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想来想去,对于这本书还是只能给两星。尽管王澍所说的另一个世界、包容多元、文化本根、或者对现代主义的批判都很对我的胃口,但最终沦为依靠个体随意性或者文中带着骄傲的讲出的“发散思维”潜台词而找到的解决方案是对个人意识和个人行动的最忘本的折衷。谈哲学没有范畴、谈人文没有社会;谈包容却否定非己、谈谈自我却为折衷开脱,最终将所有希望仍在随机之上,所有倾向性皆来自于自我,这种完成了精彩批判之后又没有精彩下文的设计者并不少见,书中也很多不能理解的基本逻辑错误:比如说中国人来中国馆瞧一眼就走了,外国人拖家带口来看很多次,第一、个例证明了一种现象却不能证明结论;第二、一个结果的造就背后原因非常复杂。总之对此书,我是没办法给个高分的,相对于去年此时读安藤忠雄的书来说,这个评价足够客观。但我依然期待他的建筑实践。
他谈建筑谈得很酷,比如说,他说违章建筑,是“非专业的人,把建筑作为一种生存活动,直接参与到建造行为当中,这是非常有人性光辉的东西”。看书的过程里一直有这种!!!的感觉。他首先是个文人,所以他谈山水画、谈怎么看园林,都很有意思,大概也因为这样他才能发展出一种跟西方迥异的建筑学。
主观性强,不真诚。透出一股子幼稚和傲慢。很厌恶这种。
我是看到豆瓣上高分才买了本 在读中 但不喜欢骨子里狂傲与戏虐 一个真大师,带来的应该是平静与宁合。 …… 只能说这本书顺应了当代的脑残文化
以前只接触过他的建筑,没看过他的书。这次刚好借到这本书就读了起来,也意外的发现文字真的非常奇妙。居然可以看一本书就能讨厌起一个人来。这本书里满是文人和园林,我看到的却是真是一个离文人很远,也不懂园林的人。为什么呢。实际,文人少有标榜且反复自诩文人。而把园林说成形式,只看到园林中的建筑的人,所说的绝非是园林。反复借用这两者,好像一直以对世界宣告自己的立场为目的来标榜作品,而感受不到真正做作品的单纯和乐趣。这样的阅读感受,让我极其厌恶。这样的私利感极强的傲慢和文人相距甚远。这也让我想到,中国有很多好的研究者和创作者默默的做自己,也幸好他们没有以得奖为目的去经营,然后满篇去争辩,留下这么难堪的文字。
王老师不仅是在建筑上的造诣,清晰可见走到今天,靠的还是思想和修养。前阵子刚去苏州,然后下午对照着里面一些关于园林的阐释,与自己的理解,完全的云泥之别....建造象山校区的一系列经历也有很大感触。当然啦,道理全都懂,真的在王老师造的房子里活了一年,实用性.......大概就是每三个礼拜会感冒一个礼拜......
年纪大了,不好意思毒舌,但朋友看完后,定论说“臭不可闻”。建筑,咱也不懂,但同样是试图从自己做的事里谈出点东西,山本耀司的《做衣服》,比这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100个赞,太棒了。感谢豆瓣推荐,不然会错过好多
美丽的书,还有大大的跨幅彩插!谈及改造宁波中山路过程的那篇很有意思。
一开始我是被作者的名衔唬住了,然后被宣传文案吸引了,接着被写得最好的两篇文章所传达的逛园造园理念彻底忽悠了,此刻却只想问一问不考虑房屋使用者感受的房子是好房子吗?“我厌恶那些有过强个人表现欲的设计。”(作者语)作为房屋使用者我们都讨厌。可见编辑和作者都是一个朦胧模糊法营销好手。
算是王澍的一本随笔集,其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国美象山校区的那个房子,提过最多的一句内容也是“房子造好了以后,才出现了象山”,一句话概括了王澍的朴素与张狂,也稍许提到了对于当代建筑的看法、建筑教育以及中国建筑师造建筑时面对现实的困境,很喜欢这本书的纸张
可以在一个叫”借书人“的公众号上借来看,全国送书上门的
太酷了!!上一本让我觉得很酷的书是2013年木心的《文学回忆录》。
大部分在上海到重庆的火车上读完,在移动的空间上读一本空间营造的书,过了宜昌,车窗外不断涌现出作者反复提到的传统山水画中景象,这是很特别的体验。作者对空间的理解,除了大量的宋元山水画之外,常常让我想起博尔赫斯。
如果有那么一天,文人墨客们终于知道了他们眼中的山水,只不过是外星人手中的乐高积木时,会作何感想?
作者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述很有意思,不单单是在谈建筑,而是找到了传统文化进入当代的路径。
太玄乎了,满篇的形式、象征、表达,但房子,或者说建筑首先是可供使用的,艺术价值,有固然好,没有也无所谓吧
王澍老师自称文人,平均每半句话蹦出一个“我”字儿。(又看一遍,收获大过不适了)
我真是被作者的名头和豆瓣的高分忽悠住了。在我心目中,越是大师,越是谦卑温和不卖弄,越是让人在欣赏知识功力深厚的同时也佩服其人品,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我总觉得作者带给我的感觉是,“傲慢”“用鼻孔看人”。我的本意是想随着作者漫步在古代园林的山水意境里,寻求一种宁静,但是却越看越浮躁,最后狂躁到没看完。我否定的不是书籍内容,而是表达知识的方式,与我期望的相差较远吧,比较失望。
评论区一堆五星和一星,粗粗看了下不是舔就是踩。基本也是当下中国的一大特点:不理智,缺少独立思考。总体来说我认为老王做的事还是对的,但是为什么不好用呢,我觉得还是传统和现代建筑空间的矛盾,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很有可为的。这本书像是个日记,但是报喜不报忧。我很想知道王胖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 造房子
176 有用 木星与光合 2016-12-24 00:19:33
想来想去,对于这本书还是只能给两星。尽管王澍所说的另一个世界、包容多元、文化本根、或者对现代主义的批判都很对我的胃口,但最终沦为依靠个体随意性或者文中带着骄傲的讲出的“发散思维”潜台词而找到的解决方案是对个人意识和个人行动的最忘本的折衷。谈哲学没有范畴、谈人文没有社会;谈包容却否定非己、谈谈自我却为折衷开脱,最终将所有希望仍在随机之上,所有倾向性皆来自于自我,这种完成了精彩批判之后又没有精彩下文的设计者并不少见,书中也很多不能理解的基本逻辑错误:比如说中国人来中国馆瞧一眼就走了,外国人拖家带口来看很多次,第一、个例证明了一种现象却不能证明结论;第二、一个结果的造就背后原因非常复杂。总之对此书,我是没办法给个高分的,相对于去年此时读安藤忠雄的书来说,这个评价足够客观。但我依然期待他的建筑实践。
173 有用 Nejma 2016-08-25 11:33:29
他谈建筑谈得很酷,比如说,他说违章建筑,是“非专业的人,把建筑作为一种生存活动,直接参与到建造行为当中,这是非常有人性光辉的东西”。看书的过程里一直有这种!!!的感觉。他首先是个文人,所以他谈山水画、谈怎么看园林,都很有意思,大概也因为这样他才能发展出一种跟西方迥异的建筑学。
122 有用 程文道 2016-10-24 23:06:44
主观性强,不真诚。透出一股子幼稚和傲慢。很厌恶这种。
67 有用 左手G 2016-10-30 15:35:58
我是看到豆瓣上高分才买了本 在读中 但不喜欢骨子里狂傲与戏虐 一个真大师,带来的应该是平静与宁合。 …… 只能说这本书顺应了当代的脑残文化
54 有用 柚果酱 2017-05-24 15:45:02
以前只接触过他的建筑,没看过他的书。这次刚好借到这本书就读了起来,也意外的发现文字真的非常奇妙。居然可以看一本书就能讨厌起一个人来。这本书里满是文人和园林,我看到的却是真是一个离文人很远,也不懂园林的人。为什么呢。实际,文人少有标榜且反复自诩文人。而把园林说成形式,只看到园林中的建筑的人,所说的绝非是园林。反复借用这两者,好像一直以对世界宣告自己的立场为目的来标榜作品,而感受不到真正做作品的单纯和乐趣。这样的阅读感受,让我极其厌恶。这样的私利感极强的傲慢和文人相距甚远。这也让我想到,中国有很多好的研究者和创作者默默的做自己,也幸好他们没有以得奖为目的去经营,然后满篇去争辩,留下这么难堪的文字。
31 有用 徐若风 2016-11-05 19:24:52
王老师不仅是在建筑上的造诣,清晰可见走到今天,靠的还是思想和修养。前阵子刚去苏州,然后下午对照着里面一些关于园林的阐释,与自己的理解,完全的云泥之别....建造象山校区的一系列经历也有很大感触。当然啦,道理全都懂,真的在王老师造的房子里活了一年,实用性.......大概就是每三个礼拜会感冒一个礼拜......
28 有用 扭腰客 2017-01-17 10:47:26
年纪大了,不好意思毒舌,但朋友看完后,定论说“臭不可闻”。建筑,咱也不懂,但同样是试图从自己做的事里谈出点东西,山本耀司的《做衣服》,比这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31 有用 齿轮 2016-08-27 00:29:30
100个赞,太棒了。感谢豆瓣推荐,不然会错过好多
25 有用 郑核桃 2016-08-24 16:46:26
美丽的书,还有大大的跨幅彩插!谈及改造宁波中山路过程的那篇很有意思。
27 有用 Zz 2017-02-04 13:35:12
一开始我是被作者的名衔唬住了,然后被宣传文案吸引了,接着被写得最好的两篇文章所传达的逛园造园理念彻底忽悠了,此刻却只想问一问不考虑房屋使用者感受的房子是好房子吗?“我厌恶那些有过强个人表现欲的设计。”(作者语)作为房屋使用者我们都讨厌。可见编辑和作者都是一个朦胧模糊法营销好手。
12 有用 喜儿喂鸭正经地 2017-04-17 07:41:13
算是王澍的一本随笔集,其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国美象山校区的那个房子,提过最多的一句内容也是“房子造好了以后,才出现了象山”,一句话概括了王澍的朴素与张狂,也稍许提到了对于当代建筑的看法、建筑教育以及中国建筑师造建筑时面对现实的困境,很喜欢这本书的纸张
13 有用 书路 2016-11-25 10:57:02
可以在一个叫”借书人“的公众号上借来看,全国送书上门的
12 有用 twinsyy 2016-09-13 20:42:52
太酷了!!上一本让我觉得很酷的书是2013年木心的《文学回忆录》。
16 有用 空空 2016-09-29 21:20:34
大部分在上海到重庆的火车上读完,在移动的空间上读一本空间营造的书,过了宜昌,车窗外不断涌现出作者反复提到的传统山水画中景象,这是很特别的体验。作者对空间的理解,除了大量的宋元山水画之外,常常让我想起博尔赫斯。
18 有用 阿奎 2016-09-04 16:33:13
如果有那么一天,文人墨客们终于知道了他们眼中的山水,只不过是外星人手中的乐高积木时,会作何感想?
13 有用 蕾蕾菜 2016-08-22 15:27:02
作者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述很有意思,不单单是在谈建筑,而是找到了传统文化进入当代的路径。
17 有用 姽婳 2016-11-21 16:39:36
太玄乎了,满篇的形式、象征、表达,但房子,或者说建筑首先是可供使用的,艺术价值,有固然好,没有也无所谓吧
8 有用 纪合 2017-04-15 09:00:42
王澍老师自称文人,平均每半句话蹦出一个“我”字儿。(又看一遍,收获大过不适了)
18 有用 Augentropfen 2017-04-01 19:32:35
我真是被作者的名头和豆瓣的高分忽悠住了。在我心目中,越是大师,越是谦卑温和不卖弄,越是让人在欣赏知识功力深厚的同时也佩服其人品,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我总觉得作者带给我的感觉是,“傲慢”“用鼻孔看人”。我的本意是想随着作者漫步在古代园林的山水意境里,寻求一种宁静,但是却越看越浮躁,最后狂躁到没看完。我否定的不是书籍内容,而是表达知识的方式,与我期望的相差较远吧,比较失望。
14 有用 犀利眼神白兰地 2017-04-07 18:32:36
评论区一堆五星和一星,粗粗看了下不是舔就是踩。基本也是当下中国的一大特点:不理智,缺少独立思考。总体来说我认为老王做的事还是对的,但是为什么不好用呢,我觉得还是传统和现代建筑空间的矛盾,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很有可为的。这本书像是个日记,但是报喜不报忧。我很想知道王胖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