网络气,阅读时畅快淋漓,但读完后细思并无心得,与当今之爽文本质何在?盖作者终未通达经史之硬学问,徒流于故事表面。综上,本书是中国历史非虚构的优秀文本,在叙事技巧和史料引用上值得借鉴,但总体格调中等。 (展开)
6 有用 大宝法王小海君 2016-07-30
是书名曰战天京,实际上怎样战的内容并不多,围城亦是将各路人马怎样勾心斗角居多,特别是曾九贪功。以洪杨之役为引,叙述晚清军政势力的变化及湘系势力崛起过程中内部的扯皮与龃龉。尤其以曾左、左郭及李元度等引发的笔墨官司。文章结构要求读者有相当的晚清历史常识和认知,从湘军起步,到中枢易主,再到具体事务操作中的矛盾与协调,可以看出晚清的中央控制力在逐步衰弱。 另外,书中对“天国”这边的叙述太少,资料不像说清政... 是书名曰战天京,实际上怎样战的内容并不多,围城亦是将各路人马怎样勾心斗角居多,特别是曾九贪功。以洪杨之役为引,叙述晚清军政势力的变化及湘系势力崛起过程中内部的扯皮与龃龉。尤其以曾左、左郭及李元度等引发的笔墨官司。文章结构要求读者有相当的晚清历史常识和认知,从湘军起步,到中枢易主,再到具体事务操作中的矛盾与协调,可以看出晚清的中央控制力在逐步衰弱。 另外,书中对“天国”这边的叙述太少,资料不像说清政府那样详细。当然可能留存的也不多。总之,是本不错的书,湘系几个大佬的集子要认真看完就是不容易的,起码对于我来说。 (展开)
0 有用 Johnny Angel 2021-02-28
作者考据详实从而导致人物的塑造十分立体多面,读起来很过瘾
0 有用 太没溜了 2021-02-26
应该是叫魂这本书的译者提出的问题,国内历史著作往往不注重语言,这本书就是典型,部分口语、网络用语的出现让人偶感违和,不过瑕不掩瑜。这本书我2016年购入后,看了几十页,颇觉无趣,2021年看完《天国之秋》后再看,才读得懂,才有感触。原因一是当时对于整个事件的史实背景不甚清楚,二是缺乏经历积淀,不能理解涤公的难处(虽然现在也只是理解皮毛)。所以说,就像我之前说的,读书就像练武功,没有把基础打好,贸然... 应该是叫魂这本书的译者提出的问题,国内历史著作往往不注重语言,这本书就是典型,部分口语、网络用语的出现让人偶感违和,不过瑕不掩瑜。这本书我2016年购入后,看了几十页,颇觉无趣,2021年看完《天国之秋》后再看,才读得懂,才有感触。原因一是当时对于整个事件的史实背景不甚清楚,二是缺乏经历积淀,不能理解涤公的难处(虽然现在也只是理解皮毛)。所以说,就像我之前说的,读书就像练武功,没有把基础打好,贸然尝试武功秘籍,容易走火入魔。 (展开)
0 有用 B字头车 2021-02-15
政客间揣摩心思之细腻,处处暗含职场为人处事之道。难怪公司高管强烈推荐此书,初级管理者读后感触可能没那么深。
0 有用 海贼王 2021-02-13
说书人,世事洞明皆学问。
0 有用 老B 2021-02-08
书购入三年有余,第一次读两页便断了,一扔便三年,当时只觉晦涩。三年后重读,酣畅淋漓,好书实际上是要和人的阅历切合的,经历多了,便有共鸣。封面曾工身着黄马褂踏白骨,寓一将功成万骨枯,作者过人之处在于,历史在其笔下并非生硬的考据,而是如电影片段般惟妙惟肖,史书中被神话的名字被还原回一具具血肉之躯,呈现出一幕生动的晚清图景——曾忠,扶大厦于将倾之时;李精,诈取苏州后杀降;左直,参亲家恩人无惧。从中亦可见... 书购入三年有余,第一次读两页便断了,一扔便三年,当时只觉晦涩。三年后重读,酣畅淋漓,好书实际上是要和人的阅历切合的,经历多了,便有共鸣。封面曾工身着黄马褂踏白骨,寓一将功成万骨枯,作者过人之处在于,历史在其笔下并非生硬的考据,而是如电影片段般惟妙惟肖,史书中被神话的名字被还原回一具具血肉之躯,呈现出一幕生动的晚清图景——曾忠,扶大厦于将倾之时;李精,诈取苏州后杀降;左直,参亲家恩人无惧。从中亦可见曾的成长,从开始的镇不住场子接连吃败仗欲三次自尽,到拿守孝要挟上峰被识破回家闭关,到最后八面玲珑成为人精。晚清纵有这些名臣,慈禧也不蠢,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依旧崩溃,只能说气数已尽,这条技术路线已经走到头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