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杨宽著作集: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以文献资料结合丰富的考古发掘成果,并经过许多次的实地考察,系统地研究论证了中国古代都城及其制度的发展演变 , 其中多所创见。作者认为先秦到唐代是实行封闭式都城制度的历史阶段,在西汉、东汉之际,都城制度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整个都城的格局由“坐西朝东”变为“坐北朝南”,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了又一次更大的变化,即由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这是由都城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引起的变化。《杨宽著作集: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对中国古代都城都作了详细的考察研究,并配以大量的图片资料以资说明。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的创作者
· · · · · ·
-
杨宽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杨宽(1914-2005),原上海市博物馆馆长兼光华大学历史系教授,1953年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1960年转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1970年始专任复旦大学教授。著有《中国上古史导论》、《中国历代尺度考》、《西周史》、《古史新探》、《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等。
目录 · · · · · ·
序言1
日译本序 西嶋定生1
上编 中国都城的起源和发展1
一 前言3
二 都城的起源5
1仰韶文化时期的氏族制村落5
2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堡7
3东下冯遗址的壕沟和城墙11
三 以东北为“重心”的商代都城布局14
四 商代“大邑商”及其别都的制度24
1“大邑商”的所在及其范围24
2从“商郊牧野”看“大邑商”的“郊”“野”制度28
3牧即,是商代晚期的别都30
4郑州商城即阑或管,是商代前期的别都33
五 西周都城布局的发展39
1西周都城制度的逐渐形成39
2东都成周开创的小“城”连结大“郭”布局43
3成周建设大“郭”的用途51
六 鲁国都城曲阜的“坐西朝东”布局55
1鲁国都城布局的分析55
2曲阜两类墓葬和都城布局58
七 春秋战国中原诸都城的西“城”东“郭”连结布局62
1齐国都城临淄62
2郑、韩都城新郑67
3晋国都城新田70
4秦国都城雍73
5赵国都城邯郸80
6魏国都城安邑85
7春秋战国时代中原诸都城布局的特点87
八 楚都郢、鄢和燕下都91
1楚都郢91
2楚的别都鄢93
3燕下都95
九 秦都咸阳西“城”东“郭”连结的布局98
1从成都故城推测咸阳布局98
2从秦始皇陵园推测咸阳布局101
3秦始皇扩建咸阳都城的布局105
十 西汉长安的西南“城”区和东北“郭”区107
1“坐西朝东”的长乐宫和未央宫107
2内城性质的长安城113
3长安城外北面和东北面的“郭”区118
十一 东汉、北魏洛阳“城”和“郭”的布局132
1东汉洛阳城的内城性质及其“坐北朝南”布局132
2北魏洛阳城的内城性质及其“南向”布局138
3汉魏洛阳城外的西面“郭”区145
4汉魏洛阳城外的东、南两面“郭”区150
十二 东吴都城建业和东晋南朝都城建康156
1东吴都城建业的布局156
2东晋南朝都城建康的布局161
十三 唐代长安、洛阳的“城”“郭”布局168
1唐代长安的内城及大明宫168
2唐代长安的郭城175
3唐代洛阳的“城”“郭”布局179
十四 都城布局的变化和礼制的关系184
1都城布局的三次重大发展变化184
2都城布局变化的原因及其与礼制的关系191
附录西汉长安布局结构的再探讨204
三论西汉长安的布局结构问题224
下编 宋代以后都城制度的变革及其重要设施245
一 封闭式的唐以前都城结构247
(一) 封闭式的里制和坊制249
1先秦都城的里制249
2秦汉都城的里制253
3北魏都城的坊制256
4唐代都城的坊制258
(二) 封闭式的集中的市制263
1春秋战国都城的市制263
2西汉长安对称的东西两市制度266
3北魏洛阳“市”与“里”相结合的“大市”制度267
4唐代长安的东西两市制度268
(三) 封闭结构的警卫、治安设施276
1秦汉都城的警卫、治安设施276
2唐代都城的警卫、治安设施280
二 唐宋之际都城制度的重大变化286
(一) 商人“行”“市”组织的发展和沿河近桥及城门口
新“行”“市”的形成286
1唐代长安的商人“行”“市”组织286
2邸店日益增多289
3后周世宗扩建东京外城和奖励增建邸店的新政策290
4北宋东京沿河近桥新“行”“市”的形成295
(二) 新“街市”的形成和旧的封闭式“市”的淘汰301
1以新“行市”为中心的街市的形成302
2以酒楼、茶坊为中心的街市的形成302
3因众多居民日常生活需要而形成的街市303
4新行市和新街市代替旧的封闭式“市”的过程304
(三) 民间文娱活动的开展和以“勾栏”为中心的“瓦子”的形成308
1秦汉以前都城居民的文娱活动308
2北魏洛阳居民的文娱活动310
3唐代长安居民的文娱活动311
4宋代以“勾栏”为中心的“瓦子”的形成315
三 北宋东京的新结构和新街市317
(一) 后周扩建东京外城的新规划和北宋的继续发展317
1后周在东京开创的新街道制度318
2后周和北宋特许的临街市建邸店楼阁的规定320
3北宋东京一度恢复街鼓制度和对“侵街”的处理323
(二) 北宋东京的新结构和新布局326
1三重方城的新结构326
2四条河流的对外疏通328
3宫殿和中央官署的布局330
4社、郊坛、太庙和原庙的建置332
5“厢”和“坊”的行政组织系统334
6街巷的新布局337
(三) 北宋末年东京的新“街市”342
1南面御街342
2东面御街344
3西面御街345
4北面御街346
5宫城宣德门前大街347
6宫城东华门前大街349
7景灵宫东门大街和相国寺东门大街350
(四) 《清明上河图》所描绘沿汴河到东水门的街市和虹桥的桥市352
1沿汴河的大街和出东水门旁的大街353
2《清明上河图》的主题355
3《清明上河图》中虹桥的桥市357
4《清明上河图》中通津门内的街市358
(五) 北宋末年东京酒楼、茶坊和饮食店的特色359
1东京酒楼的特色360
2东京酒楼、茶坊和集市361
3东京饮食店的特色361
(六) 北宋末年东京各种集市的分析363
1天晓的早市364
2酒楼、茶坊、集市的特点365
3瓦子的集市366
4相国寺的庙市366
5集市上的书画玩好367
6节日的集市369
(七) 北宋末年东京瓦子的勾栏及其演艺369
1东京瓦子的勾栏369
2勾栏表演的技艺371
(八) 北宋末年东京街市的治安设施和服务性行业375
1行政系统和治安管理375
2军巡铺屋和防火措施376
3官营药局与服务性行业377
四 南宋临安(杭州)结构和街市的分析380
(一) “坐南朝北”的特殊布局380
1“坐南朝北”特殊布局的形成380
2御街的由南向北并通向西北382
3“坐南向北”的布局和礼制的关系384
4先兆的传说和方位的选定387
(二) 宫殿、官署、学校和官僚住宅的分布389
1大内所在和宫殿的分布389
2中央官署的分布391
3学府的所在392
4官僚住宅和家庙的分布392
(三) 居民的厢和坊的分布排列393
1右一厢十坊所在396
2左一北厢十九坊和左一南厢四坊所在397
3左二厢十八坊所在399
4右二厢十八坊所在401
5右三厢六坊所在402
6右四厢二坊所在402
7左三厢八坊所在403
(四) 热闹繁华的御街景象403
1御街南段的街市404
2御街中段的街市406
3御街北段的街市411
(五) 沿河近桥的街市特色412
1沿小河近桥的街市413
2沿大河近桥的街市414
3沿西河近桥的街市415
4一般街市和城门口的街市415
(六) “市”“行”“团”“作”的组织和作用415
1“市”“行”“团”的分布415
2米市、肉市、鲞团以及其他日用物资行市的作用419
3“作”的组织及其作用422
4雇佣劳动者的“行”的组织423
(七) 花色品种众多的食店423
1分茶店和面食店424
2鲊店426
3凉水427
4从食店427
5果子店428
(八) 分布各处街市的酒楼、茶坊和歌馆428
1酒楼429
2茶坊431
3歌馆432
(九) 以勾栏为中心的瓦子大发展433
1瓦子的创设和发展433
2临安城内的瓦子434
3临安城外的瓦子436
(十) 民间“社会”的组织和活动438
1讲究诗文、武艺和技艺的社会团体438
2各种行市的“社”439
3“社”的主要活动及其作用440
(十一) 民间技艺的创作和演出的发展441
1小说442
2讲史443
3嘌唱、诸宫调和唱赚444
4杂剧446
5傀儡戏447
6影戏447
7角抵447
8杂技448
9街头艺人的表演448
(十二) 西湖及城内外风景的游览449
(十三) 临安的治安设施452
1临安的密集人口452
2防火和治安设施454
3街市的治安问题456
(十四) 服务性行业和管理措施457
1寄藏财物的塌房458
2水井的建设和供水、清洁等服务行业458
3报晓和报天气460
4修补家常用品的小行业460
5为筵会服务的“四司六局”461
6租借器物的行业462
7带有服务性质的药材业462
五 辽金都城结构的变迁464
(一) 辽五京结构的变迁464
1辽上京临潢府465
2辽东京辽阳府466
3辽南京幽都府(后改析津府)468
4辽中京大定府470
5辽西京大同府477
(二) 金上京和中都结构的变迁477
1金上京会宁府478
2金中都大兴府482
六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布局结构的变化494
(一) 元上都的特殊结构494
1元上都的外城495
2元上都的内城和宫城496
(二) 元大都的设计规划和“坐南朝北”的布局499
1大内(宫城)方位的选定501
2中心台位置的选定和“坐南朝北”布局的形成502
3城中部钟鼓楼的建设505
(三) 元大都运输水道和宫苑用水道的疏通506
1通惠河的开凿506
2金水河的开凿508
(四) 元大都三套方城的结构509
1外城的结构形制509
2宫城和萧墙的布局511
(五) 元大都宫殿的组合和官府的分布516
1主要宫殿的组合516
2重要中央官署的分布518
(六) 元大都郊坛、社稷坛、太庙和原庙的建置521
1郊坛、社稷坛和太庙521
2原庙的扩大建设522
(七) 元大都的街巷和坊的安排528
1街巷划分和“八亩”方地的分配方案528
2两个赤县所属的坊530
(八) 元大都的行市和街市537
1城中心的行市和街市537
2城西的羊角市和西市542
3城东的旧枢密院角市和东市543
4城门口内外的行市545
5南城的行市和街市549
6节日的集市551
(九) 明代南京结构的新发展553
1明代南京应天府城的建设553
2明代南京皇城和宫城的布局556
3中都临濠仿南京之制560
(十) 明代北京城的改建562
1洪武年间紧缩北城墙和建设燕王府562
2永乐年间迁都北京、重建宫殿和拓展南城墙565
3正统年间建城门楼、月城楼等570
4商业中心南迁和嘉靖年间南面外城的兴建571
(十一) 明代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的重建及其官署分布578
1依照南京规制重建的皇城和紫禁城578
2明代北京的庙、社、郊坛的建置584
3明代北京官署的设置586
(十二) 清代北京的建置589
1清代北京宫殿的扩建和改建589
2清代北京庙、社、郊坛的改建或因袭593
3清代北京官署的因袭、调整和增设595
4清代北京的地方行政设施599
5清代北京主要商业区的发展600
6清代北京琉璃厂“文化街”的形成和发展605
· · · · · · (收起)
日译本序 西嶋定生1
上编 中国都城的起源和发展1
一 前言3
二 都城的起源5
1仰韶文化时期的氏族制村落5
2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堡7
3东下冯遗址的壕沟和城墙11
三 以东北为“重心”的商代都城布局14
四 商代“大邑商”及其别都的制度24
1“大邑商”的所在及其范围24
2从“商郊牧野”看“大邑商”的“郊”“野”制度28
3牧即,是商代晚期的别都30
4郑州商城即阑或管,是商代前期的别都33
五 西周都城布局的发展39
1西周都城制度的逐渐形成39
2东都成周开创的小“城”连结大“郭”布局43
3成周建设大“郭”的用途51
六 鲁国都城曲阜的“坐西朝东”布局55
1鲁国都城布局的分析55
2曲阜两类墓葬和都城布局58
七 春秋战国中原诸都城的西“城”东“郭”连结布局62
1齐国都城临淄62
2郑、韩都城新郑67
3晋国都城新田70
4秦国都城雍73
5赵国都城邯郸80
6魏国都城安邑85
7春秋战国时代中原诸都城布局的特点87
八 楚都郢、鄢和燕下都91
1楚都郢91
2楚的别都鄢93
3燕下都95
九 秦都咸阳西“城”东“郭”连结的布局98
1从成都故城推测咸阳布局98
2从秦始皇陵园推测咸阳布局101
3秦始皇扩建咸阳都城的布局105
十 西汉长安的西南“城”区和东北“郭”区107
1“坐西朝东”的长乐宫和未央宫107
2内城性质的长安城113
3长安城外北面和东北面的“郭”区118
十一 东汉、北魏洛阳“城”和“郭”的布局132
1东汉洛阳城的内城性质及其“坐北朝南”布局132
2北魏洛阳城的内城性质及其“南向”布局138
3汉魏洛阳城外的西面“郭”区145
4汉魏洛阳城外的东、南两面“郭”区150
十二 东吴都城建业和东晋南朝都城建康156
1东吴都城建业的布局156
2东晋南朝都城建康的布局161
十三 唐代长安、洛阳的“城”“郭”布局168
1唐代长安的内城及大明宫168
2唐代长安的郭城175
3唐代洛阳的“城”“郭”布局179
十四 都城布局的变化和礼制的关系184
1都城布局的三次重大发展变化184
2都城布局变化的原因及其与礼制的关系191
附录西汉长安布局结构的再探讨204
三论西汉长安的布局结构问题224
下编 宋代以后都城制度的变革及其重要设施245
一 封闭式的唐以前都城结构247
(一) 封闭式的里制和坊制249
1先秦都城的里制249
2秦汉都城的里制253
3北魏都城的坊制256
4唐代都城的坊制258
(二) 封闭式的集中的市制263
1春秋战国都城的市制263
2西汉长安对称的东西两市制度266
3北魏洛阳“市”与“里”相结合的“大市”制度267
4唐代长安的东西两市制度268
(三) 封闭结构的警卫、治安设施276
1秦汉都城的警卫、治安设施276
2唐代都城的警卫、治安设施280
二 唐宋之际都城制度的重大变化286
(一) 商人“行”“市”组织的发展和沿河近桥及城门口
新“行”“市”的形成286
1唐代长安的商人“行”“市”组织286
2邸店日益增多289
3后周世宗扩建东京外城和奖励增建邸店的新政策290
4北宋东京沿河近桥新“行”“市”的形成295
(二) 新“街市”的形成和旧的封闭式“市”的淘汰301
1以新“行市”为中心的街市的形成302
2以酒楼、茶坊为中心的街市的形成302
3因众多居民日常生活需要而形成的街市303
4新行市和新街市代替旧的封闭式“市”的过程304
(三) 民间文娱活动的开展和以“勾栏”为中心的“瓦子”的形成308
1秦汉以前都城居民的文娱活动308
2北魏洛阳居民的文娱活动310
3唐代长安居民的文娱活动311
4宋代以“勾栏”为中心的“瓦子”的形成315
三 北宋东京的新结构和新街市317
(一) 后周扩建东京外城的新规划和北宋的继续发展317
1后周在东京开创的新街道制度318
2后周和北宋特许的临街市建邸店楼阁的规定320
3北宋东京一度恢复街鼓制度和对“侵街”的处理323
(二) 北宋东京的新结构和新布局326
1三重方城的新结构326
2四条河流的对外疏通328
3宫殿和中央官署的布局330
4社、郊坛、太庙和原庙的建置332
5“厢”和“坊”的行政组织系统334
6街巷的新布局337
(三) 北宋末年东京的新“街市”342
1南面御街342
2东面御街344
3西面御街345
4北面御街346
5宫城宣德门前大街347
6宫城东华门前大街349
7景灵宫东门大街和相国寺东门大街350
(四) 《清明上河图》所描绘沿汴河到东水门的街市和虹桥的桥市352
1沿汴河的大街和出东水门旁的大街353
2《清明上河图》的主题355
3《清明上河图》中虹桥的桥市357
4《清明上河图》中通津门内的街市358
(五) 北宋末年东京酒楼、茶坊和饮食店的特色359
1东京酒楼的特色360
2东京酒楼、茶坊和集市361
3东京饮食店的特色361
(六) 北宋末年东京各种集市的分析363
1天晓的早市364
2酒楼、茶坊、集市的特点365
3瓦子的集市366
4相国寺的庙市366
5集市上的书画玩好367
6节日的集市369
(七) 北宋末年东京瓦子的勾栏及其演艺369
1东京瓦子的勾栏369
2勾栏表演的技艺371
(八) 北宋末年东京街市的治安设施和服务性行业375
1行政系统和治安管理375
2军巡铺屋和防火措施376
3官营药局与服务性行业377
四 南宋临安(杭州)结构和街市的分析380
(一) “坐南朝北”的特殊布局380
1“坐南朝北”特殊布局的形成380
2御街的由南向北并通向西北382
3“坐南向北”的布局和礼制的关系384
4先兆的传说和方位的选定387
(二) 宫殿、官署、学校和官僚住宅的分布389
1大内所在和宫殿的分布389
2中央官署的分布391
3学府的所在392
4官僚住宅和家庙的分布392
(三) 居民的厢和坊的分布排列393
1右一厢十坊所在396
2左一北厢十九坊和左一南厢四坊所在397
3左二厢十八坊所在399
4右二厢十八坊所在401
5右三厢六坊所在402
6右四厢二坊所在402
7左三厢八坊所在403
(四) 热闹繁华的御街景象403
1御街南段的街市404
2御街中段的街市406
3御街北段的街市411
(五) 沿河近桥的街市特色412
1沿小河近桥的街市413
2沿大河近桥的街市414
3沿西河近桥的街市415
4一般街市和城门口的街市415
(六) “市”“行”“团”“作”的组织和作用415
1“市”“行”“团”的分布415
2米市、肉市、鲞团以及其他日用物资行市的作用419
3“作”的组织及其作用422
4雇佣劳动者的“行”的组织423
(七) 花色品种众多的食店423
1分茶店和面食店424
2鲊店426
3凉水427
4从食店427
5果子店428
(八) 分布各处街市的酒楼、茶坊和歌馆428
1酒楼429
2茶坊431
3歌馆432
(九) 以勾栏为中心的瓦子大发展433
1瓦子的创设和发展433
2临安城内的瓦子434
3临安城外的瓦子436
(十) 民间“社会”的组织和活动438
1讲究诗文、武艺和技艺的社会团体438
2各种行市的“社”439
3“社”的主要活动及其作用440
(十一) 民间技艺的创作和演出的发展441
1小说442
2讲史443
3嘌唱、诸宫调和唱赚444
4杂剧446
5傀儡戏447
6影戏447
7角抵447
8杂技448
9街头艺人的表演448
(十二) 西湖及城内外风景的游览449
(十三) 临安的治安设施452
1临安的密集人口452
2防火和治安设施454
3街市的治安问题456
(十四) 服务性行业和管理措施457
1寄藏财物的塌房458
2水井的建设和供水、清洁等服务行业458
3报晓和报天气460
4修补家常用品的小行业460
5为筵会服务的“四司六局”461
6租借器物的行业462
7带有服务性质的药材业462
五 辽金都城结构的变迁464
(一) 辽五京结构的变迁464
1辽上京临潢府465
2辽东京辽阳府466
3辽南京幽都府(后改析津府)468
4辽中京大定府470
5辽西京大同府477
(二) 金上京和中都结构的变迁477
1金上京会宁府478
2金中都大兴府482
六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布局结构的变化494
(一) 元上都的特殊结构494
1元上都的外城495
2元上都的内城和宫城496
(二) 元大都的设计规划和“坐南朝北”的布局499
1大内(宫城)方位的选定501
2中心台位置的选定和“坐南朝北”布局的形成502
3城中部钟鼓楼的建设505
(三) 元大都运输水道和宫苑用水道的疏通506
1通惠河的开凿506
2金水河的开凿508
(四) 元大都三套方城的结构509
1外城的结构形制509
2宫城和萧墙的布局511
(五) 元大都宫殿的组合和官府的分布516
1主要宫殿的组合516
2重要中央官署的分布518
(六) 元大都郊坛、社稷坛、太庙和原庙的建置521
1郊坛、社稷坛和太庙521
2原庙的扩大建设522
(七) 元大都的街巷和坊的安排528
1街巷划分和“八亩”方地的分配方案528
2两个赤县所属的坊530
(八) 元大都的行市和街市537
1城中心的行市和街市537
2城西的羊角市和西市542
3城东的旧枢密院角市和东市543
4城门口内外的行市545
5南城的行市和街市549
6节日的集市551
(九) 明代南京结构的新发展553
1明代南京应天府城的建设553
2明代南京皇城和宫城的布局556
3中都临濠仿南京之制560
(十) 明代北京城的改建562
1洪武年间紧缩北城墙和建设燕王府562
2永乐年间迁都北京、重建宫殿和拓展南城墙565
3正统年间建城门楼、月城楼等570
4商业中心南迁和嘉靖年间南面外城的兴建571
(十一) 明代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的重建及其官署分布578
1依照南京规制重建的皇城和紫禁城578
2明代北京的庙、社、郊坛的建置584
3明代北京官署的设置586
(十二) 清代北京的建置589
1清代北京宫殿的扩建和改建589
2清代北京庙、社、郊坛的改建或因袭593
3清代北京官署的因袭、调整和增设595
4清代北京的地方行政设施599
5清代北京主要商业区的发展600
6清代北京琉璃厂“文化街”的形成和发展605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丛书信息
· · · · · ·
杨宽著作集(共13册),
这套丛书还有
《古史新探》《杨宽史学讲义六种》《杨宽书信集》《杨宽史学拾遗》《杨宽学术随笔》
等
。
喜欢读"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的人也喜欢 · · · · · ·
- 古史探微 8.2
- 新资料与中古文史论稿 9.4
- 隋唐史 9.2
- 古史新探 8.4
- 中国远古时代 8.8
- 战国史 9.1
- 隋唐帝国权力结构及制度演进 8.1
- 读史存稿(增订本) 8.9
- 秦汉交通史稿 7.8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要想著书立说,既要有"创见",也要有"论证",而作者显然是这两者的结合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引用自「吴越春秋」,形容的是西周时"城"和"郭"职能分明的情况,也就是说所谓"城"的概念指的是皇城,而"郭"是普通人的居住和活动场所,但秦汉以后,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城"和"... (展开)> 更多书评 3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9.2分 172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8.8分 76人读过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暂无评分 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增订版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书目 (哲夫成城)
- kindle 2 (甜賽)
- 城市史--中国,世界 (Adams)
- 好读书不求甚解 (洗心易)
- 读书。非虚构类。人文社科类背景知识储备。 (Vanessa。)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村口王师傅 2021-12-02 10:23:02
只看了宋代部分,里面大量的引用诸如《梦梁录》的记载,不过倒是引起了我画张图的冲动
0 有用 momo 2023-12-31 10:45:57 北京
详实。后半段相对薄弱
0 有用 (。ì _ í。) 2022-04-29 10:18:18
翻阅此书,前半段杨宽先生提出一个重要观点,西汉、东汉之际,都城坐西朝东改为坐北朝南,是因为南郊祭天和元日朝会的需要,杨先生还说了“为了适应举行这种万人大会的需要,都城的布局就必须坐北朝南”这样的话,但总感觉有点循环论证的味道,求熟悉都城史的师友解答,这种论证真的成立吗?
1 有用 momo 2021-10-26 22:47:36
我们深入研究都城制度时,必须将它与陵寝制度结合起来探讨。这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和1985年初版的《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可说是关系亲密的姊妹篇。我们现在对都城制度发展历史进行探索,首先应该重视的,是“城”“郭”相连结布局的发展变化和“郭”内居民所住的坊里以及市的发展变化。至于营建宫殿的“城”内布局结构,还是次要的。从整个都城制度发展历史来看,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从先秦到唐代,是封闭式... 我们深入研究都城制度时,必须将它与陵寝制度结合起来探讨。这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和1985年初版的《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可说是关系亲密的姊妹篇。我们现在对都城制度发展历史进行探索,首先应该重视的,是“城”“郭”相连结布局的发展变化和“郭”内居民所住的坊里以及市的发展变化。至于营建宫殿的“城”内布局结构,还是次要的。从整个都城制度发展历史来看,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从先秦到唐代,是封闭式都城制度时期,本书上编《中国都城的起源和发展》所谈论的就是这个前阶段;后一阶段从北宋到明清,是开放式都城制度时期,本书下编《宋代以后都城制度的变革及其重要设施》探讨的就是这个后阶段。 (展开)
0 有用 Dali 2022-08-25 10:01:01 浙江
横店开封洛阳西安北京南京
0 有用 万人如海一身藏 2024-07-23 08:52:32 上海
但涉至唐。
0 有用 寒山寺的钟声 2024-06-19 21:13:13 重庆
听了一学期的课程,跟着课程进度过了一遍。确实属于“研究”的类型,而不是对都城发展史的简单罗列,问题意识很明确,主要是围绕(1)古都布局与朝向的演变:坐西朝东→坐北朝南;(2)唐宋变革在都城上的体现;这两个问题所展开的。两汉之际的变化,自此书之后,一度成为学界讨论焦点。又,此书有西嶋定生作序、尾形勇翻译的日译本。
0 有用 momo 2023-12-31 10:45:57 北京
详实。后半段相对薄弱
0 有用 kunwushort 2023-12-24 00:43:55 上海
此类著作,如果将研究成果综合成巨幅彩图册,图上细加标注,更便于阅读。文字是用来记录研究过程的。
0 有用 时光深处 2023-12-04 17:09:38 安徽
看了战国前的部分,主要是坐西朝东,因西在礼制上为尊;另外小城与大郭相连,小城一般在主位西,东郭为居住区、手工业和商业区。成周坐西朝东,东为正门,北靠邙山,横跨瀍水两岸,在洛水以北;郭内有驻军成周八师,迁居过来的殷遗民,征收全国的贡赋。从两种墓葬礼俗来看,直到战国时代,周人和殷人的习俗仍没有融合,而是顽强地分化着,由此可以想见,在成周这两股人群的潜在矛盾应该也挺激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