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近距离看美国之三
出版年: 2015-11
定价: 52.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林达作品集(2015精装版)
ISBN: 9787108055767
内容简介 · · · · · ·
《我也有一个梦想》通过精彩动人的故事,展示了与美国种族问题相关联的社会意识和法律演进史。介绍了在契约社会里,立法的民众基础、法律对人性的思考、法律的变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等问题。通过作者的叙述,读者能够看到:在法治国家里,民众、尤其是弱势人群怎样运用法律,经过长期抗争,取得自身权益,并由此推动全社会认识的深化,使整个国家在消除不公正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稳定的进步。
作者简介 · · · · · ·
林达为两名作者合用的笔名。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现居美国。作品有“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 《如彗星划过夜空》、《带一本书去巴黎》、《西班牙旅行笔记》、《像自由一样美丽》等。译著有《汉娜的手提箱》、《克拉拉的战争》、《盖比橱柜的秘密》等。
目录 · · · · · ·
亘古不变的疑问
躲不掉的妥协和“一国两制”
一条双桅船上的故事
海上漂来挑战司法的机会
向自由迈出第一步
站在黑人辩护席上
历史遗留的鲠喉之骨
战争,为了什么?
林肯总统找到了永恒的诉求
走出战争的非常态
用灵魂的力量抵御暴力
我也有一个梦想
两起谋杀案
多数的暴政和法庭上的较量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当一个国家的建立,以最贴近长满野花和青草的土地,以最贴近真善美的人性,来作为它的立国根本。那么,即使在这块土地上还有许多半人半兽,尚未完全进化的“人”,可是,一旦遇到问题,在需要明辨“大是大非”的时候,人们的判断依据和历史进步的方向,在基本人性的标准下,是更容易搞清楚的。这也就是复杂问题简单化。相反,假如人们热衷于建立非常宏伟的社会发展理论大厦。在无数雕梁画栋,仙山琼阁之间,却迷失了最基本的人性的自我,这大概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结果吧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47页 -
美国这样一个建国原则,对于联邦的各个区域似乎没有什么约束力。好象肯定是离心力很大的一盘散沙。看上去美国是非常容易变得四分五裂的。可是,一个应该是导致分离的原因却奇怪地成了一个具有极大吸引力的磁心,这个磁心就是自由和不干涉区域自由前提下的互利共存。如果说,今天有许多人离开自己难以割舍的传统,文化和母语,来到这里,是为了寻找一个富裕生活的话,当初的美国却曾是一个贫穷的地方。然而它却不但吸引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还吸引了一个个加盟的地区。因为自由是符合最基本人性的状态,不论作为个人还是一个地区,人们的本性在寻求一个自由的状态,以及在这个状态下的互利共存。联邦显然不是依靠爱国主义口号加上枪炮来维系的。这一点,林肯总统是逐步醒悟的,醒悟在怵目惊心的战场上。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林肯总统找到了永恒的诉求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我也有一个梦想"的人也喜欢 · · · · · ·
我也有一个梦想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我也有一个梦想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0 条 )


契约之下,美国的种族问题——记近距离看美国之三《我也有一个梦想》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林达的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和另外两本不一样。这三本书讨论的问题不一样,但也有共同点:每本书贯穿始终的都是美国人们共同的社会契约——法律。不过,在这本介绍与美国种族相关的社会演变历程的书中,被硬生生写在纸上的法律条文变得更具有人性了。它生来不是完美的,也... (展开)



林达,让我如何不欣赏。

-
一切进步的巩固的成果必须落实到立法上,而立法胜利的前提还是各州必须认同宪法和整个制度。 “民主”是大多数人的意愿,它并不保证少数人的“自由”。所以民主在历史上常常是一个危险的东西。它与不民主的区别,只在于由多数人掌局还是由少数人甚至一个人掌局的区别。相对于后者来说,它当然是一个进步,可是,它并不一定是全体民众的自由的保障。假如没有对于人性的醒悟和孜孜不息的对于人道的追求,民主的结果完全可能演变为...
2020-07-01 14:33
一切进步的巩固的成果必须落实到立法上,而立法胜利的前提还是各州必须认同宪法和整个制度。 引自 用灵魂的力量抵御暴力 “民主”是大多数人的意愿,它并不保证少数人的“自由”。所以民主在历史上常常是一个危险的东西。它与不民主的区别,只在于由多数人掌局还是由少数人甚至一个人掌局的区别。相对于后者来说,它当然是一个进步,可是,它并不一定是全体民众的自由的保障。假如没有对于人性的醒悟和孜孜不息的对于人道的追求,民主的结果完全可能演变为对于少数人的暴政。 引自 我也有一个梦想 在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在推动民族进程,或是争取自己的权益的时候,也都有“暴力抵抗”和“非暴力抵抗”这样两种选择。当我们相比这两种理念,我们会发现,都很有道理。虽说他们的道理好像不是在一个层面上。所以,两种出路也都有人选择去走。 从马丁.路德.金的讲话里,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更多的是一种与宗教信仰同步的对于人性醒悟的信念,相信绝大多数的人,终将经历“从猿到人”,相信他们的良知终将被唤醒。可是,在一种邪恶的力量强盛的时候,你也确实难以使所有的人都持这样的信念,这就是以暴力反暴力,非暴力在最终又演化为暴力,潮潮不息的原因。 引自 用灵魂的力量抵御暴力 美国教育的目的,正如沃伦法官所提到的,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教育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他们认为,重要的是一个孩子未来的幸福,一旦成了螺丝钉,有谁会关心螺丝钉的幸福呢? 引自 用灵魂的力量抵御暴力 回应 2020-07-01 14:33 -
“种族文化大熔炉”之类的说法听上去是简单的,甚至给予远距离观望的人一种审美上的幻觉。然而,生活在现实中的“大熔炉”里,却有一个怎么活法的问题。...文化差异依然存在,宗教差异依然存在,利益冲突也依然存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差异所形成的社会焦灼、冲突和不安定,会以各种形式表达出来。 我们有无数对于历史路径的选择,但是我们能够看到的结果却只有一个。历史不是一个实验室。所以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假如一开...
2020-06-29 13:57
“种族文化大熔炉”之类的说法听上去是简单的,甚至给予远距离观望的人一种审美上的幻觉。然而,生活在现实中的“大熔炉”里,却有一个怎么活法的问题。...文化差异依然存在,宗教差异依然存在,利益冲突也依然存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差异所形成的社会焦灼、冲突和不安定,会以各种形式表达出来。 引自 走出战争的非常态 我们有无数对于历史路径的选择,但是我们能够看到的结果却只有一个。历史不是一个实验室。所以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假如一开始就采取林肯的做法,南方的民众暴力是否会发展到如此广泛的地步。我们所能够知道的只是,在强硬派推行了他们的做法之后,他们原先的计划几乎是全盘失败的。他们交出去的那个“南方”,远不是他们原来想象的“重建”之后的模样。南方还是南方。 ... 包括南方和北方的整个美国,又重新恢复了原来被战争所毁坏的契约社会的状态,那么,你也许可能强行建立一个突破性的成果,但是从长久来看,麻烦可就大了。且不说成果能否守住,接下来大家都以非常状态当做常态,失去一个共同的游戏规则。那么,此后可能就是一场革命接一场革命,也可能就是一场混乱接一场混乱,永无宁日了。 这就是为什么一百三十多年前的林肯总统,在他的《解放奴隶公告》中,提出的不是打土豪分田地,而是“我同时在此嘱咐上述获得自由的人们,除了必要的自卫,应当避免使用任何暴力;并劝告他们在任何可能情况下,为了合理的工资而忠诚地从事工作”。 引自 走出战争的非常态 所谓的民主社会,并不是一个完美社会的意思,它只是一个由大多数人在决定风格的一个社会。这些人的认识水平就决定了这个社会的面貌。 引自 林肯总统找到了永恒的诉求 回应 2020-06-29 13:57 -
战争是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的。当一场战争的火药被点燃,你要再想把它捂灭,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了。预定要响的炸药,一个个都会响起来,不管你是愿意还是不愿意。而且,对美国南北战争的号召,是最具有鼓动力的战争口号之一,这就是爱国主义。而同伴的鲜血所激起的仇恨,是战争中最典型的燃油。到这个时候,仗不打出个胜负来,是死活也不肯罢休了。 北方当时在白人民众中日 就连大多数美国人也要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才能逐步理解...
2020-06-22 13:37
战争是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的。当一场战争的火药被点燃,你要再想把它捂灭,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了。预定要响的炸药,一个个都会响起来,不管你是愿意还是不愿意。而且,对美国南北战争的号召,是最具有鼓动力的战争口号之一,这就是爱国主义。而同伴的鲜血所激起的仇恨,是战争中最典型的燃油。到这个时候,仗不打出个胜负来,是死活也不肯罢休了。 引自 战争,为了什么? 北方当时在白人民众中日 引自 战争,为了什么? 就连大多数美国人也要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才能逐步理解,他们的建国者们是一些多么不可思议的人。他们站在最贴近地面的朴素的人性基础上,却远远站在历史的前面。 林肯总统还引用了他以前演讲中的一段话:“我无意直接或间接地在有奴隶制的州里,干预蓄奴制度。我相信我没有这样做的合法权力,而且,我也没有这样做的意愿...” 引自 战争,为了什么? 益强大的反奴隶制力量,对于民众的唯一感召就是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原则。因此,你可以想象,这个国家从开始建立,它的民间就有一种与利益无关的近乎天真的人道追求。这种具有广泛民众基础的追求,形成了这个国家的思想主流。
回应 2020-06-22 13:37 -
不论现代社会的交通工具多么便捷,把两块大陆的距离拉得多近,可是,在试图相互了解的时候,它们往往是原本有多少距离,现在还是有多少距离。因为一件事情、一个现象,在长距离的相互传送中会被逐步简化。等传递到了彼岸,原来的一条恐龙,已经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至于一个历史事件,它不但遭受长距离海浪的冲刷,还受到时间的淘洗,当它漂洋过海,已经不但是骨骼,而且是骨骼的化石了。似乎经过简化以后,它反而显得清楚和容易...
2020-06-20 20:14
-
一切进步的巩固的成果必须落实到立法上,而立法胜利的前提还是各州必须认同宪法和整个制度。 “民主”是大多数人的意愿,它并不保证少数人的“自由”。所以民主在历史上常常是一个危险的东西。它与不民主的区别,只在于由多数人掌局还是由少数人甚至一个人掌局的区别。相对于后者来说,它当然是一个进步,可是,它并不一定是全体民众的自由的保障。假如没有对于人性的醒悟和孜孜不息的对于人道的追求,民主的结果完全可能演变为...
2020-07-01 14:33
一切进步的巩固的成果必须落实到立法上,而立法胜利的前提还是各州必须认同宪法和整个制度。 引自 用灵魂的力量抵御暴力 “民主”是大多数人的意愿,它并不保证少数人的“自由”。所以民主在历史上常常是一个危险的东西。它与不民主的区别,只在于由多数人掌局还是由少数人甚至一个人掌局的区别。相对于后者来说,它当然是一个进步,可是,它并不一定是全体民众的自由的保障。假如没有对于人性的醒悟和孜孜不息的对于人道的追求,民主的结果完全可能演变为对于少数人的暴政。 引自 我也有一个梦想 在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在推动民族进程,或是争取自己的权益的时候,也都有“暴力抵抗”和“非暴力抵抗”这样两种选择。当我们相比这两种理念,我们会发现,都很有道理。虽说他们的道理好像不是在一个层面上。所以,两种出路也都有人选择去走。 从马丁.路德.金的讲话里,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更多的是一种与宗教信仰同步的对于人性醒悟的信念,相信绝大多数的人,终将经历“从猿到人”,相信他们的良知终将被唤醒。可是,在一种邪恶的力量强盛的时候,你也确实难以使所有的人都持这样的信念,这就是以暴力反暴力,非暴力在最终又演化为暴力,潮潮不息的原因。 引自 用灵魂的力量抵御暴力 美国教育的目的,正如沃伦法官所提到的,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教育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他们认为,重要的是一个孩子未来的幸福,一旦成了螺丝钉,有谁会关心螺丝钉的幸福呢? 引自 用灵魂的力量抵御暴力 回应 2020-07-01 14:33 -
“种族文化大熔炉”之类的说法听上去是简单的,甚至给予远距离观望的人一种审美上的幻觉。然而,生活在现实中的“大熔炉”里,却有一个怎么活法的问题。...文化差异依然存在,宗教差异依然存在,利益冲突也依然存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差异所形成的社会焦灼、冲突和不安定,会以各种形式表达出来。 我们有无数对于历史路径的选择,但是我们能够看到的结果却只有一个。历史不是一个实验室。所以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假如一开...
2020-06-29 13:57
“种族文化大熔炉”之类的说法听上去是简单的,甚至给予远距离观望的人一种审美上的幻觉。然而,生活在现实中的“大熔炉”里,却有一个怎么活法的问题。...文化差异依然存在,宗教差异依然存在,利益冲突也依然存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差异所形成的社会焦灼、冲突和不安定,会以各种形式表达出来。 引自 走出战争的非常态 我们有无数对于历史路径的选择,但是我们能够看到的结果却只有一个。历史不是一个实验室。所以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假如一开始就采取林肯的做法,南方的民众暴力是否会发展到如此广泛的地步。我们所能够知道的只是,在强硬派推行了他们的做法之后,他们原先的计划几乎是全盘失败的。他们交出去的那个“南方”,远不是他们原来想象的“重建”之后的模样。南方还是南方。 ... 包括南方和北方的整个美国,又重新恢复了原来被战争所毁坏的契约社会的状态,那么,你也许可能强行建立一个突破性的成果,但是从长久来看,麻烦可就大了。且不说成果能否守住,接下来大家都以非常状态当做常态,失去一个共同的游戏规则。那么,此后可能就是一场革命接一场革命,也可能就是一场混乱接一场混乱,永无宁日了。 这就是为什么一百三十多年前的林肯总统,在他的《解放奴隶公告》中,提出的不是打土豪分田地,而是“我同时在此嘱咐上述获得自由的人们,除了必要的自卫,应当避免使用任何暴力;并劝告他们在任何可能情况下,为了合理的工资而忠诚地从事工作”。 引自 走出战争的非常态 所谓的民主社会,并不是一个完美社会的意思,它只是一个由大多数人在决定风格的一个社会。这些人的认识水平就决定了这个社会的面貌。 引自 林肯总统找到了永恒的诉求 回应 2020-06-29 13:57 -
战争是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的。当一场战争的火药被点燃,你要再想把它捂灭,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了。预定要响的炸药,一个个都会响起来,不管你是愿意还是不愿意。而且,对美国南北战争的号召,是最具有鼓动力的战争口号之一,这就是爱国主义。而同伴的鲜血所激起的仇恨,是战争中最典型的燃油。到这个时候,仗不打出个胜负来,是死活也不肯罢休了。 北方当时在白人民众中日 就连大多数美国人也要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才能逐步理解...
2020-06-22 13:37
战争是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的。当一场战争的火药被点燃,你要再想把它捂灭,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了。预定要响的炸药,一个个都会响起来,不管你是愿意还是不愿意。而且,对美国南北战争的号召,是最具有鼓动力的战争口号之一,这就是爱国主义。而同伴的鲜血所激起的仇恨,是战争中最典型的燃油。到这个时候,仗不打出个胜负来,是死活也不肯罢休了。 引自 战争,为了什么? 北方当时在白人民众中日 引自 战争,为了什么? 就连大多数美国人也要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才能逐步理解,他们的建国者们是一些多么不可思议的人。他们站在最贴近地面的朴素的人性基础上,却远远站在历史的前面。 林肯总统还引用了他以前演讲中的一段话:“我无意直接或间接地在有奴隶制的州里,干预蓄奴制度。我相信我没有这样做的合法权力,而且,我也没有这样做的意愿...” 引自 战争,为了什么? 益强大的反奴隶制力量,对于民众的唯一感召就是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原则。因此,你可以想象,这个国家从开始建立,它的民间就有一种与利益无关的近乎天真的人道追求。这种具有广泛民众基础的追求,形成了这个国家的思想主流。
回应 2020-06-22 13:37 -
不论现代社会的交通工具多么便捷,把两块大陆的距离拉得多近,可是,在试图相互了解的时候,它们往往是原本有多少距离,现在还是有多少距离。因为一件事情、一个现象,在长距离的相互传送中会被逐步简化。等传递到了彼岸,原来的一条恐龙,已经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至于一个历史事件,它不但遭受长距离海浪的冲刷,还受到时间的淘洗,当它漂洋过海,已经不但是骨骼,而且是骨骼的化石了。似乎经过简化以后,它反而显得清楚和容易...
2020-06-20 20:14
-
一切进步的巩固的成果必须落实到立法上,而立法胜利的前提还是各州必须认同宪法和整个制度。 “民主”是大多数人的意愿,它并不保证少数人的“自由”。所以民主在历史上常常是一个危险的东西。它与不民主的区别,只在于由多数人掌局还是由少数人甚至一个人掌局的区别。相对于后者来说,它当然是一个进步,可是,它并不一定是全体民众的自由的保障。假如没有对于人性的醒悟和孜孜不息的对于人道的追求,民主的结果完全可能演变为...
2020-07-01 14:33
一切进步的巩固的成果必须落实到立法上,而立法胜利的前提还是各州必须认同宪法和整个制度。 引自 用灵魂的力量抵御暴力 “民主”是大多数人的意愿,它并不保证少数人的“自由”。所以民主在历史上常常是一个危险的东西。它与不民主的区别,只在于由多数人掌局还是由少数人甚至一个人掌局的区别。相对于后者来说,它当然是一个进步,可是,它并不一定是全体民众的自由的保障。假如没有对于人性的醒悟和孜孜不息的对于人道的追求,民主的结果完全可能演变为对于少数人的暴政。 引自 我也有一个梦想 在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在推动民族进程,或是争取自己的权益的时候,也都有“暴力抵抗”和“非暴力抵抗”这样两种选择。当我们相比这两种理念,我们会发现,都很有道理。虽说他们的道理好像不是在一个层面上。所以,两种出路也都有人选择去走。 从马丁.路德.金的讲话里,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更多的是一种与宗教信仰同步的对于人性醒悟的信念,相信绝大多数的人,终将经历“从猿到人”,相信他们的良知终将被唤醒。可是,在一种邪恶的力量强盛的时候,你也确实难以使所有的人都持这样的信念,这就是以暴力反暴力,非暴力在最终又演化为暴力,潮潮不息的原因。 引自 用灵魂的力量抵御暴力 美国教育的目的,正如沃伦法官所提到的,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教育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他们认为,重要的是一个孩子未来的幸福,一旦成了螺丝钉,有谁会关心螺丝钉的幸福呢? 引自 用灵魂的力量抵御暴力 回应 2020-07-01 14:33 -
“种族文化大熔炉”之类的说法听上去是简单的,甚至给予远距离观望的人一种审美上的幻觉。然而,生活在现实中的“大熔炉”里,却有一个怎么活法的问题。...文化差异依然存在,宗教差异依然存在,利益冲突也依然存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差异所形成的社会焦灼、冲突和不安定,会以各种形式表达出来。 我们有无数对于历史路径的选择,但是我们能够看到的结果却只有一个。历史不是一个实验室。所以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假如一开...
2020-06-29 13:57
“种族文化大熔炉”之类的说法听上去是简单的,甚至给予远距离观望的人一种审美上的幻觉。然而,生活在现实中的“大熔炉”里,却有一个怎么活法的问题。...文化差异依然存在,宗教差异依然存在,利益冲突也依然存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差异所形成的社会焦灼、冲突和不安定,会以各种形式表达出来。 引自 走出战争的非常态 我们有无数对于历史路径的选择,但是我们能够看到的结果却只有一个。历史不是一个实验室。所以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假如一开始就采取林肯的做法,南方的民众暴力是否会发展到如此广泛的地步。我们所能够知道的只是,在强硬派推行了他们的做法之后,他们原先的计划几乎是全盘失败的。他们交出去的那个“南方”,远不是他们原来想象的“重建”之后的模样。南方还是南方。 ... 包括南方和北方的整个美国,又重新恢复了原来被战争所毁坏的契约社会的状态,那么,你也许可能强行建立一个突破性的成果,但是从长久来看,麻烦可就大了。且不说成果能否守住,接下来大家都以非常状态当做常态,失去一个共同的游戏规则。那么,此后可能就是一场革命接一场革命,也可能就是一场混乱接一场混乱,永无宁日了。 这就是为什么一百三十多年前的林肯总统,在他的《解放奴隶公告》中,提出的不是打土豪分田地,而是“我同时在此嘱咐上述获得自由的人们,除了必要的自卫,应当避免使用任何暴力;并劝告他们在任何可能情况下,为了合理的工资而忠诚地从事工作”。 引自 走出战争的非常态 所谓的民主社会,并不是一个完美社会的意思,它只是一个由大多数人在决定风格的一个社会。这些人的认识水平就决定了这个社会的面貌。 引自 林肯总统找到了永恒的诉求 回应 2020-06-29 13:57 -
战争是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的。当一场战争的火药被点燃,你要再想把它捂灭,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了。预定要响的炸药,一个个都会响起来,不管你是愿意还是不愿意。而且,对美国南北战争的号召,是最具有鼓动力的战争口号之一,这就是爱国主义。而同伴的鲜血所激起的仇恨,是战争中最典型的燃油。到这个时候,仗不打出个胜负来,是死活也不肯罢休了。 北方当时在白人民众中日 就连大多数美国人也要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才能逐步理解...
2020-06-22 13:37
战争是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的。当一场战争的火药被点燃,你要再想把它捂灭,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了。预定要响的炸药,一个个都会响起来,不管你是愿意还是不愿意。而且,对美国南北战争的号召,是最具有鼓动力的战争口号之一,这就是爱国主义。而同伴的鲜血所激起的仇恨,是战争中最典型的燃油。到这个时候,仗不打出个胜负来,是死活也不肯罢休了。 引自 战争,为了什么? 北方当时在白人民众中日 引自 战争,为了什么? 就连大多数美国人也要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才能逐步理解,他们的建国者们是一些多么不可思议的人。他们站在最贴近地面的朴素的人性基础上,却远远站在历史的前面。 林肯总统还引用了他以前演讲中的一段话:“我无意直接或间接地在有奴隶制的州里,干预蓄奴制度。我相信我没有这样做的合法权力,而且,我也没有这样做的意愿...” 引自 战争,为了什么? 益强大的反奴隶制力量,对于民众的唯一感召就是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原则。因此,你可以想象,这个国家从开始建立,它的民间就有一种与利益无关的近乎天真的人道追求。这种具有广泛民众基础的追求,形成了这个国家的思想主流。
回应 2020-06-22 13:37 -
不论现代社会的交通工具多么便捷,把两块大陆的距离拉得多近,可是,在试图相互了解的时候,它们往往是原本有多少距离,现在还是有多少距离。因为一件事情、一个现象,在长距离的相互传送中会被逐步简化。等传递到了彼岸,原来的一条恐龙,已经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至于一个历史事件,它不但遭受长距离海浪的冲刷,还受到时间的淘洗,当它漂洋过海,已经不但是骨骼,而且是骨骼的化石了。似乎经过简化以后,它反而显得清楚和容易...
2020-06-20 20:14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全场一本包邮
购买二手书 · · · · · ·
-
暂时无货, 4天前曾上架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9.0分 19312人读过
-
暂时无货,预计2天到货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8.9分 1164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9.3分 25人读过
-
【Q4AVZU】新人(满64-15包邮)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评分9.0~9.7(1000+人参与评价) (第五顾尘ᕦ)
- 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弓刀)
- 人文通識博雅閱讀 (二丫·史塔克)
- 工作后购书目录 (张小国)
- 思想论典著 (麦克麦)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我也有一个梦想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游离枣 2019-09-05
(2019.115)终于把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全部读完了,这本与其他三本的重心不同,这本重心更多在美国的种族文化上,也恰恰是我对美国最感兴趣的地方。美国的自治事实上也就是一种契约文化,而在这种自然形成的契约文化上建立起来的移民文化却充满了矛盾,但是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美国人也逐渐实现“融合”,对不同种族的宽容与歧视并存也似乎成了一种常态。林达这本书解答了我之前对于美国种族文化的诸多疑惑,也非常... (2019.115)终于把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全部读完了,这本与其他三本的重心不同,这本重心更多在美国的种族文化上,也恰恰是我对美国最感兴趣的地方。美国的自治事实上也就是一种契约文化,而在这种自然形成的契约文化上建立起来的移民文化却充满了矛盾,但是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美国人也逐渐实现“融合”,对不同种族的宽容与歧视并存也似乎成了一种常态。林达这本书解答了我之前对于美国种族文化的诸多疑惑,也非常具有启迪性。 (展开)
0 有用 ICY 2020-09-19
既融合又多元化的难题
0 有用 ʕ•ᴥ•ʔ 2019-12-04
对美国了解越多,越理解“民主”与“自由”的真正含义。在过去,人们首次面对未知种族时产生对伦理道德的迷茫,这是历史的局限性;而现代的种族问题在于,人们如何面对不同种族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思考的问题,而美国只是比所有国家都早了一步。美国人无疑是伟大的,他们从200年前确立分治的建国理念时,就已经拥有了超越历史的眼光;当失误造成惨痛代价时,他们从不讳言,至今仍在反复思量... 对美国了解越多,越理解“民主”与“自由”的真正含义。在过去,人们首次面对未知种族时产生对伦理道德的迷茫,这是历史的局限性;而现代的种族问题在于,人们如何面对不同种族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思考的问题,而美国只是比所有国家都早了一步。美国人无疑是伟大的,他们从200年前确立分治的建国理念时,就已经拥有了超越历史的眼光;当失误造成惨痛代价时,他们从不讳言,至今仍在反复思量;而在建国前,甚至在五月花号载着英国的一批清教徒来到美洲大陆时,这个民族就始终坚持着一种清醒的、自省的、思索的、人道主义立场。而这一切在我们看来都是近乎天真的。接受了许多年中国文化熏陶后,我实在不解,到底谁是利己?谁是家国天下? (展开)
0 有用 Dowayo 2016-10-31
任何事情都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
0 有用 砂糖- 2020-02-26
反省是进步的前提。
0 有用 闻风 2021-01-08
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四部曲,第一部通过辛普森案看美国司法制度对个人权利的保护。第二部以水门事件分析存在于美国宪法中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第三部,也即本书,不惜篇幅介绍阿姆斯达案还非洲原住民以自由、美国南北战争南方邦联战败后迫不得已的废奴、以及战后广泛存在于美国南方的种族隔离制度、黑人争取民权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KKK党为代表的南方极端保守白人势力对黑人的排斥,残酷暴力和私刑、1964年肯尼迪被暗杀后通... 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四部曲,第一部通过辛普森案看美国司法制度对个人权利的保护。第二部以水门事件分析存在于美国宪法中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第三部,也即本书,不惜篇幅介绍阿姆斯达案还非洲原住民以自由、美国南北战争南方邦联战败后迫不得已的废奴、以及战后广泛存在于美国南方的种族隔离制度、黑人争取民权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KKK党为代表的南方极端保守白人势力对黑人的排斥,残酷暴力和私刑、1964年肯尼迪被暗杀后通过全面落实黑人公民权的《民权法案》,以及时至今日虽有进步,但种族歧视仍然是美国社会一大敏感问题。通过本书,不仅能够大致了解美国种族问题的来龙去脉,对深植美国南方底层的保守白人社会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突然就能理解,特朗普这样一位历史奇葩人物竟能拥有如此庞大的粉丝基础并且愿意为他“进京勤王”、大闹国会了。 (展开)
0 有用 renil_rot 2020-12-31
2020疫情、black lives matter再看书中内容,只能说活久见
0 有用 凉心 2020-12-31
美国历史中发生过很多因种族歧视造成的不法案件。甚至为此发生了国家唯一一次内战。他们从不排斥历史教训,历史频道从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历史罪过。美国是一个历史非常短的年轻国家。它也是一个具有反省功能的国家。这里的历史不是过眼云烟。这就是这个国家最根本的活力来源之一,因为毕竟反省是进步的前提。
0 有用 某在斯 2020-12-01
即使对这些故事再熟悉,读到的时候灵魂深处又怎能不会感动痛哭
0 有用 Bonnie 2020-11-21
洛杉矶暴乱和19年hk风波似曾相识🈶 以及美国南方那几个州对黑人使用私刑和19年香港废青对大陆人甚至香港人使用私刑是不是一样一样的,还不是另一种“种族歧视”罢了。 自由是好事,但越来越多人滥用自由,任何事物只要滥用,就会乐极生悲。 “对于他们来说,追求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追求一个人人都能享有的自由生活,是比维持一个强大的国家,比维护这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比其他任何比输比赢的政治游戏更重要得多... 洛杉矶暴乱和19年hk风波似曾相识🈶 以及美国南方那几个州对黑人使用私刑和19年香港废青对大陆人甚至香港人使用私刑是不是一样一样的,还不是另一种“种族歧视”罢了。 自由是好事,但越来越多人滥用自由,任何事物只要滥用,就会乐极生悲。 “对于他们来说,追求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追求一个人人都能享有的自由生活,是比维持一个强大的国家,比维护这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比其他任何比输比赢的政治游戏更重要得多的永远的梦。”这一段话有点不认同诶...双标是双标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