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有2017年2月2印本
出版年: 2016-7
页数: 1303
定价: 18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杨宽著作集
ISBN: 9787208138155
内容简介 · · · · · ·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连年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直到秦完成统一,百家争鸣,英才辈出,政经科技和学术文化等各方面,都有重大创新与发展。战国时代,变革了古代贵族统治的礼制,开创了秦、汉以後统一的局面。对此後二千多年,甚至直到今日的我国文化历史,影响远大。
然而,欲作战国史的深入研究,却有实质上的困难。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结果,造成现存史料残缺散佚,年代紊乱,真伪混杂。作为战国时代主要史料的《史记》和《战国策》二书,对于战国史事的叙述都很紊乱,许多重要历史事件连年代也混乱不清,甚至有些历史人物生存年代也有分歧的记载,因此,史料的整理与考订是非常必要的。
杨宽先生广采历代传世文献,近年文物考古中发掘出的简书、帛书、铜器铭文以及石刻资料,及晚近研究成果,对战国时代各国重要史事作全面的、系统的考订和编排,将原来分散杂乱、年代错误、真伪混淆的史料,作编年的...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连年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直到秦完成统一,百家争鸣,英才辈出,政经科技和学术文化等各方面,都有重大创新与发展。战国时代,变革了古代贵族统治的礼制,开创了秦、汉以後统一的局面。对此後二千多年,甚至直到今日的我国文化历史,影响远大。
然而,欲作战国史的深入研究,却有实质上的困难。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结果,造成现存史料残缺散佚,年代紊乱,真伪混杂。作为战国时代主要史料的《史记》和《战国策》二书,对于战国史事的叙述都很紊乱,许多重要历史事件连年代也混乱不清,甚至有些历史人物生存年代也有分歧的记载,因此,史料的整理与考订是非常必要的。
杨宽先生广采历代传世文献,近年文物考古中发掘出的简书、帛书、铜器铭文以及石刻资料,及晚近研究成果,对战国时代各国重要史事作全面的、系统的考订和编排,将原来分散杂乱、年代错误、真伪混淆的史料,作编年的整理和考订,使成有条不紊、真伪分明的史实文献,是研究、了解战国历史发展的基础性著作,具有学术价值。
本书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本书按年编辑史料,上接《左传》之终年,下迄秦之灭六国与统一,即起于周贞定王元年(公元前468年),止于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将原来分散杂乱、年代错误、真伪混淆的史料,作编年的整理和考订,使成有条不紊、真伪分明的史实文献。每年史料着重阐明当年之大事,包括纵横家所记纵横权变之掌故、游说辞与书信等。广泛采用各类古籍及近人研究成果,取材宏富,考辨精密,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的创作者
· · · · · ·
-
杨宽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杨宽(1914—2005),字宽正,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白鹤江镇人。曾就读于苏州中学师范科,1936年毕业于光华大学国文学系,师从史学大家吕思勉、蒋维乔、钱基博。1936年参与上海市博物馆筹建工作,1946年任上海博物馆馆长兼光华大学历史系教授,1953年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1959年调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1970年又调回复旦大学历史系工作。1984年赴美国迈阿密定居至逝世。历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秘书、古物整理处处长,上海市博物馆馆长,中国先秦史学会首届至第三届副理事长。著有《中国上古史导论》《西周史》《战国史》《战国史料编年辑证》《古史新探》《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等。
目录 · · · · · ·
凡例1
引论上篇 战国史料之鉴别1
(一)战国主要史料之特点(1)
(二)战国纵横家与诸子著作之史料性质(4)
(三)关于苏秦、 张仪、 乐毅等人史料之去伪存真(8)
· · · · · · (更多)
凡例1
引论上篇 战国史料之鉴别1
(一)战国主要史料之特点(1)
(二)战国纵横家与诸子著作之史料性质(4)
(三)关于苏秦、 张仪、 乐毅等人史料之去伪存真(8)
(四)关于李悝、商鞅等法家史料之考订与辨伪(19)
引论下篇 列国纪年之考订23
(一)战国历法之验证(23)
(二)秦历法验证表(28)
(三)逾年改元与当年改元之礼制(32)
(四)秦日食纪年之验证(40)
(五)魏惠王年世之考订(44)
(六)田齐君王年世之考订(54)
(七)赵君年世之考订(58)
(八)韩君年世之考订(63)
(九)战国初期燕君年世之考订(66)
(十)宋君年世之考订(68)
(十一)越君年世之考订(70)
卷一 周贞定王元年(公元前四六八年)至十六年(公元前四五三年)76
周贞定王元年(76)
二年(81)
三年(无史料)
四年(82)
五年(83)
六年(86)
七年(86)
八年(87)
九年(无史料)
十年(无史料)
十一年(89)
十二年(92)
十三年(96)
十四年(96)
十五年(104)
十六年(104)
卷二 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四五二年)至周威烈王十一年(公元前四一五年)118
周贞定王十七年(118)
十八年(120)
十九年(无史料)
二十年(120)
二十一年(120)
二十二年(121)
二十三年(122)
二十四年(130)
二十五年(131)
二十六年(131)
二十七年(132)
二十八年(132)
周考王元年(132)
二年(133)
三年(无史料)
四年(136)
五年(无史料)
六年(141)
七年(141)
八年(142)
九年(144)
十年(144)
十一年(145)
十二年(145)
十三年(145)
十四年(146)
十五年(146)
周威烈王元年(147)
二年(149)
三年(150)
四年(151)
五年(151)
六年(152)
七年(152)
八年(153)
九年(153)
十年(154)
十一年(156)
卷三 周威烈王十二年(公元前四一四年)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〇三年)166
周威烈王十二年(166)
十三年(168)
十四年(171)
十五年(172)
十六年(175)
十七年(175)
十八年(177)
十九年(181)
二十年(182)
二十一年(190)
二十二年(203)
二十三年(206)
卷四 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四〇二年)至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三八一年)214
周威烈王二十四年(214)
周安王元年(215)
二年(215)
三年(219)
四年(220)
五年(222)
六年(228)
七年(234)
八年(234)
九年(235)
十年(236)
十一年(236)
十二年(237)
十三年(240)
十四年(244)
十五年(244)
十六年(246)
十七年(247)
十八年(253)
十九年(253)
二十年(255)
二十一年(256)
卷五 周安王二十二年(公元前三八〇年)至周显王七年(公元前三六二年)261
周安王二十二年(261)
二十三年(263)
二十四年(264)
二十五年(266)
二十六年(267)
周烈王元年(268)
二年(271)
三年(272)
四年(274)
五年(275)
六年(276)
七年(277)
周显王元年(285)
二年(286)
三年(290)
四年(291)
五年(292)
六年(293)
七年(294)
卷六 周显王八年(公元前三六一年)至十五年(公元前三五四年)299
周显王八年(299)
九年(307)
十年(309)
十一年(312)
十二年(314)
十三年(319)
十四年(325)
十五年(347)
卷七 周显王十六年(公元前三五三年)至二十五年(公元前三四四年)351
周显王十六年(351)
十七年(361)
十八年(362)
十九年(370)
二十年(375)
二十一年(377)
二十二年(378)
二十三年(379)
二十四年(381)
二十五年(383)
卷八 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三四三年)至三十五年(公元前三三四年)395
周显王二十六年(395)
二十七年(397)
二十八年(403)
二十九年(406)
三十年(414)
三十一年(416)
三十二年(423)
三十三年(424)
三十四年(426)
三十五年(430)
卷九 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三三三年)至四十七年(公元前三二二年)445
周显王三十六年(445)
三十七年(452)
三十八年(453)
三十九年(454)
四十年(456)
四十一年(462)
四十二年(465)
四十三年(466)
四十四年(467)
四十五年(474)
四十六年(476)
四十七年(485)
卷十 周显王四十八年(公元前三二一年)至周赧王元年(公元前三一四年)494
周显王四十八年(494)
周慎靓王元年(501)
二年(511)
三年(518)
四年(534)
五年(538)
六年(543)周赧王元年(560)
卷十一 周赧王二年(公元前三一三年)至七年(公元前三〇八年)569
周赧王二年(569)
三年(587)
四年(601)
五年(615)
六年(625)
七年(628)
卷十二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三〇七年)至十三年(公元前三〇二年)639
周赧王八年(639)
九年(664)
十年(680)
十一年(684)
十二年(687)
十三年(692)
卷十三 周赧王十四年(公元前三〇一年)至十九年(公元前二九六年)698
周赧王十四年(698)
十五年(715)
十六年(726)
十七年(738)
十八年(747)
十九年(748)
卷十四 周赧王二十年(公元前二九五年)至二十七年(公元前二八八年)764
周赧王二十年(764)
二十一年(770)
二十二年(786)
二十三年(790)
二十四年(792)
二十五年(797)
二十六年(808)
二十七年(815)
卷十五 周赧王二十八年(公元前二八七年)至三十年(公元前二八五年)828
周赧王二十八年(828)
二十九年(850)
三十年(861)
卷十六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二八四年)至三十五年(公元前二八〇年)875
周赧王三十一年(875)
三十二年(892)
三十三年(899)
三十四年(905)
三十五年(913)
卷十七 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二七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前二七四年)917
周赧王三十六年(917)
三十七年(939)
三十八年(956)
三十九年(961)
四十年(963)
四十一年(964)
卷十八 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二七三年)至五十年(公元前二六五年)966
周赧王四十二年(966)
四十三年(983)
四十四年(985)
四十五年(990)
四十六年(1000)
四十七年(1007)
四十八年(1008)
四十九年(1009)
五十年(1025)
卷十九 周赧王五十一年(公元前二六四年)至五十九年(公元前二五六年)1039
周赧王五十一年(1039)
五十二年(1046)
五十三年(1055)
五十四年(1060)
五十五年(1061)
五十六年(1070)
五十七年(1082)
五十八年(1086)
五十九年(1111)
卷二十 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二五五年)至秦王政(始皇帝)十年(公元前二三七年)1116
秦昭王五十二年(1116)
五十三年(1128)
五十四年(1129)
五十五年(1130)
五十六年(1131)
秦孝文王元年(1135)
秦庄襄王元年(1142)
二年(1145)三年(1153)
秦王政(始皇帝)元年(1162)
二年(1166)
三年(1168)
四年(1172)
五年(1174)
六年(1177)
七年(1184)
八年(1185)
九年(1190)
十年(1199)
卷二十一 秦王政(始皇帝)十一年(公元前二三六年)至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年)1206
秦王政(始皇帝)十一年(1206)
十二年(1211)
十三年(1215)
十四年(1217)
十五年(1225)
十六年(1127)
十七年(1229)
十八年(1231)
十九年(1238)
二十年(1242)
二十一年(1248)
二十二年(1250)
二十三年(1254)
二十四年(1259)
二十五年(1262)
二十六年(1265)
附录列国纪年订正表1273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古史新探 8.4
-
- 西周史 9.0
-
- 中国上古史导论 8.5
-
- 古史探微 8.0
-
- 周秦社会结构研究 8.4
-
- 战国史 9.1
-
- 商代国家与社会(商代史卷四) 6.6
-
- 战国秦社会经济形态新探 9.4
-
- 秦汉史编年(上下册) 9.2
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关于本书与战国策的关系问题
> 更多书评 5篇
论坛 · · · · · ·
未知此书年表与平势隆郎的年表有何不同之处?有没... | 来自庭兰 | 2023-02-25 19:53:54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9.0分 51人读过
-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2)暂无评分 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陆沐編輯生涯得書 (於沐)
- 2016 (疯清扬)
- 【追跡三代,鞭及秦汉】 (漆园吏玫)
- 我收集的书7 (winds)
- 先秦两汉 (philalexandros)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वैजयंती माला 2021-12-03 12:27:41
非常好用!
1 有用 殷顽民 2022-01-29 12:04:35
排版可提升的空间很大:每个年头用粗体加大字号,另起一页;近于夹注的异文校勘用楷体减小字号;每个年份下亦加国别以方便查找;史料出处的标注方式亦可优化……现在除了按语用仿宋,其他全是同一号的宋体,乌泱一片,看着头大
3 有用 王紫 2021-04-05 09:03:42
【2021读完第15本】终于仔细翻完了,其中细节考证非常多,文献整理也齐全,很用心,很有料,是今后也会非常有用的工具书。一般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翻翻,开卷有益。
2 有用 玲珑心 2024-03-26 16:31:28 上海
终于全部啃完啦💐这本书不是阅读性很强的普及读物,但真的开了不少眼界,从中也粗略看了些百家概要,对孟子,荀子等都有了新的认识,当然还需要深入研读各家著述。由于是史料汇编,一开始看着是很艰难的,经常犯困,真的丢下书就能睡着😂从前298年函谷关之战开始一边做笔记一边看就快起来了。战国史也是个社会运转逐渐加速的过程,会给人一种后一百年比前一百年过的快的错觉。长平之战后时间更像飞一样。到了秦王政上台,一眨眼... 终于全部啃完啦💐这本书不是阅读性很强的普及读物,但真的开了不少眼界,从中也粗略看了些百家概要,对孟子,荀子等都有了新的认识,当然还需要深入研读各家著述。由于是史料汇编,一开始看着是很艰难的,经常犯困,真的丢下书就能睡着😂从前298年函谷关之战开始一边做笔记一边看就快起来了。战国史也是个社会运转逐渐加速的过程,会给人一种后一百年比前一百年过的快的错觉。长平之战后时间更像飞一样。到了秦王政上台,一眨眼就统一了。前半部分没做笔记,所以我得重新补看一遍。 (展开)
58 有用 美逝 2019-08-07 15:51:29
有个评论嫌本书有依傍前人之处,难道研究不是先继承再发扬么,如果前人已经做得很好了,萧规曹随不是很正确吗,再者说没有足够的创新也是很正常,光是抉择观点就是很考验功夫的了,当做基础工具书也是很不错的,战国纪年这个题目下凭一己之力怎么能做到尽善尽美,顾及到方方面面?傻子一样地大言炎炎,蠢货。 ——分割线—— 当今所谓的学术创新,先秦史尤甚,心里没点数?还是周勋初说得对,争相恐后去所谓创新,经过时间大浪淘... 有个评论嫌本书有依傍前人之处,难道研究不是先继承再发扬么,如果前人已经做得很好了,萧规曹随不是很正确吗,再者说没有足够的创新也是很正常,光是抉择观点就是很考验功夫的了,当做基础工具书也是很不错的,战国纪年这个题目下凭一己之力怎么能做到尽善尽美,顾及到方方面面?傻子一样地大言炎炎,蠢货。 ——分割线—— 当今所谓的学术创新,先秦史尤甚,心里没点数?还是周勋初说得对,争相恐后去所谓创新,经过时间大浪淘沙之后,能有多少有价值的?倒是扎扎实实收集资料,做一本工具书,成为以后这个领域的学人的必读书,哪个价值大,自然一目了然。不过按当今学术风气,轻视资料整理也很正常。再者,战国史没什么新史料,怎么去创新,怎么发论文,一个清华简就能写无数战国史论文,战国史,还研究主流?笑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