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2017年70: 20天,每天看30-50页,看到最后一页时甚至没意识到这是最后一页了。 喜欢战国历史,这么厚一本已经很详尽了,但仍然意犹未尽,仍觉得很多人物和事件想更细致更全面的了解。当然,一个时代怎么可能在800页讲完。有待继续看其他战国史书。
看杨宽的书不累,这就是老一代文史专家的功力
这是个社会各方面都快速变化和成长成熟,以闪耀于历史长河的时代。感觉作者对《史记》成见颇大,哈哈。对纪年的引用到没什么,但连战国策,以及出土的纵横家书都奉之为圭帛真的好吗?不过这这本书对于战国的记叙已经是相当详实,各个方面都是战国史学习的资料。
各史中战国史最难以辨识真假,作者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拿了过多的现代理论去套历史,认为当时已经如何如何,看似小农经济、贸易理论、经济政策等等在战国都已蔚然成风,有种难以“以史为鉴”的感觉。
杨宽的《战国史》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经历过两次大的修订,是他晚年最为成熟的作品,但该书的学术思路并非线性式发展。50年代时他受社会史派影响很大,又支持“西周封建论”,因此特别强调铁农具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及其历史意义。60年代后转采“战国封建论”,侧重从井田制的瓦解来解释战国“村社组织”的分化。80年代后完全放弃五种形态的历史分期理论,但仍沿用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逻辑,作为全书结构框架的主线。杨宽的史料搜集堪称钜细靡遗,尤其注重辨伪和年代考订,与同期之作《战国史料编年辑证》可谓互为表里。但问题在于历史解释太过简单,童书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杨宽“结论却下得粗”,此作尤为明显。杨宽的断代史已经快要走出马哲教条的束缚,可惜“行百里者半九十”,真是令人慨叹。
对于战国资料的辨析非常精彩,很见古史辨派的考证功夫;著作已经明显开始淡化了官方史学的色彩,甚至委婉否定了所谓“五阶段理论”(由此可见健康长寿对于史学家的好处),但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仍避免不了框架束缚,集中体现在对于秦统一原因的分析,倒果为因,强加联系,以现代后人之观念推之于古之细民,以部分知识分子理念代以广大民众之心声,诸子各家口中之“一”,是后来秦始皇那样的“一”?还是以前周天子统治下的“一”?对于秦制的评价就难免出现矛盾,秦统一在于秦制能“凝”,那秦二世而亡,岂不是说明秦制“不能凝”?由此可见,老一辈史学家著史为难之处,不免让人叹息。
大失所望,平平无奇。一部断代史,至少应符合全、深、通三个条件,通篇下来只占一个全。全而不通说的难听点就是割裂历史,把生机勃勃的历史写成一份大记事年表,生产技术那一块儿更是如此,某某时期有了某某,比西方早了多少年,有某某意义,就是扩写的中学历史。读完之后完全没有历史感,尤其是百家争鸣那一章,读完之后觉得百家软塌塌的。本书成书于建国初,再版于文革后,时代风格浓厚,新版虽然有所损益,但不足依旧明显,如秦并天下完全就是民心所向。
优点是面面俱到,考证详实。缺点也显而易见,就是太过求全责备,缺乏主线,更像一本查找资料书。作者方方面面都顾及到了,难免堆砌之感。更希望看到史家“笔则笔削则削”的态度,集中笔力,抓住主线,则可能更有意义。
资料丰富考证严谨,从多个角度描绘战国时代。针对秦皇焚书导致的史料不足、粉饰及夸张的问题,依靠近代考古资料进行了大量的辨析和重构。美中不足的是很多内容一再出现,且有些地方铺陈过多,就像作者生怕让读者错过哪怕一点细节一样。但以上问题不影响本书主体价值,仍不失为战国史进阶必读之书。
新版本,重读。
写法过于传统,不过战国就是一个不断走向野蛮工具化的时代,人的价值被贬低为君王的战士,集体价值被无限放大,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经济发展了。成王败寇,从此法家就成了集体潜意识
二刷毕。名家名作,详实细致,分析精当(虽然有些观点无法认同),委实是难以忽略的名著。 治战国史难度在于材料残缺分散(支线部分要留意楚灭越,鲁时机),年代紊乱,真伪混杂(其中也包括多人事迹合并,比如魏昂与魏章,吕礼与韩聂),经济部分。
104.择要读之。
从春秋到战国,我感觉乱到不行,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今天盟友明天敌人,没有一句真心话。但,致胜关键还是要抓紧发育,卫鞅变法就是秦国弯道超车的氮气瓶,不管外面局势怎么变,秦国内部却丝毫不慌。另外,有百万人斩杀记录的白起,就像秦国最终走向大统一的守门人,确保没人能绕过他。虽然都是功臣,但结局却很惨。。。[Emm]
又过了一遍,怎么说呢。杨宽先生的西周史和战国史都有部分章节设计混杂不清的感觉。
上海人民的这套绿皮装帧真是好看,之前收了一套这种装帧的刘小枫,又收了杨宽的上古、西周和战国,纸张排版都很舒服。内容没得挑,战国领域的经典著作,老一辈史学家的功底毫不含糊,考证辨析翔实可信。
各方面做了非常详尽的介绍,是很适合断代史打基础的书籍。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奠定了中华历史的底色。
第七、八、九章是最好看的部分,从三家分晋到秦统一,终于把自己脑海中一盘散沙的战国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串联起来了……
厚度可用作武器。
> 战国史
39 有用 hehe. 2017-07-21 09:07:41
2017年70: 20天,每天看30-50页,看到最后一页时甚至没意识到这是最后一页了。 喜欢战国历史,这么厚一本已经很详尽了,但仍然意犹未尽,仍觉得很多人物和事件想更细致更全面的了解。当然,一个时代怎么可能在800页讲完。有待继续看其他战国史书。
32 有用 劈柴胡同摇煤球 2018-05-05 17:20:11
看杨宽的书不累,这就是老一代文史专家的功力
23 有用 伏波山人 2017-02-05 16:36:51
这是个社会各方面都快速变化和成长成熟,以闪耀于历史长河的时代。感觉作者对《史记》成见颇大,哈哈。对纪年的引用到没什么,但连战国策,以及出土的纵横家书都奉之为圭帛真的好吗?不过这这本书对于战国的记叙已经是相当详实,各个方面都是战国史学习的资料。
20 有用 Ryan 2018-12-02 23:58:59
各史中战国史最难以辨识真假,作者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拿了过多的现代理论去套历史,认为当时已经如何如何,看似小农经济、贸易理论、经济政策等等在战国都已蔚然成风,有种难以“以史为鉴”的感觉。
20 有用 汝默 2020-10-10 10:02:07
杨宽的《战国史》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经历过两次大的修订,是他晚年最为成熟的作品,但该书的学术思路并非线性式发展。50年代时他受社会史派影响很大,又支持“西周封建论”,因此特别强调铁农具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及其历史意义。60年代后转采“战国封建论”,侧重从井田制的瓦解来解释战国“村社组织”的分化。80年代后完全放弃五种形态的历史分期理论,但仍沿用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逻辑,作为全书结构框架的主线。杨宽的史料搜集堪称钜细靡遗,尤其注重辨伪和年代考订,与同期之作《战国史料编年辑证》可谓互为表里。但问题在于历史解释太过简单,童书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杨宽“结论却下得粗”,此作尤为明显。杨宽的断代史已经快要走出马哲教条的束缚,可惜“行百里者半九十”,真是令人慨叹。
3 有用 在宥渊默 2022-12-25 16:18:22 湖南
对于战国资料的辨析非常精彩,很见古史辨派的考证功夫;著作已经明显开始淡化了官方史学的色彩,甚至委婉否定了所谓“五阶段理论”(由此可见健康长寿对于史学家的好处),但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仍避免不了框架束缚,集中体现在对于秦统一原因的分析,倒果为因,强加联系,以现代后人之观念推之于古之细民,以部分知识分子理念代以广大民众之心声,诸子各家口中之“一”,是后来秦始皇那样的“一”?还是以前周天子统治下的“一”?对于秦制的评价就难免出现矛盾,秦统一在于秦制能“凝”,那秦二世而亡,岂不是说明秦制“不能凝”?由此可见,老一辈史学家著史为难之处,不免让人叹息。
6 有用 独学而无友 2021-04-11 15:11:51
大失所望,平平无奇。一部断代史,至少应符合全、深、通三个条件,通篇下来只占一个全。全而不通说的难听点就是割裂历史,把生机勃勃的历史写成一份大记事年表,生产技术那一块儿更是如此,某某时期有了某某,比西方早了多少年,有某某意义,就是扩写的中学历史。读完之后完全没有历史感,尤其是百家争鸣那一章,读完之后觉得百家软塌塌的。本书成书于建国初,再版于文革后,时代风格浓厚,新版虽然有所损益,但不足依旧明显,如秦并天下完全就是民心所向。
4 有用 凛冬将至 2021-05-23 18:01:10
优点是面面俱到,考证详实。缺点也显而易见,就是太过求全责备,缺乏主线,更像一本查找资料书。作者方方面面都顾及到了,难免堆砌之感。更希望看到史家“笔则笔削则削”的态度,集中笔力,抓住主线,则可能更有意义。
1 有用 鸟枪换炮 2020-07-10 22:35:31
资料丰富考证严谨,从多个角度描绘战国时代。针对秦皇焚书导致的史料不足、粉饰及夸张的问题,依靠近代考古资料进行了大量的辨析和重构。美中不足的是很多内容一再出现,且有些地方铺陈过多,就像作者生怕让读者错过哪怕一点细节一样。但以上问题不影响本书主体价值,仍不失为战国史进阶必读之书。
1 有用 久道 2019-11-11 21:38:31
新版本,重读。
2 有用 逻格斯歌 2021-06-19 09:06:44
写法过于传统,不过战国就是一个不断走向野蛮工具化的时代,人的价值被贬低为君王的战士,集体价值被无限放大,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经济发展了。成王败寇,从此法家就成了集体潜意识
1 有用 慢慢走 2019-11-24 14:06:13
二刷毕。名家名作,详实细致,分析精当(虽然有些观点无法认同),委实是难以忽略的名著。 治战国史难度在于材料残缺分散(支线部分要留意楚灭越,鲁时机),年代紊乱,真伪混杂(其中也包括多人事迹合并,比如魏昂与魏章,吕礼与韩聂),经济部分。
1 有用 卡尔松 2018-10-21 22:04:12
104.择要读之。
1 有用 sparta_eddie 2024-01-06 23:08:30 广东
从春秋到战国,我感觉乱到不行,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今天盟友明天敌人,没有一句真心话。但,致胜关键还是要抓紧发育,卫鞅变法就是秦国弯道超车的氮气瓶,不管外面局势怎么变,秦国内部却丝毫不慌。另外,有百万人斩杀记录的白起,就像秦国最终走向大统一的守门人,确保没人能绕过他。虽然都是功臣,但结局却很惨。。。[Emm]
0 有用 禴祠烝嘗 2020-09-01 10:33:30
又过了一遍,怎么说呢。杨宽先生的西周史和战国史都有部分章节设计混杂不清的感觉。
1 有用 KKΛΕΕ 2018-09-19 08:46:42
上海人民的这套绿皮装帧真是好看,之前收了一套这种装帧的刘小枫,又收了杨宽的上古、西周和战国,纸张排版都很舒服。内容没得挑,战国领域的经典著作,老一辈史学家的功底毫不含糊,考证辨析翔实可信。
0 有用 灵魂歌姬陆女士 2019-09-18 10:20:03
各方面做了非常详尽的介绍,是很适合断代史打基础的书籍。
1 有用 蓝色雪糕妹妹 2020-04-18 12:26:17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奠定了中华历史的底色。
0 有用 一边喝咖啡 2021-04-01 20:04:05
第七、八、九章是最好看的部分,从三家分晋到秦统一,终于把自己脑海中一盘散沙的战国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串联起来了……
0 有用 霁清 2017-12-11 10:52:38
厚度可用作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