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的原文摘录

  • 1.人际交往中的对错不是谁规定的,而是当事人感觉出来的。最高的礼貌是让对方舒服,而不是只顾自己做得符合习惯。 (查看原文)
    哎嘿 1赞 2017-02-13 00:05:27
    —— 引自第8页
  • 建议背诵的内容: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主的,历代古点诗歌,清代车万育的声律启蒙,或李渔的的笠翁对韵,以及老子的道德经,后三种内容,如果孩子觉得太长了,背不下来,反复诵读也行,读到非常熟练,张口能来,价值是一样的。 不建议背诵的内容,四书五经,弟子规,三字经等,一是篇幅较长,不够朗朗上口,不容易背诵,二是其中有些价值观,并不适应当代社会生活。 关于选本,选择较权威的大出版社的版本或修订过多次的经典版本比较可靠,也可以多比较几个版本,感觉哪个选本是你喜欢的,哪个版式看起来舒服就选哪个,我推荐一下我自己主编的,《一周一首古诗词》,是专为少年儿童选择的一个经典诵读版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背诵方式。家长最好一共同的学习者的身份,和孩子一起诵读,而不要以教师,统计员或监考者的身份,单方面对孩子提出要求,孩子的记忆力比家长好,家长可以背不下来,但至少要和孩子一起去诵读品位,若诵读的时光是亲子相处的美好时光,没有压力没有训斥,孩子肯定会喜欢上经典诵读的。 (查看原文)
    小攸儿 2017-04-25 23:37:09
    —— 引自第232页
  • 最高的礼貌和善意不是一定要说点什么和做点什么,而是得体和有分寸,以让对方感觉有用和舒服为原则。很多人却忘记了这一点,经常误把嘴上的客套当关心,误把迎合当作礼貌,误把多余的的指点当作帮助——这种习惯已深深地植入人们的意识,使人根本无法识别它的虚假性。这种虚假性在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中更普遍。 (查看原文)
    如梵 2017-08-01 13:14:54
    —— 引自第9页
  • 无所谓小事,视而不见,不让孩子为难。你什么也不说,愉悦豁达的心态对待孩子,孩子会调整自己的。 爱孩子离不开对他心理的体贴,多余的提醒和安慰只是满足了家长,却给了孩子不信任和羞辱。 (查看原文)
    如梵 1赞 2017-08-01 13:37:52
    —— 引自第10页
  • 不要孤立地看一个问题,不要轻易评价孩子不懂事或不守诺言。 太早给孩子立规矩的弊病非常多,造成的后果就是对孩子限制太多,使孩子大部分能量用于和家长对抗,同理心、自控力等无法充分发展。孩子本不存在不讲信用的问题,不去遵守一个被迫的承诺,这不是言而无信,犹如拒绝参加一项没有意义的比赛,不能叫作缺少竞争力一样。路上没有坑,孩子就不会掉下去。 (查看原文)
    如梵 1赞 2017-08-01 13:41:50
    —— 引自第13页
  • 你变弱些,孩子就开始强大;你不膨胀,孩子的世界就宽敞;你收敛起来,孩子的格局才能变大。 (查看原文)
    如梵 1赞 2017-08-01 13:49:17
    —— 引自第21页
  • 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管制、包办、批评。 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剥夺孩子的独立性,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在教育上它恰是“反爱”的,所以也是反教育规律的,会阻碍儿童正常潜能的发展,剥夺了孩子亲身体验生活的权利,迫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生活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被“溺爱”的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没主见、窝里横、没有同理心等。 爱则给孩子自由,培养其独立性,基础和前提是信任孩子。自由的人才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和品格,才能在生活中拥有安身立命的资本,所以父母要想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培养幸福快乐的孩子,就要懂得把自由和宽容还给孩子。 现在的孩子,普遍在物质上等很多,自由却太少了。背后的原因是人们对自由和爱的关系没有吃透,理解极为肤浅。很多家长听到“自由”这个观念时,甚至会大吃一惊:给自由,那孩子不就是无法无天了?!对“爱”的恐惧就是对自由的恐惧,直接的反应就是对儿童自由意志的剥夺,典型方式是包办、控制和严厉管制。小到穿衣吃饭,大到择业择偶——表面上看给了孩子很多,背后的实质则是事无巨细地剥夺本属于孩子的的自由。“溺爱”不是“太多的爱”,而是“太多打着爱的旗号的控制和包办”。“溺爱”是对“爱”这个词的滥用和亵渎,是一种伪说辞,误导了很多人。 自由的含义绝对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胡作非为——这恰恰是不自由的表现——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误权,使孩子获得成长必需的生活经验。孩子的健康成长必须要得到充足的爱,即充分的自由,就像人类必须要有新鲜空气和干净的水一样。只要是正常的爱,给的再多也不会让孩子变坏,正常情况下,孩子的自然表达一定是善和美的,这是天性。真正的成长必然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任何形式上的爱的匮乏或剥夺,都会给孩子造成某种程度的心理创伤。 (查看原文)
    如梵 2017-08-01 14:01:19
    —— 引自第45页
  • 信任和欣赏是最大的支持,也是最真挚的爱❤️ (查看原文)
    哎嘿 2017-02-12 23:57:52
    —— 引自第5页
  • 反映问题不是去和谁吵架,不是要把谁“整倒”了,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 (查看原文)
    小攸儿 2017-04-25 23:23:19
    —— 引自第371页
  • 苏霍姆林斯基说“浪费时间而无所用心,这样只能培养出懒汉。 (查看原文)
    小攸儿 2017-04-25 23:25:23
    —— 引自第377页
  • 一、帮孩子搜集写作素材 大多数学校的语文老师才最会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素材本,并为学生们提供一些素材。但学校老师提供的素材非常有限,这样一方面学生手中掌握的素材不足,另一方面全班同学使用类似的素材容易发生“素材撞车”,难以令判卷老师耳目一新。 由于高考前学生们学习都非常紧张,无暇读课外书、读报、看电视,所以无 从获得新的写作素材。这时,搜集写作素材的工作由家长来做是最好的。 在圆圆高考前两个月,我开始投入“找素材”的工作。我专门准备了一个小 本子,每天非常留心,在报纸、网络、电视、书籍里寻找素材。这些素材大致分 两方面,一是可以引用的事例,二是可以引用的格言、诗句等。 事例方面要注意古今中外的都要兼顾到。学校老师给的素材和孩子们心中已 有的大多是以往的中外名人的事例,而当下生活中的,特别是高考前近几个月的 事例较少。那么家长在搜集时就要注意到这一点。如果孩子在高考作文中使用了 考前一两个月或一两周,甚至是一两天发生的事例,这会让人觉得他的作文紧贴 生活现实,很生动。我记得她考前那段时间,新闻上正报道方永刚的事迹,我就 收集下来,她作文中也用到了,而她的同学当时可能正忙着复习,根本无暇知道 谁是方永刚。这样她的作文一定会给判卷老师留下较深的印象。 注意,不光收集主流事件,也要收集一些非主流的热点事件。例如,我当时 给圆圆搜集的既有“血汗工厂”这样的核心事件,也有“一个馒头的血案”、刘 德华的粉丝杨丽娲疯狂追星等这样的非主流事件。对于这些事例,要注意给孩子 一个恰当的观点引导,使孩子在引用时能提出有高度的见解。例如,当时网上正热议“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洪战辉演讲售书的事,我把这件事也收集来并和圆 圆讨论了洪战辉“不愿做苦难代言人”的观点,对此给予了理解与肯定,还把网 上一些比较客观的好的评论下载出来,和圆圆分享。这样就让她在使用到这些素 材时能表达出较为成熟的观点。 还有,在格言、诗... (查看原文)
    小攸儿 2017-04-25 23:32:19
    —— 引自第228页
  • 某专家为乐证明螃蟹的听觉器官在腿上,提了只螃蟹放在桌子上,并冲它大吼,螃蟹很快就跑了。然后捉回来再冲它吼,又跑。最后专家把螃蟹的腿都切下来,又对着螃蟹大喊,螃蟹果然一动不动。一只只试验下来,都这样……得出结论——螃蟹的听觉器官确实在腿上 (查看原文)
    319 2017-06-09 10:02:35
    —— 引自第322页
  • 信任和欣赏是最大的支持,也是最真挚的爱,不管遇到什么事,你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去决定,相信她有能力进行选择和决策。哪怕有些事情孩子做的很不精彩,哪怕孩子真的错了,你也要允许她去犯错,平和的接纳她的不精彩。不要害怕失败,失败经常是有价值的,尤其对青少年,不去犯些错,哪里知道什么是正确的。 (查看原文)
    如梵 2017-08-01 13:07:59
    —— 引自第5页
  • 如果一个人坚信“人之初,性本善”,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完美独立的个体,坚信在这个孩子的内部,早已具备了“成为他自己”的所有要素,就像一颗麦粒具备了所有成为一头麦穗的要素一样,那么他就会完全安心于去做最简单的浇水锄草的工作,而不会精细的安排这粒种子何时出苗,何时开花,更不用担心它会长成一株野草。 (查看原文)
    如梵 2017-08-01 13:52:37
    —— 引自第33页
  • 面对孩子时,不要要求孩子听话,请拿出理解与耐心,学会做“听话”的家长,倾听孩子的需求,尽量即时满足她。孩子惯不坏,家长越平和,孩子约听话。 (查看原文)
    如梵 2017-08-01 14:33:32
    —— 引自第49页
  • 没有一个孩子天然愿意说谎,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真正被尊重、被爱的。他对父母有全然的信赖,有十足的安全感,他就不需要在“闯祸”后慌乱,也不需要隐瞒——没有害怕就没有谎言。 (查看原文)
    如梵 2017-08-01 14:44:27
    —— 引自第87页
  • 好感情本身是好教育的一部分。 遇到教育冲突时,第一,不要觉得是坏事,反而要珍惜,知道这是学习的机会;第二,不要让冲突一直存在,而是寻找解决,达成共识。 (查看原文)
    如梵 2017-08-01 14:53:33
    —— 引自第147页
  • 世界上所有宗教的最终目的都是救赎人的灵魂,让人找到生命的真义。 宗教的终极目的,是引导人们去认识自己,忆起自己的身份真实身份,灵魂找到家园——追求外在的形式总是容易的,认清内在的自己却需足够的胆量和勇气——这很难,这是真正的修行。你唯有真正理解了自己,你才能真正爱上自己,而不是爱上别人眼中的那个自己。那么你才能爱上你的孩子,继而真正爱上所有的人。真正达到“以德报怨”的境界。 (查看原文)
    如梵 2017-08-01 15:23:57
    —— 引自第390页
  • 幸福是自我选择的一个结果,并不是命运的结果。生活境况就像是镜子里的人像,你是照镜子的人,如果你想让镜子里的人微笑,那你就必须先微笑;如若你一脸恨意,镜子里的人如何能笑出来呢?人生没有不得已的命运,命运是河流,难免有激流和险滩,你是船夫,完全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查看原文)
    如梵 2017-08-01 15:53:04
    —— 引自第416页
  • 任何关系都需要得体,母女关系亦如此。 管住嘴,约束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弱”一些、“无能”一些。 在心理上你要给孩子最坚定的支持,信任和欣赏是最大的支持,也是最真挚的爱。不管遇到什么事,你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去决定,相信她有能力进行选择和决策。哪怕有些事情孩子做得很不精彩,哪怕孩子真的错了,你也要允许她去犯错,平和地接纳她的不精彩。 (查看原文)
    竹间一行尘 2018-01-21 10:30:00
    —— 引自第5页
<前页 1 2 后页>