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之间 短评

热门 最新
  • 130 穆穆良朝 2017-07-03 09:31:59

    一流的心灵才能有一流的友谊,从这一意义上说,恶最大的惩罚不在于报应,在于无法享受善的至美。

  • 51 孟冬 2018-06-23 12:19:58

    后记引用尼采的话真是一下戳中泪点。在一封信里,阿伦特说,除非通过讲故事,否则我们无法说清生活是什么样子,如果不发生一点什么事,生活就成了日复一日的重复。于是,她们讲述着各自生活里的种种经历,大到议论时局,有关哲学与文学的真知灼见,小到聊起收到什么礼物,家里的保险丝坏了,买了一条新裙子等等。你知道对阿伦特这样常常“我和我自己对话”的人而言,这样合拍的朋友多么可贵,麦卡锡是她的海因里希,也是她的海德格尔,他们在她的生命里角色不同,但都是除了自我外在世间互相陪伴的天使。“我的心不能忍受最寂寥的孤独,它因冰冷而颤抖,它迫使我说话,就好像你和我在一起”。思考者(阿伦特)都是孤独的,自我是相伴他们一生的哑剧伴侣,而那些现实里的友人,才是人生舞台上活生生的演员,“因为你(们)的存在,我欺骗自己并不孤独”。

  • 25 2016-10-18 18:28:09

    她們之間的通信不會停止,直至其中一方死去。| 瑪麗熱情,漢娜嚴謹,因而碰撞出不平凡的火花。兩位偉大女性之間的私語,偶爾讓人癡笑,經常引人沉思。讀完最後一封信時,仿佛看著一個時代落幕。

  • 27 北河沿井斯塔 2017-08-25 11:43:12

    粗略翻过,以后看完阿伦特的书会重读。序言概括得很好,谈作品、时事、文人圈部分有史(ba )料(gua)价值,谈情感部分堪称“女知识分子恋爱指南”……麦卡锡阿伦特这样的闺蜜组合太幸福了,一个文学家,一个思想家;一个赤诚,一个理性;一个爱倾诉,一个善劝导;一个热情,一个悲悯。

  • 9 三辉君 2016-12-15 15:19:33

    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汉娜·阿伦特与同时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玛丽·麦卡锡的书信集,既是两位知识分子友谊和人生、创作历程的记载,也是艺术和政治批评的典范,更是20世纪文化和思想史的见证。

  • 9 Y 2018-03-28 16:01:58

    之前很好奇,麦卡锡,一个需要热烈感情的人如何与不认可亲密关系的阿伦特相处这么亲密,她那样的毒舌drama queen大概受不了阿伦特这样高高在上的理性派。但麦卡锡的书信,种种患得患失(居然因为阿伦特离开时没有回头就难过到窒息),让我觉得,她大概是爱她。当然,比起麦卡锡,阿伦特更让我觉得诧异,毕竟麦卡锡的种种戏精附体,大概她不会喜欢,但她也居然陪她玩,很奇妙。最后,麦卡锡依靠整理阿伦特的书稿,来跟阿伦特对话、交谈,撑过阿伦特死后的日子.....虐点被正正戳死【我曾经无数次拿这个做海菲的梗,结果人家真的是这么做的,感觉我萌了一对塑料花cp(生气

  • 15 安提戈涅 2018-10-22 20:29:27

    都会渴望这种“知识型的友谊”吧,像福柯与布朗肖、玛丽与阿伦特,但它往往是江湖鲜有的传说。两位女性之间的风格如此明显,就像指纹一般,玛丽·麦卡锡总是描述的、感受的、偏于细节的,所以那些整理艺术品、赠送小珠宝、牵牛花与青苔属于她;而阿伦特总是沉思的,如同悼词里说的:“在她身上总有两个人,一个在说话,另一个在回答或者提问”。阿伦特思想中重要的“我思”、“同自己一起待着”的概念,在五十年代的通信里就已见端倪。另外,围绕艾希曼的风波,信件中透露出非常关键和个人化的坦白,阿伦特反复申辩,自己只是在描述事实,但却由于对犹太长老的质疑引发非议,巧合的是,两位女性此时都深陷舆论囹圄,她们成为了对方的砥柱。阿伦特对自己陷入危险而感到享受,这后面对于“真理”的自负与骄傲太令人着迷了。

  • 8 维舟 2020-04-01 07:42:18

    补标。这部书信集不仅见证了两个有思想的女性之间的可贵友谊,也很有助于了解“恶的平庸性”这一概念提出前后的思想脉络、种种争议,这一争议可归结为一点:它必须在阿伦特的整个政治哲学架构中才能得到完整的理解,是其思想结晶,但当它进入猝然进入公共领域,一般人无暇甚至无从了解其深远的语境脉络,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反应。像阿伦特这样在注重心灵内省的德国知识环境中出来的知识分子,对这样喧哗的美式公共舆论,恐怕也缺乏心理准备——这个概念,虽然后来成了她最著名的理念,但就其本质,其实更像是在和政治哲学圈子内讨论对话用的,故而有其晦涩的一面。阿伦特和玛丽·麦卡锡的友谊,也更像19世纪欧洲的传统,或许可以说,阿伦特更亲近19世纪欧陆的知识传统,这想必使她在美国生活得颇有几分格格不入,但也成就了其盛名。

  • 5 思郁 2016-12-17 16:42:47

    翻到后面看到玛丽·麦卡锡的著作好像只有一本小说《她们》翻译成中文了。阿伦特的著作中,《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标注的不对,原来人文译丛中那本书争论集,不是阿伦特的原著

  • 4 风中 2018-05-20 11:52:58

    就间隙时间而言,其实已读得飞快。几个小点。1,麦卡锡对艾希曼死刑执行后的反应描述,提到了人性中对生命实质的漠视跟纳粹特征的相似性。2,阿伦特对自己拒绝奥登的描述始终带有很难过的情绪。3,阿伦特去世前手稿的两个引言,一是失败者的事业让加图高兴,二是歌德借浮士德说的要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不惜一切代价。4,还有一个,指判断能力是黑暗精神世界的核心。以上都是我感兴趣的。另,人是迷宫,能彼此进入已极难,一旦进入还有能力在迷宫里无数的陷阱,错误,及枉解中丝丝相扣,且终生乐此不疲,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美好虚无。是有温度有力量的虚无。

  • 4 SpeedDial 2016-11-22 12:54:01

    集感人、搞笑、八卦、思想于一书!

  • 4 EEingxyz 2018-01-24 22:23:26

    两位上世纪伟大女性知识分子之间的友谊跃然纸上,她们在趣味、品格和精神上高度契合。书信集既收录了她们的理论观点,更重要的是展示她们的生存和思考方式。在写作和公共生活之外,她们也在经历着普通人会经历的一切:疾病、婚变、丧偶、买新衣服、买花、旅行、聚会……有时间要读原版,领教一下阿伦特的德式英语。章艳老师的译后记很好,诚恳、用功。

  • 1 刺猬轮子 2019-09-11 04:58:03

    critical mind, caring soul, life-lasting genuine friendship- to believe that we will nurture ours in our age. toast to thy tenderly heart.

  • 3 非虛構 2022-11-22 23:13:44 河南

    「獨立」不等於「正確」。循規蹈矩是有章可循,但如果你要獨立判斷,就得拋棄對既定規則的服從,自己確立標準,自己給自己立法。現代性的根本困境之一是它瓦解了傳統的價值規範,卻無法建立起新的普遍有效的價值標誰。因此,盲從是危險的,但獨立判街也無法擔保正確,還要面臨巨大的風險。阿倫特對尼採的思想有非常透徹的理解,但她不是道德虛無無主義者。她明確指出,道德思考沒有通則可循,獨立的道德判斷是艱巨的任務。結果,獨立判斷就成了一件責任風險極大的事。如果堅持獨立判斷,你就是面目清晰的個體,你無法將判斷的責任推諉給眾人,也無法訴諸通用法則;因此你的責任是可辨識的,也是可追究的。做對了,那是應該的;做錯了,就是你自己導致的。你沒有任何托詞,沒辦法推給規矩,也沒辦法躲到「法不責眾」的後面,你必須為自己承擔全部責任。

  • 1 平顺健康快乐 2017-09-19 23:10:42

    玛丽麦卡锡更加感性一些,汉娜阿伦特冷静严谨,两人探讨文学政治,互相评论作品,互相支持,信里的生活琐事读者读起来会有些乏味,但是作为书信集最大的魅力在于感受两个人真正的友谊。

  • 1 我们在一九八四 2017-05-08 14:40:24

    汉娜太迷人,思想还深邃!玛丽麦卡锡确实是一个会被人误解的人,准备重新认识她。

  • 2 Whatever 2017-03-08 12:57:17

    我也想写信…………

  • 1 滞销书选题仙人 2017-06-06 12:03:21

    作家之间的通信最有料。

  • 0 nolix 2020-05-22 14:35:58

    信里说读《纽约客》中如何写佛罗伦萨那段很感性。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