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晚近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时段,包含着多重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不仅具有历史的意义,更因其与现实密切关联,而引起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代史研究一向是中国史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自1930年代初期中国学者明确提出“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及开展相关研究,至今已近百年,其间有关研究成果数量丰硕,涉及的主题包括了中国近代史的方方面面,成绩斐然。1980年代以来,随着大量过去深藏不露的档案文献的开放,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及学术潮流的衍变,随着学术交流的广泛进行和研究的深入及认知的变化,海内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亦在不断发展、深化、创新,成果迭出。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尤其是促进海峡两岸学者对中国近代史的共同研究,2010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发起“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研究计划,约请大...
晚近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时段,包含着多重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不仅具有历史的意义,更因其与现实密切关联,而引起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代史研究一向是中国史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自1930年代初期中国学者明确提出“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及开展相关研究,至今已近百年,其间有关研究成果数量丰硕,涉及的主题包括了中国近代史的方方面面,成绩斐然。1980年代以来,随着大量过去深藏不露的档案文献的开放,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及学术潮流的衍变,随着学术交流的广泛进行和研究的深入及认知的变化,海内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亦在不断发展、深化、创新,成果迭出。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尤其是促进海峡两岸学者对中国近代史的共同研究,2010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发起“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研究计划,约请大陆及海峡对岸的台湾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同仁共同参与,并得到他们的积极回应。其后,该项计划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其研究宗旨为:
1、以专题研究的框架,展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尤其着重展现198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在史料运用、研究方法、个案解读、历史诠释等方面的新进展与新趋向,注重其学术性与前沿性。
2、面向学界同行,具有国际视野,体现全球化时代学术研究的新特点。同时,亦考虑到大学本科以上学生及社会大众读者的学习需要和阅读兴趣,力求有更广大的读者面。
3、在注重学界过往比较重视的政治、经济、外交史研究的同时,也注重体现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新视角与新趋向,在思想、文化、社会史研究等方面,亦有充分的写作与讨论空间。
4、各章节以专题和专论为中心,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感而发,内容详略得当,文字通畅可读,书后附参考文献和人名索引。
考虑到学术研究的百家争鸣特性,以及本研究计划的参加者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机构,具有或同或异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历,我们不要求以同一视角和话语系统从事研究与写作,而是充分尊重作者个人的研究兴趣、学术见解与表述方式,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在自由讨论切磋的基础上,以客观真实、实事求是为本,既凸显学术共识,又保留表述差异,最终形成在中国近代史各个不同论述主题之下的异彩纷呈的学术研究精品。
参加本研究计划的学者共有57位,其中大陆学者34位、台湾学者21位、香港学者2位,每位学者就其所擅长之研究主题各撰写一章。北京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研究员统筹主持研究计划,台北近代史研究所时任所长黄克武研究员在联络台湾学者参与研究并提出撰写意见方面贡献良多。王建朗、黄克武研究员慨允共同主编本书并为序。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完成出版,是两岸学者合作共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良好开端,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未来两岸合作研究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我们期待两岸学者有更多的合作,在全球化的时代,建立我们对中国历史的主体性诠释,留下我们这一代学者的学术印迹!
作者简介 · · · · · ·
王建朗,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主任,兼任中国史学会秘书长。专业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外关系史。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复兴枢纽》、《抗战初期的远东国际关系》、《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中华民国史·外交志》、《中国近代通史》第9卷《抗日战争》等,自1985-2012年以来,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二战爆发前国民政府外交综论》、《新中国成立初年英国关于中国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政策演变》、《衰落期的炮舰与外交——“紫石英”号事件中一些问题的再探讨》分获中国社科院第三、四、五届优秀成果奖。
黄克武,台湾中生代中国思想研究的代表人物,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牛津大学东方系硕士,斯坦福大学历史系博士。...
王建朗,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主任,兼任中国史学会秘书长。专业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外关系史。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复兴枢纽》、《抗战初期的远东国际关系》、《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中华民国史·外交志》、《中国近代通史》第9卷《抗日战争》等,自1985-2012年以来,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二战爆发前国民政府外交综论》、《新中国成立初年英国关于中国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政策演变》、《衰落期的炮舰与外交——“紫石英”号事件中一些问题的再探讨》分获中国社科院第三、四、五届优秀成果奖。
黄克武,台湾中生代中国思想研究的代表人物,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牛津大学东方系硕士,斯坦福大学历史系博士。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论文几十篇,并编有多种专题性的学术论文集。著作有《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密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等。
目录 · · · · · ·
第1章 辛亥革命:“低烈度”与大业绩(廖大伟)
第2章 北洋政治的“乱”与“治”(杨天宏)
第3章 北洋外交的成败(唐启华)
第4章 训政框架下的国民政府(刘维开)
第5章 国民党的派系与内争(金以林)
· · · · · · (更多)
第1章 辛亥革命:“低烈度”与大业绩(廖大伟)
第2章 北洋政治的“乱”与“治”(杨天宏)
第3章 北洋外交的成败(唐启华)
第4章 训政框架下的国民政府(刘维开)
第5章 国民党的派系与内争(金以林)
第6章 国民革命军的制度与战力(张瑞德)
第7章 革命的底层动员:中共早期农民运动的动员·参与机制(王奇生)
第8章 中国苏维埃革命的源流(黄道炫)
第9章 国共分合的背景、经过与原因(杨奎松)
第10章 战前蒋介石与中共、日本之间的三角关系(黄自进)
第11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步平)
第12章 战时外交:从苦撑待变到大国擘画(王建朗)
第13章 汪精卫政权登场与落幕(邵铭煌)
第14章 国民党统治的衰颓(汪朝光)
第15章 国民党大陆统治的瓦解及其退台(林桶法)
民国卷下
第16章 善后大借款析论:民国财政的奠基与民族主义的激荡(林美莉)
第17章 从银元到法币:民国币制演进(卓遵宏)
第18章 近代中国银行业的变迁:以官商互动为中心(吴景平)
第19章 阶级和职业:1930—1940年代上海银行界的政治和经济动态(李培德)
第20章 官僚资本与“官办商行”(郑会欣)
第21章 南京政府十年中美经济关系的考察(吴翎君)
第22章 党国体制肇建与商民运动之兴衰(冯筱才)
第23章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郑大华)
第24章 寻找富强之路: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观察(陈进金)
第25章 由“学战”到“思想战”:民国时期的思想与学术(章清)
第26章 信仰与社会:民国时期的宗教变动(陶飞亚)
第27章 现代性与民国城市日常生活(忻平)
第28章 民国时期的边海疆交涉(陈谦平)
第29章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双重奏——以云南为例(杨维真)
第30章 祖国去来:日本统治与光复初期台湾人的两岸往来(谢国兴、林欣宜)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对于一个真正的革命家来说,最大的危险,甚至也许是唯一的危险,就是夸大革命性,忘记适当地和有成效地运用革命方法的限度和条件。真正的革命家如果开始用大写字母开头写‘革命’二字,把‘革命’奉为几乎是神圣的东西,丧失理智,不能最冷静最清醒地考虑、权衡和检查一下究竟应该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什么场合采取革命行动,应该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什么场合转而采取改良主义的行动,那他们就最容易为此而碰得头破血流。真正的革命家,如果失去清醒的头脑,一心设想什么‘伟大的、胜利的、 世界性的’革命,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而且应该用革命方式来解决种种任务,那他们就会毁灭,而且一定会遭到毁灭(不是指他们事业的表面的失败,而是指内部的破产)。”(列宁,1921)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1章 辛亥革命:“低烈度”与大业绩(廖大伟) -
“革命之所以很少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知识分子与农民难以并行……形成革命联盟的障碍来自于这两个集团在背景、观点和目标上的差异。一方是城市的、中产或中上层阶级的、受过教育的、西方化和都市化的知识分子,另一方是乡村的、落后的、不识字的、文化上属传统型的、地方性的农民。双方之间存在的社会鸿沟、其差距之大不亚于人们都能够想象的任何两个社会集团之间所存在的距离。他们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是一个极大的问题。”(Huntington,1968)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7章 革命的底层动员:中共早期农民运动的动员·参与机制(王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下)"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下)"的人也喜欢 · · · · · ·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下)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 更多书评 6篇
-
吴端 (El Psy Congroo)
“对于一个真正的革命家来说,最大的危险,甚至也许是唯一的危险,就是夸大革命性,忘记适当地和有成效地运用革命方法的限度和条件。真正的革命家如果开始用大写字母开头写‘革命’二字,把‘革命’奉为几乎是神圣的东西,丧失理智,不能最冷静最清醒地考虑、权衡和检查一下究竟应该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什么场合采取革命行动,应该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什么场合转而采取改良主义的行动,那他们就最容易为此而碰得头破血流...2020-03-24 20:02:10 1人喜欢
“对于一个真正的革命家来说,最大的危险,甚至也许是唯一的危险,就是夸大革命性,忘记适当地和有成效地运用革命方法的限度和条件。真正的革命家如果开始用大写字母开头写‘革命’二字,把‘革命’奉为几乎是神圣的东西,丧失理智,不能最冷静最清醒地考虑、权衡和检查一下究竟应该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什么场合采取革命行动,应该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什么场合转而采取改良主义的行动,那他们就最容易为此而碰得头破血流。真正的革命家,如果失去清醒的头脑,一心设想什么‘伟大的、胜利的、 世界性的’革命,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而且应该用革命方式来解决种种任务,那他们就会毁灭,而且一定会遭到毁灭(不是指他们事业的表面的失败,而是指内部的破产)。”(列宁,1921) 引自 第1章 辛亥革命:“低烈度”与大业绩(廖大伟) “革命之所以很少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知识分子与农民难以并行……形成革命联盟的障碍来自于这两个集团在背景、观点和目标上的差异。一方是城市的、中产或中上层阶级的、受过教育的、西方化和都市化的知识分子,另一方是乡村的、落后的、不识字的、文化上属传统型的、地方性的农民。双方之间存在的社会鸿沟、其差距之大不亚于人们都能够想象的任何两个社会集团之间所存在的距离。他们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是一个极大的问题。”(Huntington,1968) 引自 第7章 革命的底层动员:中共早期农民运动的动员·参与机制(王奇生) 革命派与反革命派,势不两立,不是革命派推翻反革命派,便是反革命派推翻革命派。这是事实与历史的证明,绝无否认之余地。如果革命派与反革命派调和、妥协,便是革命派向反革命派投降,革命二字便会不荣誉的宣布死刑。因为革命字典中只有“争斗”、“彻底”等字眼,绝对找不出“调和”、“妥协”等坏名词。基于上述理论,是革命派打倒反革命派,为革命过程中一种必然的手段。“我不打倒敌人,敌人必打倒我”,“对反革命派姑息,便是对革命残忍”。革命的手段,原来是如此的(国民党湖南省党部,1927)。 引自 第7章 革命的底层动员:中共早期农民运动的动员·参与机制(王奇生) 群众运动的兴衰,与政治环境密切相关。在适宜的政治环境下,群众运动很容易号召起来。同样,多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也经不起政治、武力的推折。这几乎是所有群众运动的一个基本特性。1927年以后中共的群众运动,是在其直接控制下的苏区和抗日根据地进行,最大的间题其实不是动员不足,而是动员过度。无论是局部地盘,还是全国性政权,以革命党兼执政党的力量发动群众运动,群众或为政治参与激情所吸引,或为“奉旨革命”的利益所诱惑,或为政治环境的压力所驱使,很容易形成“过度动员”的局面(王奇生,2016)。 引自 第7章 革命的底层动员:中共早期农民运动的动员·参与机制(王奇生) References
国民党湖南省党部. (1927, April). 国民党湖南省党部铲除反革命派宣言. In 中国革命博物馆, & 湖南省博物馆 eds. (1988, October). 湖南农民运动资料选编. 人民出版社.
Huntington, Samuel P. (1968).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In 王冠华 eds. (1988).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P276-277). 三联书店.
列宁. (1921, Nov. 5). 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 列宁选集, 第4卷 (P575-576).
王奇生. (2016). 革命的底层动员:中共早期农民运动的动员·参与机制.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P264).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回应 2020-03-24 20:02:10 -
第六章国民革命军的制度与战力 一 黄埔建军 二 军队政治工作 三 最高统帅 四 高级军官 五 中下级军官… 六 士兵 七 情报 八 部队训练 九 武器装备与后勤补给 国民党军队详细写了一整章,但是相对于的中共军队的对比很少,学者是没找到资料吗?
2020-08-21 21:15:34
-
陈小憨˙Ꙫ˙ (平和有光)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列强势力在中国影响最大,同时是中国民族意识勃发的阶段。当时全球国际政治及东亚夕外交格局都发生重大变化,欧战前帝国主义外交受到美国参战之威尔逊主义及俄国革命提出之列宁主义的严厉批判,也受到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主义的挑战,这些外交潮流在中国互相激荡。欧战后新的国际秩序形成,国际联盟与共产国际相继建立,东亚国际局势也由英日同盟主导到日本企企图独霸,再转变到英美合作压制日本以及苏联倡导...2017-02-14 15:38:54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列强势力在中国影响最大,同时是中国民族意识勃发的阶段。当时全球国际政治及东亚夕外交格局都发生重大变化,欧战前帝国主义外交受到美国参战之威尔逊主义及俄国革命提出之列宁主义的严厉批判,也受到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主义的挑战,这些外交潮流在中国互相激荡。欧战后新的国际秩序形成,国际联盟与共产国际相继建立,东亚国际局势也由英日同盟主导到日本企企图独霸,再转变到英美合作压制日本以及苏联倡导反帝,变化既大又急,中外关系复杂。中国国内则有北洋外交、广州外交与地方夕外交的错综互动;外交官群体中留日及同文馆出身者逐渐淡出,英美留学生站到台前,崛起一批优秀的外交人才。当时的中国外交既有重要的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参与,有频繁的多边及双边国际交涉,也有国内中央与地方的互动 而外交事政发展更是息息相关,致使北洋外交丰富而多元。
回应 2017-02-14 15:38:54 -
陈小憨˙Ꙫ˙ (平和有光)
1912—1918年北京政府的订约、修约努力,可称为北洋修约的萌芽期,或可称之为新旧交替之过渡期。虽有其因国力不足的先天限制,有时无法强力贯彻宗旨,不免迁就,但已表现出当时夕外交部对新订各约,努力朝平等互惠的大方向努力,不愿再失权利;尤其参加欧战,更是一大契机,为废止旧约特权、收回已失国权开创了可贵的先例。 对原有约国,中国则借参战废止了德奥在华条约特权,打破了列强在华之联合控制。对德奥宣战,废止中德、...2017-02-14 15:39:05
1912—1918年北京政府的订约、修约努力,可称为北洋修约的萌芽期,或可称之为新旧交替之过渡期。虽有其因国力不足的先天限制,有时无法强力贯彻宗旨,不免迁就,但已表现出当时夕外交部对新订各约,努力朝平等互惠的大方向努力,不愿再失权利;尤其参加欧战,更是一大契机,为废止旧约特权、收回已失国权开创了可贵的先例。 对原有约国,中国则借参战废止了德奥在华条约特权,打破了列强在华之联合控制。对德奥宣战,废止中德、中奥条约,是中国外交史上创举,收回了德奥享有的租界、领事裁判权及协定关税等不平等特权。 《中德协约》不仅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新乡约,而且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对外以战胜国身份取得战事赔偿,在中国外交史上有其重大意义。
回应 2017-02-14 15:39:05 -
陈小憨˙Ꙫ˙ (平和有光)
国民党的派系与内争,大致可以抗战爆发前后分为两个阶段、三种类型第一阶段,抗战爆发前。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国民党内各派政治势力常以孙中山继承者自居,争夺“党权”。 最终,蒋介石依靠“军权”,打败或重新平衡了党内各反对势力,并确立起自己在党内“最高领袖”的地位。第二种类型,则是蒋介石与地方实力派之间的纠葛。由于地方实力派在一波又一波的反蒋抗争中并不能团结一致,而是各有打算 彼此猜疑,为蒋介石分化...2017-02-14 15:39:37
国民党的派系与内争,大致可以抗战爆发前后分为两个阶段、三种类型第一阶段,抗战爆发前。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国民党内各派政治势力常以孙中山继承者自居,争夺“党权”。 最终,蒋介石依靠“军权”,打败或重新平衡了党内各反对势力,并确立起自己在党内“最高领袖”的地位。第二种类型,则是蒋介石与地方实力派之间的纠葛。由于地方实力派在一波又一波的反蒋抗争中并不能团结一致,而是各有打算 彼此猜疑,为蒋介石分化收买、各个击破提供了机会。 第二阶段,是抗战开始之后。国民党内已无人能够挑战蒋介石所代表的“党统”。此后的党内斗争,则表现现为第三种类型,即在蒋介石之下,各派系之间纠纷不断。
回应 2017-02-14 15:39:37
-
第六章国民革命军的制度与战力 一 黄埔建军 二 军队政治工作 三 最高统帅 四 高级军官 五 中下级军官… 六 士兵 七 情报 八 部队训练 九 武器装备与后勤补给 国民党军队详细写了一整章,但是相对于的中共军队的对比很少,学者是没找到资料吗?
2020-08-21 21:15:34
论坛 · · · · · ·
敢看吗? | 来自sanzangsile | 5 回应 | 2021-04-23 23:02:14 |
借阅 | 来自春诵夏弦 | 2016-12-17 10:27:05 | |
问了微信公号后台,确定是新编 | 来自六姐的戏乐书 | 2016-06-17 14:21:34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两党斗争下的近代史 (王荣欣)
- 2009-2021年【新京报年度好书】 (木晨)
- 鎮長的日记 (鎮長)
- 2016年出版的部分历史书籍 (納蘭逸蕭)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下)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一起୧⍤⃝🍺୧⍤⃝🍤 2018-08-15 21:38:30
这种每人写一个单元的坏处就是,总会有那么一两小点被巧妙的漏掉并一笔带过。它们并不重要,但又会被不时提起,让你如鲠在喉。
10 有用 anshi0942 2016-07-17 22:31:44
与剑桥中国史类似的结构,由专研某一领域的专家独立撰写章节,好处是每一章节可集中体现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但作为一部“通史”来讲章节间不免显得杂乱和覆盖不全或重叠,本书最大的意义大概在于体现了学术界近十几年来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读之有益。另第十章“战前蒋介石与中共、日本之间的三角关系”在解读日本政局时主要引用当时国民政府军政要人对日本时局的观察作为论据,与日方史料对照似有不符之处
1 有用 杜尔凯姆 2019-05-24 23:01:37
各位大咖各写一章,基本上照顾到民国时期的大的政治发展,但各章衔接不是很连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纵观下来,民国几十年的纷争确实呈现出中国进入世界,中国步入现代化的复杂性和反复性。历史的发展有其延续和逻辑,对这一段时间的认识也会越来越客观的
3 有用 房顶上的猫 2018-01-31 16:37:10
读完全书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总的来看编写质量还是很高的,我对这套书的定位是教学工具书,适合做为近代史的教材使用(超级大通史吧)。细读来看,也能看出这本书一些尴尬的地方,每个专题前都不设学术史梳理,读者没办法根据作者的论述进一步找文献来看,史料用的也比较零散,后边的参考文献目录给的也并不出色。至于两岸学者这个招牌,确实写出了一些让人觉得耳目一新的东西,不过要达到深入研究,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妨这样... 读完全书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总的来看编写质量还是很高的,我对这套书的定位是教学工具书,适合做为近代史的教材使用(超级大通史吧)。细读来看,也能看出这本书一些尴尬的地方,每个专题前都不设学术史梳理,读者没办法根据作者的论述进一步找文献来看,史料用的也比较零散,后边的参考文献目录给的也并不出色。至于两岸学者这个招牌,确实写出了一些让人觉得耳目一新的东西,不过要达到深入研究,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妨这样:由两岸学者共同选取一些关键点,就同一个问题,大陆学者写一篇文章、台湾学者再写一篇文章,放在一起共同发表。个人认为,这样做也许更能体现出两岸学界在一些问题上的分歧与争论,更能体现出真正的学术争鸣。总的来说,还是一套很好的民国通史! (展开)
1 有用 智术师 2016-12-23 23:28:12
中国近代史研究必读书目。
0 有用 ragtime 2022-04-03 13:29:48
和晚清卷一样,连续性差,专业性强,但不失为一本好书。疫情以来,国内外的种种,再结合近代史,真的是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鬼子还是那个鬼子,不过我们早已不再是那个病夫了。
0 有用 月上西河 2022-02-07 19:53:09
以专题的方式介绍了民国的一些状况。史料丰富,但大多数专题比较缺乏分析框架,而更多的还是将汗牛充栋的材料按照大致组织起来。这对读者带来一个矛盾,如果了解某个主题历史的,可能会因为缺乏分析而无聊;而对不了解的,又可能对太多的细节感到痛苦。相对来说,在分析蒋介石退守台湾的一章中,就更加侧重分析,并且以分析来组织材料,看起来更简明易懂。
0 有用 ooooo 2022-01-01 14:16:33
期末救命书
0 有用 空我 2021-10-02 09:42:08
和晚清卷一样是好书,但是民国卷因为会涉及到政治的因素,会产生一点争议,不过这本书确实做到了客观,尽量减少了政治的因素。特别是上卷,都是这个领域的著名学者,杨奎松,步平,王建朗,罗志田,汪朝光,金以林,黄自进,都是十分有水平的学者,文章值得一读。
0 有用 峰瑞 2021-08-11 21:53:04
相比晚清卷更加碎片化,论文的合集,水品参差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