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鸿是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和策展人。现任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东亚艺术中心主任及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他是许多国际委员会的成员,包括美国古根海姆美术馆亚洲艺术参议会委员、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馆群(OCAT)学术委员会主席和余德耀美术馆学术委员会主席。他撰写的有关当代艺术的著作包括:《作品与现场: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2005)、《走自己的路: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家》(2008)、《中国当代艺术:基本文献》(Contemporary Chinese Art:Primary Documents,2010)和《中国当代艺术:一个历史叙事》(Contemporary Chinese Art:A History,2014)等。
Francesca Dal Lago 在她的文章《场地与空间:中国当代艺术的虚拟现实》一开头边确认了一个现有理论,即地点与空间对艺术的重要性:“艺术不能脱离于地点存在:无论物理的还是观念的观看框架,或者是生产的特殊条件,它们是理解作品意义的基础。”但她主要目的是证明这个理论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它虽然总是有效——但是——中国当代艺术就是一个特例,迄今为止他都存在于一个「非空间」中,一个共生于许多、却不稳定地属于任何的虚拟现实中。” (查看原文)
Francesca Dal Lago 在她的文章《场地与空间:中国当代艺术的虚拟现实》一开头边确认了一个现有理论,即地点与空间对艺术的重要性:“艺术不能脱离于地点存在:无论物理的还是观念的观看框架,或者是生产的特殊条件,它们是理解作品意义的基础。”但她主要目的是证明这个理论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它虽然总是有效——但是——中国当代艺术就是一个特例,迄今为止他都存在于一个「非空间」中,一个共生于许多、却不稳定地属于任...
2016-09-03 17:231人喜欢
Francesca Dal Lago 在她的文章《场地与空间:中国当代艺术的虚拟现实》一开头边确认了一个现有理论,即地点与空间对艺术的重要性:“艺术不能脱离于地点存在:无论物理的还是观念的观看框架,或者是生产的特殊条件,它们是理解作品意义的基础。”但她主要目的是证明这个理论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它虽然总是有效——但是——中国当代艺术就是一个特例,迄今为止他都存在于一个「非空间」中,一个共生于许多、却不稳定地属于任何的虚拟现实中。”引自 十二个实验性展览:档案历史
与传统建筑不同,这些现代高楼都有阔大而错综复杂的地下室,为原来的城市空间结构增添了一个新的维度。在地下空间举办实验艺术展览既有实际价值又有特殊象征意义。从现实来讲,地下室的租金链家,并且在这样的地方举办实验艺术展览可以不引人注目。从象征角度看,一个布置在地下室的艺术展览刻意聚焦于政治学及社会学中的“地下”的意涵,往往意在探索超出传统社会规约和道德标准的未知区域。通过拒绝”地上“空间和这些空间连带的社会功用,这些展览将注视点集中在”另类“的艺术实验问题上。引自 145 十二个实验性展览:档案历史Twelve Experimental Exhibitions: A Documentary History
这里我们似乎面对着一个循环逻辑:实验性的艺术展览处于艺术界的边缘位置并具有一定的冒险性,但它们同时又受惠于这种非主流位置和不安全感。由此,意图向公众开放的当代艺术展览成了检验实验艺术“合法性‘的试金石并进而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实际上,无论是公开的还是私下的当代艺术展览都和参与者的身份紧密相关,而”参与者“在这里指的不仅是策展人和艺术家,还包括展览的举办方和观众。这些展览总是被想象和感知为”事件“’,而这种想象和感知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展览的导向、内容和目的。引自 095 “是我”:一个展览的个案研究It¡¯s Me: A Case Study of an Exhibition
Francesca Dal Lago 在她的文章《场地与空间:中国当代艺术的虚拟现实》一开头边确认了一个现有理论,即地点与空间对艺术的重要性:“艺术不能脱离于地点存在:无论物理的还是观念的观看框架,或者是生产的特殊条件,它们是理解作品意义的基础。”但她主要目的是证明这个理论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它虽然总是有效——但是——中国当代艺术就是一个特例,迄今为止他都存在于一个「非空间」中,一个共生于许多、却不稳定地属于任...
2016-09-03 17:231人喜欢
Francesca Dal Lago 在她的文章《场地与空间:中国当代艺术的虚拟现实》一开头边确认了一个现有理论,即地点与空间对艺术的重要性:“艺术不能脱离于地点存在:无论物理的还是观念的观看框架,或者是生产的特殊条件,它们是理解作品意义的基础。”但她主要目的是证明这个理论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它虽然总是有效——但是——中国当代艺术就是一个特例,迄今为止他都存在于一个「非空间」中,一个共生于许多、却不稳定地属于任何的虚拟现实中。”引自 十二个实验性展览:档案历史
与传统建筑不同,这些现代高楼都有阔大而错综复杂的地下室,为原来的城市空间结构增添了一个新的维度。在地下空间举办实验艺术展览既有实际价值又有特殊象征意义。从现实来讲,地下室的租金链家,并且在这样的地方举办实验艺术展览可以不引人注目。从象征角度看,一个布置在地下室的艺术展览刻意聚焦于政治学及社会学中的“地下”的意涵,往往意在探索超出传统社会规约和道德标准的未知区域。通过拒绝”地上“空间和这些空间连带的社会功用,这些展览将注视点集中在”另类“的艺术实验问题上。引自 145 十二个实验性展览:档案历史Twelve Experimental Exhibitions: A Documentary History
与传统建筑不同,这些现代高楼都有阔大而错综复杂的地下室,为原来的城市空间结构增添了一个新的维度。在地下空间举办实验艺术展览既有实际价值又有特殊象征意义。从现实来讲,地下室的租金链家,并且在这样的地方举办实验艺术展览可以不引人注目。从象征角度看,一个布置在地下室的艺术展览刻意聚焦于政治学及社会学中的“地下”的意涵,往往意在探索超出传统社会规约和道德标准的未知区域。通过拒绝”地上“空间和这些空间连带的社会功用,这些展览将注视点集中在”另类“的艺术实验问题上。引自 145 十二个实验性展览:档案历史Twelve Experimental Exhibitions: A Documentary History
这里我们似乎面对着一个循环逻辑:实验性的艺术展览处于艺术界的边缘位置并具有一定的冒险性,但它们同时又受惠于这种非主流位置和不安全感。由此,意图向公众开放的当代艺术展览成了检验实验艺术“合法性‘的试金石并进而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实际上,无论是公开的还是私下的当代艺术展览都和参与者的身份紧密相关,而”参与者“在这里指的不仅是策展人和艺术家,还包括展览的举办方和观众。这些展览总是被想象和感知为”事件“’,而这种想象和感知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展览的导向、内容和目的。引自 095 “是我”:一个展览的个案研究It¡¯s Me: A Case Study of an Exhibition
0 有用 知常 2020-05-28
文献。当年已经实践过很多东西了,是应该好好重新思考中国当代艺术。
0 有用 Gorillachimp 2017-06-05
校书
0 有用 象倌 2019-11-02
难免会对前辈生气
0 有用 010010001 2019-03-01
当事人的事后追忆都落回了当时疲惫和焦虑心态,中西之争到底在争什么呢?巫鸿用做展览和编文献的方法作为一个practice-based research,真的很有意思。
4 有用 Soo Yung 2016-08-08
本书的核心围绕原定1998年1月21日至24日在紫禁城太庙大殿举办的“是我/It's Me”展览,记录了一个实验性艺术展览是如何策划、集资、以及最后夭折的个案研究。当读到观众在来到展览场地时被临时通知展览“因故改期”后,栗宪庭的夫人廖雯开始扔雪球并引起一场雪仗的狂欢,真是太美了。总之,全被记录下来了--还有暴力。巫鸿随后整理的1996年末至2000年中这段时间举行的11个展览的档案历史,多半也是夭... 本书的核心围绕原定1998年1月21日至24日在紫禁城太庙大殿举办的“是我/It's Me”展览,记录了一个实验性艺术展览是如何策划、集资、以及最后夭折的个案研究。当读到观众在来到展览场地时被临时通知展览“因故改期”后,栗宪庭的夫人廖雯开始扔雪球并引起一场雪仗的狂欢,真是太美了。总之,全被记录下来了--还有暴力。巫鸿随后整理的1996年末至2000年中这段时间举行的11个展览的档案历史,多半也是夭折、半公开的,其中全国各地的“野生 1997年惊蛰 始”(张洹的《为鱼塘增高水位》),在姚家园村的“生存痕迹:98'中古欧当代艺术内部观摩站”、地下室里的“后感性:异形与妄想”和“对伤害的迷恋:看房工作室第二次展览”(后两者用到了人的尸体和动物)实在太有意思了。由衷感谢郭世锐先生的努力 Chris (展开)
0 有用 △ 2021-02-15
有种直白的“我在记录历史”的感觉,不过的确如此,策展人,工作性质越看越像“活动策划”。
0 有用 用户Seeificare 2021-02-07
一开始理解书名,发现通过这个题名理解的是另一个意思;现在看了书,发现名字表达“展览中的展览”也是切实切题的,全书对我形成了第一个“第三者”叠影,很奇妙。看这本还看了巫鸿陈丹青以及两位艺术家的对谈,艺术载体们在我国一直是这样的发展情况。社会的撕裂与个体空间需求如何在夹缝中得到均衡,给到一点有用的操作。这书以后估计难再版了,且读且珍惜。798的芝加哥大学空间蛮有想法的,有机会可以过去听听。
0 有用 毛蟹拉面 2021-02-05
留下几个名字 邱志杰 郭世锐 宋冬 ....特别喜欢的采访:P243 《家?》展览筹划始末 邱志杰 P209郭世锐的采访 P69日记:1998年11月21日
0 有用 xiaoxu 2020-12-31
90年代实验艺术,是开端吗
0 有用 Naitolism 2020-12-28
毕竟是个案延展出来的一本书,许多讨论点到为止,不能算精彩但已经足够清晰。书写中国当代艺术的大问题是对背景环境的结构性研究还没有形成,“尘埃”还没有落定,许多结论不方便下。可以看出,中国当代艺术的诞生与成长,一直与想要将其掐死在摇篮里的手搏斗,能活下来已经非常不易,长成什么样就只能更宽容一点去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