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客观地记录了一些可观察的地方礼仪传统的表达(也可称之为“有意义的礼仪标签”),这些标签包括同地方宗教和祖先祭祀紧密联系的文字传统、地方神祇的故事、村民自己或和尚道士所演绎的乡村仪式、建筑的特征等,并重构了这些礼仪所应用到的地方制度的历史。通过个案研究,对于统一的中国社会进行了详细的论证,重建了地方社会如何获取及认同自身特性的历史,以及地方社会如何接受并整合到一个大一统的文化的历史,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作者简介 · · · · · ·
科大卫(David Faure),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博士。曾任教于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牛津大学,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比较及公众历史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伟伦历史学研究教授,近年致力于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主要 著 作有《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近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等。
目录 · · · · · ·
宗族程式:16世纪的礼仪革命与帝制晚期中国的国家3
珠江三角洲的礼仪革命4
“礼仪革命”在中国各地的渗透程度14
民间社会、礼仪一体21
从社会史出发
人类学与中国近代社会史:影响与前景27
19世纪的天地会:一个解释38
独立的组织40
半文盲环境中的文字45
反叛的传统46
19世纪的演化48
正统与异端的分歧56
从祖宗到皇帝
中国皇帝的非正式帝国:明代宗教与地方社会的整合61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62
宗教信徒的正统62
地域祭祀的整合65
珠江三角洲例子的广泛含义69
明嘉靖初年广东提学魏校毁“淫祠”之前因后果及其对珠江三角洲的
影响74
皇帝在村:国家在华南地区的体现81
香港新界的传说和礼仪82
珠江三角洲的历史演变91
结语:乡村与国家106
从明代到民国
成文的和不成文的:成文族谱的政治议程109
识字文化的群体资格110
族谱是协约文书112
内化了的宗族116
宗族形成后的世系记录118
结语128
佛山何以成镇?明清时期中国城乡身份的演变130
对佛山的两种看法131
忠与义132
镇的治理:铺与图135
社会分界:佛山的新来者139
异议者:八图与士绅142
结语:佛山如何成镇148
宗族是一种文化创造——以珠江三角洲为例149
宗族的语言149
明朝的文化转型:两个例子153
宗族壮大与经济发展162
结语167
宗族社会主义与公家掌控: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潭冈乡169
组织结构170
乡政府的工作173
仲裁:乡之于乡民174
土地管理179
乡村关系184
政治与接受187
战后的结局191
结语:宗族社会主义、控制以及文化转变192
从华南到华北
告别华南研究195
韦伯有所不知:明清时期中国的市镇与经济发展216
市集与地域社群:华南的例子217
士人的权力220
江南的乡镇管治221
一些评论230
礼仪领袖231
山西夏县司马光墓的土地与宗族笔记235
地点235
建社237
确定世系243
结语246
动乱、官府与地方社会:读《新开潞安府治记碑》248
“青羊山之乱”249
建立地方社会251
潞安府与藩府的关系254
结论259
从身份到礼仪
明中叶的“猺乱”及其对“猺族”的影响263
“猺乱”264
政治斗争269
谁是“猺民”?273
祠堂与家庙:从宋末到明中叶宗族礼仪的演变278
家庙、祠堂与嘉靖年间的礼仪改革278
宋明之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祠堂”282
明代珠江三角洲家庙式祠堂的演变288
结论296
现代中国的国家与礼仪:评“民间社会”论争298
引言298
“国家”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演化300
社会规范与礼仪规范,孰轻孰重?310
国家与礼仪:宋至清中叶珠江三角洲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312
后记323
地图目次/插图目次
1211以后的世系126
佛山镇图133
潭冈水边交界略图177
16世纪“猺乱”相关地点图266
《明集礼》家庙图281
《霍渭厓家训》《合爨男女异路图说》294
广东南海石头乡霍氏宗祠294
河北省蔚县上苏村苏氏祠堂祭祖用图297
良辰以下几代的世系图317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礼议”就是中国历史上人与人关系的根据,好像“社会”就是西方历史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根据。所以,谈民间社会谈绅士不谈宗教,谈到绅士离开他们对礼教的观念不谈,而谈他们搞慈善,完全是牛头不对马嘴。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告别华南研究195 -
正如在禾耕的例子中所见,乡政府是一个提供服务以交换缴费义务的既得利益者。由于谈判对手也同样受到其乡例或族例所约束,族、乡和土地的通则也就成为谈判的基础。因此,权力固然重要,但权力的行使在乡村的环境中也不一定随心所欲。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宗族社会主义与公家掌控: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潭冈乡169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明清社会和礼仪"的人也喜欢 · · · · · ·
明清社会和礼仪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 更多书评 7篇
-
2022、3、14 《明清社会和礼仪》 作者讨论的问题其本质可以概括为由地方自主形成的共同体意识如何被纳入到国家共同体意识的构建以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礼仪制度的演变是重要的表现,也是作者所主要关注的线索。 今天的阅读给笔者最大的启发在于打破了过去我所认知的江南地方的集体联结方式表现为以血缘为核心的宗族,这样的理解过于狭隘了,作者认为江南共同体的构建是以地方神为核心的庙宇作为地方共同体构建的核心来展开的(30...
2022-03-15 22:28:15
2022、3、14
《明清社会和礼仪》
作者讨论的问题其本质可以概括为由地方自主形成的共同体意识如何被纳入到国家共同体意识的构建以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礼仪制度的演变是重要的表现,也是作者所主要关注的线索。
今天的阅读给笔者最大的启发在于打破了过去我所认知的江南地方的集体联结方式表现为以血缘为核心的宗族,这样的理解过于狭隘了,作者认为江南共同体的构建是以地方神为核心的庙宇作为地方共同体构建的核心来展开的(30),作者也围绕庙宇,作为其论述礼仪演变的中心。在介绍具体的演变之前需要介绍一些基本的背景,礼仪改革的根本依据是朱熹对于家训传统的建立,而这种根据的基本条件又需要依靠基本地方政府的逐步建立、文书用于管理以及科举考试授官这三点。(6)
珠江三角洲的礼仪革命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阶段是国家进入之前,以道教仪式和祭祀地方神为核心而构建的礼仪传统而构建起早期的共同体(8)。第二个阶段是国家进入之后,凭借在国家之前便已经形成的共同体,明朝政府采取了以祭祀为中心由下至上的户口模式。这种户口模式并不是由上至下的强制推行,而是得到以土地神祭祀为中心的地方群体的承认(7)。在户籍上的纳入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群体纳入到统一的国家共同体意识之中,即将地方的祭祀系统整合到国家礼仪之中(7)。为此需要对地方的礼仪传统进行改造。
改造分为几个方面,其一是将朱熹有关祭祖的训诲纳入到传统的祭祀框架之中(8),并且随着嘉靖大议礼事件的影响而使这种祭祀方式庶人化,逐渐扩展开来,“家庙”式建筑兴起(11);其二是打击“淫祀”,一方面承认部分地方神的祭祀传统,另一方面打击无法纳入到国家礼仪传统的祭祀传统,如佛教寺院等,除开共同体构建的需要,其背后的经济考量在于没收寺院所占领的地产,将它们全部纳入到国家中来。(67)
这种改造的成果由士大夫阶层来维护。“当明朝的国家扩展到珠江三角洲的很多地区,国家偶然发现的不是祭祀祖先本身在国家认可的礼仪之下可以成为一种政治稳定手段,而是祭祀祖先与士大夫地位的结合让向上流动得以满足包括新兴地主阶级在哪的发财的政治愿望”(22)
改造后的庙宇不仅在共同体的构建上具有价值,其价值同样体现在经济层面。作者认为这样的宗族其经济本质是一种控产机构(12),是市场构建的中心(13、14),围绕家庙进行商业活动。其内在的观念在于朱熹所提出的把归于祖先而非个人的私人利益直接与礼仪的维持所带来的公共利益等同起来,紧紧围绕建立祖先的基业这一共同的目标。(13)
2022、3、15
《明清社会和礼仪》
今天阅读的最主要收获在于作者所做的这样一个论断:“中国的镇的资产阶级虽则是资产阶级,却并不冲出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而这种政治意识形态是可能给予他们认可的。(131)”这个论断的核心是支持了资本主义本身的目的性与意识形态绝不是天然的绑定,并直指资本主义的核心——资本的积累,而资本的积累这件事以手段和目的两种视角观之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在马克思的分析中,资本的积累即是手段又是目的,其伴随的对人的剥削否定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这个层面来说其必然带有负面性的评价。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自由主义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人的剥削又是对于自由主义的反叛,马克思揭露了这一点,根本来说这是手段、目的与思想观念共同进步又相互制约的过程。
但中国的资本主义由以作者所分析的佛山的资本主义发展绝非手段、目的与思想共同进步相互制约的过程,佛山的资本主义是服务于早已产生的价值观念,并且价值观念牢牢的约束着资本主义发展,并在价值序列上远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佛山有两种看法,一是把佛山视为一个贸易中心,二是把它作为一个绅士所表扬的地方。”“佛山脱颖而出的原因是佛山乃‘忠义’之乡……没有一个自尊自爱的读书人,会认同仅为一个贸易中心的镇。”(135)读书人的尊严背后所体现出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崇高可见一般。同时在前面就以论述的以宗族为主体的商业活动其目的是为增加祖宗基业,背后蕴含的是一种满足宗族、公共利益的需求。
在佛山体现出一种奇妙的矛盾,一方面是开放的商业中心,另一方面又强烈排斥外来人的居住,因为其会享有村民的权利,涉及共同的资源(139),这充分说明单纯作为一种手段的开放式完全能与意识形态分别讨论的。
最后是文中所提到的历史的一个梳理,这些历史事件对礼仪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珠三角猺乱推动了广东自明朝建立以来首次大规模推行文教灌输理学的价值观。这一时期学校、乡约、祭田等陆续出现,推广儒家正统打击淫祠的活动也大规模展开。到了嘉靖时期,在大礼议事件中支持嘉靖皇帝的霍韬等人开始在珠三角建立家庙,再加上其后朝廷对礼制的修改,促使了家庙继续修建以及合法化。从16世纪开始,族谱的编撰也不再以虚构的祖宗谱系为核心,而是以成员考取功名为核心。通过对正统礼仪的推动,官方认可的礼仪创造了一套共同语言,成为了王朝国家与地方社会互动的平台。朝廷礼仪逐渐扩散到社会各个阶层。这一过程中宗族成为了一个地方社会于王朝国家都能接受的共同制度,而礼仪则是这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回应 2022-03-15 22:28:15 -
瓶盖 (今天是台风之夜)
我认为地方自主在乡镇史上的重要性是无须怀疑的。要回答的问题,恐怕是乡镇尽管具有自主性,但为什么都这样相似,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在以寺庙和祭祀为基础,而且根基稳固的群体联盟的控制之下,而那些领袖则包含了国家所界定的公司性格。 举出的乌青与濮院的例子,都是先有祠庙,然后士人阶层兴起。祠庙的性质和发展线索,对于国家如何管理乡镇的问题非常重要。 因为16世纪宗族兴起而佛寺衰微,地方家族和宗族以佛寺捐献之名拥...2021-09-05 13:45:34
我认为地方自主在乡镇史上的重要性是无须怀疑的。要回答的问题,恐怕是乡镇尽管具有自主性,但为什么都这样相似,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在以寺庙和祭祀为基础,而且根基稳固的群体联盟的控制之下,而那些领袖则包含了国家所界定的公司性格。 引自 韦伯有所不知:明清时期中国的市镇与经济发展216 举出的乌青与濮院的例子,都是先有祠庙,然后士人阶层兴起。祠庙的性质和发展线索,对于国家如何管理乡镇的问题非常重要。
因为16世纪宗族兴起而佛寺衰微,地方家族和宗族以佛寺捐献之名拥有的土地,被拿回并放在宗族基金之中。 引自 韦伯有所不知:明清时期中国的市镇与经济发展216 士与商的差异,就市镇的社群的关系来看,具体表现为士人的宗族与商人的寺院、庙宇之间的争夺。
造成明代地方社会不得不多元化的,不是朝廷的权威,而是明代流布的士人文化,这并非出于选择,而是环境使然。 引自 韦伯有所不知:明清时期中国的市镇与经济发展216 国家没有控制乡镇,乡镇具有自主性,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通过礼议与朝廷来往。对国家取侠义理解,那地方社会就是独立的。取广义理解,地方社会依然说着国家的语言。西欧的历史,讲述了市镇如何从国家独立的故事。在中国,“礼议”是国家与地方之间关系的中介。
回应 2021-09-05 13:45:34 -
瓶盖 (今天是台风之夜)
正如在禾耕的例子中所见,乡政府是一个提供服务以交换缴费义务的既得利益者。由于谈判对手也同样受到其乡例或族例所约束,族、乡和土地的通则也就成为谈判的基础。因此,权力固然重要,但权力的行使在乡村的环境中也不一定随心所欲。 P190 乡政府的权力由仲裁与收税体现,书面规章并不足以说明权力的行使与效力,比如保安队收取禾耕并不是遵照规章,而是根据“俗例”。在权力问题的背后,是乡例、族例与土地的通例,后者看起来...2021-09-04 15:06:53
-
时间与玫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首先要说的话,是感谢令这本书得以出版的几个人:卜永坚、曾宪冠、李子归、陈博翼、宋旭景。没有他们热情地帮忙,这本书不会出现。也感谢贺喜,曾不厌其烦地替我修改过书中某些篇章的中文。 我也可以说几句有关翻译的话。我从来都相信出版物有其自己的生命,作者不应该对其独立的生命有什么影响。我生长在双语的环境,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英语写作比中文流利。可以有机会把我的英语文章翻译成中文,让广大的中文读者可以批评我的...2016-08-02 21:42:31
首先要说的话,是感谢令这本书得以出版的几个人:卜永坚、曾宪冠、李子归、陈博翼、宋旭景。没有他们热情地帮忙,这本书不会出现。也感谢贺喜,曾不厌其烦地替我修改过书中某些篇章的中文。 我也可以说几句有关翻译的话。我从来都相信出版物有其自己的生命,作者不应该对其独立的生命有什么影响。我生长在双语的环境,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英语写作比中文流利。可以有机会把我的英语文章翻译成中文,让广大的中文读者可以批评我的思想,是我很值得高兴的事。但是,应该声明,译文我没有好好读过。 学界对于历史人类学存在一些争议,我相信名词并不重要。我基本上是个历史学者(我的博士学位是修读社会学的),但是对人类学者的田野活动很有兴趣,也有幸得到人类学者朋友的指导与帮助。我并不相信我懂多少人类学,也对现在人类学的后现代主义追求一点兴趣都没有。我非常相信研究中国社会史需要结合田野的观察与文献的解读。我相信不走出书斋的历史学者(借用贺喜的一句话)不能了解中国社会。 问题不在于田野中有什么特别的资料去收集,问题在于怎样以田野的眼光来读文献。 历史学者研究的文献,来源于田野;田野可以在乡村,也可以在达官贵人的官邸。文献怎样产生,怎样流传,什么文献保留下来,什么文献没有,都在某类田野经历过一定的时间。它活在田野之中,有的,仍然活着。历史学者若不能从文献看到田野,他或她只是一个抄袭的机器。从田野的角度读文献,文献的内容是一层一层的,原来某句话经历过解读,又放了另一篇文献之内,如此转手多次,才到达历史学者的视野。您有兴趣知道的,是文献的哪一层呢?您又有多少田野的幻想,帮助您看出其中的变化?我们这些城市长大,五谷不分的人,不跑田野,怎样可以有看透文献的想象力? 跑田野,才能认识中国是怎样地大物博。您以为明太祖一声令下,天下四方便自然遵循吗?真的有“瑶(猺)乱”,皇朝出兵去“平乱”吗?天地会的兄弟,真的密谋等待时机来推翻朝廷吗?多少我们以为是实体的名词,只不过是思想上的认同。但是,认同有它的动力,国家、社会就是靠认同产生的。谁认同谁、凭什么去建构认同,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可以利用什么概念来做建构的根据,就是研究者在田野永远不能离开的问题。 我不知道本书的文章能不能足够展示跑田野、读文献的乐趣。我只希望,读过本书的读者,下一次到庙里,可以带着去图书馆、档案馆的心情。乡村的老庙,就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地方史,讲的是老百姓的生活。生活的苦乐,村民在这里报告过。您听到了吗? 科大卫 2016年7月8日
回应 2016-08-02 21:42:31 -
2022、3、14 《明清社会和礼仪》 作者讨论的问题其本质可以概括为由地方自主形成的共同体意识如何被纳入到国家共同体意识的构建以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礼仪制度的演变是重要的表现,也是作者所主要关注的线索。 今天的阅读给笔者最大的启发在于打破了过去我所认知的江南地方的集体联结方式表现为以血缘为核心的宗族,这样的理解过于狭隘了,作者认为江南共同体的构建是以地方神为核心的庙宇作为地方共同体构建的核心来展开的(30...
2022-03-15 22:28:15
2022、3、14
《明清社会和礼仪》
作者讨论的问题其本质可以概括为由地方自主形成的共同体意识如何被纳入到国家共同体意识的构建以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礼仪制度的演变是重要的表现,也是作者所主要关注的线索。
今天的阅读给笔者最大的启发在于打破了过去我所认知的江南地方的集体联结方式表现为以血缘为核心的宗族,这样的理解过于狭隘了,作者认为江南共同体的构建是以地方神为核心的庙宇作为地方共同体构建的核心来展开的(30),作者也围绕庙宇,作为其论述礼仪演变的中心。在介绍具体的演变之前需要介绍一些基本的背景,礼仪改革的根本依据是朱熹对于家训传统的建立,而这种根据的基本条件又需要依靠基本地方政府的逐步建立、文书用于管理以及科举考试授官这三点。(6)
珠江三角洲的礼仪革命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阶段是国家进入之前,以道教仪式和祭祀地方神为核心而构建的礼仪传统而构建起早期的共同体(8)。第二个阶段是国家进入之后,凭借在国家之前便已经形成的共同体,明朝政府采取了以祭祀为中心由下至上的户口模式。这种户口模式并不是由上至下的强制推行,而是得到以土地神祭祀为中心的地方群体的承认(7)。在户籍上的纳入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群体纳入到统一的国家共同体意识之中,即将地方的祭祀系统整合到国家礼仪之中(7)。为此需要对地方的礼仪传统进行改造。
改造分为几个方面,其一是将朱熹有关祭祖的训诲纳入到传统的祭祀框架之中(8),并且随着嘉靖大议礼事件的影响而使这种祭祀方式庶人化,逐渐扩展开来,“家庙”式建筑兴起(11);其二是打击“淫祀”,一方面承认部分地方神的祭祀传统,另一方面打击无法纳入到国家礼仪传统的祭祀传统,如佛教寺院等,除开共同体构建的需要,其背后的经济考量在于没收寺院所占领的地产,将它们全部纳入到国家中来。(67)
这种改造的成果由士大夫阶层来维护。“当明朝的国家扩展到珠江三角洲的很多地区,国家偶然发现的不是祭祀祖先本身在国家认可的礼仪之下可以成为一种政治稳定手段,而是祭祀祖先与士大夫地位的结合让向上流动得以满足包括新兴地主阶级在哪的发财的政治愿望”(22)
改造后的庙宇不仅在共同体的构建上具有价值,其价值同样体现在经济层面。作者认为这样的宗族其经济本质是一种控产机构(12),是市场构建的中心(13、14),围绕家庙进行商业活动。其内在的观念在于朱熹所提出的把归于祖先而非个人的私人利益直接与礼仪的维持所带来的公共利益等同起来,紧紧围绕建立祖先的基业这一共同的目标。(13)
2022、3、15
《明清社会和礼仪》
今天阅读的最主要收获在于作者所做的这样一个论断:“中国的镇的资产阶级虽则是资产阶级,却并不冲出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而这种政治意识形态是可能给予他们认可的。(131)”这个论断的核心是支持了资本主义本身的目的性与意识形态绝不是天然的绑定,并直指资本主义的核心——资本的积累,而资本的积累这件事以手段和目的两种视角观之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在马克思的分析中,资本的积累即是手段又是目的,其伴随的对人的剥削否定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这个层面来说其必然带有负面性的评价。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自由主义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人的剥削又是对于自由主义的反叛,马克思揭露了这一点,根本来说这是手段、目的与思想观念共同进步又相互制约的过程。
但中国的资本主义由以作者所分析的佛山的资本主义发展绝非手段、目的与思想共同进步相互制约的过程,佛山的资本主义是服务于早已产生的价值观念,并且价值观念牢牢的约束着资本主义发展,并在价值序列上远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佛山有两种看法,一是把佛山视为一个贸易中心,二是把它作为一个绅士所表扬的地方。”“佛山脱颖而出的原因是佛山乃‘忠义’之乡……没有一个自尊自爱的读书人,会认同仅为一个贸易中心的镇。”(135)读书人的尊严背后所体现出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崇高可见一般。同时在前面就以论述的以宗族为主体的商业活动其目的是为增加祖宗基业,背后蕴含的是一种满足宗族、公共利益的需求。
在佛山体现出一种奇妙的矛盾,一方面是开放的商业中心,另一方面又强烈排斥外来人的居住,因为其会享有村民的权利,涉及共同的资源(139),这充分说明单纯作为一种手段的开放式完全能与意识形态分别讨论的。
最后是文中所提到的历史的一个梳理,这些历史事件对礼仪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珠三角猺乱推动了广东自明朝建立以来首次大规模推行文教灌输理学的价值观。这一时期学校、乡约、祭田等陆续出现,推广儒家正统打击淫祠的活动也大规模展开。到了嘉靖时期,在大礼议事件中支持嘉靖皇帝的霍韬等人开始在珠三角建立家庙,再加上其后朝廷对礼制的修改,促使了家庙继续修建以及合法化。从16世纪开始,族谱的编撰也不再以虚构的祖宗谱系为核心,而是以成员考取功名为核心。通过对正统礼仪的推动,官方认可的礼仪创造了一套共同语言,成为了王朝国家与地方社会互动的平台。朝廷礼仪逐渐扩散到社会各个阶层。这一过程中宗族成为了一个地方社会于王朝国家都能接受的共同制度,而礼仪则是这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回应 2022-03-15 22:28:15 -
瓶盖 (今天是台风之夜)
我认为地方自主在乡镇史上的重要性是无须怀疑的。要回答的问题,恐怕是乡镇尽管具有自主性,但为什么都这样相似,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在以寺庙和祭祀为基础,而且根基稳固的群体联盟的控制之下,而那些领袖则包含了国家所界定的公司性格。 举出的乌青与濮院的例子,都是先有祠庙,然后士人阶层兴起。祠庙的性质和发展线索,对于国家如何管理乡镇的问题非常重要。 因为16世纪宗族兴起而佛寺衰微,地方家族和宗族以佛寺捐献之名拥...2021-09-05 13:45:34
我认为地方自主在乡镇史上的重要性是无须怀疑的。要回答的问题,恐怕是乡镇尽管具有自主性,但为什么都这样相似,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在以寺庙和祭祀为基础,而且根基稳固的群体联盟的控制之下,而那些领袖则包含了国家所界定的公司性格。 引自 韦伯有所不知:明清时期中国的市镇与经济发展216 举出的乌青与濮院的例子,都是先有祠庙,然后士人阶层兴起。祠庙的性质和发展线索,对于国家如何管理乡镇的问题非常重要。
因为16世纪宗族兴起而佛寺衰微,地方家族和宗族以佛寺捐献之名拥有的土地,被拿回并放在宗族基金之中。 引自 韦伯有所不知:明清时期中国的市镇与经济发展216 士与商的差异,就市镇的社群的关系来看,具体表现为士人的宗族与商人的寺院、庙宇之间的争夺。
造成明代地方社会不得不多元化的,不是朝廷的权威,而是明代流布的士人文化,这并非出于选择,而是环境使然。 引自 韦伯有所不知:明清时期中国的市镇与经济发展216 国家没有控制乡镇,乡镇具有自主性,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通过礼议与朝廷来往。对国家取侠义理解,那地方社会就是独立的。取广义理解,地方社会依然说着国家的语言。西欧的历史,讲述了市镇如何从国家独立的故事。在中国,“礼议”是国家与地方之间关系的中介。
回应 2021-09-05 13:45:34
-
2022、3、14 《明清社会和礼仪》 作者讨论的问题其本质可以概括为由地方自主形成的共同体意识如何被纳入到国家共同体意识的构建以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礼仪制度的演变是重要的表现,也是作者所主要关注的线索。 今天的阅读给笔者最大的启发在于打破了过去我所认知的江南地方的集体联结方式表现为以血缘为核心的宗族,这样的理解过于狭隘了,作者认为江南共同体的构建是以地方神为核心的庙宇作为地方共同体构建的核心来展开的(30...
2022-03-15 22:28:15
2022、3、14
《明清社会和礼仪》
作者讨论的问题其本质可以概括为由地方自主形成的共同体意识如何被纳入到国家共同体意识的构建以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礼仪制度的演变是重要的表现,也是作者所主要关注的线索。
今天的阅读给笔者最大的启发在于打破了过去我所认知的江南地方的集体联结方式表现为以血缘为核心的宗族,这样的理解过于狭隘了,作者认为江南共同体的构建是以地方神为核心的庙宇作为地方共同体构建的核心来展开的(30),作者也围绕庙宇,作为其论述礼仪演变的中心。在介绍具体的演变之前需要介绍一些基本的背景,礼仪改革的根本依据是朱熹对于家训传统的建立,而这种根据的基本条件又需要依靠基本地方政府的逐步建立、文书用于管理以及科举考试授官这三点。(6)
珠江三角洲的礼仪革命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阶段是国家进入之前,以道教仪式和祭祀地方神为核心而构建的礼仪传统而构建起早期的共同体(8)。第二个阶段是国家进入之后,凭借在国家之前便已经形成的共同体,明朝政府采取了以祭祀为中心由下至上的户口模式。这种户口模式并不是由上至下的强制推行,而是得到以土地神祭祀为中心的地方群体的承认(7)。在户籍上的纳入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群体纳入到统一的国家共同体意识之中,即将地方的祭祀系统整合到国家礼仪之中(7)。为此需要对地方的礼仪传统进行改造。
改造分为几个方面,其一是将朱熹有关祭祖的训诲纳入到传统的祭祀框架之中(8),并且随着嘉靖大议礼事件的影响而使这种祭祀方式庶人化,逐渐扩展开来,“家庙”式建筑兴起(11);其二是打击“淫祀”,一方面承认部分地方神的祭祀传统,另一方面打击无法纳入到国家礼仪传统的祭祀传统,如佛教寺院等,除开共同体构建的需要,其背后的经济考量在于没收寺院所占领的地产,将它们全部纳入到国家中来。(67)
这种改造的成果由士大夫阶层来维护。“当明朝的国家扩展到珠江三角洲的很多地区,国家偶然发现的不是祭祀祖先本身在国家认可的礼仪之下可以成为一种政治稳定手段,而是祭祀祖先与士大夫地位的结合让向上流动得以满足包括新兴地主阶级在哪的发财的政治愿望”(22)
改造后的庙宇不仅在共同体的构建上具有价值,其价值同样体现在经济层面。作者认为这样的宗族其经济本质是一种控产机构(12),是市场构建的中心(13、14),围绕家庙进行商业活动。其内在的观念在于朱熹所提出的把归于祖先而非个人的私人利益直接与礼仪的维持所带来的公共利益等同起来,紧紧围绕建立祖先的基业这一共同的目标。(13)
2022、3、15
《明清社会和礼仪》
今天阅读的最主要收获在于作者所做的这样一个论断:“中国的镇的资产阶级虽则是资产阶级,却并不冲出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而这种政治意识形态是可能给予他们认可的。(131)”这个论断的核心是支持了资本主义本身的目的性与意识形态绝不是天然的绑定,并直指资本主义的核心——资本的积累,而资本的积累这件事以手段和目的两种视角观之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在马克思的分析中,资本的积累即是手段又是目的,其伴随的对人的剥削否定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这个层面来说其必然带有负面性的评价。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自由主义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人的剥削又是对于自由主义的反叛,马克思揭露了这一点,根本来说这是手段、目的与思想观念共同进步又相互制约的过程。
但中国的资本主义由以作者所分析的佛山的资本主义发展绝非手段、目的与思想共同进步相互制约的过程,佛山的资本主义是服务于早已产生的价值观念,并且价值观念牢牢的约束着资本主义发展,并在价值序列上远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佛山有两种看法,一是把佛山视为一个贸易中心,二是把它作为一个绅士所表扬的地方。”“佛山脱颖而出的原因是佛山乃‘忠义’之乡……没有一个自尊自爱的读书人,会认同仅为一个贸易中心的镇。”(135)读书人的尊严背后所体现出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崇高可见一般。同时在前面就以论述的以宗族为主体的商业活动其目的是为增加祖宗基业,背后蕴含的是一种满足宗族、公共利益的需求。
在佛山体现出一种奇妙的矛盾,一方面是开放的商业中心,另一方面又强烈排斥外来人的居住,因为其会享有村民的权利,涉及共同的资源(139),这充分说明单纯作为一种手段的开放式完全能与意识形态分别讨论的。
最后是文中所提到的历史的一个梳理,这些历史事件对礼仪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珠三角猺乱推动了广东自明朝建立以来首次大规模推行文教灌输理学的价值观。这一时期学校、乡约、祭田等陆续出现,推广儒家正统打击淫祠的活动也大规模展开。到了嘉靖时期,在大礼议事件中支持嘉靖皇帝的霍韬等人开始在珠三角建立家庙,再加上其后朝廷对礼制的修改,促使了家庙继续修建以及合法化。从16世纪开始,族谱的编撰也不再以虚构的祖宗谱系为核心,而是以成员考取功名为核心。通过对正统礼仪的推动,官方认可的礼仪创造了一套共同语言,成为了王朝国家与地方社会互动的平台。朝廷礼仪逐渐扩散到社会各个阶层。这一过程中宗族成为了一个地方社会于王朝国家都能接受的共同制度,而礼仪则是这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回应 2022-03-15 22:28:15 -
瓶盖 (今天是台风之夜)
我认为地方自主在乡镇史上的重要性是无须怀疑的。要回答的问题,恐怕是乡镇尽管具有自主性,但为什么都这样相似,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在以寺庙和祭祀为基础,而且根基稳固的群体联盟的控制之下,而那些领袖则包含了国家所界定的公司性格。 举出的乌青与濮院的例子,都是先有祠庙,然后士人阶层兴起。祠庙的性质和发展线索,对于国家如何管理乡镇的问题非常重要。 因为16世纪宗族兴起而佛寺衰微,地方家族和宗族以佛寺捐献之名拥...2021-09-05 13:45:34
我认为地方自主在乡镇史上的重要性是无须怀疑的。要回答的问题,恐怕是乡镇尽管具有自主性,但为什么都这样相似,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在以寺庙和祭祀为基础,而且根基稳固的群体联盟的控制之下,而那些领袖则包含了国家所界定的公司性格。 引自 韦伯有所不知:明清时期中国的市镇与经济发展216 举出的乌青与濮院的例子,都是先有祠庙,然后士人阶层兴起。祠庙的性质和发展线索,对于国家如何管理乡镇的问题非常重要。
因为16世纪宗族兴起而佛寺衰微,地方家族和宗族以佛寺捐献之名拥有的土地,被拿回并放在宗族基金之中。 引自 韦伯有所不知:明清时期中国的市镇与经济发展216 士与商的差异,就市镇的社群的关系来看,具体表现为士人的宗族与商人的寺院、庙宇之间的争夺。
造成明代地方社会不得不多元化的,不是朝廷的权威,而是明代流布的士人文化,这并非出于选择,而是环境使然。 引自 韦伯有所不知:明清时期中国的市镇与经济发展216 国家没有控制乡镇,乡镇具有自主性,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通过礼议与朝廷来往。对国家取侠义理解,那地方社会就是独立的。取广义理解,地方社会依然说着国家的语言。西欧的历史,讲述了市镇如何从国家独立的故事。在中国,“礼议”是国家与地方之间关系的中介。
回应 2021-09-05 13:45:34 -
瓶盖 (今天是台风之夜)
正如在禾耕的例子中所见,乡政府是一个提供服务以交换缴费义务的既得利益者。由于谈判对手也同样受到其乡例或族例所约束,族、乡和土地的通则也就成为谈判的基础。因此,权力固然重要,但权力的行使在乡村的环境中也不一定随心所欲。 P190 乡政府的权力由仲裁与收税体现,书面规章并不足以说明权力的行使与效力,比如保安队收取禾耕并不是遵照规章,而是根据“俗例”。在权力问题的背后,是乡例、族例与土地的通例,后者看起来...2021-09-04 15:06:53
论坛 · · · · · ·
论文集 | 来自桃子爱好者 | 2021-07-03 00:23:47 | |
林榮盛_評科大衛《明清社會和禮儀》 | 来自独步 | 2018-01-21 20:29:23 | |
科大卫:幻想的历史需要被考证 | 来自独步 | 2 回应 | 2017-02-13 20:39:33 |
后记 | 来自独步 | 2016-08-02 21:35:43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9)暂无评分 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一) (37°暖)
- 华南学派第一代 (黄海禺君)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信仰【2】 (南池子)
- 鎮長的日记 (鎮長)
- 历史学的“历史人类学” (三明)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明清社会和礼仪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这么近,那么远 2017-11-30 10:34:57
按需。
25 有用 辄馨 2017-02-07 14:29:49
种种迹象表明宗族、祠堂、族谱其实都是华南固有的产物,而“华南研究”却恰好将其搞反,误以为是中原王朝向南渗透的结果。聚族而居是华南乃至东南亚“长屋”家庭的天然形式;祠堂也是二次葬阴城的简化版;很多有口述传统的民族都热爱族谱,械斗之前双方代表互背一段族谱,背到共有同一祖先时,休兵罢战,握手言欢。无非是把本地传统贴上文绉绉的标签。
0 有用 大甜甜~~ 2018-05-23 19:57:51
对我而言是第一次读这类书,因此充满了挑战,很多地方读得很朦胧。但我觉得科大卫的梦想有点悲壮,想走出华南,用这套框架去阐释其他地域。写天地会的一章倒是很有趣,什么天地会,活脱脱的居委会。
15 有用 Chopin J.F.YU 2016-09-29 22:27:28
1)科生的書!這兩年似乎才開始漸漸明白華南學派究竟在講什麼,沒辦法,資質愚鈍;2)看到有同學說「華南」的觀點似乎沒有辦法移植到「華北」,其實仔細想想,會不會是因為從本質上講,華北「地方社會構建」的情況,還是沒能超出「華南」的理論基礎?3)「我基本上是個歷史學者……」、「我並不相信我懂多少人類學……」p. 323,哈哈,「科大衛式的中文」重現江湖XD
10 有用 白鹇 2016-09-14 13:29:30
有将华南学派观点部分移植到中国北方的野心,但个人认为并不太成功。
0 有用 偷乐居士 2022-07-19 23:49:42
选读过几篇
0 有用 熊罴精的奥德赛 2022-06-30 17:34:48
问题意识很牛。
0 有用 朱颐钊 2022-05-25 10:24:43
大略是说,赋役(里甲制)和礼教(科举制)是国家权力渗透入地方社会的工具,这二者辅以理学家们的自主拓展,让珠三角社会在明代中叶始呈现较为完整的宗族化、士绅化、理学化的面貌。这一过程中,亦可见洪武礼制、嘉靖礼制等朝廷层面的重大事件所寄寓的理念,是如何传导向地方社会的。本书可与《皇帝和祖宗》参读,后者的脉络更加清晰,而本书讨论的议题则比较发散。
0 有用 小布 2022-05-24 21:40:05
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考察,讨论了明清时期礼仪在社会统合上的作用以及国家与民间礼仪权力的渗透和竞争。但是编的有些乱,翻译也不是很好
1 有用 不言人是非 2022-04-26 19:48:10
本书的视角在于以礼仪的重要性去论述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当然礼仪很重要,但是也只是社会史中论述的一个侧重点,众人当见仁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