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 三辉图书
原作名: The Troubled Empire : China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译者: 潘玮琳
出版年: 2016-10
页数: 360
定价: 68
装帧: 精装
丛书: 哈佛中国史
ISBN: 9787508664545
内容简介 · · · · · ·
【内容简介】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五卷。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别出心裁,从气候这一环境史角度讲述元明帝国的发展与兴衰,凸显出这一时代的两大特征:蒙古征服后东亚大陆的新型政治秩序与环境变迁带来的社会生存困境,进而呈现出中国第一个连贯的生态历史。同时,他还探讨了中国古代专制、社会复杂性和商业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新颖的视角,精致的结构,久已被忽略的生动细节,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以及强烈的现实关怀,堪称近年来元明史领域令人耳目一新的史学佳作!
――――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编
01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王兴亮 译
02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李磊 译 周媛 校
03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内容简介】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五卷。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别出心裁,从气候这一环境史角度讲述元明帝国的发展与兴衰,凸显出这一时代的两大特征:蒙古征服后东亚大陆的新型政治秩序与环境变迁带来的社会生存困境,进而呈现出中国第一个连贯的生态历史。同时,他还探讨了中国古代专制、社会复杂性和商业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新颖的视角,精致的结构,久已被忽略的生动细节,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以及强烈的现实关怀,堪称近年来元明史领域令人耳目一新的史学佳作!
――――
哈佛中国史(全六卷)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主编
01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王兴亮 译
02 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李磊 译 周媛 校
03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美]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著 张晓东 冯世明 译 方宇 校
04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德] 迪特•库恩(Dieter Kuhn)著 李文锋 译 邵君安 校
05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 潘玮琳 译
06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美]罗威廉(William T. Rowe)著 李仁渊 张远 译
----------------
【编辑推荐】
【《秩序的沦陷》作者、享誉世界汉学界的史学大家卜正民最新力作】国际顶尖汉学家卜正民教授新作,国内首次出版代表50年来世界中国史全新研究成果,数十所世界一流高校中国史指定教材,英语世界秦汉史首选必读;简洁生动,耳目一新,为大众读者阅读元明史必备首选!元明史专家商传、张帆、李新峰、孙竞昊、方骏联袂推荐!
―――――――――
【全球史视野,跨学科跨领域的全新元明史】卜正民教授立足世界看中国,首次从气候与环境导致政治变迁这一全球史角度审视元明两朝帝国的兴衰,呈现出中国第一个连贯的生态历史。他真正做到了跨学科跨领域解读元明两朝历史,涵括天文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城市史、环境史、女性史、民族史等多个学科领域,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地展现了元明二朝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
【颠覆国内主流史学观点,将元明两朝历史紧密相连】卜正民教授极富创见,在本书中提出多个观点颠覆传统史学认知,具有高度的启发性——将元朝与明朝的历史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政治史与社会经济文化史相结合,将传统的历史多层次化并且立体化,将国家更看作一个经济体而不仅仅是政治体。
―――――――――
【耳目一新的史学佳作】新颖的视角,精致的结构,久已被忽略的生动细节,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强烈的现实关怀,堪称近年来元明史领域令人耳目一新的史学佳作!
―――――――――
【关于套书】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
《哈佛中国史》六卷本丛书,由国际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集结罗威廉、陆威仪和迪特•库恩三位知名汉学家,萃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最新的中国史研究成果,以全球史视野、多学科学识颠覆传统中国史叙述模式,倾十年之功写就,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最能代表西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史研究全新成果和水准的多卷本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站在风起云涌的21世纪,从全球史角度重写“世界中国史”,引导世界重新思考当下中国。丛书上自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天下,下至20世纪初清朝终结,分为六个帝国时代——秦汉古典时代、南北朝大分裂、世界性帝国唐朝、宋朝的社会转型、气候变迁影响下元明帝国的兴衰,以及成就斐然、盛况空前的大清王朝,进而串起2000年中华文明跌宕起伏的荣辱命运。
《哈佛中国史》丛书专为普通读者而作,语言生动活泼,文风简明精悍,结构精致合理,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是一套给大众读者的权威、简洁、清晰、独特的全新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出版后获得很多赞誉,被称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堪称哈佛大学出版社的典范之作,已被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数十所世界知名大学指定为中国史课程教材。
----------------
【名人推荐】
★我希望我们抱着生命经验之复杂的想法,而不是退回到“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它该发生”那一套统一的、早已建构出的历史叙述中。我们应该从自己所写时代的内部而非外部来呈现那些岁月,但同时,我们的写作也需要囊括该时期内中国所征服的地区,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从内部来观察,还要具备全局眼光,将影响该地区历史进程的非汉人形象更加具体。这套书仍保留的一个传统是按照朝代来划分中国历史。之所以这么做,部分是因为朝代变更往往意味着正式统治者的改变,由此人民的生活组织方式也改变了;更重要的是因为朝代的确提供了时间定位,方便人们明白自己在历史的何处徜徉。所以,读者会在这一套书中见证朝代兴衰,但也能更多地了解某个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像在故事书中那样只看到皇帝和大将军们的传奇故事。
——主编卜正民,“哈佛中国史”中文版总序
★透过海外中国学家对“中国/历史”的叙述,我们不仅能看到“异域之眼”中的“中国史”,而且能看到塑造“中国史”背后的理论变化,也能看到重写“中国史”背后的世界/全球史背景。其实,当他们用流行于西方的历史观念和叙述方法来重新撰写中国史的时候,另一个“世界中的中国史”就产生了。
——复旦大学教授葛兆光,“哈佛中国史”推荐序
★不似“剑桥中国史”皇皇十余卷深奥厚重,作者甚众,而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最能反映世界汉学最新研究成果、代表世界汉学最高水准,每个断代仅由一人一气呵成,专为普通读者走近、思考和理解中国而作。
——包弼德,美国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权威、详尽的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一直被奉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六卷本中国史以一种新鲜、紧凑、易读的方式涵盖了公元前2世纪到20世纪初期中国古代王朝兴起、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进程。
——独立学者查尔斯• W.海福特
★这一精彩的由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主编的“哈佛中国史”丛书,为哈佛大学出版社带来了至高的荣誉。它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中国。
——历史学家乔纳森·米尔斯基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卜正民教授用他新颖的视角和生动细节描写成就的一部元朝与明朝的历史。他将元朝与明朝的历史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政治史与社会经济文化史相结合,将传统的历史多层次并且立体化,将国家更看作为一个经济体而不仅仅是政治体,这些都是他与我们这些国内学者解读历史的不同之处。
——商传,元明史专家,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不仅有着精致的结构,而且富有故事性和启发性,以及强烈的现实关怀。卜正民教授强调了一个时代挣扎的身影:在政治人物的风云际会、民族迁徙斗争杀戮的背后,全社会(不只是中原农业文明群体)统统屈服、受制于环境变迁,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做出一定程度的探讨与努力。它兼顾各界读者的精心布局,与一贯的高度可读性,对专业、非专业读者各有价值。
——李新峰,明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卜正民教授对中国史研究贡献良多。我对他十分景仰,他对于地理和地方史的关注,对于人们真实生活的兴趣,以及在商品流通、社会运转、司法公义上的专长,都令我受益匪浅。他还具有相当的文学天赋,擅长讲故事,通过阅读大量的明代笔记,成功地描写了诸多有关特定人物及其事件的主题。他总是很风趣,让人如沐春风。
——包弼德,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是一部叙述从秦朝建立到清朝灭亡2000多年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学丛书,自面世以来,屡获嘉评。越来越多的各地大学将该丛书或其中的单卷本指定为中国历史课程的教科书或参考书,如美国的华盛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罗格斯大学、夏威夷大学东西中心;加拿大的皇后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阿卡迪亚大学、西安大略大学休伦学院;荷兰的莱顿大学和香港的城市大学。丛书的四位作者,都是西方研究中国历史的顶尖学者,各自撰有多部广受关注的断代史专著。主编兼元明史的作者卜正民教授,更是享誉汉学界的史学大家,已有十多部论著被译为中文,在海峡两岸拥有庞大的读者群。这次他从环境变迁的角度探讨元明帝国的兴衰,为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一个新颖视角。我深信,本丛书中文版同样会受到世界各地中文读者的关注和欢迎。
——方骏,明史专家,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休伦学院历史系教授
★这是一本广博的、写得极好的对13世纪到17世纪的中国历史的概述。卜正民教授极富魅力与技巧地运用故事和轶事阐明了历史的趋势。对那些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和比较历史学家来说,这本书都非常实用。
——戴彼得(Peter Ditmanson),汉学家、牛津大学教授
★卜正民教授对中国所使用的生态切入点既新颖又及时:因为如今的中国也面临着广泛的由环境和自然灾害引发的困境。
——查林·哈尔伯茨马(Tjalling Halbertsma),《亚洲研究》
★这是一部少见的既能吸引学术型读者也能吸引大众读者的作品。它易读的文字和有趣的故事叙述,加上对整段历史的宏观视角,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读懂它……《挣扎的帝国:元与明》是一位中国史领域的重要权威所写的杰出的对元明历史的宏观研究。
——王文生,《世界历史》
作者简介 · · · · · ·
卜正民(Timothy Brook),1951年生,享誉世界汉学界的史学大家,师从孔飞力教授,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历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校教授,英国牛津大学邵氏汉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前任会长。现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历史系教授,兼圣约翰神学院院长。学术视野广阔,主要从事亚洲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明代社会和文化史、“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的占领等。
主编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并撰写其中第5卷《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首次从气候这一环境史的新视角解读元明两大帝国的兴衰,呈现出第一个连贯的生态历史。
已翻译为中文的作品多达十几种,在海峡两岸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其他主要代表作品有:《秩序的沦陷》、《杀千刀》、《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国家与社会》、《维梅尔的帽子》等。其中,《纵乐的困惑》获得2000年美国“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
卜正民(Timothy Brook),1951年生,享誉世界汉学界的史学大家,师从孔飞力教授,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历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校教授,英国牛津大学邵氏汉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前任会长。现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历史系教授,兼圣约翰神学院院长。学术视野广阔,主要从事亚洲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明代社会和文化史、“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的占领等。
主编六卷本“哈佛中国史”丛书,并撰写其中第5卷《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首次从气候这一环境史的新视角解读元明两大帝国的兴衰,呈现出第一个连贯的生态历史。
已翻译为中文的作品多达十几种,在海峡两岸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其他主要代表作品有:《秩序的沦陷》、《杀千刀》、《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国家与社会》、《维梅尔的帽子》等。其中,《纵乐的困惑》获得2000年美国“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秩序的沦陷》获得深圳读书月2015年度“十大好书”。
--------
译者简介
潘玮琳,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学全英语硕士项目兼任讲师。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物质文化史、海外中国学。
目录 · · · · · ·
中文版总序/卜正民
导言
------
第1章龙见
龙 主
明代的龙
全球的龙
龙 性
以龙为史
------
第2章幅员
一 统
通 衢
南 北
政 区
人 口
移 民
经 野
------
第3章元明“九渊”
大 寒
干 旱
洪 水
蝗 灾
地 震
疾 疫
饥 荒
九 渊
避 凶
丰 年
------
第4章可汗与皇帝
元代国家
明代独裁
胡惟庸案
靖难之役
土木之变
大礼议
争国本
孤忠怨抑
------
第5章经济与生态
农耕帝国的混合经济
交 通
城 市
商业税收
商品经济下的食物供给
财富的困惑
树与虎
------
第6章家族
亲族网络
女性的生活
男性的生活
诸色户计
士绅阶层
家庭、家礼、家产
------
第7章信仰
灵 魂
佛 道
天 地
心 学
异 同
------
第8章物华
家 产
鉴 藏
书
家 具
瓷 器
书 画
市场与品位
------
第9章南海
海 货
朝贡与贸易
海防线
南海世界经济体
白 银
欧洲人在中国
逃亡者归来
------
第10章崩溃
罪 责
万历之渊
北方边境
崇祯之渊
叛 乱
渡尽劫波
------
结语
致谢
极端气温和降雨量的时期(1260—1644年)
元明“九渊”
元明帝王世系年表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挣扎的帝国:元与明"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挣扎的帝国:元与明"的人也喜欢 · · · · ·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7 条 )

Our Great Yuan?
> 更多书评 37篇
-
vivian (至今对电子书爱不起来)
当时我俩正散着步,我突然向他袒露心声,说自己曾数度迷茫——既然我不是中国人,那当一名中国历史学家到底有什么意义。… 朱老师做了这样一个比喻来回答我的问题:“你想像中国是一个仅有一扇窗户的房间。我坐在房间里面,屋里的一切都在我的目光之中,而你在房间外头,只能透过窗户看见屋里的景象。我可以告诉你屋里的每一个细节,但无法告诉你房间所处的位置。这一点只有你能告诉我,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研究需要外国学者。”2018-04-06 17:01
-
明朝覆亡由许多段历史交织而成:它既是发迹于东北边境的大清帝国的扩张史,又是14世纪以来中国经历的最大规模的内乱史;既是明朝走向分崩离析的历史,又是人类气候史上的重要一章。它们讲述了不同的故事,却又交织成同一部历史。如果1641年初黄河流域没有发生影响70%人口的大疫的话,这一地区便不会防御空虚,那么,李自成的叛军还会有可乘之机吗?这是我们可以追间的问题之一。什么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财政破产?是...
2020-07-25 15:25
明朝覆亡由许多段历史交织而成:它既是发迹于东北边境的大清帝国的扩张史,又是14世纪以来中国经历的最大规模的内乱史;既是明朝走向分崩离析的历史,又是人类气候史上的重要一章。它们讲述了不同的故事,却又交织成同一部历史。如果1641年初黄河流域没有发生影响70%人口的大疫的话,这一地区便不会防御空虚,那么,李自成的叛军还会有可乘之机吗?这是我们可以追间的问题之一。什么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财政破产?是叛乱?是满族军事强权?还是天气?如果这是一道单项选择题的话,那么答案会让我们在看到部分真相的同时失去更多。在中国历史上的这一紧要关头,正是上述事项的综合作用拖垮了明朝政权。与其思索是什么最终毁灭了明王朝,不如问一个更加令人困惑的问题:明政权是如何维持到最后一刻的? 引自 叛 乱 现实并不是在做单项选择题。事情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从相反的角度来提问也是一种思考方式。
回应 2020-07-25 15:25 -
1961年,历史学家向达在访问牛津后,将《劳德航海通书》重新整理出版,然而在那个排外情绪高涨的时代,这本书并未对中国历史学家的明史写作产生影响。它被当作某些中国人曾经航海的证据,却并未改变把明代中国视为闭关自守的农耕帝国的普遍看法。事实上,这本航海通书讲述的故事要精彩得多。它不仅把明代的中国人放到了海洋的图景中,而且告诉我们,正是他们的积极活动,织造了一张商业网络,把明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连接起来...
2020-07-23 21:53
1961年,历史学家向达在访问牛津后,将《劳德航海通书》重新整理出版,然而在那个排外情绪高涨的时代,这本书并未对中国历史学家的明史写作产生影响。它被当作某些中国人曾经航海的证据,却并未改变把明代中国视为闭关自守的农耕帝国的普遍看法。事实上,这本航海通书讲述的故事要精彩得多。它不仅把明代的中国人放到了海洋的图景中,而且告诉我们,正是他们的积极活动,织造了一张商业网络,把明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连接起来,并因此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The historian Xiang Da visited Oxford and prepared a modern edition of the Laud rutter published in I961, yet it had little impact on how historians of that xenophobic era wrote Ming history. The rutter was treated as evidence that some Chinese went to sea, but it did not alter the prevailing understanding of Ming China as an agrarian empire indifferent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 fact, the rutter tells a far more dramatic story that not only puts the people of the Ming on the ocean, but shows them actively engaged in weaving the threads of commercial webs that were tying the Ming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and by so doing, creating the conditions for the rise of capitalist enterprise in Europe. 引自 海 货 不一样的角度呈现不一样的故事。排外的情绪总是此起彼伏,个体与世界也总是从分到合,从合到分。历史真的是有规律可循的。
回应 2020-07-23 21:53
论坛 · · · · · ·
菏澤 | 来自谷子 | 2017-07-19 | |
请问有删节嘛? | 来自Chegel.2009.07 | 2016-09-28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Belknap Press (2010)7.6分 51人读过
-
麥田出版公司 (2016)7.4分 32人读过
-
Belknap Press (2013)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麥田 (2020)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挣扎的帝国:元与明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已注销] 2017-03-23
明的比重比元大所以有点不过瘾(没办法谁让人家时间长)。有些部分结论下的匆匆,感觉作者脑子里很多reasoning的步骤都没来得及展开。感觉考完LSAT之后看中文书的速度都翻倍了啊,有点找到像看漫画一样扫书的感觉了
2 有用 4G小u盘 2018-05-12
灾害那段可以作为资料,沿海渔民的生活状态确实在一定程度凸显了晚明人口的缺陷。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留意为什么明王朝能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下来的?这里面大有学问。相比崩溃的原因,旧制度的合理性更值得探索。
6 有用 南萧亭 2017-05-07
卜正民叙事功力不错,但全书整体结构最大的意义似乎在于叙事的工巧。作为明史专家他显然对明代的熟悉程度远超过元代,所以书中写元代的笔墨近乎没有。作为同类型的书,《纵乐的困惑》好过这本。
2 有用 成知默 2019-11-05
2019133:虽元明并列,但明朝的篇幅要远远大于元朝的,卜正民擅于说书式的讲故事手法来讲历史,尤其“物华”“南海”等章节以某个人物的个人经历串起大的时代,以小观大,小的切口下有包孕丰富的时代的横截面。以“龙见”“九渊”等灾异现象来写历史算是有独到之处,却太过于浮皮潦草,作者虽然提到灾异意味着被扰乱的宇宙秩序,然而却忽视了具有悠久传统的天象与谶纬之说,竟少提及时人如何理解、诠释、应对天象的变化。“... 2019133:虽元明并列,但明朝的篇幅要远远大于元朝的,卜正民擅于说书式的讲故事手法来讲历史,尤其“物华”“南海”等章节以某个人物的个人经历串起大的时代,以小观大,小的切口下有包孕丰富的时代的横截面。以“龙见”“九渊”等灾异现象来写历史算是有独到之处,却太过于浮皮潦草,作者虽然提到灾异意味着被扰乱的宇宙秩序,然而却忽视了具有悠久传统的天象与谶纬之说,竟少提及时人如何理解、诠释、应对天象的变化。“物华”一章通过籍没册、分单阄书、日记、账薄来写文物及文物市场,确是巧妙。“南海”一章更是将其明朝置于“南海世界经济体”的视角下考察,在政治变迁、南方涛动、海上扩张的背景下,明朝何以融入不断发展的全球贸易网络,并成为单一全球经济体雏形的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作者做出了较为详尽的解答。 (展开)
2 有用 江海一蓑翁 2016-12-13
“哈佛中国史”系列1—5卷当中最为出色的一卷,以气候变化和极具中国文化特质的龙见为线索,从容讲述元明时期的中华帝国的运作生态与面相,将新文化史和社会史的方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同时写法极具文学性,趣味横生。对于史料的灵活运用和全新的观察角度,都很值得国内史家学习。
0 有用 冢虎 2021-02-10
讲故事的高手,非常有趣,适合培养中学生的阅读兴趣。
0 有用 太没溜了 2021-01-31
囿于篇幅,很多事情没有展开讲,也意味着作者假定这些不讲的读者都知道,这就在不经意间提高了阅读门槛。之前没有读过哈佛中国史,看完明朝那些事顺势就把这本也看了,虽然是不同的文学形式,作者提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明亡于综合因素,特别是天气不能忽略,总结的挺好。 再说一下不足,还是拿外国人那套思维方式来评价明时的中国人,充满了傲慢与偏见,如中国人对环境破坏导致老虎消失,再入张献忠唯一做的正确的事情是允许神父入... 囿于篇幅,很多事情没有展开讲,也意味着作者假定这些不讲的读者都知道,这就在不经意间提高了阅读门槛。之前没有读过哈佛中国史,看完明朝那些事顺势就把这本也看了,虽然是不同的文学形式,作者提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明亡于综合因素,特别是天气不能忽略,总结的挺好。 再说一下不足,还是拿外国人那套思维方式来评价明时的中国人,充满了傲慢与偏见,如中国人对环境破坏导致老虎消失,再入张献忠唯一做的正确的事情是允许神父入川为民众施洗。可能是之前预期比较高,至少这本书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最多给七点五分。 (展开)
0 有用 das Rätsel 2021-01-31
在传统架构之外另辟蹊径,撇除了宏大叙事,一些角度也是意外惊喜……受制于篇幅有限,很多点意义上的结论,也难以直达线面,是为遗憾。
0 有用 毛毛 2021-01-20
元旦开读,终于刷完了。卜正民叙事能力不错,但嫌工巧了一点。第一次把元明联系在一起看,颇有意思。
0 有用 你不是真的老板 2021-01-17
翻译虎头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