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库两个版本解释皆然相反,“始也吾以为其人也”陈鼓应解释为至人,即得道之人;孙通海解释为俗人,从后面的意思看应该至人吧,开始以为他得道了,而跟他来往的人因为他死了而从俗哭哭啼啼,可见他也未得道,否则跟他交往的人要受他影响才对!


陈鼓应版解释

孙通海版解释
中华书库两个版本解释皆然相反,“始也吾以为其人也”陈鼓应解释为至人,即得道之人;孙通海解释为俗人,从后面的意思看应该至人吧,开始以为他得道了,而跟他来往的人因为他死了而从俗哭哭啼啼,可见他也未得道,否则跟他交往的人要受他影响才对! ![]() ![]() 陈鼓应版解释 ![]() 孙通海版解释 |
1:秦失与老子生前交往那么久,周围人对老子的世俗关系,秦失能够不清楚?只在老子去世时才顿悟?2:老子弟子问秦失为啥只三号,他首先却回答老子不是至人,这怎么说都有些答非所问,显得格外突兀。3:若为始吾以为至人也,这是不是缺一个间接宾语,毕竟以为做动词,至人做名词,那谁是至人的语法承受者呢?句法存在着问题。4:始—今—向,表明时间是顺下来的,如钟泰讲“始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这里“人”就是“人”本义,不是俗人,也不是至人,而就是活脱脱的社会人。秦失刚来吊唁时,他还沉浸在与老子的过往中,还把老子当成“人”,三号后,就明白老子已“非人”,老子已经顺应自然了,这个时候秦失才缓过神来发现周围的人哭泣的样子,也就是“向….”。因为刚来的时候秦失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中,没有分神注意。综上表明,“人”就是“人”,具体的人,“今非”,说的就是“不再认为老子还是活脱脱的人”,对应的就是“天”。
参照至乐篇,庄子鼓盆而歌,里面也用到“人”这个字。也是讲妻子去世的故事。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