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镜03 短评

热门
  • 4 AhFloyd 2016-10-22 15:41:15

    观察既有误见也多洞见。尤其是船只,“中国人不愿意创新,仅仅依赖过去的经验”,即使了解欧洲船只的高超技术,也不愿改进。士兵,操练如杂耍,全副武装时也败絮其中,行动不便,装饰多余实用。画很好,有史料价值(就是汉字几乎鬼画符哈哈),速写,水彩,海上帆船风情很怡人。有乾隆速写

  • 2 亦如是 2016-07-17 18:32:47

    书里有很多细节都让人能看到乾隆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无论是士兵,仕女,贫民,或者是商人,都有非常详细的画面,看起来既有意思又觉得有点沉重。16.7.17

  • 3 千江阅 2016-07-28 08:36:09

    王公贵族贩夫走卒皆有写照,细节之间可见历史。

  • 1 某羊 2024-01-17 19:29:37 江苏

    从图画附带的文字能看出作者对18世纪末中国的观感趋于负面——当然,这种负面观感属于刻板印象、有感而发,还是使团外交失败后的迁怒,当然有可细究之处。 就具体内容来说,离谱之处当然不少(很多人物动作或形象明显“西方化”),但作者的敏锐洞察力依然值得称道——毕竟是边走边画,能抓住一些细节(比如清代武官的独特佩刀姿势)并在绘画中加以呈现实属不易。 具体来说,有两方面印象相当深刻: 一是可能作为英国人,亦或可能在游历中本就多走水路,作者对于中国的船只和水道确实相当痴迷; 二是如果确如作者所呈现的,那么这一时期中国人的吸烟率怕是高到离谱——当然这里要吐个槽,对图片解说文字的翻译质量一般,如果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中的中西官员名字没有完全翻译对,是没查资料,那么把抽旱烟说成抽大烟就真的离谱了。

  • 1 山河水 2023-10-26 22:11:52 莫桑比克

    确切的说这是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问所见所闻得记录,非常珍贵的资料。使团不仅所带礼物繁多,各类随团人物也应有尽有,军官,商人,政治家,中国通,还有为我们留下珍贵影像的画家。我们看到这些写实的水彩画,一瞬间真有梦回乾隆年间的恍惚。当然一路的所见所谓,任何一个有现代思想的人,都会不禁产生疑问,这个东方强大的帝国,深感当时的清政府知识浅陋,官吏贪污,人民困苦,武备废弛,一切虚有其表,而且无知无畏,自大得认为进入工业化的英咭唎不过是藩属国之流。对待外夷,只有剿夷和抚夷了。同时清朝当时的愚昧直接导致后续外夷的入侵和近代中华民族的苦难,至今我们还在为这200多年前的世界观的错误而买单。这么看裕陵被盗,乾隆被大卸八块也是天道轮回了。衷心感谢编者的付出,才有这么好的一套丛书问世。本书封面是83岁的乾隆帝。

  • 1 愚庐 2024-05-02 17:46:34 天津

    《中国的服装》、《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两本书的合集,马戛尔尼使团制图员笔下的“全盛”时期的大清帝国。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各式各样的荷包、全民普及的烟杆、迥异于老照片的汉女髪型,以及画家对清国造船技术和军队制度的格外关注。从附录中可以看出,正文的很多内容是拼接提炼而成的,因此无论是绘图还是配文,都既保留了很多细节与洞见,又产生了不少失真和误解;一些内容还算是客观的中英比较,另外一些则已经渗透出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以前看这组帝国黄昏时期的剪影,我更多的还是“叹息痛恨”,今日重读,倒多了幾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宿命悲悯。

  • 1 青山见我 2016-10-03 15:59:07

    4星半,画幅信息量足以覆盖过同等篇幅的文字,另外,被虎威军的兔耳朵狗尾巴萌出一脸血

  • 0 于北啊 2017-03-19 18:53:16

    作者亚历山大曾在皇家美术的学院绘图专业学习,毕业一年后经老师推荐作为制图员跟随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根据途中见闻绘制这些画让我看到了乾隆朝时的社会风貌,人物服饰,和他对中国的评论。很鲜活,这种异域记录填补了我们对古代人和社会的想象。西洋镜出了一个系列,这本还是豆瓣小站送的。翻看很轻松

  • 0 Ubik 2018-10-23 16:30:46

    2018年414本:英吉利与上国的第一次正式碰撞,其中内容影响史料丰富到如今挖掘不尽。积贫积弱外强中干纸老虎被野心勃勃的英国人一眼看穿。

  • 0 空山 2018-08-01 18:55:46

    作者真的好有才啊!

  • 0 Farolito 2021-11-15 13:34:46

    跟大多数民族一样,中国人也有各种式样的乐器,只是它们产生的音乐效果不怎么动听。中国的乐队更喜欢合奏,从不分开独奏。中国人比较喜欢铜鼓、铜锣、高音唢呐等响亮的乐器,但也会去欣赏那些轻柔的音乐。

  • 1 这么近,那么远 2018-12-18 21:07:37

    可以。“从18世纪开始,西方人就在十分认真地观察中国。他们画了大量的图像、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并将其带回了西方,让西方人看见中国是什么样子。戛尔尼使团随团画家亚历山大,在从澳门到北京的往返旅行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风土人情的画作,随后在欧洲引起轰动。这是西方画家首次如此详尽地观察和描绘中国,也是将中国描绘得如此充满神奇浪漫色彩和异国情调的最后一个时期。书稿收集了亚历山大仅有两本著作《中国的服装》《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及一些罕见单张版画。两本著作合并出版,这在国内外均为首次。”

  • 1 宵夜夜夜夜宵 2022-05-12 15:30:39

    可以说是以外国人的角度客观地看待当时的中国了,对于清朝军事政治刑罚等弊端的批判以及对裹小脚等风俗的不理解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在欧洲人眼中已经从马可波罗的世界中走了出来,变得真实且落后,而在五十多年后以近乎残酷的方式得到了印证

  • 0 志于匏 2022-10-08 23:22:00 中国台湾

    當做資料在東亞所的圖書館翻過,亞歷山大是馬嘎爾尼使團的畫師,其見聞機具歷史價值

  • 0 树洞号 2023-12-28 16:37:08 北京

    一位英国少年眼里的1792-1794(乾隆五十七年)清代盛世的百态,彩绘画稿涉及官员、仆从、士兵、码头、船只、渔家、军营、出殡、扫墓、砖塔、寺庙、牌楼、僧侣、城门、刑犯、妇人、儿童、更夫、商贩、伶人,图旁配文皆是作者仔细观察和访谈之后的定量描述,可谓行走中国的GuideBook。

  • 0 西礼 2023-08-24 23:58:35 浙江

    把the costume of china 和Picturesque Representation of the Dress and Manners of the Chinese混杂了起来,反而更乱七八糟。后者已有沈弘的译本,应该只翻译前者就够。227页与我有关

  • 0 momo 2023-06-29 16:56:21 广东

    书中最重要的就是图画了,整体来说内容详实,图片画风很有趣。但是里面的翻译感觉很多是机翻墙的,有些并不准确。内容充满歧视和偏见,但仍旧可以窥见当时乾隆时期的人民生活的一角

  • 0 momo 2023-07-28 02:13:11 北京

    游客视角带来的新感受

  • 0 菜园小记 2022-08-26 13:19:08 四川

    图文并茂,换个外国人视角窥当时社会风貌;衣冠浮桥这种也比较新颖。作者态度扣一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