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与读书》的原文摘录

  • 旅行,因而只能是空间的移动,无法是时间的逆旅。 (查看原文)
    tiaah 4赞 2020-10-12 21:29:33
    —— 引自章节:自 序 旅行的意义
  • 只有一个人生是令人不满足的,但我们诞生之际时空已定,这个人生也就跟着注定,还有什么方式能让我们扩大对实体世界与抽象世界的参与,在我看起来,也许只有“旅行”与“读”能让我们拥有超过一个“人生”。读书时,你固然要融入情景,因而有了另种人生的感受;旅行时,我们也要想尽办法纠缠地,假装另一种文化与生活的短暂化身,这也是我不爱“旅行计划”,也不喜欢“安全旅行”的缘故,如果我们没有大胆一点,我们永远只是戴着“家乡之壳”去旅行的人,没有接触异 世界,也就没有短暂的另一个人生…… (查看原文)
    tiaah 4赞 2020-10-12 21:29:33
    —— 引自章节:自 序 旅行的意义
  • 我想这是任何一个书呆子都抵挡不住的诱惑。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个古老的文明,人们崇拜古迹有如圣迹,而古抄本文献馆自然便是他们的民族圣地。(曼坦纳达朗) 这个国家曾经是欧亚大陆的知识宝库,乃当年书籍生产与流通的重镇,早已消失在其他地方的古代文书皆有可能在此觅得。 今天这个时代,读万卷书,或者上一万次网,是真有可能取代行万里路的。所有你要去的地方,都已经有人去过了,他们拍回来无数照片、影像,他们写下了各式各样容或自相矛盾的描述与感慨,一切尽在你指掌之间,一点即达。卧游岂不可以取代真实的行程?此外,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看了那么多的文字和图像之后,你会不会因此丧失最直观的感受,被他人左右你对一个地方的切实认知?这本来都是些不必要回答的问题,因为它们天真,不是太过相信他人的眼睛,就是以为自己未经反省未经训练的眼光真是”自己“的。不过,我们也可因此天真的回答:看了书,不去印证,怎么知道书里说的是真是假?而印证是要冒险的,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二人爬在盛夏不解冻的高山峭壁之上,掌心划满裂痕,掌背晒到灼伤,脚下是鞋底传来的透骨冰寒,心里是不知命运何往的恐惧。 在报刊等传统媒介还是新闻信息主要来源的时代,詹宏志便筹办了这份至今仍然叫人怀念的网络媒体,形式创新,内容扎实,他最大的失算,其实可能只是他走的太快,没想到时代与运势自有自己的步伐。 凭他在马路边上看书断定书是毁掉这个人的理由,就和想当然的推论书读得好是他发财致富的原因一样,都只不过是同一种陈腐俗见的反映;这个俗见就是不断地去问:读书究竟有什么用?对于一个书呆子而言,这从来不可能是个问题,因为读书简直就是他进入世界的方式,一条不由自己选择,更加接近天启召唤的途径。又好比真正的匠人,读书是界定他这个人的技艺。由于具备这种方法、路径,以及技艺,所以他才能够不害怕,因为不论遇上什么事,都自有一套安身立命之道去应对。正如一个把生命耗在某项技艺上... (查看原文)
    2赞 2017-08-02 18:38:26
    —— 引自第9页
  • 像是一个书生,看了一辈子的书,从某一天开始踏出了门,其实就再也没有停下来过,透过那些旅行中遇到的经历来回想过去读到的书中的源起和典故。像是一个旅人,一个一辈子渴望旅行的旅人,从内心自我探索式的追寻,到现实中背着背包抵达遥远的另一端,或者说从书本中的旅行一路走到现实世界中的旅行。 (查看原文)
    tiaah 2赞 2020-10-11 10:23:33
    —— 引自章节:序 文 这些旅行,该从何说起呢? 詹 朴
  • 旅行是孤独的人在寻找不孤独的方式,旅行是不孤独的人在寻找孤独的方式。 (查看原文)
    tiaah 2赞 2020-10-11 10:23:33
    —— 引自章节:序 文 这些旅行,该从何说起呢? 詹 朴
  • 旅行方式一直在转变,也许要花更大的气力去选择避开而不是选择探索;也许很多地方已经变成了观光景点,但是生活中和风土民俗中的细节是一直在变动的,仍然可以找到一道菜,一个角落,是自己的体验;也许再也没有到不了的岛屿了,但抵达的过程和心情仍然是百分百专属的。在现代找不到的,于 是透过了书,穿检时代去想象,毕竟旅行永远是想象和真实并行的。 (查看原文)
    tiaah 2赞 2020-10-11 10:23:33
    —— 引自章节:序 文 这些旅行,该从何说起呢? 詹 朴
  • 所有虚构的故事必然混杂了真实的记忆,众多的经历才有办法堆栈出这些想象。而与虚幻交杂的故事可能代表了内心中的某种盼望。 (查看原文)
    tiaah 2赞 2020-10-11 10:23:33
    —— 引自章节:序 文 这些旅行,该从何说起呢? 詹 朴
  • 那么多知识的花絮,在一起的时候,以为是自己的,可是分开了,却总是散落成一撮一撮,连不成一线。 如果可以,也帮我留下旅行的痕迹;如果可以,要让文字带着去旅行,带着还去不了的人们,就如同当年想着不知道有一天是否可以去到这些书中所描述的地方时那年轻的自己。 于是关上了门,青年渐渐脱离了旅程。但是回到家中,书柜还是共同的,拥有的记忆还是联结着的。 (查看原文)
    tiaah 2赞 2020-10-11 10:23:33
    —— 引自章节:序 文 这些旅行,该从何说起呢? 詹 朴
  • 旅行是孤独的人在寻找不孤独的方式,旅行是不孤独的人在寻找孤独的方式。 (查看原文)
    二爷 1赞 2019-12-06 17:36:38
    —— 引自章节:序 文 这些旅行,该从何说起呢? 詹 朴
  • 「熊都是雜食性動物(omnivore),牠們掠食大型動物,像馴鹿或山羊,也捕鮭魚或獵取其他小動物,像松鼠、老鼠之類的,但當牠們肌餓的時候,牠們也採食根莖類、莓類等植物性食物。牠們食量很大,因為要儲備脂肪冬眠,所以松鼠對牠來說,只是一顆爆米花而已……。」 (查看原文)
    Keely 2016-03-23 13:40:08
    —— 引自第265页
  • 旅行是孤独的人在寻找不孤独的方式,旅行是不孤独的人在寻找孤独的方式。 (查看原文)
    Gomu 2016-12-31 15:46:23
    —— 引自第3页
  • 绝对不说现任老板的好话,绝对不说前任老板的坏话。 (查看原文)
    Gomu 2016-12-31 15:49:54
    —— 引自第16页
  • 所谓的“凡走过必留下痕迹”,原来指的不是行走者会留印记,而是“被走过的”会在旅行者身上留下不可抹去的痕迹。 (查看原文)
    Gomu 2016-12-31 16:07:01
    —— 引自第307页
  • 吃饭和旅行,都是很“个人口味”,英文俗谚岂不是说:“一个人的肉是另一个人的毒药。”(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可见“酒肉朋友”的形成也不容易。 长篇大论其实反映的是说话者的“沟通焦虑”,生怕他自己的解释不够周全,让别人把他的意见理解成另一种面貌,只好加注再加注,补充再补充,最后就变成了“长篇大论”。 (查看原文)
    Gomu 2016-12-31 16:09:59
    —— 引自第334页
  • 旅行穷尽处,幻想启程时。 当真实世界探索已完,想象世界就要让我们继续前进。 (查看原文)
    Gomu 2016-12-31 16:15:39
    —— 引自第373页
  • 旅行穷尽处,幻想启程时。 (查看原文)
    2017-03-06 20:58:25
    —— 引自第373页
  • 甚至我可以大胆地宣称,关于旅行地的阅读,我们是从旅行结束后才真正开始的。在旅行之前,我们对旅行地的阅读是一种“想象”;在旅行之际,我们对旅行的阅读则是一种“摸象”;只有在旅行完成之后,或者“一再完成”之后,才是我们真正对旅行地了解的开始。 (查看原文)
    小傩~ 2017-05-11 22:18:20
    —— 引自章节:旅行与读书
  • 这数十篇文章,主题都是关于他年长室友最主要的人生志趣:旅行和读书,时而讲读书,时而讲旅行,时而透过旅行来讲读书。当然也跟组成的旅行伙伴有关,所以还有许多篇幅,叙述旅行中遇到的那些食物。像是一个书生看了一辈子的书,从某一天开始踏出了门,其实就再也没有停下来过,透过那些旅行中遇到的经历来回想过去读到的书中的源起和典故。像是一个旅人,一个一辈子渴望旅行的旅人,从内心自我探索式的追寻,到现实中背着背包抵达遥远的另一端,或者说从书本中的旅行一路走到现实世界中的旅行。 可是比起那些人,这些文章更像是写给旅人自己的。像是对着过去年轻自己的分享:“也许过了三十年才抵达,但最终我们还是到了当年那些看着书想象中的地方。这里还跟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旅行方式一直在转变,也许要花更大的力气去选择避开而不是选择探索;也许很多地方已经变成了观光景点,但是生活中和风土民俗中的细节是一直在变动的,仍然可以找到一道菜,一个角落,是自己的体验;也许再也没有到不了的岛屿了,但抵达的过程和心情仍然是百分百专属的。在现代找不到的,于是透过了书,穿梭时代去想象,毕竟旅行永远是想象和真实并行的。 喜欢读很多很多书的旅人总是有太多想说的,而想说的是说不完的,于是透过几段旅程作为引子,一边回顾一边追忆,让想说的那些事,渐渐联结成一块。 旅人的旅行接触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但还是在继续,就好像电影该有的结尾,经历总总,还是会背上背包,再度踏出家门。毕竟还有没去过的地方呀,毕竟还有那么多想耗尽一生想看也看不完的书;有些地方不一定会再回去,但还有更多想去却没去的地方,所以能出发的时候还是记得要出发。 (查看原文)
    2017-08-02 17:58:01
    —— 引自第1页
  • 旅行,只能是空间的移动,无法是空间的逆旅。 只有一个人生是令人不满足 的。 读书时,你固然要融入情景,因而有了另类人生的感受;旅行时,我们也要想尽办法纠缠地,假装另一种文化与生活的短暂化身,这也是我不爱“旅行计划”,也不喜欢'安全旅行“的缘故,如果我们没有大胆一点,我们永远只是带着”家乡之壳“去旅行的人,没有接触异世界,也就没有短暂的另一个人生...... (查看原文)
    2017-08-02 20:14:01
    —— 引自第21页
  • “我们什么都想吃,我可以点一大堆东西,不管他前菜主菜,全部都一起分享吗?”我说 “当然,我们意大利人也是这样吃饭的,何况,你们爱怎么吃全看你们高兴,谁也管不着。” (查看原文)
    2017-08-03 10:57:45
    —— 引自第29页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