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秘族 短评

热门
  • 7 Lycidas 2018-07-30 20:03:12

    又读了一下中文版,翻得很顺畅,但到底比不上原文,Hanya以太平洋岛国语言为蓝本创造的土著语,简直就像闪动着蛊惑人心光点的咒文。哇哇说的对,这何尝不是又一个Z城,虽然岛屿确有实体,但留下的同样只有永恒的迷惘。

  • 6 阿巴厮 2016-12-17 19:47:17

    一个日裔女性作家,为什么如此执迷于娈童题材,虽然有过a little life做铺垫,但是看到最后还是很厌恶地盖上了书页。诺顿真的没有吃吗?长生不老的肉。形式谈不上新颖,但是诺顿这个人物冲击力很强,以至于最后恶魔君主一般的形象暴露之后,他所有的自私冷漠都弱化了。人类学方面,感觉比较没有太多感触,岛屿被现代文明摧毁,21世纪了,太阳底下是没有新鲜事了。

  • 2 甘草披萨 2018-07-16 00:05:22

    大半个周末深陷于这梦境般的故事,神秘岛屿离奇世界,不遵循自然法则的迷离热带,不知所踪的学者,气氛活生生《迷失Z城》再现;并非简单考察探险,更像是人类学理念与实践的化身,非虚构的形式,真实感强烈到即使明知虚构仍期待它所包含的真实性,就好比考古学家根据神话传说挖掘到历史上真正的特洛伊;感觉如果被控案情与部落仪式对应来写会更能凸显文化相对论观点;逐步膨胀和异化的原本贡献卓著者,被灾难侵蚀的原始部落,医药名义下的残暴掠夺,这位美籍日裔作家书写的也同样是一则现代文明寓言

  • 2 bookbug 2019-11-25 10:17:34

    柳原汉雅处女作,却出乎意料的好读,也让后来的《渺小一生》进入我不可不读的书单。小说以他人口中自叙传的传统结构讲述太平洋深处密克罗西亚海岛上的秘族秘事,杂糅了悬疑、探险、伦理等多重元素,拷问着科学与环境,文化与自然、情感与人伦间的永恒困境。现实中的1974年诺奖得主盖杜谢克是小说主人公诺顿的原型,两人经历也大致相符,但感觉小说对这一核心人物的分析和处理要相对简单和容易理解一些,只是写法上把悬念一直保留在最后的包袱里,现实中不管是人和事应该都要复杂很多。

  • 2 丛林宜歌 2016-10-01 22:25:49

    就处女作来说《林中秘族》真是出手不凡,不仅虚构出一个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的自述人生,还用编者注释的方式,罗列和虚构了大量人类学论文和专著,一起构筑出引人入胜的热带探秘和人类学奇迹事件。伦理和道德是否存在文化差异?抑或是自我感觉良好的白人至上主义?发人深省。

  • 5 辄馨 2016-11-30 11:03:25

    一直在等“僵尸吃掉了你的脑子”这个最大的包袱,最后却没有出现。让我来写至少应该是:外面的人都以为部落长寿之谜是吃了神奇的海龟肉,但人类学家告诉你真相只有一个——他们吃掉了死者的脑子。作者的套路学不过关啊!

  • 3 2016-10-07 01:25:00

    就玩體裁而言,並不是很成功。偽自傳的前大半一點也不像自傳,編者注的口吻也缺乏真實度。但諾頓的塑造極其成功,一切意料之外的,都在情理之中。烏龜肉只是一個幌子,黑暗之心才是文心。

  • 1 小西 2016-09-09 17:14:42

    男主的「阿伊纳伊纳仪式」,百度了小說原型盖杜谢克,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的確以猥褻男童獲刑,他把恋童癖辯解为被“不同文化”肢解。原始部落的陋習可以被教養,而文明社會的人性墮落也可以釋放妳內心的那個原始的魔鬼。

  • 1 2019-08-01 04:35:06

    想说这部小说本质在讲爱情是“一种复杂、黑暗而暴力的东西”、而不是现代文明寓言,但好像是一种文明构建了这种“爱情”,所以还是寓言?维克多是报应的符号,报应诺顿和现代文明为伊伏伊伏岛带来的毁灭。觉得诺顿对他的感情不仅包囊了反思、对当年旧岛和其象征的单纯世界的追念,还有对塔伦特那层始终没戳破的渴望。这么一想我又觉得这是个“爱情”故事,oh诺顿与塔伦特这条线真是虐(。)柳原的书(也就两部)真是大部分男性(她也很少写女性)非纯直、很自然地对同性产生情愫,加上两部都出现恋童元素,以及这套熟悉的类型小说手法和叙事风格,我就和微博上一位朋友一样觉得她是AO3上的某个大手hhhhh PS. 想着最后会揭露维克多是诺顿当年在树林里碰的那个男孩、只是他吃了龟肉才不老,结果没有XD

  • 1 dormouse 2017-03-11 15:31:22

    前面有点石黑一雄的感觉,后面的发展……|||总之科幻成分其实很低,更偏向严肃文学,细节逼真但也有点冗长。就个人来说不是很喜欢的类型。

  • 0 Y 2019-11-12 23:16:50

    汉雅女士真是下钩子的天才,她就是有本事让你忽略她技巧的缺陷而勾着你一直看一直看,很好奇汉雅女士为什么能有把人心玩得这么透彻的勇气,是真下狠手啊,够猎奇,够畅快,够刺激,带劲

  • 1 WooBaby 2019-07-01 21:24:40

    想在结尾给读者来一下子的处女作。

  • 0 陆支羽 2022-11-14 20:02:37 北京

    4.0。戳心的收尾。1.在那个人的神话里,石头能够与太阳交配,甚至可以养育群山和人类。2.什么是生命?拉。什么是死亡?拉。什么是太阳、水、天空与森林?拉。3.在这里,时间并非直线式的,而是卷曲起来,成了螺旋状,一切都和生物学及演化论的原则相左:就连人的身体也对时间不屑一顾。4.你想把我们都变成白人,让我们忘掉自己是谁,从哪里来的。

  • 1 王小七 2017-04-01 20:21:07

    蛮愉快的阅读过程,但故事离精彩总是差了那么一点儿。对丛林的想象贯穿始终是最精彩的部分,此外,关于主角及其背后的动机,还有整个故事的落脚点都欠了些说服力。

  • 0 Xenia 2018-07-24 20:33:35

    花了很长时间搜索文中提到的人类学文献失败 看到作者名字才意识到是虚构…

  • 0 阅后即焚 2018-01-21 21:40:58

    值得一读 模糊了真实与虚构

  • 0 熙子 2020-02-26 23:50:12

    关于一个消失的文明,千番查询书中出现的文献资料,不知不觉中便忘了这是真实事件还是虚构世界。

  • 2 日暮倚修竹 2017-05-23 14:15:06

    书衣和腰封做在了一起,算是鄙夷下我们这些随手扔腰封的读者吗。再次接触人类学。20170531。

  • 0 Athumani 2019-08-16 09:41:52

    第一次上岛和后面的部分略显脱节。上岛后目睹的人类学奇观可谓精彩纷呈,不少景象适合纵深开掘或者进一步想象;但在离岛后的情节中,这些景象逐渐消散得近乎突兀。实现人生的功成名就,感觉自己的衰老无力,目睹文明世界对异域入侵——这些情节不该用平庸的语调去讲述,因为在岛上景象的关照下,诺顿的内心世界已然超乎常人。

  • 1 Emeline 2019-10-16 10:42:54

    就觉得废话好多啊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