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
原作名: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译者: 吴叡人
出版年: 2016-8
页数: 263
定价: 4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208138490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作者将比较史、历史社会学、文本分析与人类学融于一体,提出一个解释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的具有哥白尼革命特质的新理论典范,把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作为研究起点,而民族这种特殊的人造物就是“想象的共同体”。接着论证了民族主义是如何从美洲最先发生,然后再向欧洲、亚非等地逐步扩散的历史过程。
作者简介 · · · · · ·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Benedict Anderson,当代重要的民族主义理论家。1936年出生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1941年,为躲避日益升级的中日战争,随全家离开中国。1953年,安德森进入剑桥大学求学,主修西方古典研究与英法文学;1958年远赴康乃尔大学投身乔治,卡欣门下,专攻印尼研究,之后又将研究 目光转向其他东南亚国家。1983年,出版民族主义研究经典著作《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一书。除《想象的共同体》外,其他著作还有:《比较的幽灵:民族主义、东南亚与世界》《革命时期的爪哇》《美国殖民时期的泰国政治与文学》和《语言与权力:探索印尼的政治文化》等。
目录 · · · · · ·
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导读
第二版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文化根源
第三章 民族意识的起源
· · · · · · (更多)
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导读
第二版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文化根源
第三章 民族意识的起源
第四章 欧裔海外移民先驱者
第五章 旧语言,新模型
第六章 官方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
第七章 最后一波
第八章 爱国主义和种族主义
第九章 历史的天使
第十章 人口调查、地图、博物馆
第十一章 记忆与遗忘
旅行与交通:论《想象的共同体》的地理传记
参考文献
译后记
附录一 民族主义研究的新困惑
附录二 东南亚华人的认同悖论:以泰国为例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印刷语言以三种不同的方式奠定了民族意识的基础。首先,并且是最重要的,它们在拉丁文之下,口语方言之上创造了统一的交流与传播的领域。那些口操种类繁多的各式法语、英语或西班牙语,原本可能难以或根本无法彼此交流的人们,通过印刷字体和纸张的中介,变得能够相互理解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感觉到那些在他们的特殊语言领域里数以十万计、甚至百万计的人的存在,而与此同时,他们也逐渐感觉到只有那些数以十万计或百万计的人们属于这个特殊的语言领域。这些被印刷品所联结的“读者同胞们”,在其世俗的、特殊的和“可见之不可见”当中,形成了民族的想象的共同体的胚胎。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民族意识的起源 -
第二,印刷资本主义赋予了语言一种新的固定性(fixity),这种固定性在经过长时间之后,为语言塑造出对“主观的民族理念”而言是极为关键的古老形象。诚如费柏赫和马丁所提醒我们的,印刷的书籍保有一种永恒的形态,几乎可以不拘时空地被无限复制。它不再受制于经院手抄本那种个人化和“不自觉地把典籍现代化”的习惯了。因此,纵使12世纪的法文和15世纪维永(Villon)所写的法文相去甚远,进入16世纪之后法文变化的速度也决定性地减缓了。“到了17世纪时,欧洲的语言大致上已经具备其现代的形了”。换句话说,经过了三个世纪之后,现在这些印刷语言之上已经积了一层发暗的色泽。因此,今天我们还读得懂17世纪先人的话语,然而维永却无法理解他12世纪的祖先的遗泽。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民族意识的起源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想象的共同体"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想象的共同体"的人也喜欢 · · · · · ·
想象的共同体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4 条 )







-
边学英语,边完成课程作业,边读《苏轼词选》,以致花了一周半的时间才读完这本篇幅并不算长的民族主义研究专著。虽然时间上离研究生考试还有不短的距离,但凝视着如一卷老式出租车发票般长的阅读书单,难免有种蚍蜉撼树的焦虑。 阅读期间发生了一件趣事。近几天一直在读《想象的共同体》的后面几个篇章,这部分内容主要论述东南亚前殖民地国家的民族主义模式,引入了大量老挝、越南、印尼等国家的历史史实。翔实丰富而又细致入...
2021-10-24 19:03:19 11人喜欢
边学英语,边完成课程作业,边读《苏轼词选》,以致花了一周半的时间才读完这本篇幅并不算长的民族主义研究专著。虽然时间上离研究生考试还有不短的距离,但凝视着如一卷老式出租车发票般长的阅读书单,难免有种蚍蜉撼树的焦虑。
阅读期间发生了一件趣事。近几天一直在读《想象的共同体》的后面几个篇章,这部分内容主要论述东南亚前殖民地国家的民族主义模式,引入了大量老挝、越南、印尼等国家的历史史实。翔实丰富而又细致入微的历史分析提高了啃书的难度,但也确确实实地把我领入了一个充满东南亚风情的精神世界。证据是,昨晚我终于独自踏上了东南亚的一座热带海岛,踩在柔软金黄的沙滩,倚着热带特有的棕榈树,望向碧蓝的深海。这似乎正是我所向往的精神之园。
言归正传。写作本文,并非妄想用自己贫瘠的理论知识来评判作者深邃的思想,但求写下所想、深化理解、自我突破。
《想象的共同体》一书的起点——同时也是本书论证的终点——是“民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的人造物”,以有限性与主权性为其特征。在第一章“导论”之后,作者依历史脉络,通过分析民族观念形成的精神背景以及民族主义形成模式的四种历史类型,阐明了“想象”民族共同体的过程。最后两章是对民族主义形成模式的补充,从人口调查、地图、博物馆、记忆与遗忘的角度进一步说明被共同感知的文化(观念)而非体现为外貌、血缘等的自然因素与民族主义的血脉联系。
在梳理本书篇章之前,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即什么是民族主义。至少在当今国内的语境之下,“民族主义”这一概念本身是富有进攻性的,似乎含有民族的“华夷之辨”与优劣之分。潘维老师在《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中写道,“什么是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一旦混入对他国和他国人民的歧视,认为本国有高于其他国家的特权,同意为本国国民利益牺牲他国国民利益,就成为民族主义。”相反,在安德森的叙述中,“民族主义”概念是中性的,应该并不存在对共同体内外的价值判断。书中第八章“爱国主义与种族主义”分析了爱国主义的情感根源以及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在谱系上的区分,但可惜并没有对民族主义(nationalism)与爱国主义(patriotism)进行分析,所以也很难对二者有一种全面的理解。
不过,在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基本上是能够将“民族主义”完全等同于“民族”概念本身的。《想象的共同体》有一个副标题——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其实也能够理解为“民族”概念的起源与散布。这一纯粹的“民族”概念,超越了政治学和人类学界限的,可以说比二者更为深刻。纯粹的“民族”属于人类精神中比政治思维更深层次的部分、人类社会中比传统与习俗更坚固的理念,可谓一种文化体系。深层的文化体系是与其所对应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庞大地基。如译者所言,“第二,安德森超越一般将民族主义当做一种单纯的政治现象的表层观点,将它与人类深层的意识与世界观的变化结合起来。”与这一意识居于同一层次的前文化体系包括宗教共同体与王朝。作者的论证便从这两者的瓦解开始。
论证梳理
第二章 文化根源
本章分析了作为新兴文化体系的民族主义出现的精神背景,主要涉及两类前文化体系——宗教共同体与王朝——的瓦解与同时性观念的产生。
宗教共同体:由超越政治共同体的神圣语言维系,例如拉丁语维系了西欧的基督教精神共同体。宗教共同体的瓦解出于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对欧洲以外的世界所进行的探险导致了信仰的领土化;第二,方言的兴起与神圣语言自身的式微。
王朝:王朝观念的瓦解同样具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资产阶级革命与启蒙运动;第二,自上而下所进行的官方民族主义革新运动。
同时性概念:从中世纪到近代,欧洲人理解世界的方式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在时间领域体现为由宗教的、神圣的时间观转变为一种空洞的、世俗的时间观,也就是由非水平的时间转变为同时性的时间。小说与报纸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
第三章 民族意识的起源
本章分析了民族意识起源的内在原因。作者认为,资本主义、印刷科技与人类语言宿命的多样性这三者的重合,使得民族的想象共同体成为可能。
第二章中论述的拉丁文的瓦解来自于印刷资本主义与方言的结合。内部来看,二者的结合是资本主义本质上具有的扩张性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的逻辑因此意味着精英的拉丁文市场一旦饱和,由只懂单一语言的大众所代表的广大潜在市场就在招手了。”同时,方言化与资本主义的结合还存在有三个外部因素。首先,拉丁文自身发生了改变。随着人文主义者对前基督教时期作品的复兴,拉丁文不再因其是书写的、作为文本的而神秘,“现在拉丁文则因被书写的内容,因语言自身(language-in-itself)而变得神秘”。其次,时期本身之成功同样受惠于印刷资本主义的宗教改革的影响。宗教改革宣传所使用的普及版方言书籍,迅速创造出为数众多的新的阅读群众。最后,被统治者用作行政集权工具的特定方言逐步扩散。
以上因素郑重地宣告了拉丁文的退位,但“在积极的意义上促使新的共同体成为可想象的,是生产体系和生产关系(资本主义)、传播科技(印刷品)和人类语言宿命的多样性这三个因素之间半偶然的,但又富有爆炸性的相互作用”。
印刷语言以三种不同方式奠定了民族意识的基础。“首先,最重要的是,他们在拉丁文之下,口语方言之上创造了统一的交流与传播的领域。”“第二,印刷资本主义赋予语言一种新的固定性(fixity),这种固定性在经过长时间之后,为语言塑造出对“主观的民族理念”而言是极为关键的古老形象。”“第三,印刷资本主义创造了和旧的行政方言不同的权力语言。”
第四章至第七章转向民族主义的类型分析,以历史为序分析了拉美、欧洲、东南亚三地共四类民族主义的历史模型。
第四章 欧裔海外移民先驱者
本章分析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洲殖民地民族主义历史类型,或者说,欧裔海外移民共同体民族概念的产生原因。
欧裔海外移民共同体的民族主义具有两个特征。首先,语言并未使其与母国相区隔开来;其次,下层阶级在最初并不受这一共同体的欢迎(并不存在与民粹主义的结合)。
有两个因素最常用于解释该区域民族概念的产生,分别为马德里的加紧控制与后半期启蒙运动理念的流传。但作者认为,“它们本身既无法解释为什么像智利、委内瑞拉和墨西哥这样的实体,会在情感上使人觉得合情合理,而政治上也能够生存;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圣马丁会下令用‘秘鲁人’这个新名词来称呼某些原住民;最后,它们也无法说明人们真正付出的牺牲。”
作者认为,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行政组织“较稳固的现实性”与印刷资本主义。前者需要从行政组织创造意义的方式和种族主义上来理解。行政组织中的升迁能够被视为一段世俗的朝圣,旅程的终点即是行政组织的核心。对当时的西班牙而言,圣地即是马德里。然而,一方面欧洲专制主义国家的官僚体系并未延伸至美洲,另一方面来自母国的种族主义观念兴起,欧裔海外移民的朝圣之旅实在谈不上顺利。相反,二者结合,导致欧裔海外移民面向马德里的朝圣之旅受阻,美洲成了行政组织上的一个独立实体,具有自己的地理、政治、经济特色。
至于印刷资本主义,美洲印刷资本主义的兴起于18世纪之后,以地方性与复数性为其特征,“这就说明了何以早期西属美洲民族主义中会存在着一种颇为人知的双重性,也就是大范围的认同与特殊主义的地方意识交互出现。”
第五章 旧语言,新模型
本章分析了1820-1920年欧洲的语言民族主义历史类型。
欧洲民族主义兴起背景与第二章所述基本一致,可归结为时空的缩小,时间上古典作品复兴,空间上全球文明碰撞,共同为民族主义创造了条件。
发生在欧洲的民族主义与其他民族主义历史类型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民族的印刷语言’都具有无比的意识形态与政治的重要性”,第二,他们参照着先行者所提供的可见的模式而行动。本章重点分析了印刷语言与盗版(piracy)。
印刷语言实质上正是指印刷资本主义与方言化的结合,方言化辞典的蓬勃发展是其兴盛的倒影。与编纂方言化辞典的热情相照应的是阅读阶级的扩大。“民族主义的新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必须邀请群众进入历史之中;而这章邀请卡得要用他们看得懂的语言来写才行。”
盗版:盗版概念大致指概念的任意挪用与延展。“霍布斯鲍姆观察到:‘法国大革命既不是由一个现代意义的政党或运动,也不是由想要实践一个有系统的纲领的人所创造的人所创造或领导的。直到拿破仑这个后革命时期的人物出现以前,它根本没有产生过我们在20世纪的革命中所常见的那种“领袖”。’然而一旦它发生了,它就进入了印刷品那具有累积性的记忆中。那被它的创造者与受害者所经历的、席卷一切的魅惑事件,连锁变成一个有它自己名字的‘东西’:法国大革命。如同一块庞大而无形状的巨石被无数水滴磨蚀成圆形的大岩块一般,法国大革命的经历被数以万计印刷出来的字塑造成一个印在纸页上的‘概念’(concept),而且,当时机一到,再变成了一个模式。”
第六章 官方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
本章分析了19世纪中后期官方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历史类型。
官方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是到目前为止首次出现的自上而下的民族主义历史类型。这种民族主义是对群众性民族主义的回应与盗版,本质上不啻避免权力丧失的预防性手段。
“对这些‘官方民族主义’最好的诠释是,将之理解为一种同时结合归化与保存王朝的权力,特别是它们对从中世纪开始累积起来的广大的多语领土的统治权的手段,或者,换个表达方式来说,是一种把民族那既短又紧的皮肤撑大到足以覆盖帝国庞大的身躯的手段。”
在本章的语境里,帝国主义类似殖民国在殖民地国家施行的官方民族主义政策,但这种政策不可避免地具有民族与帝国的内在矛盾。
第七章 最后一波
本章分析了二战以后出现的建造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
最后一波的民族主义主要发生于非欧洲国家,起源于对工业资本主义所造就的新式全球帝国主义的反应,其想象模式兼具前三波民族主义运动的特征。当新兴民族国家使用着与美洲民族主义一样的语言、承袭着与语言民族主义同样热烈的民粹主义、执行着与官方民族主义相似的政策,其民族主义模式的复杂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八章 爱国主义与种族主义
本章分析了爱国主义的情感根源以及爱国主义与种族主义的差异。
分析从一句发问开始。“为什么人们随时愿意为这些创造物献身?”作者认为,民族因其不可选择的宿命性而显得纤尘不染、公正无私。“所以,尽管历史学家、外交家、政客和社会科学家对‘民族利益’的理念颇为安然自在,但对大多数来自任何一个阶级的一般人而言,民族这个东西的整个重点正是在于它是不带有利害关系的。正因为这个理由,民族可以要求(成员的)牺牲。”
民族语言的原初性、开放性与隐私性在孕育了爱国主义的纯净。但其也因为某些词语而被错误地与种族主义相联系。作者认为,实际上,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存在根本性差异,“民族主义乃是从历史宿命的角度思考的,而种族主义所梦想的却是从时间开始经由一系列永无止境而令人作呕的交配传递下来的永恒的污染——这是发生在历史之外的。”种族主义的根源在于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不是民族的意识形态。“整体而言,种族主义和反犹主义并未跨越民族界限,而是在民族界限之内现身的。换言之,它们所欲正当化者,与其说是对外战争,不如说是对内的压迫与统治。”
第九章 历史的天使
本章分析了革命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革命与民族主义存在紧密的联系,“最后,让这些地方的革命成为可能的,是对‘革命的计划’与对‘民族的想象’。”“因此,在革命家成功地控制了国家,并且首度能够运用国家权力来推动理想的那一刻,官方民族主义就变得事关紧要了。”
第十章 人口调查、地图、博物馆
本章是对东南亚殖民地国家民族主义模式的补充,从人口调查、地图、博物馆三个文化元素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分析了民族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十一章 记忆与遗忘
本章分析了民族主义中的记忆与遗忘,如勒南所言,“然而,民族的本质是每个人都会拥有许多共同的事物,而且同时每个人也都遗忘了许多事情。”
回应 2021-10-24 19:03:19 -
一、什么是弥赛亚(Messiah)? 抛去我不熟悉的犹太教和伊斯兰教部分,在新约圣经上记载到: 妇人说:「我知道弥赛亚(就是那称为基督的)要来;他来了,必将一切的事都告诉我们。」約翰福音 4:25 CUVS 尽管耶稣基督、受膏者、救世主不互相等同,但可以总结出他们的共同点: 代表永恒的救赎或解放、尚未来临、即将来临。 二、什么是 Walter Benjamin 笔下的「弥赛亚时间」? 早在 1915 年,Benjamin 就做出了如下的区分: It re...
2021-07-28 08:05:28 4人喜欢
一、什么是弥赛亚(Messiah)? 抛去我不熟悉的犹太教和伊斯兰教部分,在新约圣经上记载到: 妇人说:「我知道弥赛亚(就是那称为基督的)要来;他来了,必将一切的事都告诉我们。」約翰福音 4:25 CUVS 尽管耶稣基督、受膏者、救世主不互相等同,但可以总结出他们的共同点: 代表永恒的救赎或解放、尚未来临、即将来临。 二、什么是 Walter Benjamin 笔下的「弥赛亚时间」? 早在 1915 年,Benjamin 就做出了如下的区分: It rejects a “a view of history that puts its faith in the infinite extent of time and thus concerns itself only with the speed, or lack of it, with which people and epochs advance along the path of progress” and contrasts this with a perspective “in which history appears to be concentrated on a single focal point, like those that had traditionally been found in the utopian images of the philosophers” (SW 1, 37). Walter Benjamin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上面这一段话,提供了两种解读历史的视角。一种是历史会无限期继续下去,因此人们的关注点在于事件/世界的发展过程。另一种对历史的解读则与「弥赛亚」有关,也就是说,历史最终将会集中在一个点上,可以是乌托邦,也可以是弥赛亚的来临。 Benjamin 所重视的并不是历史终结,他更关注历史的「终极状态」: “[T]he ultimate condition” and “highest metaphysical state” of history—which we might call the historical Absolute—appear not as the telos or end of history, but as an immanent state of perfection which has the potential to manifest itself in any particular moment (SW 1, 37). Walter Benjamin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并且他认为这种追求「终极状态」的状态,是永恒内在于每一个具体时刻的(过去和当下)。这时他具体研究的浪漫主义时期的绘画作品给他提供了许多例子。 就我个人的意见而言,我觉得弥赛亚来临之日就是历史终结之时,或者说,从此以后再无需历史。因为如果一个东西毫无变化,我们则可以认定这个东西没有历史(例:Althusser: ideology has no history)。 最后的补充是 Benjamin 在 Thes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即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张旭东译))关于「弥赛亚」的说法,这也是 Anderson 列出的引用来源: The present, which, as a model of Messianic time, comprises the entire history of mankind in an enormous abridgment, coincides exactly with the stature which the history of mankind has in the universe. (Benjamin 1967: 263). 在中文译本里并没有提到「弥赛亚」,而是: 现代作为救世主时代的典范,以一种高度的省略包容了整个人类历史。它同人类在宇宙中的身量恰好一致。 这里也是强调了弥赛亚作为一种终极状态,在此之前的历史都是很渺小的。 三、Benedict Anderson 是如何理解「弥赛亚时间」的? 至于 Benedict Anderson,我用 Google Books 搜了一下,他只在 Cultural Roots 那一章里提到了一次「messianic time」: He rightly stresses that such an idea of simultaneity is wholly alien to our own. It views time as something close to what Benjamin calls Messianic time, a simultaneity of past and future in an instantaneous present (Anderson 2006: 24). Imagined Communities 中文译本: 他正确地强调出像同时性(simulaneity)这样的概念对我们而言是全然陌生的。这个概念把时间看成很接近本雅明所说的“弥赛亚时间”,一种过去和未来汇聚于瞬息即逝的现在的同时性。 怎么理解 Anderson 的「弥赛亚时间」,或者「a simultaneity of past and future in an instantaneous present」呢? 在 Apprehensions of Time(对时间的理解)的这一小节里,Anderson 想说明的问题是,除了宗教和王朝这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以外,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对于「时间」的理解。宗教和王朝让我们思考 cosmic-universal(宇宙普遍性)和 mundane-particular(现世特殊性)的关系,虽然人们总要用具有特殊性的实物来表现具有普遍性的真理,Anderson 指出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义强调永恒即将/终将降临,无需区分渺小的、尘世的过去和现在(没有过去与现在断然二分的想法),他们相信时间的尽头是弥赛亚(并没有历史是一条无尽的因果锁链这样的观念)。所以,「弥赛亚时间」代表的是中世纪的这种对历史的解读,过去(以撒的牺牲)并没有离开,而是始终存在、不断变化的(与以后发生的事情建立因果关联),甚至是永恒的(在上帝眼中)。 作为与「弥赛亚时间」相反的存在,Anderson 转向讨论 homogeneous, empty time(同质的、空洞的时间)。而这个概念,还是来源于 Benjamin 的同一篇文章 Thes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Historicism rightly culminates in universal history. Materialistic historiography differs from it as to method more clearly than from any other kind. Universal history has no theoretical armature. Its method is additive; it musters a mass of data to fill the homogeneous, empty time (Benjamin 1967: 262). 在这里,Benjamin 提出了普遍历史的方法论:纠合起一堆材料去填塞同质而空洞的时间。Anderson 在接下来的篇幅里则具体阐述了小说和报纸是如何「填塞同质而空洞的时间」的,并且因此让人们(错误地)认知到了一个民族的想像共同体。(这才是重点好吗!)
回应 2021-07-28 08:05:28 -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有关原罪与羞耻的讨论,即西方基督教文明是一种罪感的文化,而日本或东亚是耻感的文化,前者源自超越的视角,是真正个人主义的,而后者却是在他者注视下的情感方式,是共同体伦理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中国还曾出现过模拟本尼迪克特论述的所谓罪感(欧洲)、耻感(日本)、乐感(中国)的文化模式论。].....与本尼迪克特不同,安德森的论述并未将羞耻感定义为某种独特的文化模式的产物。在他看来,羞...
2019-11-21 10:01:20 4人喜欢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有关原罪与羞耻的讨论,即西方基督教文明是一种罪感的文化,而日本或东亚是耻感的文化,前者源自超越的视角,是真正个人主义的,而后者却是在他者注视下的情感方式,是共同体伦理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中国还曾出现过模拟本尼迪克特论述的所谓罪感(欧洲)、耻感(日本)、乐感(中国)的文化模式论。].....与本尼迪克特不同,安德森的论述并未将羞耻感定义为某种独特的文化模式的产物。在他看来,羞耻感是一种现世的共同体关系(民族的、家族的、家庭的……)的普遍的情感特征一既然民族/国家可以犯错,人们对民族国家的情感方式中就必然包含着羞耻的意识,由此,羞耻感成为民族共同体区别于宗教共同体的一种情感特征。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美国反越战运动对于美国军事犯罪的声讨、知识分子痛斥所置身的体制的姿态和唯我独醒的暗示、启蒙者对于未来(尚未出世的孩子们)的展望均可以从民族主义情感方式的角度加以观察。 但是,本尼迪克特与安德森都没有将羞耻感历史化,即有意或无意地遮盖了羞耻感总是在某个他者的注视之下才能发生,羞耻感是历史性权力关系的产物。在欧美之外的地区,除了西方或内在化了的“西方”,还有谁能够拥有让人羞耻的目光呢?如果从摆脱羞耻感的角度去观察亚非地区的民族革命,除了让那个目光感到满意之外,我们该从哪里去发现其创造性和自主性? 引自 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导读 耻感的普遍性。它是被注视下的心理活动,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缺少一种自觉独立性。
回应 2019-11-21 10:01:20 -
这段好难读懂,但我完全被震住了。反复阅读之后有了大概的理解——关于时间的理解的转型作为一种文化根源之一在民族的想象的共同体之诞生中表现出了极大的重要性。 从中世纪基督教影响下人们的普遍想法——时间是混沌的、过去与未来连续且循环往复汇聚于现在(即本雅明“弥赛亚时间”)、(宿命论与预定论?)、历史无限期“连续”而时间非线性全然为事件服务——到世俗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我猜想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促成了... (2回应)
2022-01-03 00:53:06 2人喜欢
这段好难读懂,但我完全被震住了。反复阅读之后有了大概的理解——关于时间的理解的转型作为一种文化根源之一在民族的想象的共同体之诞生中表现出了极大的重要性。 从中世纪基督教影响下人们的普遍想法——时间是混沌的、过去与未来连续且循环往复汇聚于现在(即本雅明“弥赛亚时间”)、(宿命论与预定论?)、历史无限期“连续”而时间非线性全然为事件服务——到世俗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我猜想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促成了这一点),认定是时间孤立存在而事件依附其上,其间时间的秩序悄然推移。由这样的一个普遍的对于时间的理解发生的改变——表现了人们在神圣的共同体、语言和血统的影响逐步衰退之后,看待世界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此为前提——开始思考“民族”这一概念,从而确立了一个单一的在时间历程中前进的共同体的坚固的存在。Benedict Anderson后文所举的Jose Rizal所作《社会之癌》的例子,再恰当不过,也正是某一事件出现作为契机,文学上的群像衍生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以小见大、因果推移,虽然之后没有再多加评论,但我恍然大悟,一下子就捋顺了安德森此间所欲表达的难言的概念。太新奇大胆、独辟蹊径了! (微信读书这本排版有点问题,时间表实际上是p2) 相对于安德森,我已经努力说人话了:) 《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
2回应 2022-01-03 00:53:06
-
未注销 (十三)
想象的共同体 读书笔记 ——后现代社会民族主义在网络空间的延续与发展 一、作者简介 《想象共同体》这一书的作者是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根据《想象的共同体》中翻译者吴叡人的介绍,安德森1936年生于中国昆明,后来因为抗日战争全家离开了中国。在9岁时回到英国,后来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在这期间发生的一些小插曲影响到了他后来的人生轨迹——为了制止几个英国人殴打印度人,他也受到了同样的“待遇”。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日...2019-05-15 08:47:31
想象的共同体 读书笔记
——后现代社会民族主义在网络空间的延续与发展
一、作者简介
《想象共同体》这一书的作者是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根据《想象的共同体》中翻译者吴叡人的介绍,安德森1936年生于中国昆明,后来因为抗日战争全家离开了中国。在9岁时回到英国,后来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在这期间发生的一些小插曲影响到了他后来的人生轨迹——为了制止几个英国人殴打印度人,他也受到了同样的“待遇”。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日后的他产生一种批判帝国主义、同情殖民地民族主义的认知立场。安德森的研究生阶段是就读于美国的康乃尔大学,师从美国印尼研究先驱乔治·卡欣。在卡欣带领下的对东南亚研究的“康乃尔学派”可谓是为安德森的印尼研究打开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并在此取得博士学位。最后,安德森于2015年12月13日在印尼巴图过世。
二、成书背景
1978年——1979年爆发在中国、越南和柬埔寨之间的战争直接促进了安德森的反省——为什么在有着社会主义同一种意识形态的国家中也会发生战争?而且交战国双方“都没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为自己辩护”。
安德森在完成以印尼为主的东南亚田野调查之后,在当代社会的流行思潮中发现了很有趣的事情——在以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中,都存在对民族、民族主义的问题上有巨大的解释空白之处。而且实际上,任何的以前或者现代的思想理论都无法解释现代性的民族主义这一观念意识,所以安德森决心以他的田野经验为起点填补这一学术上的空白,并且他试图去建构一种完整的民族主义理论体系。
还有促使安德森完成这部著作间接因素,是深受到他的弟弟佩里·安德森——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思想家和活动家,及其周边新左派评论集团知识分子的影响。可以这样说,安德森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着深刻而又独到的理解,才发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空白之处。从这一角度上来看,他是一位左翼派的思想家,而他的这本书更是试图以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发展现代民族主义理论。
三、本书内容章节
《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主要是分为三部分内容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是从民族的概念、文化根源及民族意识的起源等民族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是考察和分析了前后四波民族主义运动的形成过程以及发展过程中的特征;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围绕着在后现代民族主义时期,促进民族主义继续深化发展的各种要素。
在第一部分中主要包括第一至第三章,作者主要是从阐释民族的概念、文化根源及民族意识的起源入手,大致介绍了“民族”意识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并且是一种想象的、享有主权的政治共同体,同时它在想象上被认为是有限的;而民族主义的起源是在18世纪末从各种相互独立的历史事件——印刷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半球出现新的政治实体等相融合成一个复杂的交汇过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自发而成一种新兴的事物——民族主义意识。
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主要范围是在第四章至第九章,作者对世界范围内的四波民族主义运动的形成与发展分别进行了时空上以及内容上的梳理。第一波民族主义浪潮,爆发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由于欧洲宗主国对美洲殖民地白人的歧视性政策,造成了美洲殖民者的社会流动和政治流动被束缚在殖民地,也就是书中讲到的“朝圣之旅受阻”,加上美洲殖民地印刷物的普及,从而激发了欧裔移民对在相同“朝圣旅途”中的同伴作为共同民族成员的想象,进而对殖民地的人群作为一种共同体的想象;第二波民族主义浪潮,发生在19世纪的欧洲,一方面是美洲独立运动的影响力为欧洲人树立了“盗版”的样本,另一方面是地理大发现和全球扩张促进了欧洲文化多元论思潮的兴起,再加上印刷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宿命般的方言差异的因素,从而推动了19世纪上半叶欧洲“民族革命浪潮”的发生;紧接着的第三波民族主义浪潮,也就是所谓的“官方民族主义”,实质上只不过是欧洲王朝的统治阶级无力抵挡住第二波民族主义浪潮所带来的影响,出于为了避免群众利用民族主义的力量来颠覆统治政权的目的,于是统治阶层就主张把带有某种合法性、正当性的民族主义和旧的王朝统治原则结合在一起,加以自上而下的改造利用,以便达到王朝继续统治的目的。典型的例子是罗曼诺夫王朝推行的“俄罗斯化政策”及进程。最后一波民族主义浪潮——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亚非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用联系的观点来说,其实第四波民族主义是对前三波“民族主义”的反动表现。安德森详细考察了所熟悉的东南亚地区民族主义兴起的状况,除了对前几波民族主义的“盗版”以及和美洲相仿的受到限制的社会和行政的“朝圣之旅”外,还发现了另外的情况——殖民地独特的教育体系造成的精英们教育的“朝圣之旅”受阻。正是因为共同的受教育的经历促成了受精英教育的人群完成了对民族的某种想象,进而推动了第四波民族主义浪潮。
书本的最后一部分的主要范围分布在第九章和第十章,作者主要是从促进民族主义继续深化发展的因素来展开论述。在第九章里面作者从人口调查、地图和博物馆等方面进行讨论,并认为这些“想象的方法”进一步地加强了人们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在第十章中,作者主要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分析了空间、系谱的构建以及民族历史教育等对增强民族认同的构建作用。
四、个人想法
所以说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一种人们群体近乎于“与生俱来的”民族主义意识呢?用《想象的共同体》里面的话语来讲,主要是印刷术和资本主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印刷资本主义,从而促进了人们的想象空间的构建。但从现实经验出发,却发现不一样的思维路线。而现实生活中的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一逻辑线所发展:同一套制度、风俗及仪式——产生了不一样的社会边界,但造就了人们共同的心理以及体验感——诞生一种相同或相似的心理认同感,进而产生出集体性的民族主义意识。具体地来描述,即大众群体会利用某种身边熟悉或者习惯的事物、仪式或者制度等作为载体——比如说某种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历甚至共同的记忆,利用一种心理上产生的微妙的情感联系,借着这一符号载体从而在人的心理上、头脑中产生一种共同的想象或者是共鸣感,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群体文化的认同感。
所以民族主义意识的产生与载体之间的关系是分不开的,换句话说,民族主义的观念与媒介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比如在印刷资本主义背景下催生了18世纪第一波民族主义浪潮开始,就直接或间接地利用“印刷物——书籍、报纸及小说等”这一媒介;那么到了今天,我们的民族国家又是怎么样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媒介来宣传或者深化发展国家或地区的民族主义观念的呢?从我们的现实经验出发观察到,小到一张旗帜而言,大至一个国家领土来看,都是在围绕着“我们的”民族主义这一话语来展开,并且不断地在人们的观念里构建一种“我们的身份认同感”。
那么媒介与构建民族主义观念到底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说到底还是离不开本尼迪克特在《想象的共同体》里面所讲到的“新媒介的产生促进了一种同时性观念的想象”,比如说,现代网络、电视、印刷术等新媒介的出现,都在试图构建一种观念性的想象,而这种想象在群体的心理上或者脑海里能够产生一种同时性感觉,让“我们这一群体”感觉到我们之间虽然不是彼此熟悉,但我们用的是同一套语言、同一种符号甚至是同一套媒介。这样的统一化的仪式行为,产生一种日积月累的体验,容易构建人们的同一种的认同感。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比如说我们与香港、台湾地区跟南方与北方之间的认同感到底是哪个更大?很明显是与香港、台湾地区那边,因为我们之间体会的是截然不同的事物,就一个平时用于交流的通讯工具也是不一样,大陆地区通常用的是微信、QQ等,而香港、台湾地区用的是推特、facebook等,更不用大范围的讲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上的不同了。
所以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民族主义观念会跟不一样的“新媒介”紧密结合起来,并进一步利用新媒介的话语来构建或加强民族身份的认同感。那么进一步来考察,我们的民族主义又是怎么样结合以及利用新媒介表达民族主义这一话语的呢?在现代的社会中,最重要的大众传播交流媒介——电视,国家自然是不会轻易放过这一传播的机会。比如说国家会有自己的电视台、甚至有自己的新闻媒体等媒介。就我们身边的《新闻联播》而言,《新闻联播》节目里面的主持人都是穿着一丝不苟,说话没有半点口误上的错误的。但深思为什么会要求这样子呢?答案是——因为他们代表的是国家、民族的形象,正因为代表着这一在人民眼里不容出错又严肃政治共同体的代言人,自然是被规训表现成为正经严肃的样子。用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象征主义”的眼光来观察这些类似的行为举止,都会发现其隐喻背后的民族主义的政治意味。所以,在学校的学生才会被要求在一定的时期内举行升旗仪式,而且这一升旗仪式是庄重而严肃的,同时也容不下台下观众半点的不认真行为举止。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代的媒介也在不断地更换之中。比如这几年的电脑、手机的增多,大众传媒的传播重心逐渐由电视媒体转移到了现代网络上。所以随着现代网络的兴起,民族主义的话语权也在不断地转移到网络空间上。比如我们的通讯工具——微博中的大v账号、微信中的新闻媒体或者个人的公众号,维护的立场或者主体基本都是不变的——民族国家。比如前几天的新闻事件——柯洁0-3输给了AlphaGo,在政府主持的微博账号下发布的消息却并不只是仅仅说明这一结果,它还在发布的消息里面强调“中国人”这一民族身份,同时还拿了邻国韩国、日本来对比,有意或无意之间反观出了“我们是中国人”这一民族身份。其实这不过是一样的内核——民族主义意识,换了另一种形式而已。传统媒体通过网络平台上的新媒介的外衣包装,再结合当下人们观念里乐于接受的话语,以此来宣传及加深民族国家的观念或意识。
再比如2015年网络视频《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主要是讲述了近代以来中国的政治史及战争史的进程。而且在网络上获得一片好评。抛开国产动漫的技术层面来讲,这部网络视频能获得好评的第一点主要还是用流行的动物形象来“萌化”或“物化了”各个国家集团的代表,而且用简化的方式或者避而不谈的方式避开了战争的血腥部分以及人性在利益面前的“人性之恶”。第二点就是漫画中表达的主要意思呼应了当下中国的崛起、一改韬光养晦方针、与呼应“大国梦”的背景,确立了国家民族自豪感的政治性需要,迎合了此背景下不少中国民众的心态。
总而言之,这种利用当下的漫画热的娱乐形式,再加上一种当下流行的、人们又乐于接受的“萌文化”,但这其实不过是一场爱国主义教育运动。就像当下的某些反复吹捧的“抗日神剧”一样,在不断地过度娱乐化,反复地利用人们过去痛苦的经验教训来宣扬或强化一种民族主义观念意识。这样的方式真的合适吗?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跟日本法西斯当年推出的《桃太郎:海之神兵》、《桃太郎之海鹫》两部军国主义宣传品的性质又有什么区别呢?
总的来说,在民族主义兴起的后现代社会民族主义时期,民族主义在网络空间上的继续延续与深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主要是以民族国家为话语对象,围绕着国家利益为出发点,而且很多时候网络上的民族主义的发言人会把“国家”与“民族”这一概念结合起来或者混合使用。而这种网络式的民族主义具体过程大都往往是在一个或多个热衷民族主义话语的精英群体熟练地运用和利用着当下一切可传达的话语的平台或者媒介,用人们心中那一套熟悉的“语言”来表达某种合法性、正当性民族主义的观念。
参考文献
[1]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吴睿人,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 范佳睿、翟崑.由<想象的共同体>浅析缅甸民族国家构建的动因与前景.东南亚纵横.2016,12,30
[3] 胡文木. 什么是民族主义——读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J]. 前沿. 2010(22)
[4] 孙西娟.网络民族主义视野中的“西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论文. 2010
电子文献:
《宋晨希:安德森的民族主义其实是在为马克思理论做注》
http://culture.ifeng.com/a/20151214/46667482_0.shtml,2015年12月14日
回应 2019-05-15 08:47:31 -
Ⅰ:民族主义研究中的老问题与新困惑——关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民族主义研究/汪晖 1.本书的观点P2:《想象的共同体》最著名的观点是:民族是一个想象出来的政治意义上的共同体,即它不是许多客观社会现实的集合,而是一种被想象的创造物。【☞民族究竟是实体,即能看得见摸得着,还是仅仅是个名称,用来指称人们头脑中的想象物?】2.民族主义的三种类型P3-4:①远程民族主义:发生在北美,或称克里奥尔民族主义,诞生于北...
2019-08-26 19:12:01 2人喜欢
Ⅰ:民族主义研究中的老问题与新困惑——关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民族主义研究/汪晖
1.本书的观点P2:《想象的共同体》最著名的观点是:民族是一个想象出来的政治意义上的共同体,即它不是许多客观社会现实的集合,而是一种被想象的创造物。【☞民族究竟是实体,即能看得见摸得着,还是仅仅是个名称,用来指称人们头脑中的想象物?】2.民族主义的三种类型P3-4:①远程民族主义:发生在北美,或称克里奥尔民族主义,诞生于北美移民反抗宗主国。②语言民族主义,是主权的政治共同体。③官方民族主义,是国家自上而下推行的,通过文化和政治统一,以及交流工具、普及教育和内政构造等手段,促使多样性的地方性趋于同质性。
Ⅱ: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导读/吴叡人
1.制度性歧视P9:指由于一个社会正常的运行机制而对个体和群体的机会及平等权利的否决。【行为性歧视】2.民族主义的四种模式P9-10:①美洲模式,不以语言为要素,视殖民地为祖国,殖民地居民为民族;②群众性民族主义(1820年以后出现于欧洲,民粹主义性格强烈);③官方民族主义;④殖民地民族主义(一战后亚非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译者在这里把安德森的民族主义概括为四种模式,而汪晖则概括为三种。从作者叙述来看,应是四种。】3.共同体是人类永恒的追求P17:“共同体的追寻”——寻找认同与故乡——是“人类的境况”本然的一部分,但就像所有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一样,这条道路上也遍布着荆棘和引人失足的陷阱。
【在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情境不同,民族主义产生的模式也不同。最先,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南北美洲,欧裔移民的首要任务是打破宗主国的制度性歧视,争取平等与独立。在整个过程中,他们逐渐萌生远程民族主义,并把殖民地想象成祖国,把殖民地的边界想象成“民族”的边界,把殖民地居民想象成自己的“民族”。其次,在1820年以后的欧洲,由于技术发展、民族语言和共和革命,出现群众性民族主义。再次,面临群众性民族主义,统治阶层不得不通过多种措施,强化内部统一与同质化,于是出现了“官方民族主义”。最后,1918年即一战之后,亚非拉的殖民地要求独立自主,出现殖民地民族主义。与此前的南北美洲相比,殖民地民族主义的主体不是欧裔移民,而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殖民地精英阶层。】【美洲欧裔海外移民的远程民族主义,欧洲大陆群众性的语言民族主义(作者又称为方言民族主义),亚欧王朝自我归化的官方民族主义,亚非殖民地独立运动的民族主义(也包括瑞士这样的欧洲国家。P130:我们最好将瑞士民族主义理解为“最后一波”的一部分)。】
Ⅲ:第二版序/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P3:我最初的计划就是要强调民族主义在新世界的起源。【☞自负的欧洲学者认为现代世界的重要东西,如发明、技术和概念、理论等,都起源于欧洲。】
Ⅳ:正文论点
【第一章导论,探讨了民族属性的性质——实体还是唯名的,以及对民族的定义,并对定义中的要素进行简单地解释。】1.民族的定义:①P6: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理解民族的定义,需要关注其中的四个关键词:想象、有限、享有主权、共同体。就想象而言,“所有比成员之间有着面对面接触的原始村落更大的一切共同体都是想象的。区别不同的共同体的基础,并非他们的虚假/真实性,而是他们被想象的方式”,民族也不例外;就有限而言,民族涵盖的人口是有边界的;就享有主权而言,民族理应取得独立自主;就共同体而言,民族被设想为“一种深刻的,平等的同志爱”。】②P4:我的研究起点是,民族归属,或者,有人会倾向于使用能够表现其多重意义的另一字眼,民族的属性以及民族主义,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的人造物。【作为人造物的民族主义在18世纪被创造出来,在19世纪被广泛而普遍地使用。】③P140:从一开始,民族就是用语言——而非血缘——构想出来的,而且人们可以被“请进”想象的共同体之中。
【第二章文化根源,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民族主义兴起的文化背景,这三个方面实际上是三个古老的文化观念的丧失:①想象的宗教共同体的衰退(源自对欧洲以外世界的探险的影响、神圣语言地位的式微),②王朝共同体概念的衰退,③时间性概念——同时性的出现(得力于作为想象形式的小说和报纸的兴起。)】2.P9:没有什么比无名战士的纪念碑和墓园,更能鲜明地表现现代民族主义文化了。【☞根据作者的叙述,虽然我们不认识死者,但我们相信死者和我们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所以我们才去纪念碑前和墓园里祭拜。这不正反映了一种共同体意识吗?事实上,我们不仅去本民族的无名战士纪念碑和墓园祭拜,也会去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纪念碑和墓园祭拜,其中的原因不是因为我们属于同族,而是人类基本的情感。】3.传统宗教的贡献P10:传统的宗教世界观有一个伟大的价值,也就是他们对身处宇宙之内的人、人类作为物种的存在以及生命之偶然性的关心。4.P12:所有伟大而具有古典传统的共同体,都借助某种和超越尘世的权力秩序相联结的神圣语言为中介,把自己设想为宇宙的中心。5.P18:在现代概念中,国家主权在一个法定疆域内的每平方厘米的土地上所发生的效力,是完全、平整而且均匀的。6.P31:在一个相当特殊的意义下,书籍是最早的现代式的大量生产的工业商品。7.现代民族观念兴起的前提P32:虚构静静而持续地渗透到现实之中,创造出人们对一个匿名的共同体不寻常的信心,而这就是现代民族的正字商标。
【第三章民族意识的起源,探讨了民族意识起源的三个基础条件:资本主义、印刷技术和语言。】8.P42:在积极的意义上促使新的共同体成为可想象的,是生产体系和生产关系、传播科技和人类语言宿命的多样性这三个因素之间半偶然的,但又富有爆炸性的相互作用。又P45:资本主义、印刷科技和人类语言宿命的多样性这三者的重合,使得一个新形式的想象的共同体成为可能。【P47注释[21]:虽然印刷术最初是在中国发明的(可能在欧洲之前500年),但它之所以不曾在那里产生重大的——更不用说革命性的——影响,正是因为那里没有资本主义。】
【第四章欧裔海外移民先驱者,主要解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民族概念较早出现于欧裔海外移民,具体指南北美洲?作者谈到的因素很多,其中,朝圣的欧裔海外移民和欧裔海外移民印刷者扮演了决定性角色(P62)。欧裔海外移民的地位事实上较为尴尬。一方面,他们是“欧裔”,具有欧洲血统,像克里奥尔人(理论上具有纯粹欧洲血统但却出生于美洲之人)还具有纯粹的欧洲血统,但宗主国并不把他们视为与自己一样的欧洲人,甚至歧视他们——他们出生于殖民地,不可避免地带有殖民地印记,因此他们在行政体系中的上升是受限的;另一方面,土著居民又把他们视为统治阶层,两者之间带有敌意。】9.P53市场区——不管是“自然”—地理的,还是政治—行政的——是创造不出情感归属的。有谁会愿意为经济互助委员会或欧洲共同市场而死?10.世俗的朝圣P53:最重要的世俗的朝圣是“专制化的君主制国家”,以及后来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性帝国的兴起所创造出来的种种相异的旅程。【☞在统一国家中,官员是流动的,官员流动即是世俗的朝圣的体现。在流动中,官员经过与其出生和成长地不同的地区,接触不同风俗习惯的个人和群体,虽然两者之间在语言上未必相通,但他们可能会惊奇地发现:他们可以书写同样的文字,而且来自同一个王朝,这无疑有助于形成一种共同体意识。】11.P62:在完成这项特殊任务(指上文提到的“新的意识的构架”,即民族意识)的过程中,朝圣的欧裔海外移民官员和地方上的欧裔海外移民印刷业者,扮演了决定性的历史性角色。
【第五章旧语言,新模型,主要探讨了群众性的语言民族主义的兴起问题,这种类型民族主义的出现,明显受到“民族的印刷语言”和美洲模式——第一波民族主义的影响。所谓群众性的语言民族主义包括两个区别于南北美洲民族主义的要素:一是群众,二是语言。其中的群众不是泛指所有人,而是受众,即阅读阶级;语言不是神圣语言——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而是作为印刷行语言的方言。】12.阅读阶级数量较少P73:迟至1840年,即使在英国和法国——欧洲最进步的两个国家——也有几近半数人口是文盲(而在落后的俄罗斯则几乎有98%是文盲),文盲就会明白所谓的“阅读阶级”指的是拥有一些权力的人。【更具体而言,阅读阶级的成员,除了贵族和地主士绅、廷臣与教士等旧统治阶级外,还包括了平民出身的下级官吏、专业人士以及商业和工业资产阶级等新兴的中间阶层。】【☞汉代的统治阶层也可如此考虑:旧统治阶层主要是权贵——掌权者及其世袭者,新兴统治阶层则包括:进入仕途的士人、专业化官员——律学、历学、阴阳学等、商人等。不同阶层的沉浮透露出王朝政权结构的变动。】13.P74:从世界史的角度观之,资产阶级是最先在一个本质为想象的基础上建立内部连带的阶级。14.权力与方言的对应P75:在南北美洲,各个帝国的领地范围与其方言所通行的地域几乎完美地重合。……而欧洲内部的帝国王朝基本上都是多方言的。换言之,权力与印刷语言在地图上各自管辖着不同的领土。【☞话语和事件一旦出现,进入书写材料——载入简牍和帛书,就成为具有累积性的记忆。】15.P78:南北美洲的独立运动一旦成为印刷出版的主题,就变成了“概念”、“模式”,还有名副其实的“蓝图”了。在“现实”当中,玻利瓦尔对黑奴叛变的恐惧,与圣马丁以秘鲁人之名号召他的原住民这两件事之间是颇为扞格不入的。然而印刷出来的字句几乎立即就冲掉了前者的痕迹,以致人们纵使记起了这件事,也觉得那不过是无关紧要的反常现象罢了。
【第六章官方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主要探讨官方民族主义的兴起问题,包括三个次级问题:①什么是官方民族主义,②官方民族主义兴起的背景什么,③官方民族主义的不同表现形态。官方民族主义的兴起源自欧洲大陆统一的帝国与内在民族(或多语领土)之间的互不相容,因此统一帝国的统治着标榜王朝与民族之间的一致性,即从“民族的角度界定自我”(P93),并通过教育等途径促进统一。苏格兰、印度和日本官方民族主义的形成走过不同的道路,体现官方民族主义的不同表现形态。】16.官方民族主义兴起的背景P82:【欧洲大陆的王室及其家族成员统治着不同的国家,或者统治着不同语言的群体。于是在奥匈帝国的约瑟夫二世时产生了如下需求】“必须有一个能够连接其帝国每一部分的统一性语言”,“想要统一其帝国并建立帝国内部普遍性”。17.何谓官方民族主义:①P83:对这些“官方民族主义”最好的诠释是,将之理解为一种同时结合规划与保存王朝的权利,特别是它们对从中世纪开始累积起来的广大的多语领土的统治权的手段,或者,换个表达方式来说,是一种把民族那既短又紧的皮肤撑大到足以覆盖帝国庞大的身躯的手段。【☞汉朝统辖领土虽然是连续的,却是多民族、多语言的。如何让操着不同语言的民族认同汉朝,具体而言认同皇帝权威?】②P84:若想定位“官方民族主义”——即民族与王朝制帝国的刻意融合——最重要的是要记得它是在1820年以来蔓延欧洲的群众性民族主义之后,并且是由于对这些群众性民族运动的反动,而发展出来的。18.日本带有侵略性的帝国主义性格的成因P92:日本长期孤立的遗泽,以及官方民族主义模式的威力。
【第七章最后一波,以印尼和印度支那等为案例探讨了殖民地民族主义,这种类型的民族主义起源于对新式全球帝国主义的一个反应——范围太大的帝国不是一小群本国人所能统治的,其主体则是知识分子,尤其是双语知识阶层,而这又与宗主国在殖民地开展的教育密切相关。殖民地民族主义虽然主要出现在亚洲和非洲,也不排除个别欧洲国家,如瑞士。因此,不能试图把不同类型的民族主义与各大洲对应起来。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本章中至少两次使用“方言民族主义”(P127/131),一次使用“以方言为基础的民族主义”(P130)(群众性方言民族主义P145)区别于此前提到的语言民族主义。】19.P115:殖民地的学校体系在促成殖民地民族主义兴起中扮演了独特的角色。……P112知识分子阶层在殖民地民族主义的兴起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了。【☞殖民地学校→知识分子→殖民地民族主义。】20.朝圣之旅有不同的侧面P122:教育的朝圣之旅和行政的朝圣之旅。【☞20世纪前期的印度支那,高棉人和老挝人教育的朝圣之旅与越南人相同,是西贡和河内的法语学校,但他们行政的朝圣之旅的终点是金边和万象,而越南学生或许在法属殖民地的印度支那。】21.语言在民族想象中的作用:①P125:像某些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家那样把语言视为如旗帜、服装、民俗舞蹈之类的民族属性的表征是绝对错误的。关于语言,最重要之处在于它能够产生想象的共同体,能够建造事实上的特殊的连带。②P126:发明民族主义的是印刷的语言,而不是任何一个特定的语言本身。③P127:如今即使没有语言的共通性,民族还是可以被想象出来的。【如,P126多语的广播能够在文盲和有着不同母语的人口中召唤出想象的共同体。】【☞语言不是民族的属性,说不同语言的人口可以来自同一个民族,但语言的使用——如印刷语言有助于形成民族想象。随着收音机、电视、广播等传播技术的进步,语言在共同体想象中的地位进一步衰退。】④P191:任何想要通过语言来为民族赋予历史深度的尝试都会面临无法克服的障碍。……任何对语言血统的过度强调都正好会使绝对必须加以保留的“独立的记忆”有被模糊之虞。【因为欧裔海外移民接受的是欧洲的语言,而非美洲当地的语言。】
【第八章爱国主义与种族主义,主要分析民族想象能在人们心中激发依恋感和献身精神,就在于它的纯粹性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物质,并剥离了种族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前者看中的血统和教养等,与民族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22.民族何以带来奉献精神P138:对大多数来自任何一个阶级的一般而言,民族这个东西的整个重点正是在于它是不带有利害关系的。正因为这个理由,民族可以要求(成员的)牺牲。……为革命而死之所以被视为崇高的行为,也是因为人们感觉那是种本质上非常纯粹的事物。23.语言起源不会晚于人类起源P139:正因为Homo sapiens(智人)同时也是Homo dicens(说话的人),我们很难想象语言的起源会晚于人类本身的起源。【☞克利福德·格尔茨同样证明:文化的起源要先于人类的起源。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可如此思考。】24.种族主义不是源自民族主义P145:种族主义的梦想的根源事实上存在于阶级的意识形态,而不是民族的意识形态之中:特别是统治着对神命与“蓝色”或“白色”血统的主张,以及贵族对“教养”的主张。
【第九章历史的天使,该章很短。】
【第十章人口调查、地图、博物馆,主要探讨了殖民地政府如何借助这三种制度塑造有利于其自身的民族想象。人口调查能将自己的民族量化,激起人们对于共同体的意识;各个帝国在世界地图上会把其殖民的土地涂上不同的颜色,这给被殖民者提供了某种关于其共同体的想象;博物馆让人明白自己的历史,让其明了与谁拥有共同的祖先。】25.殖民地政府想象民族的三种制度:①P159:这三种制度是人口调查、地图和博物馆,这三者一起深刻地形塑了殖民地政府想象其领地的方式——在其统治下人类的性质、领地的地理、殖民地政府的家世的正当性。②P177-178:人口调查、地图和博物馆就如此相互关联地共同阐明了晚期殖民地政府思考其统治领地的方式。这种思考的“经线”是一个包括一切,而且可以被无限弹性地运用到任何在国家的真正控制下,或【178】者国家想要控制的事物的分类的框架:人民、地区、宗教、语言、物产、古迹……“纬线”则是可以被称为系列化的做法——也就是认为这个世界是由可复制的复数事物所组成的假设。
【第十一章记忆与遗忘,探讨构建民族的一种方式——记忆与遗忘,记忆共同拥有的有利于民族想象的事物,遗忘会造成隔阂的“断裂”,如同作者引用法国思想家厄内斯特·勒南(1823~1892)之言所表达的那样:“然而,民族的本质是每个人都会拥有许多共同的事物,而且同时每个人也都遗忘了许多事情……每一个法兰西公民都必须要已经遗忘圣巴托罗缪惨案,还有13世纪南方的屠杀事件。”】26.郑和远航的目的P185:这几次勇敢的冒险行动是奉永乐帝之命进行的,其目的在于将和东南亚以及更西部地域的外贸强制收归朝廷的垄断,以对抗民间中国商人的掠夺。27.民族传记通过倒叙进行P200:因为没有创始者,民族的传记就不能用福音书的方式,经由一长串的生殖与父子相承之链,“顺时间之流而下”地写作。唯一的替代方案是以“溯时间之流而上”的方式来为民族立传——上溯到北京人、爪哇猿人、亚瑟王,上溯到断断续续的考古学之灯所照射到的任何地方。
Ⅴ:旅行与交通:论《想象的共同体》的地理传记
【叙述了《想象的共同体》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出版情况,重点关注了出版社的规模、性质以及翻译者的身份,从叙述中可见该书首先在亚洲和北美等地出版,此后在欧洲,与其民族主义首先出现于美洲的主张暗合。】
Ⅵ:附录一 民族主义研究的新困惑,附录二 东南亚华人的认同悖论:以泰国为例
【此二篇为作者在清华大学演讲,系本书1983年初版、1991年增订第十、十一两章和《旅行与交通:论《想象的共同体》的地理传记》后,又一次增订。】
回应 2019-08-26 19:12:01 -
-
对 民族 的界定: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想象的:即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们大多数的同胞,和他们相遇,或者听说过他们。然而他们相互联结的意象却活在每一位成员的心中。 有限的:即使是最大的民族,他们的边界,纵然可变,也还有限。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把自己想象为等同于全人类。 拥有主权:民族梦想成为自由的,衡量这个自由的尺度与象征的就是...
2022-07-02 15:12:42
-
38.民族为什么会变得这么受欢迎呢?我们可以坚定地主张资本主义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39.作为商品的印刷品是孕育全新的同时性观念的关键。资本主义的逻辑因此意味着精英的拉丁文市场一旦饱和 ,由只懂单一语言的大众所代表的广大潜在市场就在招手了,这个时候,发生在全欧各地的资金短缺也让印刷商越来越想贩卖用方言写作的廉价本了。 39.资本主义的这种朝向方言化的革命性冲刺受到三个外部因素的进一步推动,其中两个因素直接导...
2022-06-26 20:51:11
38.民族为什么会变得这么受欢迎呢?我们可以坚定地主张资本主义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39.作为商品的印刷品是孕育全新的同时性观念的关键。资本主义的逻辑因此意味着精英的拉丁文市场一旦饱和 ,由只懂单一语言的大众所代表的广大潜在市场就在招手了,这个时候,发生在全欧各地的资金短缺也让印刷商越来越想贩卖用方言写作的廉价本了。 39.资本主义的这种朝向方言化的革命性冲刺受到三个外部因素的进一步推动,其中两个因素直接导致了民族意识的兴起。 39.第一个因素,也是最不重要的因素,是拉丁文自身的改变。 40.第二个因素,是其本身之成功同样受惠于印刷资本主义的宗教改革的影响。新教和印刷资本主义的结盟,通过廉价的普及版书籍,迅速地创造出为数众多的新的阅读群众——不仅只限于一般只懂得一点点、或完全不懂拉丁文的商人和妇女——并且同时对他们进行政治或宗教目的的动员。 41.第三个因素,被若干居于有利地位并有志成为专制君主的统治者用作行政集权工具的特定方言缓慢地,地理上分布不均地扩散。 43.这些印刷语言以三种不同的方式奠定了民族意识的基础。首先,并且是最重要的,它们在拉丁文之下,口语方言之上创造了统一的交流与传播的领域。各种方言,语言,原本可能难以或根本无法彼此交谈的人们,通过印刷字体和纸张的中介,变得能够相互理解了。在这个过程 中,他们逐渐感觉到那些在他们的特殊语言领域里数以十万计,甚至百万计的人的存在,而与此同时,他们也逐渐感觉到只有那些数以十万计或百万计的人们属于这个特殊的语言领域。 这些被印刷品所联结的“读者同胞们”,在其世俗的、特殊的和“可见之不可见”当中,形成了民族的想象的共同体的胚胎。 第二、印刷资本主义赋予了语言一种新的固定性,这种固定性在经过长时间之后,为语言塑造出对“主观的民族理念”而言是极为关键的古老形象。 印刷的书籍保有一种永恒的形态,几乎可以不拘时空地被无限复制。它不再受制于经济手抄本那种个人化和“不自觉地(把典籍)现代化”的习惯了。 第三、印刷资本主义创造了和旧的行政方言不同的权力语言。某些方言和印刷语言“比较接近”,而且决定了它们最终的形态。那些还能被吸收到正在出现的印刷语言中的比较不幸的表亲们,终因不能成功地(或是只能局部地)坚持属于它们自己的印刷语言形式而失势。 45.资本主义、印刷科技与人类语言宿命的多样性这三者的重合,使得一个新形式的想象的共同体成为可能,而自其基本形态观之,这种新的共同体实已为现代民族的登场预先搭好了舞台。 45.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尽管今天几乎所有自认的民族——与民族国家——都拥有“民族的印刷语言”,但是却有很多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并且,在其他的一些民族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在会话或书面上“使用”民族的语言。换言之,当代民族国家的具体形态与特定印刷语言所涵盖的确定范围绝不相符。 引自 第三章 民族意识的起源 回应 2022-06-26 20:51:11 -
10.虽然宗教信仰的退潮,人的受苦——有一部分乃因信仰而生——却并未随之消失。。。。这个时代所亟需的是,通过世俗的形式,重新将宿命转化为连续,将偶然转化为意义。很少有东西比民族这个概念更适于完成这个使命。 11.这些先于民族主义出现的文化体系,在日后既孕育了民族主义,同时也变成民族主义形成的背景。只有将民族主义和这些文化体系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理解民族主义。 12.所有伟大而具有古典传统的共同体,都借助某...
2022-06-25 11:38:22
10.虽然宗教信仰的退潮,人的受苦——有一部分乃因信仰而生——却并未随之消失。。。。这个时代所亟需的是,通过世俗的形式,重新将宿命转化为连续,将偶然转化为意义。很少有东西比民族这个概念更适于完成这个使命。 11.这些先于民族主义出现的文化体系,在日后既孕育了民族主义,同时也变成民族主义形成的背景。只有将民族主义和这些文化体系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理解民族主义。 12.所有伟大而具有古典传统的共同体,都借助某种和超越尘世的权力秩序相联结的神圣语言为中介,把自己设想为位居宇宙的中心。 12.最关键的差别在于,较古老的共同体对他们语言的独特的神圣性深具信心,而这种自信则塑造了他们关于认定共同体成员的一些看法。 32.我主张在历史上直到三个根本的、都非常古老的文化概念丧失了对人的心灵如公理般的控制力之后,并且唯有在这个情况发生的地方,想象民族的可能性才终于出现。 32.这三个概念中的第一概念,认为特定的手抄本(经典)语言之所以提供了通往本体论真理的特权途径,恰恰因为它本身就是那个真理的一部分。正是这个概念孕育了基督教世界、伊斯兰教世界和其他跨越各大洲的信仰集团。 32.第二个概念则相信社会是自然而然地在高的中心——和其他人类隔绝,并依某种宇宙论的(神意的)律则施行统治的君王——的四周与下方组织起来的。人的效忠必然是层级而向心的,因为统治者和神圣经典一样,既是通往存有之路,同时也内在于存有之中。 32.第三个概念是时间性概念,在这个概念中,宇宙论与历史无法区分,而世界和人类的起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合在一起,这些观念遂将人类的生命深植于事物枉然的性质之中,对存有的日常宿命性(最重要的是死亡、损失和奴役)赋予某种意义,并且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提供从这些宿命中获得救赎之道。 引自 第二章 文化根源 回应 2022-06-25 11:38:22 -
2.二战后发生的每一次成功的革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等,都是用民族来自我界定的,通过这样的做法,这些革命扎实地植根于一个从革命前的过去继承而来的领导和社会空间之中。 2.苏联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却有一个少见的共同特性,就是拒绝用民族来为国家命名。 3.事实摆在眼前:长久以来被预言将要到来的“民族主义时代的终结”,根本还遥遥无期。事实上,民族属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生活中最具普遍合法性的价值...
2022-06-25 11:17:48
2.二战后发生的每一次成功的革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等,都是用民族来自我界定的,通过这样的做法,这些革命扎实地植根于一个从革命前的过去继承而来的领导和社会空间之中。 2.苏联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却有一个少见的共同特性,就是拒绝用民族来为国家命名。 3.事实摆在眼前:长久以来被预言将要到来的“民族主义时代的终结”,根本还遥遥无期。事实上,民族属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生活中最具普遍合法性的价值。 5.和大多数其他的主义不同的是,民族主义从未产生它自己的伟大思想家,这种“空洞性”很容易让具有世界主义精神和能够使用多种语言的知识分子对民族主义产生某种轻视态度。 6.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6.民族是想象的,因为即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们大多数的同胞,和他们相遇、或者甚至听说过他们,然而,他们相互联结的意象却活在每一位成员的心中。 6.民族被想象为有限的,因为即使是最大的民族,就算他们或许涵盖了十亿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边界,纵然是可变的,也还是有限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把自己想象为等同于全人类。 7.民族被想象为拥有主权,这是因为民族本来就是为了应对宗教、压迫而产生的,是梦想自由的,而衡量这个自由的尺度与象征的就是主权国家。 7.民族被想象为一个共同体,因为尽管在每个民族内部可能存在普遍的不平等与剥削,民族总是被设想为一种深刻的,平等的同志爱,正是这种友爱在过去两个世纪中,驱使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甘愿为民族——这个有限的想象——去屠杀或从容赴死。 引自 第一章 导论 回应 2022-06-25 11:17:48
论坛 · · · · · ·
求教,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印刷资本主义? | 来自lucy.A.phoenix | 2 回应 | 2022-06-26 15:49:53 |
谈各国译本的那一章未提及中文版,是删掉了还是作... | 来自Mnemosyne | 2 回应 | 2021-12-21 13:55:03 |
这版删了多少? | 来自柱子 | 1 回应 | 2021-12-21 13:48:15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每满100-5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5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8.8分 7200人读过
-
Verso (2006)9.1分 516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8.7分 869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8.7分 52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想象的共同体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武当派掌门 2020-03-23 21:40:34
本身是好书,现代民族主义美洲起源说和印刷资本主义推动说现在都深入人心。但是本人对翻译和编辑太不满意了。吴叡人的翻译据说是广为流传的范本,但居然出现“印第安”和“印度”分不清的情况(二者英语都是Indian,但作者提到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果阿时译者将当地居民翻译成了“印第安人”)。另外大陆的编辑没有认真针对大陆的习惯修改用语,虽然将台湾用的“寮国”换成大陆官方称呼“老挝”,但有一处柬埔寨前国王西哈努... 本身是好书,现代民族主义美洲起源说和印刷资本主义推动说现在都深入人心。但是本人对翻译和编辑太不满意了。吴叡人的翻译据说是广为流传的范本,但居然出现“印第安”和“印度”分不清的情况(二者英语都是Indian,但作者提到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果阿时译者将当地居民翻译成了“印第安人”)。另外大陆的编辑没有认真针对大陆的习惯修改用语,虽然将台湾用的“寮国”换成大陆官方称呼“老挝”,但有一处柬埔寨前国王西哈努克的名字居然维持了台湾“施诺汉”的译法,让人摸不着头脑。 (展开)
4 有用 莫奈之家 2018-02-08 16:41:46
没有觉得这个译本有多好,可能是原作英文书写的缘故,长句,长短句夹杂翻译腔有浓重。Amazing!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和佩里·安德森是两兄弟,总之,两兄弟的风格就是超宏观书写的瑰丽风习作。加之本人世界主义的出身和颠沛流离的生活经验,一定程度给予了“臆想”经典之作的说服力。“民族主义先于民族产生,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尽管如此,仍需借助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技术中介印刷术的推波助澜作用。如何论证这一“想象”... 没有觉得这个译本有多好,可能是原作英文书写的缘故,长句,长短句夹杂翻译腔有浓重。Amazing!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和佩里·安德森是两兄弟,总之,两兄弟的风格就是超宏观书写的瑰丽风习作。加之本人世界主义的出身和颠沛流离的生活经验,一定程度给予了“臆想”经典之作的说服力。“民族主义先于民族产生,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尽管如此,仍需借助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技术中介印刷术的推波助澜作用。如何论证这一“想象”或曰“人为的创造”,但又不是官方意识形态操纵的幻影和激情?作者必须对两者做出区分,如今,区分两者如何可能,确有必要?局外人的视角和过量的倾注同情,作者矗立骚乱街头,“你不要害怕,跟你无关”,或者适合大器晚成的安德森另一职业可能是战地记着?众多的港校和西方大学,社科楼一定不会缺少南亚-东南亚研究中心 (展开)
23 有用 饭米米 2019-03-04 03:51:01
译者是上世纪台湾人,部分长句翻译得非常拗口
141 有用 jerrylin 2016-11-17 08:23:29
建构但并不虚幻。此版比之前大陆版多了些内容,但肯定还是有所取舍的,如安德森在末章评价了几乎全世界的译本唯独未评价大陆版,不可思议。(后补:当几年后知道此版中译者的主张及言行后,不得不提醒诸位,无论是对安德森还是吴叡人,我们都需要更多了解后再做出评论;只要理据充分,今日之我可以推翻昨日之我。)
16 有用 Berlinka 2020-04-05 13:07:10
重读减一星。不是安德森的思维方式迂回曲折离奇,就是译者的思维方式清奇。。例如,“对布罗代尔而言,这是让他把数以百万计无名的他一点都不关心他们国籍的人的缓慢变化的生活状况画成图表的无数的、没有名字的事件”!就是这样的行文风格,加上数以百计的破折号(完全破坏思维的流畅运行),以及草率粗疏的文学片段样本……民族主义研究如果是这样的研究方式,难怪不断被误解。
0 有用 berger 2022-07-03 13:18:20
模因优越论
0 有用 春日亲王 2022-07-03 12:47:59
泛泛而谈的一本书,内容粗略,不过总体流畅,对捋清民族主义的流布有一定作用。缺陷也是有的,作者对民族发明的材料论述不是很多,因为民族是不能凭空发明的,只能以既有的族群为材料发明。此外对民族发明的扩散路径说的不是很清楚。最后我怀疑中文版有删节,但是我没精力读原版了,所以就这样吧。 民族发明的那一天就是族群开始灭亡的那一天,资本主义一方面创造大量民族,一方面又用实际行动取缔民族。我们的未来,只能接受上主... 泛泛而谈的一本书,内容粗略,不过总体流畅,对捋清民族主义的流布有一定作用。缺陷也是有的,作者对民族发明的材料论述不是很多,因为民族是不能凭空发明的,只能以既有的族群为材料发明。此外对民族发明的扩散路径说的不是很清楚。最后我怀疑中文版有删节,但是我没精力读原版了,所以就这样吧。 民族发明的那一天就是族群开始灭亡的那一天,资本主义一方面创造大量民族,一方面又用实际行动取缔民族。我们的未来,只能接受上主的公正审判。 P.S.书里引的马来语没有翻译,恶评! @2019-04-14 20:36:21 (展开)
0 有用 0 2022-07-02 22:27:16
我会觉得这本与《民族与民族主义》是同一量级的。因此,再一次,我被海量的史学知识碾压了…
0 有用 小猪会空翻 2022-06-30 18:03:08
水平有限,中间几章实在觉得有点晦涩,没怎么读懂。导读写得特别好,试图在犬儒与狂热之外寻找认同之路的理性。
0 有用 Autumn 2022-06-30 00:11:15
记个概念就行,论述过程有点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