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 约翰·杜翰姆·彼得斯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副标题: 传播的观念史
原作名: SPEAKING INTO THE AIR:A History of the Idea of Communication
译者: 邓建国
出版年: 2017-1-1
页数: 410
定价: 68
装帧: 平装
丛书: 大学译丛
ISBN: 9787532772797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副标题: 传播的观念史
原作名: SPEAKING INTO THE AIR:A History of the Idea of Communication
译者: 邓建国
出版年: 2017-1-1
页数: 410
定价: 68
装帧: 平装
丛书: 大学译丛
ISBN: 9787532772797
内容简介 · · · · · ·
在当今社会,传播扮演着至关重要而又独一无二的角色。
《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一书,以广泛的跨学科的人文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传播的观念史,它不仅阐述了传播观念的历史沿革,而且旁征博引,论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化乃至法学与技术史领域,将传播的视域追溯至西方思想中那些最根本的问题。即体现了传播学研究的人文取向,也以一种通俗大众的表达方式激发了公众对传播学的兴趣。
《对空言说》为突破美国实证主义传播学研究传统提供了可行的路径,也因此成为传播思想史的奠基之作。该书在2000年荣膺美国传播学会奖,这是美国传播学界的最高奖项,并在传播学界乃至公众之间激发起广泛的对话。
对空言说的创作者
· · · · · ·
-
彼得斯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约翰•杜翰姆•彼得斯 John Durham Peters
美国当代著名的媒介史家、传播理论家和传播哲学家,艾奥瓦大学克雷格•贝尔德讲席教授、国际传播学会(ICA)会员。先后获美国人文基金会、富布赖特基金以及利华修姆信托基金的研究资助。《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是其最著名的作品。彼得斯的其他作品还有:《奇云:元素媒介的哲学》、《取悦深渊:自由言说与自由传统》等。
目录 · · · · · ·
序论:交流之难题001
一、“交流”的历史性004
二、“交流”的多义性009
三、 20世纪20年代: 传播学的论争015
四、 二战以来“交流”的技术性话语和治疗性话语034
第一章两种交流观:对话与撒播048
· · · · · · (更多)
一、“交流”的历史性004
二、“交流”的多义性009
三、 20世纪20年代: 传播学的论争015
四、 二战以来“交流”的技术性话语和治疗性话语034
第一章两种交流观:对话与撒播048
· · · · · · (更多)
序论:交流之难题001
一、“交流”的历史性004
二、“交流”的多义性009
三、 20世纪20年代: 传播学的论争015
四、 二战以来“交流”的技术性话语和治疗性话语034
第一章两种交流观:对话与撒播048
一、 《斐德罗篇》中的对话和爱欲052
二、 对观福音中的撒播074
第二章错谬之缘起:奥古斯丁、洛克和招魂术090
一、“交流”观念的基督教根源094
二、 洛克:“交流”之意义从物质到精神的转变112
三、“心灵融合”交流观之社会影响: 19世纪的催眠术和招魂术129
第三章一个更强有力的精神视野:黑格尔、马克思和克尔恺郭尔161
一、 黑格尔的交流观:“承认”161
二、 作为媒介的货币: 马克思vs.洛克175
三、 克尔恺郭尔的交流观:“匿名”187
第四章生者的幻象及与死者的对话200
一、 记录性媒介vs.传输性媒介201
二、 诠释学: 一种与死者的交流方式215
三、 死信: 无法发出的讯息241
第五章去追求真正的联系,抑或去跨越鸿沟?258
一、 唯心主义: 人与人之间的森严壁垒263
二、 是欺骗还是接触?詹姆斯论灵异研究275
三、 伸出手去触摸人: 电话的奇异之处283
四、 广播: 作为撒播vs.作为对话298
第六章机器、动物与外星人:各种不可交流性327
一、 图灵测试与肉体/爱欲的不可超越性335
二、 动物及人类对非人生灵的共情348
三、 人类与外星人的交流354
结语:用手挤呀376
一、 交流注定充满沟壑377
二、 接收者拥有的特权379
三、 交流的阴暗面382
四、 触觉与时间的不可化约性385
附录:妙语摘抄389
致谢403
译后记405
· · · · · · (收起)
一、“交流”的历史性004
二、“交流”的多义性009
三、 20世纪20年代: 传播学的论争015
四、 二战以来“交流”的技术性话语和治疗性话语034
第一章两种交流观:对话与撒播048
一、 《斐德罗篇》中的对话和爱欲052
二、 对观福音中的撒播074
第二章错谬之缘起:奥古斯丁、洛克和招魂术090
一、“交流”观念的基督教根源094
二、 洛克:“交流”之意义从物质到精神的转变112
三、“心灵融合”交流观之社会影响: 19世纪的催眠术和招魂术129
第三章一个更强有力的精神视野:黑格尔、马克思和克尔恺郭尔161
一、 黑格尔的交流观:“承认”161
二、 作为媒介的货币: 马克思vs.洛克175
三、 克尔恺郭尔的交流观:“匿名”187
第四章生者的幻象及与死者的对话200
一、 记录性媒介vs.传输性媒介201
二、 诠释学: 一种与死者的交流方式215
三、 死信: 无法发出的讯息241
第五章去追求真正的联系,抑或去跨越鸿沟?258
一、 唯心主义: 人与人之间的森严壁垒263
二、 是欺骗还是接触?詹姆斯论灵异研究275
三、 伸出手去触摸人: 电话的奇异之处283
四、 广播: 作为撒播vs.作为对话298
第六章机器、动物与外星人:各种不可交流性327
一、 图灵测试与肉体/爱欲的不可超越性335
二、 动物及人类对非人生灵的共情348
三、 人类与外星人的交流354
结语:用手挤呀376
一、 交流注定充满沟壑377
二、 接收者拥有的特权379
三、 交流的阴暗面382
四、 触觉与时间的不可化约性385
附录:妙语摘抄389
致谢403
译后记405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大学译丛(共74册),
这套丛书还有
《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自己的上帝》《希望的理由》《卡桑德拉的女儿》《俄罗斯文化史》
等
。
喜欢读"对空言说"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对空言说"的人也喜欢 · · · · · ·
对空言说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4 条 )
不要说话,屁事儿没有(假的)——读书笔记作业的ctrl c+v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PS:虽然难读,但真的是一本很治愈的书。 现代人越来越不爱说话了。 随着交流的渠道越来越多,人们从畅所欲言到不发一言的变化,在所有人毫无察觉的时候发生着。网络的匿名性释放了更大的戾气,多一次据理力争,多一回元气大伤;没有“已读”回执的聊天软件,让得不到回复的信... (展开)> 更多书评 94篇
论坛 · · · · · ·
跟原文比有删减吗? | 来自书藏旧梦 | 2021-11-04 13:33:58 | |
对比何道宽的翻译,看过的来谈谈新版翻译的如何? | 来自Cory | 3 回应 | 2021-02-27 14:16:06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8.8分 70人读过
-
华夏出版社 (2003)8.7分 1238人读过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暂无评分 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学新闻传播最好能读读这些 (海鹰)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张怒)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对空言说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勺九 2017-08-20 17:40:17
传播哲学奠基作,对传播思想的本体论研究。彼得斯把传播思想史的源头推进到古希腊哲学。两种交流方式:对话,撒播。苏格拉底柏拉图是对话先驱;基督教对观福音是撒播式交流示范。超越首属群体人际传播局限,不求回报的博爱的撒播式交流有助于社会进步。交流失败较之异想天开的共情梦想更有现实意义。
8 有用 gawe 2019-01-15 10:43:38
实用主义哲学的传播观,很推崇威廉·詹姆斯等哲学家,认为交流的问题与其说是个心灵的问题,不如说是效果与对他者关爱的问题。带着一股挺浓的宗教意味。2000年左右的书,观念前卫,探讨了与动物、人工智能及同外星人的交流历史。此中译版跟第一版简直像两本书。在社交媒介泛滥时代再读这本书,有种解毒剂之感。
15 有用 绿豆粥 2018-03-19 19:38:14
不看个把影评都不会看电影,不度娘个一打书评都觉得会被坑,没有大数据支持几颗星星压根都不知道啥叫理性。当我们坠入云端的时候,发现此处并没有蓝天为伴,只有无穷无尽的0和1。我们不再为乐趣去电影院,我们不在为求知而博览群书,我们也不在乎是非曲直。因为无所不知的网络已经把地球人打包成罐头,用一模一样的信息来回散播,以保证每个罐头在抛撒出去的时候传播到宇宙,因为交流在这里的意义,是指人的关系存在和发展的机制... 不看个把影评都不会看电影,不度娘个一打书评都觉得会被坑,没有大数据支持几颗星星压根都不知道啥叫理性。当我们坠入云端的时候,发现此处并没有蓝天为伴,只有无穷无尽的0和1。我们不再为乐趣去电影院,我们不在为求知而博览群书,我们也不在乎是非曲直。因为无所不知的网络已经把地球人打包成罐头,用一模一样的信息来回散播,以保证每个罐头在抛撒出去的时候传播到宇宙,因为交流在这里的意义,是指人的关系存在和发展的机制——包括全部的心灵符号,再加上在空间传递并在时间上保存这些符号的手段。包括面部表情、态度和体姿、语调、语词、文字、印刷、铁路、电报、电话,还包括最新征服空间和时间的任何东西。 (展开)
3 有用 ly的读享生活 2020-03-31 19:02:46
学院派研究范式。前互联网时代的“交流”,有些仍然深刻地存在于现在,有些已经退隐到了幕布的深处。
3 有用 空羽 2018-06-08 21:55:02
“…我们直接面对的是我们的有限性,它既神圣又悲哀。”戊戌年影响最大的TOP3(观五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