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作名: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S TAGEBUCHER AUS CHINA
译者: 李岩 / 王彦会
出版年: 2016-6
页数: 780
定价: 9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
ISBN: 9787100120241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为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旅行时的日记,还包括部分手稿和一些私人信件(主要是给父母的),在李希霍芬先生去世后,由其学生整理而成。原书于1907年出版。 本书除了详细记载了李希霍芬在中国考察时的科研成果之外,也记录了他在中国的旅行见闻、经历、感受,以及对中国城市、农 村、交通、风土人情的评价。日记中不时出现他为了实现科研目标,与中国官民沟通过程中使用的种种有趣手段,让人忍俊不禁;还有他总充满自豪地讲述他是如何实现“精致奢侈”的欧式旅途生活的,让人对他的考察之旅充满艳羡;最重要的一点是,年轻读者在跟随李希霍芬“走完”中国之旅后,能够从他身上学到真正的科学精神和科研手段,这才是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虽然李希霍芬想要客观地介绍实际情况,尽量避免用华丽的词句描绘自己的旅行体验和冒险经历,但这仍不失为是一本生动有趣的旅行日记。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由李...
本书为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旅行时的日记,还包括部分手稿和一些私人信件(主要是给父母的),在李希霍芬先生去世后,由其学生整理而成。原书于1907年出版。 本书除了详细记载了李希霍芬在中国考察时的科研成果之外,也记录了他在中国的旅行见闻、经历、感受,以及对中国城市、农 村、交通、风土人情的评价。日记中不时出现他为了实现科研目标,与中国官民沟通过程中使用的种种有趣手段,让人忍俊不禁;还有他总充满自豪地讲述他是如何实现“精致奢侈”的欧式旅途生活的,让人对他的考察之旅充满艳羡;最重要的一点是,年轻读者在跟随李希霍芬“走完”中国之旅后,能够从他身上学到真正的科学精神和科研手段,这才是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虽然李希霍芬想要客观地介绍实际情况,尽量避免用华丽的词句描绘自己的旅行体验和冒险经历,但这仍不失为是一本生动有趣的旅行日记。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由李希霍芬的学蒂森根据他身后遗留的在中国进行考察时的日记、手稿以及数量众多的私人信件编辑整理而成,出版于1907年。与其学术著作《中国》不同的是,本书更多地记录了李希霍芬在中国进行七次考察时的所见所闻和个人经历,是一本生动的旅行日记。其内容丰富,包含了李希霍芬对中国山脉、地质结构、气候、人口、经济、文化以及殖民情况的介绍;语言通俗,为读者了解当时中国的面貌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李希霍芬在日记中对旅行中的水路交通、各地的物产、人们生活状况、太平天国运动造成影响、罂粟的种植情况等作出了细致精确的描述。将该书翻译成中文,首先对于全面客观地认识李希霍芬在中国的考察提供了依据,其次为地理地质学界对李希霍芬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更为清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的创作者
· · · · · ·
-
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李希霍芬,德国地理、地质学家,历任柏林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柏林大学校长,曾长期在波恩和莱比锡大学担任地理学教授,一生出版了将近200部地质地理学著作,其中对中国的地质考察和研究是其重要的学术成果。李希霍芬于1868年9月开始在中国进行了历时四年之久的地理地质考察,足迹遍布 中国13个行省,搜集了大量的经济军事情报。回国后,李希霍芬先后出版了五卷《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依据的研究》,在欧洲地理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他最早提出了中国黄土的风成理论,并且对中国造山运动所引起的构造变形进行了独到的研究。李希霍芬的研究成果对近代中国地质、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目录 · · · · · ·
加利福尼亚(Californien)——中国 1
上海——天津——北京 11
芝罘(山东)——旅行计划 22
宁波和周边(浙江) 29
舟山群岛 35
从宁波(浙江)到镇江(江苏) 43
南京及其周边 55
在长江下游的旅行 60
去往山东和在山东的旅行 112
从满洲南部去往北京 163
在北京周边的旅行 213
在江西、安徽和浙江的旅行 218
从南至北穿越中国:广州——北京 263
在中国的第一次旅行结束 428
附录:李希霍芬在中国旅行地图 440
下册
在浙江、安徽和江苏的旅行 441
最后一次大旅行 直隶—山西(蒙古)—陕西—四川—沿长江而下 519
第一段:从北京穿过蒙古到西安府 519
第二段:从西安府越过秦岭山到成都府 618
第三段:从成都府进入山区;沿长江而下 669
结尾:最后一次旅居上海 713
索 引 723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已出书目 746
· · · · · · (收起)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试读 · · · · · ·
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生于1833 年,卒于1905 年,是德国知名的地质地理学家。曾担任波恩大学、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的教授,晚年多次荣任德国地理协会会长。李希霍芬在1868 年至1872 年间对中国进行了七次地质考察,足迹遍布当时18 个行省中的13 个,对中国的山脉、气候、人口、经济、交通、矿产等进行了深入的探查。回到德国后,李希霍芬总结考察成果...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的人也喜欢 · · · · · ·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跟着李希霍芬旅行中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本书读完,闭上眼,脑中仅存的那些些许画面大概就是对这本书的最深刻印象。伴随着李希霍芬在清末长达三年的旅程,印象最深刻的有:一,太平天国对江南地域的破坏,江苏、浙江、江西,不唯大城市,小村镇也处处可见,甚至有些大城市居民百余其三。 二,中国人的围观尾随,让李... (展开)《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一个半世纪前的中国速描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李希霍芬带着欧洲殖民者的十九世纪的傲慢,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他有傲慢的资本。摘录一下李的书中的一些个人想法,从中可以窥见,他是一个身体力行的知华派,但远称不上一个亲华派。 1,大沽口部分已经被破坏,只有主体还在,留给后世作为对中国人诡诈的纪念。 2,北京城里没... (展开)有种东西穿越了一百多年把我笼罩起来
> 更多书评 12篇
论坛 · · · · · ·
重走李希霍芬中国行的道路 | 来自Jeddy | 2021-04-25 16:33:09 | |
本书获得“2016年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好书”之一 | 来自休云 | 2016-11-04 16:10:09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商务印书馆 (2018)9.0分 11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广义人类学备忘录 (nothing传叔)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清史编译丛刊 (疯行)
- 2016年出版的部分历史书籍 (納蘭逸蕭)
- 2016人类学 (先晓胡同)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94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的评论:
feed: rss 2.0
6 有用 坐地而行 2016-11-18 18:40:09
人的傲慢,真是无人可免。
0 有用 Saturn 2020-01-28 19:43:11
wichtig
1 有用 付洪蕾 2020-02-21 20:10:38
李希霍芬总结说,中国在种稻谷与生孩子方面是全世界的典范。
0 有用 HTK 2021-04-06 15:15:00
信息量大,分了很多次才看完
2 有用 不可知道的名字 2016-12-19 11:20:03
日记形式,按日分,很杂很乱,很难看下去,更有浓浓的殖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