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出品方: 三辉图书
原作名: The Line
译者: 翁海贞
出版年: 2016-8
页数: 344
定价: 39.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0778750
内容简介 · · · · · ·
【编辑推荐】
◆“我们记忆中最长久的事情,未必是最永恒的,但它们通常是最灿烂的。”
◆一个处于破碎边缘的家庭,一场摇摇欲坠的婚姻,一对几乎无话可说的母女,在这场漫长的排队中,他们能否等到各自期望中的幸福?
◆广受关注的俄裔美国青年作家奥尔加·格鲁辛首部中文译作,格鲁辛曾凭借首部小说获得纽约公共图书馆幼狮小说奖,并入围都柏林文学奖、英国橙子小说奖等,被欧美媒体誉为“最佳美国青年小说家之一”。
◆1962年离开故土半个世纪的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回到苏联举办音乐会,音乐会门票提前一年开售,而购票过程也逐渐演变为一种复杂而独特的社会体系,本书故事取材于此。作者以惊人的笔触,描绘了在压抑、贫瘠的社会中,生活在极权统治下的普通人如何努力夺回内心的自由。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独立报》等欧美媒体一致推荐。
【内容简...
【编辑推荐】
◆“我们记忆中最长久的事情,未必是最永恒的,但它们通常是最灿烂的。”
◆一个处于破碎边缘的家庭,一场摇摇欲坠的婚姻,一对几乎无话可说的母女,在这场漫长的排队中,他们能否等到各自期望中的幸福?
◆广受关注的俄裔美国青年作家奥尔加·格鲁辛首部中文译作,格鲁辛曾凭借首部小说获得纽约公共图书馆幼狮小说奖,并入围都柏林文学奖、英国橙子小说奖等,被欧美媒体誉为“最佳美国青年小说家之一”。
◆1962年离开故土半个世纪的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回到苏联举办音乐会,音乐会门票提前一年开售,而购票过程也逐渐演变为一种复杂而独特的社会体系,本书故事取材于此。作者以惊人的笔触,描绘了在压抑、贫瘠的社会中,生活在极权统治下的普通人如何努力夺回内心的自由。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独立报》等欧美媒体一致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的创作灵感源自前苏联一次长达一年的排队事件。
大变化三十七周年纪念日那天,安娜下班回家,走了一条不同往常的路。这个选择让她毫无征兆地卷入了一次长达一年的排队,而她渐渐发现,疏离自己的母亲、貌合神离的丈夫、青春叛逆的儿子也身陷其中。一家四口的生活完全被这次排队打乱,而这一切都源自一位流亡音乐家即将归国演出的传言。在这场跨越了冬春夏秋的排队中,人们自发维持秩序,重拾亲情,寻觅爱情,争吵,团结……但等在队伍前方的,到底是什么?
【媒体推荐】
阅读这本书的乐趣之一是它像更早期的文学作品。格鲁辛关于夜空的重复段落让人想起帕斯捷尔纳克的诗歌,排队的社会机制让我们想到普拉东诺夫《地槽》中的群体动力学。少年时代就离开俄罗斯的格鲁辛有着非常优美、富于灵感的英语风格……这是一位极具天赋、前程远大的作家。
——艾莉芙‧巴图曼(Elif Batuman)《纽约时报书评》
格鲁辛赋予笔下角色以个性和尊严,她对他们的同情远远超过了对他们生存于其中的那个体制的轻视,这种同情自始至终贯穿着这本动人的书。
——乔纳森·雅德利(Jonathan Yardley)《华盛顿邮报》
我不确定哪个成就更伟大,是格鲁辛描述后革命时代俄罗斯的骚动、失落和折磨人的日常生活的能力,还是她对自身风格的举轻若重。她笔下人物居住的城市或许压抑,但这场排队不会如此。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
在《排队》中格鲁辛再次创造了一幅超现实的无常画卷……格鲁辛的笔调仿佛金属般质地,闪亮而精致。
——《金融时报》
奥尔加·格鲁辛有一种表达俄罗斯民族想象的天赋……她笔下的人物的梦想、渴望和幻觉犹如一首20世纪的俄罗斯诗歌……
——《独立报》
格鲁辛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她位列美国顶级作者行列。
——美国知名文学网站Literary Kicks
与索尔仁尼琴和托尔斯泰的佳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柯克斯评论》
绝对精彩……心醉神迷地推荐!
——《图书馆杂志》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奥尔加·格鲁辛(Olga Grushin) 俄裔美国作家,1971年生于莫斯科。她是史上第一个申请到美国大学本科生课程的俄国学生,苏联巨变后留在美国工作,曾担任卡特总统的口译。2006年,格鲁辛的第一部小说《苏哈诺夫的梦幻生活》一经问世便获奖无数,被翻译成15种语言,畅销各国,美国媒体只凭这本处女作就将其与托尔斯泰、索尔仁尼琴相提并论。其作品另有《四十个房间》。
【译者简介】
翁海贞 译著另有《若非此时,何时?》《讲故事的人》《美,始于怀念》《T. S. 斯比维特作品集》等。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明信片里有很多不同的名字、不同的笔迹。瓦斯拉夫寄来的那张浪漫得不可思议的月光下的风景,字迹十分幼稚;塔玛拉,还有那个死了猫的女孩,用薰衣草色的墨水,字迹颤抖,字母尾巴留下一点闪烁的墨渍。还有一些昵称、私密的玩笑,有两张明信片署名“蝴蝶结”,还有几张寄自自称“粉扑”的女孩,字里行间洒了浓郁的香水,近半个世纪后,香水的阴影仍从她的酒窝和卷发之间隐秘地散发出来。几乎没有一张标注日期,但是很容易揣测它们的年代。早期那些述说成功的表演、不眠的夜晚、频频的心碎——烛光下陌生、美好、令人陶醉的音乐世界,容眸流盼,香槟桶里插着甜蜜、馥郁的百合,青春、韶光无限,英华洋溢,混乱、欢喜、痛苦、人生。再后来,明信片渐少,内容谨慎地提及一个婴儿,祝贺她的第一个、第二个生日。 之后,就没有了音信。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部 春 -
谢尔盖走出教堂,耳中听着其他大号在城市某处的庆典游行中隆隆作响---如同鬼城里的鬼怪嚎叫---十月的冷风吹走这些声音,就像吹走落叶、揉皱的报纸、破碎的蜘蛛网。然而与此同时,在它们之间,在别的地方,那仙乐继续演奏,没有因此而暗淡失色,没有受到干扰,仍然在他的听力之外,但是也许越来越近……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6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排队"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排队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音乐受众视角的《时间的喧嚣》

排着队远离曾经的辉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精致的人物关系下是貌合神离的家庭、无奈的怀旧、失望的青春、无望的麻醉……自由失去,遗忘催生出的怀旧,苟且得只能把所有的爱和不舍锁在在过去的匣子中,藏匿在蛛网密布的地下室,消耗在白夜里的队伍中……可是在这种荒谬的生活里,至始至终没有人冲出队伍,是真的相信可以... (展开)> 更多书评 9篇
-
密斯湖 (分成两半的葡萄人)
明信片里有很多不同的名字、不同的笔迹。瓦斯拉夫寄来的那张浪漫得不可思议的月光下的风景,字迹十分幼稚;塔玛拉,还有那个死了猫的女孩,用薰衣草色的墨水,字迹颤抖,字母尾巴留下一点闪烁的墨渍。还有一些昵称、私密的玩笑,有两张明信片署名“蝴蝶结”,还有几张寄自自称“粉扑”的女孩,字里行间洒了浓郁的香水,近半个世纪后,香水的阴影仍从她的酒窝和卷发之间隐秘地散发出来。几乎没有一张标注日期,但是很容易揣测它...2021-02-26 02:48:13
明信片里有很多不同的名字、不同的笔迹。瓦斯拉夫寄来的那张浪漫得不可思议的月光下的风景,字迹十分幼稚;塔玛拉,还有那个死了猫的女孩,用薰衣草色的墨水,字迹颤抖,字母尾巴留下一点闪烁的墨渍。还有一些昵称、私密的玩笑,有两张明信片署名“蝴蝶结”,还有几张寄自自称“粉扑”的女孩,字里行间洒了浓郁的香水,近半个世纪后,香水的阴影仍从她的酒窝和卷发之间隐秘地散发出来。几乎没有一张标注日期,但是很容易揣测它们的年代。早期那些述说成功的表演、不眠的夜晚、频频的心碎——烛光下陌生、美好、令人陶醉的音乐世界,容眸流盼,香槟桶里插着甜蜜、馥郁的百合,青春、韶光无限,英华洋溢,混乱、欢喜、痛苦、人生。再后来,明信片渐少,内容谨慎地提及一个婴儿,祝贺她的第一个、第二个生日。 之后,就没有了音信。 引自 第二部 春 回应 2021-02-26 02:48:13 -
“那,维克托·佩特罗维奇,你觉得我们死了会怎么样,我是说,死后?”亚历山大问道。 “我曾在一本有趣的书里读到,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得到自已相信的不管什么东西,”老人喝了一口茶,答道,“死去的印度教教徒在蓝脸、有千百只胳膊、吹奏象鼻的众神中间度过永恒;死去的穆斯林在玫瑰园里散步,抚摩杏眼的少女,背诵诗歌:死去的基督教徒坐若云朵飘浮,周围一-圈奏乐的天使,圣彼得晃专串朝地娇顺怒步地走过。
2022-02-27 13:02:08
-
密斯湖 (分成两半的葡萄人)
亲爱的,我的意思不是说我们之间的感情不深,只是天才有时就是这样——他们爱自己的火焰,爱看到自己的光芒在周围的人身上反射,并且总会有别的人,其镜面比你的更明亮,或者只是更崭新,从而更能反射光芒。或者至少瓦斯拉夫是这样说的,拍着我的手安慰我。当然,这不完全是他的话。你看,我还没有学会沉默。2021-02-26 02:51:33
-
“那,维克托·佩特罗维奇,你觉得我们死了会怎么样,我是说,死后?”亚历山大问道。 “我曾在一本有趣的书里读到,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得到自已相信的不管什么东西,”老人喝了一口茶,答道,“死去的印度教教徒在蓝脸、有千百只胳膊、吹奏象鼻的众神中间度过永恒;死去的穆斯林在玫瑰园里散步,抚摩杏眼的少女,背诵诗歌:死去的基督教徒坐若云朵飘浮,周围一-圈奏乐的天使,圣彼得晃专串朝地娇顺怒步地走过。
2022-02-27 13:02:08
-
密斯湖 (分成两半的葡萄人)
亲爱的,我的意思不是说我们之间的感情不深,只是天才有时就是这样——他们爱自己的火焰,爱看到自己的光芒在周围的人身上反射,并且总会有别的人,其镜面比你的更明亮,或者只是更崭新,从而更能反射光芒。或者至少瓦斯拉夫是这样说的,拍着我的手安慰我。当然,这不完全是他的话。你看,我还没有学会沉默。2021-02-26 02:51:33
-
密斯湖 (分成两半的葡萄人)
明信片里有很多不同的名字、不同的笔迹。瓦斯拉夫寄来的那张浪漫得不可思议的月光下的风景,字迹十分幼稚;塔玛拉,还有那个死了猫的女孩,用薰衣草色的墨水,字迹颤抖,字母尾巴留下一点闪烁的墨渍。还有一些昵称、私密的玩笑,有两张明信片署名“蝴蝶结”,还有几张寄自自称“粉扑”的女孩,字里行间洒了浓郁的香水,近半个世纪后,香水的阴影仍从她的酒窝和卷发之间隐秘地散发出来。几乎没有一张标注日期,但是很容易揣测它...2021-02-26 02:48:13
明信片里有很多不同的名字、不同的笔迹。瓦斯拉夫寄来的那张浪漫得不可思议的月光下的风景,字迹十分幼稚;塔玛拉,还有那个死了猫的女孩,用薰衣草色的墨水,字迹颤抖,字母尾巴留下一点闪烁的墨渍。还有一些昵称、私密的玩笑,有两张明信片署名“蝴蝶结”,还有几张寄自自称“粉扑”的女孩,字里行间洒了浓郁的香水,近半个世纪后,香水的阴影仍从她的酒窝和卷发之间隐秘地散发出来。几乎没有一张标注日期,但是很容易揣测它们的年代。早期那些述说成功的表演、不眠的夜晚、频频的心碎——烛光下陌生、美好、令人陶醉的音乐世界,容眸流盼,香槟桶里插着甜蜜、馥郁的百合,青春、韶光无限,英华洋溢,混乱、欢喜、痛苦、人生。再后来,明信片渐少,内容谨慎地提及一个婴儿,祝贺她的第一个、第二个生日。 之后,就没有了音信。 引自 第二部 春 回应 2021-02-26 02:48:13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未知出版社 (2011)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三辉图书历年出版全目录 (三辉君)
- 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ZS)
- 我們究竟應該面對誰去歌唱 (泉の向日葵)
- 购物车 (cruyff)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排队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李迟Chilx 2017-01-17 18:14:37
细腻绵长
1 有用 蜗牛 2019-10-07 15:05:09
静安图书馆。“你想要的东西,有望得到之时,你的本质便不再相同,你不再是同一个人”。非常精致繁复的描写,夜晚的气息里虚飘飘又十分敏锐的感触,巨大的渴望,现实的乏味干枯,每个人的故事,重重叠叠,居然还蛮好看。国庆假期读完的第三本小说。啊,不想上班!
1 有用 阿廖沙也很高兴 2020-02-08 15:28:47
巧妙的情节设置和非常细腻的心理描写,读完在心底留下淡淡的哀伤。几乎没怎么描述政治背景,但对具体的人的关注更能引发心灵上的共振。就算是艺术不自由的地方,也无法完全抹去人的情感。
14 有用 三辉君 2016-07-18 16:53:31
这个故事悲伤又温情,残酷与诗意并存。在一个极度压抑、贫乏的社会中,生活在枷锁中的普通人努力守护内心最后的自由角落。作者格鲁辛赋予笔下角色以个性和尊严,她对他们的同情远远超过了对那个体制的轻视,她关注的是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是每一个真实的人。
1 有用 Eric 2016-10-16 21:02:23
“我们记得最长久的事情,未必是最永恒的,甚或并非最有意义的,但它们通常是最灿烂的,也许这正是它们最终变得最重要的缘故。”
0 有用 YanDaguo 2022-06-03 13:05:34
一开始以为是普通苏联叙事,其实叙述了一个家庭破碎又努力维系的生活,意想不到的温情结尾。虽然有点没搞懂里面人到底啥关系,最终还是让人如浮出水面一般长舒一口气。
0 有用 粟人 2022-05-24 21:50:53
以为荒唐的故事 竟然有个治愈的结局 以为是批判 其实是歌颂
0 有用 玲娜仔儿 2022-05-14 14:58:47
很奇妙的阅读体验,俄罗斯故事的美式写作,为我国当代文学指明了方向
0 有用 陈墅炎 2022-04-28 22:03:37
上海封控为引子 太多太多坏的事情 来看这本为了保持动态平衡 (这种时候也有男的想出轨 我真的是无语哈哈
0 有用 阿斯帕拉戈斯 2022-04-27 19:06:45
语言风格不是很感冒,以景写情太多导致文字密度比较低。对时间的解剖比较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