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史三书》的原文摘录

  • 慎作概括性的结论。有才气、讲通识的学者,往往喜欢下概括性的结论,浅学之士也往往喜欢这样。概括性的结论,诚然最能动听,为一般人所欢迎,也能为一般人所盲目的接受,而发生很大的影响力。但史事只有相对的统一性,无绝对的统一性,下概括的结论极其困难,容易夸张,而很难真的正确,虽然能为一般人所喜爱所接受,但内行人未必能接受,这样概括性的结论就很难永远站得住脚。政治宣传、商业广告,只要骗得大多数人一时的迷惑,入其毂中,即是大成功,但学术工作不能如此,也不可能真正成功,这就是学术论著与政治宣传、商业广告最大不同之处。所以概括性的话最好少说,要说也只能说大体如上,意谓非全部如此。这是一个谨慎的史学家应采取的态度。不过有时为了强调你的观点,不免稍稍夸张一点,但自己绝对要有分寸,不可逞心笔之快! (查看原文)
    秋水无涯 5赞 2017-09-25 22:38:31
    —— 引自第25页
  • 求学不可大急。太急,不求利则求名, (查看原文)
    豆友31759496 2赞 2013-08-25 11:14:11
    —— 引自第247页
  • 其实,为要专精,就必须有相当博通。各种学问都当如此,尤其治史;因为历史牵涉人类生活的各方面,非有相当博通,就不可能专而能精,甚至于出笑话。所以治史最为吃力,很难有一个真正的青年史学家! (查看原文)
    Lee 1回复 3赞 2020-10-14 23:12:47
    —— 引自章节:(一)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
  • 我们不得已研究一个时代,或说研究一个朝代,要对于上一个朝代有极深刻的认识,对于下一个朝代也要有相当的认识。所以研究一个时代或朝代,最少要懂三个时代或朝代,研究两个相连贯的朝代,就要懂得四个朝代,如此类推。若是研究两个不相连贯的朝代,则中间那个朝代的重要性更为増加。 (查看原文)
    Lee 1回复 3赞 2020-10-14 23:12:47
    —— 引自章节:(二)断代研究,不要把时间限制得太短促
  • 汤用彤先生所撰《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我认为是近五十年来就某一时代的某一方面问题作研究中最有成就的几部论著之一,日本学人研究中国佛教史的太多了,就我所知(以二十年前出版的为限),没有一部能及得上这部书。然而他用的材料,也没有什么新的!据说他衣袋中随时都带一本《高僧传》,正可见他的研究基础是建筑在旧史料上! (查看原文)
    若存 1赞 2012-03-07 19:11:26
    —— 引自第22页
  • 耕望论现代中国史学家,特别推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和宾四师为“四大家”。以治学途辙言,他较近于陈垣与吕思勉,而稍远于陈寅恪与宾四师。这是毫无可疑的。然而他于四大家的优点则能兼收并揽。他的规模弘大承自宾四师,析入微取诸陈寅恪,平实稳健尤似陈垣,有计划而持之以恒则接武吕思勉。他在史学上终能达到通博与专精相反相成的境界决不是幸致的。 苏东坡说:“非オ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现代中国史学界没有人比耕望更能自用其才的了。陆象山说:“今天下学者,惟有两途:一途朴实,一途议论。”耕望木讷寡言,终其身与“议论”无缘,他走的是彻头彻尾的“朴实”的道路。但今天中国的史学界弥漫着“议论”,而“朴实”一途则空前的寂寞。耕望是史学界的“朴实楷模”,现在他走了,这条路更空寂了。世有闻耕望之风而起者,予日日引领而望之! (查看原文)
    琵琶鱼 1赞 2021-02-16 22:31:09
    —— 引自章节:附录 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敬悼严耕望学长(余英时)
  • 历史材料不是都能量化的,难道不能量化,我们就不做? (查看原文)
    赖怀普 2赞 2022-09-24 13:05:13
    —— 引自章节:★治史经验谈
  • 至就立身处世言,我深爱寅恪先生纯净学术人的风格,而强毅独立,不为名位诱,不为威武屈,其《赠蒋秉南序》自称“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1964年,时年七十五)诚非虚语。亦唯有此强毅不屈的精神,所以衰暮之年仍能奋笔写成平生所未有且可视为奇迹的大著作。援庵先生则为另一类型,自青年时代即热心世务,其后叠任文化教育机关首长,老年乃以毛为师,并且常说自己“闻道太晚”。亦唯其与世浮沉的性格,所以晚年不免为政治洪流所覆没,在学术上不能再有所作为!或者先生一向热心世务,有济世救人的使命感。后来也看出势头不对,所以自1962年以后,似已不再热衷为政治作宣传文字,但为时已晚了! (查看原文)
    赖怀普 2赞 2022-09-25 15:03:29
    —— 引自章节:十七 史学二陈
  • 通观历代,凡是能控有今陕西中北部及甘肃地带的朝代,总能居于强势,凡是不能控有这一地区的,总是居于弱势,其故就在骑兵。 (查看原文)
    若存 1赞 2012-03-07 18:52:25
    —— 引自第11页
  • 惟天资过人,识力特强,学力深厚者,往往数语可笼照大局,虽未提出具体坚强的史料佐证,但学历深厚的读者自可默会胸中,知其确然慧解。惟此亦当慎之又慎,若轻易行之,势必言多有失,流于空疏之弊。故此种特例,不足为训,不可轻学,宁可自谓笨拙,不能自恃聪慧过人,因为聪慧似可恃而实不可恃! (查看原文)
    萧牧流冰 1赞 2013-01-16 16:27:13
    —— 引自第62页
  • 第二能自信。这是跟着立志而来的必要的信念。一个人没有自信心,纵然立志,也等于未立志。自信心的基础不是也不能建筑在天才上,不能自信有天才,想凭藉天才以达到立志的目标,那是不可靠的。必须要下定决心,奋发努力百折不回的去达成目标,纵然明明没有成功的希望,也要坚定自信,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去做,企求愈能接近目标愈好。 (查看原文)
    萧牧流冰 1赞 2013-01-17 10:18:09
    —— 引自第89页
  • 不过就一个人的一生而言,也不能等到学问接近成熟时才写,而要在青年时代就训练写作。据我所了解,一个人在三十五岁之前,至迟四十岁以前,若不常常写作,以后就不大能写作了。 (查看原文)
    萧牧流冰 2013-01-17 10:51:10
    —— 引自第93页
  • 我所谓作“面”的研究,就是研究问题,目标要大些,范围要广些,也就是大题目,里面包括许多小的问题。如此研究,似慢实快,能产生大而且精的成绩。……我为研究这个广阔的问题群,自然要将这个时代的重要书籍全部看一遍,始能下笔。……把这一个广面所包函的各种问题都仔细的探讨过,完成一部可观的大书,而且对这一时代也有个全面认识了。 (查看原文)
    殿前不检点 2014-06-03 10:12:59
    —— 引自第15页
  • 凡是内容充实的论著,不论其问题大小,主要在一“精”字,虽然是小问题,而做得很精审,仍然是内容充实的论著,有其颠扑不破的价值。 (查看原文)
    殿前不检点 2014-06-03 10:16:18
    —— 引自第60页
  • 星期天,诸生到附近场集玩,先生有时也参加。若星期天气候不好,就另择风和日暖的天气放假一天,率领诸生投身大自然中。有时坐在乡村茶馆,喝茶吃花生、闲谈;有时席地藉草,或坐或卧,看青天飞鸟,望白云幻变。 (查看原文)
    苍梧 1赞 2018-03-07 21:41:53
    —— 引自第245页
  • 要空荡荡的毫无一点预先构想,完全凭些散沙般毫无定向的零碎材料,自己搭起一个架子,自成一个体系。更明白的说,要从史料搜罗、史事研究中,建立自己的一套看法,也可说一番理论”。他说自己“固守一定原则,不依傍,不斥拒,能容众说(包括各种理论与个别意见),随宜适应”。这与清代戴震的“空所依傍”和西方韦伯的“价值中立”大抵殊途同归。 (查看原文)
    豆田之西 1赞 2020-08-14 20:45:08
    —— 引自章节:序言/
  • 史料用为证据时,严耕望指出,既要处理好概括叙述性证据的较高价值与例证性证据的较低价值之间复杂而辩证的关系,也要甄别史料证据在时间性与空间性上的差异与限制,还要把握好史料反映的普通现象与特殊现象的区别,只有“普通现象才是社会的群像,历史的主流”。 (查看原文)
    豆田之西 1赞 2020-08-15 21:46:10
    —— 引自章节:序言/
  • 不过我要在此提醒青年学人们一句话,自己学术基础尚未巩固时,千万不要乱看有,一定要选择标准高的好书看,千万不能尝尝看品质低劣的书。 (查看原文)
    南瓜头炖酸菜 1赞 2021-04-14 20:57:04
    —— 引自章节:二十 我购藏书刊的原则
  • 此外我还有个想法,青年时代,应做小问题,但要小题大做;中年时代,要做大问题,并且要大题大做;老年时代,应做大问题,但不得已可大题小做。因为青年时代,学力尚浅,但精力充沛,小问题牵涉的范围较小,易可控制,不出大毛病,但也要全副精神去大做特做。这样可以磨练深入研究的方法,养成深入研究的工作精神,为将来大展鸿图作准备。若走上来就做大问题,大问题要写成长篇大论并不难,但要精采则极难。自己学力未充时就做大问题,结果往往大而无当,并无实际成就,久而久之,习以为常,终至永远浮薄,不入门径!中年时代,自己见闻已博,学力渐深,或可说已入成熟阶段,而精神体力也正健旺未衰。换言之,已有做大问题的基本素养,又有大规模辛勤工作的体力与精神,这是一位学人的黄金时代,所以他可选择重大问题,做大规模的深入的研究工作,到达既博大又精深的境界,为学术界提出他可能做的最大贡献。人到老年,学力深厚,就他本人言,可谓学识已达最高阶段,但体力精神却渐衰退,很难支持大规模而且精密的繁重工作,所以只能小规模的做工作,写札记式的论文,最为切当。因为他学力深厚,不妨就各种大小问题提出他个人的看法,是否有当也不必认真提出实证。我常常奉劝老年学人,不必写繁重的研究性论文,只作语录式的笔记,最为轻松,而可把他一生数十年中对于各种问题的想法写出来,留待将来研究者作参考,纵不能代为作进一步证明,也或许有启发作用。薪火相传,成功不必在己! (查看原文)
    Jan 1赞 2022-09-26 11:29:47
    —— 引自章节:(三)大问题与小问题
  • 这一个时代的事制几乎都要牵涉到上一个时代,不了解上一个时代如何可以?研究一个时代,若能对于下一个时代有相当了解,也很有帮助,当然没有一个上一个时代那样重要。我为此,也把《宋史》自头到尾,自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相当认真的看了一遍,以求对于宋代有个概括的认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对研究唐史有所帮助。 (查看原文)
    若存 2012-03-07 18:55:43
    —— 引自第14页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